姚广孝有多厉害?

明朝的建立过程中有两个和尚影响最大,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都知道朱元璋16岁时为了生活出家为僧;25岁参加红巾军起兵反元;41岁时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而另一位对明朝影响也很大的和尚比之朱元璋就算是大器晚成了,他14岁出家为僧;47岁得遇明主朱棣;64岁帮助朱棣策划发动了“靖难之役”;68岁帮助朱棣成功登基,他从此隐退幕后;84岁这位帮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兴起无数杀戮的大和尚口念佛号闭目圆寂

明朝的建立过程中有两个和尚影响最大,一位是明太祖朱元璋,都知道朱元璋16岁时为了生活出家为僧;25岁参加红巾军起兵反元;41岁时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

而另一位对明朝影响也很大的和尚比之朱元璋就算是大器晚成了,他14岁出家为僧;47岁得遇明主朱棣;64岁帮助朱棣策划发动了“靖难之役”;68岁帮助朱棣成功登基,他从此隐退幕后;84岁这位帮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兴起无数杀戮的大和尚口念佛号闭目圆寂。

这位仅次于朱元璋对明朝产生巨大影响的和尚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首席谋士俗名姚广孝的道衍和尚,他绝对算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第一功臣,在朱棣登基之后,他却拒绝了封赏的荣华富贵情愿继续当僧人,但是朱棣却对他言听计从,经常向他请教治国安邦之策,因此时人称其为“黑衣宰相”(指他身穿的黑色僧衣)。

姚广孝的一生绝对是非常传奇,他本身是一个矛盾体的人,一面口念佛号慈悲怜悯众生,一面却又力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兴起了无数杀戮,可以说他是一念佛心一念杀心的矛盾体般存在。

而且姚广孝还是明朝唯一一位以文臣谋士的身份配享太庙的人,可是作为靖难第一功臣的他却在百年后被请出太庙。下面就来说一说这位明朝的传奇大和尚的传奇人生有多么精彩。

身在佛门心不静,搅动天下不安宁

姚广孝其实也并非他的本名而是朱棣登基之后给他的赐名,他的本名叫姚天僖,他出身于苏州长洲一个中医世家。虽然是中医世家,但是他并没有传承祖传的中医,而是在14岁时选择出家当了一名僧人。

出家之后的姚广孝也并不安分,他并不是一心向佛,在钻研佛学之余,他还钻研道教和儒教的经典。青年时期的姚广孝还拜当时著名的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道教的阴阳术数,除了与席应真学习道术之外,姚广孝还与当时的名儒宋濂、高启等人交往密切,经常探讨儒学,所以姚广孝不是一个安分的佛教信徒,他堪称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

姚广孝的佛心与杀心并存早在他青年时期就已经有相士下过断言,当初他曾经游览福建莆田南少林的嵩山寺,在这里他与元末明初时期的著名相士袁珙相遇,他请袁珙为他相面,据《明史·姚广孝传》记载: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这意思就是袁珙说姚广孝的面相比较奇异,三角眼,面容如病虎,生性必然嗜杀,将来他必是刘秉忠这样的人。

这里说一说刘秉忠是个什么人,刘秉忠是南宋末年的一个和尚,法号子聪,他以僧人的身份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重用,为忽必烈统一中国攻灭南宋出谋划策,后来刘秉忠还俗成了宰相。

因此刘秉忠也是以一个僧人的身份帮助元世祖忽必烈兴起杀戮,统一中国,是元朝的开国功臣。可是刘秉忠当时在民间的名声并不好,而袁珙把姚广孝比喻为刘秉忠,姚广孝非但没有不高兴,反而还以此为荣。从此姚广孝立志要做下一个刘秉忠,辅佐一代明主建立新的王朝。

朱元璋继位后虽然大力推崇儒家学术,重视儒家理学,但他同时也很重视佛教和道教,他曾下诏广招天下通儒学的僧道入朝为官。姚广孝由于精通儒释道三家学术,因此当时被不少高僧和名儒推荐入朝。

不过姚广孝的思想有些离经叛道,因此没能通过朝廷考核,但是他却获得了皇家僧职的身份,成为受皇室供养的僧人。洪武十五年(1382年)时,朱元璋的嫡妻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决定给已经分封到外地的诸子藩王分派主录僧,帮他们诵经礼佛超度马皇后,这一年47岁的姚广孝就是以皇家僧人的身份接触到了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

据《明史纪事本末》中记载,姚广孝被僧录司推荐去面见燕王朱棣时,他第一次见到朱棣就说:“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

姚广孝这意思就是告诉朱棣,如果朱棣招他为燕王主录僧的话,他就会送给朱棣一顶白帽子戴。

要知道朱棣当时已经是燕王了,“王”字头上加“白”字那不就是一个“皇”字,所以姚广孝的寓意就是指他能帮助朱棣当皇帝。

姚广孝的这些话在当时听来有些天方夜谭,当时朱元璋的嫡长子懿文太子朱标还在世,熟悉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朱标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受皇帝信任且权力最大的皇太子,只要朱标在世,任何人都难以撼动他的太子之位,所以姚广孝的这些暗示在当时看来绝对是天方夜谭。

但是姚广孝的天方夜谭正好遇到了有野心的朱棣,虽然朱棣明知道只要大哥朱标在世,他能继承皇位的希望是极其渺茫,不过他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最终向僧录司点名要了姚广孝当燕王府主录僧。

就这样姚广孝跟着朱棣来到了燕王封地北平(现今北京),姚广孝就成了北平庆寿寺方丈住持兼燕王府主录僧。不过据记载姚广孝名义上是庆寿寺的方丈住持,实际上他经常出入燕王府中,还时常与朱棣在密室中密谈,虽然两人对外称是探讨佛法,实际上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图谋外人就不得而知了,姚广孝也就成了朱棣身边的高级参谋。

一个出家的和尚不去敲木鱼念佛经,整天想着谋划天下大事,所以姚广孝压根就不是一个正经的和尚。

当然,姚广孝的一身谋略与狼子野心的朱棣也完美贴合,朱棣骁勇善战,野心勃勃,但是他身边大多都是武将,没有能出谋划策的人,他缺乏的就是像姚广孝这种能帮他谋划的高级参谋,所以当姚广孝与朱棣相遇,就注定了未来的大明不会太平下去。

果然朱棣选择姚广孝当主录僧没选错,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时,太子朱标在38岁的年纪英年早逝,朱元璋几经权衡之后,最终选择了册立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当时已经去世)为皇太孙,朱标的去世也给将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带来了机会和借口。

随着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棣的侄子朱允炆继位成为了建文帝,也让朱棣感到了强烈的危机感。

原来朱允炆在当皇太孙时,就已经意识到了各地手握兵权的藩王叔叔们对皇位的威胁,因此朱允炆在继位之后就决定厉行削藩,抢先剪除藩王叔叔们。

朱允炆继位之后先后将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第七子齐王朱榑、十三子代王朱桂以及十八子岷王朱楩削除王爵废为庶人并圈禁起来,后来又逼得朱元璋第十二子湘王朱柏自尽。

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四王被废囚禁,一王被逼自尽,这使得朱棣十分忧虑,因为他知道在诸藩王中以他的势力最强,侄子朱允炆的屠刀早晚得砍到自己身上,因此在这期间朱棣经常找姚广孝密议对策。

其实朱棣当时已经有了决意起兵把朱允炆拉下马的心思了,但是他缺乏自信,因为他如果起兵的话,那可是以一隅敌全国,不得人心且赢得面非常小,所以他一直在犹豫是起兵搏一搏还是任由侄子朱允炆宰割。

在朱棣犹豫的时期,是姚广孝给予了他信心,《明史·姚广孝传》中记载: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姚广孝的意思就是他认为天注定要让朱棣当皇帝,后来姚广孝为了坚定朱棣起兵的决心和信心,他特意找来了当年为他相面的相士袁珙给朱棣相面,他串通袁珙忽悠了朱棣,让袁珙告诉朱棣的面相是天生的皇帝相,皇位非朱棣莫属,朱棣当皇帝乃是天命所归。

这才使得朱棣下定决心起兵发动“靖难之役”,朱棣在外一面笼络武将为起兵做准备,姚广孝则一面在燕王府内部秘密替朱棣操练士兵和打造武器,为了掩人耳目,姚广孝还特意命人在燕王府内鸡鸭鹅禽类动物,用动物的叫声掩饰。

就在朱棣起兵的当天突然下起了暴风雨,燕王府的瓦片被狂风刮了下来,瓦片落地在当时属于是不祥之兆,因此朱棣和将士们都十分忧虑,姚广孝却化解了这个不祥之兆,他说:“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姚广孝的意思就是说狂风暴雨预示着飞龙在天,而瓦片落地,这才能让王府的青色琉璃瓦换上皇帝才能使用的明黄色琉璃瓦。

就这样在姚广孝的一番奇妙解释下,明明是不祥之兆,被说成了朱棣将成为皇帝的龙兴之兆,这也极大的鼓舞了朱棣和其部下起兵发动靖难的信心。终于在姚广孝的谋划之下,明朝初期长达四年的叔侄争位南北混战拉开序幕。

虽然姚广孝在“靖难之役”时没有参与到一线战场上,但他辅佐了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守卫北平,为朱棣在前线作战提供了强力的后勤保障,后来还是姚广孝帮助朱高炽击退了奇袭北平的大将李景隆,粉碎了朱允炆一方偷袭朱棣老巢的计划。

到了“靖难之役”的后期,又是姚广孝清楚的认识到了局势,他看透了朱允炆想要打持久战消耗朱棣的战略,于是他写信建议前线的朱棣趁着得胜之师速攻南京才是上策。于是朱棣率军奇袭了南京,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朱允炆战败举火焚烧了南京皇宫从此失踪,朱棣则顺利登基为帝。

在《明史·姚广孝传》中记载:帝转战山东、河北,在军三年,或旋或否,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这个意思就是说姚广孝虽然在“靖难之役”时没有亲自到战场上,但是朱棣的战略和策略都是由姚广孝所谋划,所以朱棣能取得“靖难之役”的成功,姚广孝出力最多是第一功臣。

因此在公元1403年朱棣改元永乐之后,他犒赏跟随自己起兵的功臣,称姚广孝是靖难第一功臣。

就这样一个不正经的和尚姚广孝一面口念佛号,一面却帮朱棣煽动策划了“靖难之役”兴起了无数的杀戮,姚广孝的所作所为也与出家人慈悲为怀的理念大相径庭。

放下屠刀断心魔,涅槃重生欲成佛

就看姚广孝的事迹发展来看,在朱棣登基之后,他本应像元朝的刘秉忠一样,还俗受封成为宰辅之臣,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

可是姚广孝却没有这样,即便朱棣坚持想让他还俗,还赐给他俗名姚广孝让他还俗当官,并给他修建了豪华的住宅,还给安排了无数的美女。但是已经68岁的姚广孝早已看透了功名利禄,他坚持拒绝了朱棣的封赏。

最后姚广孝只接受了朱棣的赐名和象征性的虚职太子少师之职,每天清晨姚广孝就以俗名穿上官服参加朝会,下了朝之后他就立刻换上僧衣恢复道衍和尚的法名,继续居住在庆寿寺当方丈住持,并且他还把朱棣赏赐的金银珠宝全部分给了穷苦百姓,自己每天依旧吃着粗茶淡饭过着僧人生活。

朱棣对姚广孝极为信任,即便他不肯入朝为官,每日依旧生活在寺庙中,可是每遇国家大事朱棣必定到寺庙中请教姚广孝,因此时人称他为黑衣宰相。

不过与之前不同,姚广孝在朱棣登基之后,他给朱棣的建议大多是安民惠民的国策,在军事行动上他不再给朱棣提建议,包括朱棣后来五次北伐蒙古,姚广孝都没有为朱棣的军事行动出谋划策。

姚广孝的这一举动似乎说明了他当时对自己兴起“靖难之役”的杀戮有些悔悟,所以他只想帮助朱棣善待百姓,不想再为朱棣的杀戮而出谋划策,颇有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境。

能让姚广孝做出这些举动的还是当时的人对他的谴责和讽刺,姚广孝当时写了一本名为《道余录》的书,在书中他站在佛教的立场谴责了儒家圣贤朱熹、程颢、程颐等人尊儒斥佛等行为。

由于姚广孝在著作中批评了儒家圣贤,因此他触怒了当时的读书人,引起了儒家子弟的反感和谴责,很多人都嘲讽他身披袈裟却有着魔鬼心肠,帮助朱棣兴起了杀戮。

姚广孝后来回家省亲,去看姐姐,连他的姐姐都对他闭门不见,他又去见故友名儒王宾,也被拒绝见面,王宾托人带话给他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

而后姚广孝又去探望姐姐,结果却遭到了姐姐的责骂,姐姐骂他不仅祸乱天下,还污蔑诋毁儒家圣贤,称家里有他这个弟弟是家门不幸。

这些谴责、讽刺甚至责骂,都让姚广孝深深地不安,他也明白自己似乎是做错了,造下了罪孽,所以他此后不再为朱棣的军事行动出谋划策,只给朱棣在惠民、安民这些给百姓谋福利的政策上提出合理的建议,姚广孝希望能放下屠刀洗涤罪孽。

姚广孝想安心的当一个僧人,他甚至都对建文帝朱允炆产生了怜悯和忏悔。永乐十六年(1418年)时,84岁的姚广孝病重即将圆寂,在临终前朱棣去探望他,问他还有什么遗愿,他却回答:“僧溥洽系久,愿赦之。”

溥洽是一个很特殊的僧人,他是建文帝朱允炆的主录僧,当时传闻朱棣攻入南京后,朱允炆点火焚烧皇宫,但是朱允炆并没有被烧死,而是僧人溥洽帮助朱允炆化妆成了和尚逃了出去。

因此朱棣继位之后就把溥洽拘禁起来,严刑拷问朱允炆的下落。但是溥洽始终不承认帮助朱允炆逃跑,所以朱棣一直把他拘禁起来。

姚广孝劝朱棣释放溥洽,也是暗示朱棣该放下朱允炆了,毕竟当时朱棣已经在位十六年,皇位已经巩固了,即便朱允炆在世也撼动不了朱棣的皇帝之位了,所以朱棣何必执着于寻找朱允炆,释放溥洽也是让朱棣放下对朱允炆的执念。

朱棣尊重了姚广孝的遗愿,释放了僧人溥洽。所以从姚广孝的最后遗愿来看,他对朱允炆是充满了愧疚之情,他想在临死时忏悔当初兴起杀戮的过错。这也说明了姚广孝在最后放下了他当初的杀戮之心,恢复了他的佛心本性,他想以一个僧人的身份离开尘世。

写在最后

姚广孝去世后获得了配享朱棣太庙的殊荣,不过在一百多年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时,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却下旨称:姚广孝佐命嗣兴,劳烈具有。顾系释氏之徒,班诸功臣,侑食太庙,恐不足尊敬祖宗。

这意思就是说姚广孝虽然是靖难第一功臣,但是他始终没有还俗,还是一个僧人,而僧人身份不适合配享太庙,于是朱厚熜就以姚广孝的僧人身份把他请出了太庙。

其实朱厚熜把姚广孝从太庙中移除也是有两点原因,其一,朱厚熜是历史上著名的道士皇帝,他极度信仰道教,作为一名道教教徒,每次去太庙祭祀,都要祭拜一个佛教信徒,因此他肯定心里不舒服,这也成了他把姚广孝移出太庙的原因之一。

其二就是姚广孝对于朱棣来说是靖难第一功臣,但是朱棣是以藩王身份成功上位,站在统治者的角度来说,姚广孝煽动朱棣起兵争位这就是不忠,朱棣可以称赞姚广孝,但后世的明朝皇帝却不能认可他,毕竟如果认可他,那不就是认可鼓励藩王们都多养一些像姚广孝这样的人,尤其是朱厚熜还是以藩王身份继位的人,更对藩王上位很是忌惮了。

也由于姚广孝属于是乱臣贼子和离经叛道之徒,所以后世对他的评价不高,尤其是清朝编写的《明史》对他是颇为贬低,后来清高宗乾隆皇帝修撰《四库全书》时,乾隆特意下旨不许把姚广孝的著作收录进《四库全书》,就是因为姚广孝煽动朱棣起兵和谴责儒家圣贤的行为。

姚广孝这一生的传奇经历比之朱元璋和刘秉忠丝毫不遑多让,只不过朱元璋和刘秉忠都是假和尚,最后都还俗了,而姚广孝却是真和尚,他晚年对自己所造杀戮心生悔意,他不接受官职,不肯还俗,尽可能的去补偿自己的罪孽,这些都代表着他最后重拾佛心本性。所以这也能理解姚广孝为何是一面口念佛号,一面制造杀戮的矛盾体了。

正所谓:

身在释门心不安,搅动天下地覆翻。

一心想洗前生孽,佛心归来肉身灭。




黑衣宰相姚广孝,14岁剃度出家,47岁正式出山,64岁策划朱棣造反,68岁功成身退,84岁圆寂升天。


他是一个“不安分”的出家人,也是明朝唯一一个以文臣身份,进入祖庙的“绝代高人”。


明朝初年,两个和尚的出现,搅动得天下风云变幻,皇权几度易主。他们的名字注定载入史册、功过任人评说,他们一个叫朱元璋、一个叫姚广孝


朱元璋16岁出家为僧,25岁加入红巾军,正式举起“反元”的大旗,41岁战胜各路起义军 ,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新的统一政权——明朝


与朱元璋的年轻有为不同,姚广孝是典型的“大器晚成”。


1398年,直到71岁的朱元璋驾崩,姚广孝才开始展露锋芒、从幕后走向台前,这一年,姚广孝已经64岁了。


虽然风华不再,但姚广孝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在他的谋划和推动下,朱棣为避免撤藩,竟以区区藩王之力,对抗建文帝及整个朝廷,更令人惊叹的是,朱棣居然成功了!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个和尚,就没有后来励精图治的永乐大帝,也没有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更不会有浩浩荡荡的郑和下西洋,如果没有他,大明朝的历史或许是另一个样子。



姚广孝究竟厉害在哪?


姚广孝以一僧人之身,之所以能助朱棣成就举世之功,在于他身上有很多常人难以企及的能力和优点:


第一、能正确认识自己。


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江苏吴县的一个医学世家。


据史书记载,姚广孝从小便博览群书、聪慧过人,在他长到14岁时,姚父郑重地告诉儿子,希望他子承父业、悬壶济世,可姚广孝想也没想,直接回绝了。


他从来就没想过当医生,他这辈子只有一个职业追求——当和尚


姚家父母自然十万个不同意,可儿大不由娘,姚广孝决定要做的事,谁也动摇不了。

就这样,14岁的姚广孝毅然走出家门, 在妙智庵剃度为僧,法号“道衍”


“至正间,年十四,即从佛,父不夺吾志,遂出家于里之妙智庵。”——《明姚少师祠堂记》


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假以时日,这世上便少了一位杏林人才,而多了一位得道高僧。


可道衍偏不照常理出牌。


他身为和尚,不好好在庵里念经修佛,而是又转身拜了个道士做师傅,一有空就跟在道士身边,学习《易经》和阴阳之术。


除了主修佛学、选修道学,道衍还下了很大功夫研究儒学,因此,他的朋友圈里不仅有僧人、道士,还有儒生


据说,道衍和当时的儒学大师宋濂、杨基等,私交甚好。


由此可见,道衍不仅学识渊博,精通儒、释、道三派,还交际广泛,是个跨领域的高手




以他的才能,当上一寺主持只是迟早的事,可道衍志不在此,他有更远大的职业目标。


有一次,在外出云游到嵩山时,道衍遇到了一个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人,这个人,叫“袁珙”。


袁珙擅长看相,当他看到道衍的第一眼,就断定这绝不是一个凡人:

“世上怎会有你这样长相奇异的和尚!你天生一对三角眼,好似一只病虎,内心又嗜好杀戮,日后必定会成为像刘秉忠那样的人!”


“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明史·姚广孝传》


如果平常人听到这话,肯定气得砸对方摊子了,可道衍非但没生气,反而乐得合不拢嘴。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道衍一向把刘秉忠当做自己的偶像,这刘秉忠原是元世祖忽必烈帐下的一员重要谋臣,就是在他的积极谋划下,忽必烈才顺利登上了汗位。


现在,竟有人预测自己能成就和偶像一样的霸业,这,能不让人兴奋吗?


从此,道衍更坚定了心中的志向。


从抛家舍业、毅然剃度为僧,到打破佛门规定,偷学道学、儒学,再到立志做一位天子谋臣,道衍人生的每一步选择,都让人觉得瞠目结舌、离经叛道,但只有道衍清楚,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为此,他可以不顾家人的反对、不管别人的非议,甚至不惧前进路上的风雪。


任他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道衍,是一个认清了自我的人,也是一个内心无比强大的人。



第二、能正确认识他人。


1375年,朱元璋颁布诏令,让精通儒书的僧人来礼部应试。年已40岁的道衍,欣然应诏,可惜,这次他没有考上僧官,只得到了一个参与奖——一身僧服。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明史》


想来,此时的道衍内心定是无比苦闷的,他满腹才学、胸怀兵甲,可始终报国无门。


但渐渐地,他想明白了,自己在洪武皇帝手下是没有出头机会的,当时朝廷文有刘伯温、李善长等开国元勋,武有徐达、汤和等开国名将,就连朱元璋本人,也是文武兼修,是个治国和军事天才。


和他们相比,道衍虽略有才能,但毕竟缺少历练。


既然老皇帝那儿没有工作机会,那就退而求其次,把目标放在下一任皇帝身上吧。



很快,道衍便有了主意。


1382年,与朱元璋相濡以沫多年的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悲痛难忍,便诏令全国的高僧进宫为马皇后诵经超度。


在僧录司右善世宗泐(lè)的推荐下,道衍得以成功入选。


事后,为了陶冶各位皇子的心性,朱元璋又令诸王自行选择高僧为师。



为了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道衍决定主动出击。


他径直走到燕王跟前,躬身说道:“贫僧愿助燕王殿下一臂之力。”

朱棣不置可否地望着眼前这个毛遂自荐的和尚,故意挑衅道:

“哦?本王是天潢贵胄、要什么没有?!你一个和尚能帮本王做什么?”


道衍走近一步,小声回答说:“贫僧能帮王爷戴上一顶白帽子!”


朱棣顿时脸色大变,“王”上加“白”,不就是“皇”字吗?


朱棣不敢再往下想,他赶紧环顾四周,见无人注意到道衍的言行,遂厉声呵止道:“你这狂僧!休得胡言乱语!”


道衍没有再接话,直接起身离去,临走前,他留给朱棣一个意味深长的微笑。


燕王一定会来的!


道衍相信自己的眼光,也相信自己的直觉。


不知过了多久,道衍耳边终于想起了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声音:“你跟我走吧!”


洪武十八年,年近50岁的道衍,带着满腔抱负,终于告别南京,随燕王朱棣到了北平。


初,诸王封国时,太祖多择名僧为傅,僧道衍知燕王当嗣大位,自言曰:“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

盖白冠王,其文皇也。燕王遂乞道衍,得之。——《明史记事本末》


有人说,道衍选择朱棣,不过是因为运气好。


但我更愿意相信,道衍的主动出击,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他之所以选择朱棣,是因为他认识到,在朱元璋所有的儿子中,唯有朱棣野心最大、能力最强,一旦天下有变,他一定能够迅速响应、成就大业。


道衍清楚自己的抱负,也明白朱棣的不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从这一点来说,道衍无疑是个有智慧的人。



第三、懂得韬光养晦、以待时日。


道衍是一个善于等待的人。


他来到朱棣身边,只为实现一个愿望——助朱棣称帝。


但他知道,此时时机未到,贸然行动,只会让自己和燕王死无葬身之地。


当时,王朝承平日久、朱元璋春秋正盛,太子朱标也在朱元璋的亲自调教下,展露出治国之才,所以,在道衍追随朱棣到达北平后,在未来长达17年的时间里,他的身份都只是庆寿寺的一名主持。


当然,为了有朝一日实现大愿,他得不时秘密造访燕王府,提醒燕王不要忘了造反大业。


“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明史》


在漫长的等待中,太子朱标还没来得及即位,就病死了,六年后,朱元璋也驾崩了,紧接着,皇太孙朱允炆登基。


这个年轻气盛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上位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削藩,而且先从势力最弱的藩王下手,不久,周王、 齐王、代王被陆续废为庶人,湘王自焚而死。


道衍隐隐觉得,他们的机会终于要来了。


照这样的形势下去,燕王被削藩是迟早的事,但好在燕王实力最强,留给他的准备和考虑时间也最多。


此时,摆在朱棣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步其他藩王的后尘,被削藩为民,要么孤注一掷、举兵造反。


在道衍的日日“洗脑”下,朱棣义无反顾选择了后者。


此后,朱棣开始选派军官、收买民心,道衍则在王府内,修筑地穴、大量打造兵器。

为了掩盖兵器的敲打声,他还专门饲养了很多鹅、鸭。


“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明史》




1399年8月,兵部尚书齐泰命令北平都指挥张信迅速逮捕朱棣,得知消息后,道衍立即劝朱棣起兵,在此千钧一发之际,朱棣心中却莫名升起一丝胆怯来:“眼下百姓都支持朝廷,我们怎么办?”


道衍望着朱棣的眼睛,坚定地答道:“贫僧只知天道,不管民心。


为了尽快说服朱棣,道衍还搬出了相士袁珙三十多年前对自己的评语,并把袁珙推荐给了朱棣。


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明史》


得到“天命”的朱棣,像吃了一颗定心丸,8月6日这天,朱棣终于以“清君侧”为名,公然起兵靖难。

史称“靖难之役”。



第四、能迎难而上、顾全大局。


朱棣实力再强,可说到底,占据的也不过只有北平一地,论财力、论兵力、论民心,如何能和朝廷相比?


所以,朱棣的起兵,注定一路坎坷。


在造反这条路上,朱棣或许有过片刻的犹豫,可道衍始终如一,他的信念,有时比朱棣还要坚定。



1、为大军重拾信心


大军开拔前夕,突然天降暴雨、檐瓦纷纷落地。


朱棣和诸将心中俱是一颤,古人将狂风暴雨,一向看作是凶兆,莫非此次出征不利?


两军交战,打得一是军力,二是军心,若军心散了,那再强的军力也无济于事。


朱棣常年征战、道衍熟读兵书,他们都懂得这个道理。


道衍见朱棣脸色有变,立即高声贺喜道:“恭喜燕王!这是大大的吉兆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如今王府的青瓦落地,预示着要改用黄瓦了!”


黄瓦筑屋,是帝王才能享用的规制。


道衍一番语毕,朱棣顿时转忧为喜,将士们也各个信心满满。


2、提议直取南京


1400年4月,朱棣击败统帅李景隆,围攻了济南。


原以为济南势单力孤、指日可破,谁知,山东参政铁铉为了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恩,决意死守济南。


燕军围困济南长达三个月,寸土未进,眼看大军疲惫不堪,道衍坐镇北平,赶紧给燕王去信:“将士疲劳,请班师而回。”


道衍知道,这场战争,朝廷拖得起,朱棣拖不起!


既然济南城攻不下,那就绕过它,直取京师吧!现在大军都在外阻截燕军,京城守军一定兵力不足,若燕军突袭而至,必能取之!


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从之。——《明史》


朱棣听从了道衍的意见,在短暂撤军修整后,燕军放弃济南,直奔京师而去。


谁知,在走到山东东昌时,燕军与时任朝廷统帅的盛庸大军相遇,朱棣寡不敌众,险些被俘,大将朱玉战死。


燕军士气低落到极点,道衍闻听此讯,迅速赶赴营中。


面对这个“同道中人”,朱棣惊魂未定,想起这两年的惊涛骇浪,不由得心生感慨:“早知靖难如此艰难,本王还不如像大师一样出家为僧。”


朱棣话音未落,道衍一改往日的镇定从容,大声质问道:“殿下以为,事到如今,我们还能回头吗?还有退路吗?往前走,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往后退,只有死路一条!


朱棣怔怔地望着这个“表里不一”的和尚,他知道,和尚说得是对的。


之后,朱棣越挫越勇,接连在淝水、灵璧等地,击败朝廷大军,并顺利渡过长江,进入应天。



3、力保方孝孺


在进入南京城前,道衍曾给朱棣打过预防针:“殿下攻下京城后,翰林学士方孝孺一定不会投降,请您一定不要杀了他!一旦方孝孺死了,那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断绝了!


朱棣连连点头,可当他真的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面对方孝孺的嘲讽谩骂,他完全失去了理智,最后不仅杀了方孝孺,更破天荒地灭了方孝孺十族!


自此,历经三年多的浴血奋战,朱棣终于成功了,道衍亲手成就了一个帝王,他的目标也实现了!


朱棣论功行赏,道衍本该居功至伟,可经方孝孺一事,道衍早为自己想好了后路。


“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明史》


第五、能激流勇退、明哲保身。


1402年,明成祖朱棣任命道衍为正二品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并特许他蓄发还俗、并赐名姚广孝


但道衍除了接受赐名外,不还俗、不蓄发、不娶妻、不要府邸、不要金钱,白天穿官服上朝议政, 晚上回到寺庙仍换回黑色的僧衣,故人称“黑衣宰相”。


此时的姚广孝功成名就,他一直提防着一件事——功高震主


朱棣是他的知己,但他更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这样一个独裁者身边,是绝不允许自己的身后,还有一个无职无权、却可以左右他心志决策的人存在的。


这让我想起影视剧《雍正王朝》里,邬思道告别雍正时,对自己的一句评价:“我虽然小有智计,但却是阴谋为主“,这就注定了,像邬思道这样的谋士,只能待在幕后,而不能进入朝堂。


因为皇位可以靠”阴谋“得来,但天下必须靠”大道“治理。


主动退居幕后,这既是姚广孝的保身之道,也是他的聪明之处。



第六、文武双全、不存私心。


姚广孝是个奇才,他不仅通晓军事,在文化上,也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


朱棣想重修《太祖实录》,为自己的即位增加合法性,但这点心思又不能让外人知道,姚广孝知道皇帝的顾虑,便主动担起了监修之责。


朱棣命解缙主持编撰《永乐大典》,但成效并不理想,朱棣又钦点姚广孝为最高编纂官,最终姚广孝不负所望,成就了我国文化史上的瑰宝——《永乐大典》。


“重修《太祖实录》,广孝为监修。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帝褒美之。”——《明史》


此外,姚广孝还是朱高炽、朱瞻基两代帝王的师傅。


值得一提的是,姚广孝晚年曾破格收过一个太监当徒弟,这个徒弟名叫郑和


1418年,84岁的姚广孝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临终前,朱棣拉着他的手,满含热泪地问:“少师可有什么遗愿?”


朱棣原以为姚广孝会为养子姚继求个官职,谁知姚广孝绝口不提家事,只请求皇帝放了溥洽


溥洽原是建文帝朱允炆的讲经师傅,建文帝在大火中失踪后,朱棣认为溥洽一定知道建文帝的去向,于是便关押了他,这一关,就是16年。


虽然溥洽仍没有供出建文帝的下落,但朱棣不愿拒绝姚广孝,于是立即下旨释放了溥洽。


姚广孝去世后,朱棣追赠他为上柱国 、 荣禄大夫 、荣国公,并特赐谥号“ 恭靖”,明仁宗即位后,念及姚广孝的大功,又特许姚广孝以文臣的身份,配享太庙。


姚广孝身后的哀荣,在此时达到了顶点!


然而,150年后,明朝第11位皇帝——嘉靖帝以“顾系释氏之徒”为由,又将姚广孝的牌位移出了太庙,从此,史书对姚广孝的评价转向了反面。


就连姚继的子孙后代,都耻于以姚广孝为宗!




总结:


姚广孝在儿时的努力,壮年的等待,垂垂老矣的腥风血雨,只为了一件事——亲手缔造一代帝王。


无疑,他是成功的。


但他的成功仅是昙花一现,在后世人眼中,姚广孝不止是一个“挑起战端”的妖僧,更是一个“阴狠狡诈”的阴谋家。


究其原因,姚广孝是成也皇权,败也皇权。


像姚广孝这样的人,在后代帝王看来,无异于“乱臣贼子”,他们的存在,就是帝国的一个不稳定因素,所以,对他们的功劳,不仅不能褒扬,反而要不遗余力的贬斥,只有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步其后尘。


可跳出那个特定的年代,姚广孝这一身本领,真让人钦佩不已啊!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