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可是李牧面对强秦却能百战百胜,这是为什么?

长平之战,赵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壮者皆死于长平”、国中几空。然而,遭此重创,赵国依然不好欺负

长平之战,赵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壮者皆死于长平”、国中几空。

然而,遭此重创,赵国依然不好欺负。

即便在赵国灭亡前,李牧依然能屡屡大败秦军。

这是怎么回事呢?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强悍的战斗力

长平之战,赵国确实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但是,赵国依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

长平之战刚结束时,白起认为可以趁机一举灭赵。当然,因各种原因,秦军停了下来。

然而,只过了九个月,秦王再让白起灭赵时,白起却认为赵国“其国内实”、“守备亦已十倍矣”,并认为“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攻其列城,必不可拔;掠其郊野,必无所得”,秦已经不具备破赵条件了。

仅仅9个月时间,从国中空虚、人心大骇,到成为百战百胜的白起都认为难以战胜的对手,赵国的恢复速度实在惊人!

其实,青壮年大量伤亡带来的硬实力损失,显然不可能在9个月恢复过来。

只是,赵人本就尚武,在从长平之战最初的惊恐中缓过来后,化悲痛为力量,“臣人一心,上下戮力,尤勾践困于会稽之时”,未壮的少年,甚至妇女都上阵,弥补了青壮年的损失,重新组织了起来。

邯郸之战,秦军数易其将,依然不能取胜,反而被赵军的反击连连挫败,并最后再楚魏联军抵达后溃败!

白起这样的名将,能从单纯物质现象的背后,洞察到赵人精神力量带来的变化,秦王不能。

燕国君臣同样不能!

随后,燕相栗腹出使赵国时又只关注到表面现象,认为赵国“壮者悉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结果,燕军一败涂地,反而被赵军打得差点亡国···

此后,燕赵接连交手,燕国始终被赵国打得找不着北。

所以,长平之战后,赵国确实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但是,赵国的战斗力依然强悍,至少远在燕军之上!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赵国得到了相当恢复。到李牧抗秦时,长平之战已经过了20多年了,“其孤已壮”,赵国比邯郸之战时恢复了不少。

精锐的李牧军团

而李牧军团,又是赵军最精锐的。

战国时,各国普遍采取的是征兵制。也就是寓兵于农,劳武结合。士兵平时既要承担训练任务,也要参与生产。

这种情况下,虽然国家可以动员的兵力多,但训练水平只能算是勉强合格。

而李牧军团,与之则稍有不同。

雁门大破匈奴之战中,李牧出阵军队为:“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彀者十万人”。

“选车”、“选骑”,就是以严格标准,从已服役的部队中挑选优秀者,或免其家庭赋役,或“利其田宅”,优中选优。

所谓“百金之士”,则更是重金向军队、社会招募技艺较高的职业军人。可以脱离生产,专事军伍!

可以说,这样的队伍,自然比且耕且战的一般部队拥有更高的军事素质。

而且,李牧可挑选的兵源,也十分优质。

作为“北方良将”,李牧长期驻守代地。

代地,既是边地,又聚集了大量游牧勇士,其民本就比内地善战,李牧又优中选优,打造出来的军团,其精锐可想而知!

而且,代地盛产良马,游牧之士天生善骑射,李牧军团又有了胜人一筹的机动力。

既有机动力优势,又有善战之士,拥有这样的精锐,李牧也就有了能够在作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基本部队!

有利的战场条件

而此时的战场条件,又十分有利于李牧发挥。

长平之战后,秦赵交锋的战场,已经逐渐东移到太行山、漳河一线。

一来,此时的赵军,西据太行之险,南据漳水及漳水沿岸的长城,利于防守。

二来,随着战线东移,此时的战场,紧挨着赵国的核心区域,补给便利;而以关中、巴蜀为核心基地的秦军则战线较长,不利持久。

这种条件下,只要良将指挥正确,赵军仍有克敌制胜的条件!

秦人遭遇的问题

而秦人的一些失误,也给自己带来了严重的麻烦。

首先,是长平之战后,秦先是没有采纳白起之策趁胜迅速灭赵,后又没有听取白起不要急于攻赵的建议,遭遇邯郸之战的惨败。

此败后,面对信陵君统帅的魏楚赵合纵军,秦军被迫收缩防线,重新以函谷关为主要屏障。

如此,函谷关以东,原本被秦攻占的地区,再次陷入半拉锯状态,无法成为秦攻赵的良好基地。

如此,秦军攻赵,其基地依然主要是关中、巴蜀,补给线长,不利持久。

其次,秦国在统一战争初期,在灭赵、灭韩及伐楚问题上一致摇摆不定。韩非和李斯在先灭赵还是先灭韩的问题上互不相下,很长时间内影响了秦国的决策,灭攻赵之战往往同灭韩、攻楚交织在一起。

如此,秦军在前四次攻赵时,决心不大,兵力不足。

最后,是秦人将才面临的将才断档问题。

白起被诛后,秦军将才出现断档。

所以,除第五次攻赵王翦挂帅外,前几次攻赵,秦军将领都存在问题,指挥上出现失误也就不足为奇了!

李牧的将略

尽管秦国存在许多问题,赵国拥有不少有利条件,但是,秦赵实力差距摆在那里,如果不能依靠良将在指挥上的优势,赵军仍然不是对手!

比如,前234年,秦第二次攻赵时,赵军以扈辄为将。结果,平阳大败,被歼10万。

再比如,李牧被冤杀后,兵还是那些兵,将还是那些将,赵葱、颜聚统领的赵军迅速失利,导致赵国灭亡!

所以,前面说了那么多利弊,李牧能够屡挫秦军,其卓越的指挥才能才是关键因素!

1、宜安之战:致人而不致于人。

前234年,秦攻赵。

平阳一战,赵军惨败,主将扈辄及10万主力被斩杀。

赵王急调正在北方的李牧回救。

秦将桓齮见状,立刻率一部“东击”,继而北上,远出邯郸之后,试图阻击李牧回师。

随即,李牧与秦军相持于宜安。

李牧认为秦军趁胜而来,锐气正盛,遂深沟壁垒,先取守势。

前面说过,此时的战场环境,久持对秦军不利。

因此,秦将桓齮率主力攻肥下,企图把李牧调出来。

赵将赵葱建议立刻救肥下,但李牧识破秦人之计:“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不为所动。

秦军主力东去后,营垒兵力已不足。同时,由于赵军长期“示弱”,秦军防御渐松。

李牧找准时机,迅速出击,直攻秦军营,一举取胜!

李牧料桓齮必回救,遂先行部署,于路决战,并一战而胜。

此战,李牧不被敌人的运动所调动,并反手掌握主动权,一战而胜,真正注解了“致人而不致于人”。

2、番吾之战:机动灵活,各个击破。

前232年,秦兵分两路,再次攻赵。

李牧以司马尚率部分军,凭漳水、长城拒南路之敌。

随即,李牧集中精锐,反击自井陉而来的北路之敌,并一战而胜。

北路秦军已破,南路秦军也无进展,最终,秦军此次进攻再次被粉碎。

利用地利牵制一面之敌,集中精锐猛攻另一面之敌,各个击破,可谓经典。

总的来说,李牧连续击败秦军,主要是其凭借其将略,扬长避短,掌握主动,靠指挥取胜的。

遗憾

李牧再破秦军后,秦国终于认识到赵国不能卒破,遂下定决心先灭韩。

前230年,秦突袭,灭韩。

灭韩后,前229年,秦国再次发起了灭赵之战。

此战,秦军北路主将为王翦,南路主将为杨端和,都是一等一的名将。

而赵国,连续两年发生地震、干旱和饥荒,人心浮动、形势危急。

这种情况下,李牧仍依靠太行山和漳水、长城等有利地形,与秦军相持一年,不分胜负。

纵是王翦这样的名将,纵是拥有绝对优势的力量,秦军依然无法在战场上奈何李牧。

再一次,秦国拿起了对付赵国名将的老办法:从赵王身上想办法。

秦国以重金收买了赵王宠臣郭开,让郭开诋毁李牧、司马尚,说他们要造反。

赵王听信谗言,改派将军接替李牧。

危急存亡之际,李牧拒不交出兵权,被赵王派人捕杀!

如此,赵国最后的顶梁柱倒塌了。

一样的兵,一样的将,一样的地形,只是统帅更换了。

但赵军,再无取胜之法了。

最终,秦军猛攻,赵军惨败。

赵国,灭亡了。

秦王扫六合,无敌于天下。

而李牧,是唯一一个他们在战场上奈何不了的对手!


长平之战后,赵国依然有一定的实力,又有不错的地理条件和尚武的气质,仍然具备抵抗强秦的条件。

不过,国力过于悬殊,只有在李牧这种顶级良将的指挥下,赵国才能充分发挥为数不多的有利条件,挫败秦军,继续维持。

然而,李牧这样的将领,能抗拒无敌于天下的秦军,却防不住本国昏君的自杀式操作,令人扼腕!

李牧的战绩表明,杰出人物能够在危局中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李牧的结局又表明,杰出人物再是杰出,也无法挽救一个烂到透顶,实在无可救药的组织!




百战百胜,说得夸张了。

史书比较明确记载的,李牧是两度击败秦军

1、在赵悼襄王时代,李牧被长期闲置

这里就有个疑问了,在长平之战与邯郸保卫战之后,秦赵之间的战事很频繁,为什么大多数战役都看不到李牧的影子呢?

自从李牧在北疆大破匈奴后,又在公元前243年伐燕,取二城。此后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就销声匿迹了,无论是与燕国的战争或是与秦国的战争,都没看到他的身影。战事频频,为何李牧却被晾在一旁呢?

考查史料,李牧伐燕时间是赵悼襄王二年。当时赵悼襄王执意要迎娶歌女出身的寡妇,即后来赵王迁的母亲。对此,李牧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令赵悼襄王十分不快,由此被冷落。此后一直到赵悼襄王去世,李牧都是被闲置的

赵悼襄王死后,赵王迁继位。赵王迁二年(公元前234年),秦国大举入侵赵国。秦军统帅桓齮出兵攻打平阳、武城,赵国政府派扈辄率军前往救援。扈辄只是一个平庸的将领,在秦军的猛攻之下,赵军大败,十万名赵军将士横尸沙场对赵国来说,这无异于灭顶之灾。在长平之战后缓慢恢复元气的赵国,实在难以承受一次十万人被歼灭的大损失。

秦国得势不饶人,桓齮兵团非但没有见好就收,反倒继续深入。赵国又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只有李牧有能力挫败秦军,拯救赵国于危急之中。就这样,李牧被任命为大将军,实际上就是赵军总司令,奔赴前线,阻击秦军。

2、宜安之战,李牧大破秦师

公元前233年(赵王迁三年),桓齮统领的秦国兵团继续深入,与赵军战于宜安(河北石家庄东南)。李牧临危受命,纠集了一支军队,驻扎在赤丽、宜安东部的肥城(河北晋县)。李牧的主力应该是来自北方军区,也就是他一手训练出来的北方兵团。与新锐的李牧兵团相比,桓齮兵团已露疲态。秦军在赵国境内已经征战将近一年,又在赤丽、宜安发动攻势,已是疲惫之师。

桓齮是一位优秀的将领,可是他显然低估了对手李牧。

赤丽、宜安两城尚未攻下,李牧的生力军已经赶到宜安以东的肥城。这时秦军的位置相当不利,随时可能受到赵军的左右夹击。对桓齮来说,最好的选择当然是退却,避开李牧的锋芒。可是他并没有退却,因为他并不把对手放在眼里。

作为长平之战后崛起的新一代将领,桓齮对赵国的军事力量抱着藐视的心理,他曾经两度率兵侵赵,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特别是在平阳、武城之战中,歼灭赵军十万人,堪称伟大的胜利。桓齮显然也只把李牧视为普通的将领,然而,低估对手总是致命的。

这场战役的详情已不可考,《史记》仅有短短数言:“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这个纪录实在过于简略。战国中后期的六国史书,后来都被秦始皇烧了,所以找不到更多的资料。要知道秦国人向来对打败仗十分忌讳,损失了多少人,是从来不提的。我的分析,秦军的损失至少在十万人以上。秦军桓齮在战后畏罪逃亡,倘若不是因为他的损失超过战果(之前歼灭赵军十万),怎么会畏罪呢?

宜安之战后,李牧乘胜追击,光复许多被占领的城邑,秦国人耗时一年之久的攻赵之役不仅颗粒无收,甚至还把先前吞并的土地吐了出来,可谓是赔本买卖。

3、再破秦师,赵军惨胜

一年后,公元前232年,秦军又一次以猛虎下山之势,扑向赵国。秦军兵分两路,一路攻至邺城,另一路直奔太原,取狼孟、番吾

赵国再一次举国震动,能不能击败秦军,这就要看李牧的本事了。从国力上说,赵国已经不是秦国的对手,从军力上来看亦然。秦国虽然在前一年受挫,可是无论是兵员或武器、粮食,都能迅速得到补充。相比之下,丧失大片土地后的赵国,显然捉襟见肘。可以说,赵国是毫无胜算的。

但是李牧又一次震惊世界,在这场硬碰硬的战争中,他又打破了秦军的神话,在正面交锋中击退敌人。关于这场战斗的详情,很可惜,史书并没有记载,但是可以想象此役的惨烈。

《战国策》中有一个记载:“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我仔细分析这个记载,与秦军的两路出击是相吻合的。秦军一路攻邺城,邺城临黄河、漳水,即“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另一路秦军攻番吾,即“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

在这次秦赵大战中,李牧与秦军有过四次战斗,全部取得胜利。然而,这个胜利只能用“惨胜”来形容。“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赵国损失数十万人,按保守来算,至少二十万。这个胜利虽然赢得很艰难,毕竟是赢了,除了李牧,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做得到了

反过来说,赵军损失数十万人,秦国却歇了三年没有攻赵,可见秦军损失之大,也不会是小数字。

三年后,秦军又一次大举进攻赵国,但这次李牧没有表现机会了,没有死于战场,而是死于奸臣之手,令人扼腕叹息。其实就算李牧不死,赵国能抵抗多久,也是个谜。实力就摆在那里,秦国越来越强,特别在吞并韩国之后,已迈出统一的坚实步伐;反观赵国,土地不断地缩小,兵力也不断被削弱,与秦国已经完全不是同一级别的对手了。李牧确实是一位军事天才,可是天才也不可能一个人战斗,统帅的水平固然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如果没有坚实的国力为后盾,纵然有奇谋妙算,恐怕也难以长久有效吧。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