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德国为什么不去侵略中立国瑞士,“中立国”三个字真的好用?

瑞士,这是世界上第1个永久中立国,但是中立并不代表弱小,要保持永久中立,必须要有强劲的实力中立国三个字就能保证德国不去侵略?这三个字又不是啥护身符,再说这个世界上啥护身符能好使?中立国这三个字,要是好使的话,每一个国家一人按一个,这天下不就太平了吗?还打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不有毛病吗?二战中德国为何不去侵略中立国瑞士?其实就俩字——利益。没有利益的事,德国人可不会着急把火的去打仗,毕竟打仗就要死人,就要花钱,这两项在战争之后,你最少也得达到一个收支平衡才成,要不然没人会干这赔本的买卖

瑞士,这是世界上第1个永久中立国,但是中立并不代表弱小,要保持永久中立,必须要有强劲的实力

中立国三个字就能保证德国不去侵略?这三个字又不是啥护身符,再说这个世界上啥护身符能好使?中立国这三个字,要是好使的话,每一个国家一人按一个,这天下不就太平了吗?还打啥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不有毛病吗?

二战中德国为何不去侵略中立国瑞士?

其实就俩字——利益。没有利益的事,德国人可不会着急把火的去打仗,毕竟打仗就要死人,就要花钱,这两项在战争之后,你最少也得达到一个收支平衡才成,要不然没人会干这赔本的买卖。

瑞士是个内陆山间小国,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侵略的代价很高。而且用不着侵略,瑞士就乖乖地上交了保护费,帮德国搞钱,出售给德国各种战略物资,允许德意之间的运输线途径瑞士。瑞士还默许英美等国在瑞士进行一些秘密活动,可谓是两边都不得罪,手段非常高明。所以瑞士在二战期间其实并未严格实行中立政策,和两边都有交易,但偏向德国更多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士的“中立”更像是瑞士执政的“精英”阶层与政权之间互利合作的一种交易,瑞士不过是戴着面具没有公开站到台面倒向德国的小兄弟

瑞士早在1674年就宣告了自己的中立立场,并一直严格恪守中立义务。由于瑞士常年不懈坚持中立立场,逐渐获得了其它国家的信任和认可。

最终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瑞士通过欧洲公法得到永久中立国的地位,以法律保障瑞士领土的不可侵犯性和中立性。直到一战结束,瑞士都保持着他的绝对中立性,这也使其进一步获得了其它国家的认可。

总的来说,中立国瑞士原本就有中立特权,然后再凭借着易守难攻的地理位置和当时的独特国际环境,最终换取了这次世界大战中的平安。




呵呵,瑞士人是很自信的,他们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如果纳粹入侵,瑞士军队会击退他们。

不然呢?德国军队已经占领了欧洲大部分邻国,为什么只有勇敢的小瑞士仍然自由?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瑞士那点兵力能扛住纳粹才怪,当年真正能顶住的也就苏联而已。

有人说:瑞士是中立国!当然德国不会打他们啦!

这是有多天真才会信这种邪?

其实德国人早就有进攻瑞士的计划,叫坦南鲍姆行动(Operation Tannenbaum),他们准备了30到50大军,只待一鼓作气踏平瑞士。

希特勒并不喜欢瑞士,他曾经在1941年6月对墨索里尼的谈话中表示:“瑞士拥有最令人厌恶和最悲惨的人民和政治制度。瑞士人是新德国的死敌。”

在1942年的时候,希特勒公开将瑞士描述成“欧洲脸上的一个丘疹”,还认为“它是一个不应该再有生存权利的国家!”

实际上,在希勒特的“大德意志”构想中,瑞士就应该是个被合并的地方,它就应该像奥地利那样乖乖走进德国的怀抱。因为瑞士人的不买账,希特勒痛骂不已,说:“瑞士是我国人民中一个生来就不合时宜的分支”。

他倒是真不见外,真以为自己这个第三帝国应该无条件继承神圣罗马帝国这个第一帝国的疆域呢?

不过,希特勒本身也是矛盾的,比如他1937年2月23日在柏林也说过:“德国不会攻击瑞士联邦。”

总之,最终德国人还是放弃了进攻瑞士的计划,原因并不是因为希特勒的早期承诺以及中立国的原因。

德军1940年以后将英国当做头号大敌,久久无法结束战斗的德军不愿再消耗精力。

尤其是1941年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展开后,德国的兵力和资源已经有点捉襟见肘了,他们已经没有功夫再去对付瑞士。

德国要么忙于英国之战,要么忙于苏联入侵,根本无暇顾及小小的阿尔卑斯山。

说是小小的阿尔卑斯山,但德国人其实很明白这块区域的复杂性,当时的瑞士已经进行了动员,他们实在也不愿多生事端,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征服并占领一片山区。

只要瑞士人配合,入侵这个国家就不值得投入人力和物力。

所以,同样明白这点的瑞士其实很服帖,所谓“中立国”的瑞士,在背地里帮助德国做了无数的事情。

瑞士人怎么理解这件事呢?他们说:“希特勒疯了,但没有疯到攻击自己的银行家。”瑞士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家让·齐格勒(Jean Ziegler)亲口说:“所谓的瑞士中立是虚伪的最好例子”。

通过瑞士的帮忙“理财”,纳粹德国得以转手处理了大量劫掠来的自产和昂贵的古董、金银、艺术品以及土地契约,同时还有大量的黑钱被洗白,然后从世界其它地方变成纳粹的物资。

战争期间,德国帝国银行定期向瑞士国民银行存入巨额黄金,总计16.38亿瑞士法郎。盟国气不过,称其为“纳粹的储备银行”并列入黑名单,战后很久才解除。

瑞士人帮助将近五分之四的德国黄金转换成可兑换的瑞士法郎。因此,德国能够从西班牙和葡萄牙购买战略原材料。

瑞士人甚至帮助纳粹德国对付在德国的犹太人,他们派重兵封锁边境,大批的犹太人逃到边境,多达2.5万人被拒绝,要么死在山中,要么回去遭受纳粹的毒气浴室。

同时瑞士还给纳粹德国生产和研究武器,该国向德国和意大利提供的军备是盟国的十倍。一些军需物资,防毒面具,药品等等,都是瑞士生产的。

瑞士还销售成品,如机床、飞机大炮、无线电部件、军用卡车、货车、化学品、染料、工业钻石、珠宝轴承(对炸弹瞄准器至关重要)和滚珠轴承等。

厄立孔是啥玩意儿略懂的军迷应该都知道,战争期间他们就是德国空军和海军的机炮供货商。

他们还投资了德国的战争生意,1941年希特勒获得10亿瑞士法郎作为巴巴罗萨行动的信贷资金。

两国的资源贸易也如火如荼,瑞士向德国出售了战争期间急需的钢铁,德国又回售以煤炭和农产品。

后来瑞士政府为英国和漂亮国编写了一份关于其与德国贸易关系的报告。报告显示,在1939年9月15日至1943年8月31日期间,瑞士对德国的出口总额为19.72亿瑞士法郎,而进口总额为22.58亿瑞士法郎,贸易余额2.86亿法郎。

如果算上银行服务、保险、旅游、许可证费用和运费等无形项目,那么这个额度就是负数。

德国的工业也有瑞士人的一份,战争时期许多瑞士人为了赚钱跑到德国开“廉价工厂”,主要从事武器和机器加工事业,里面全部使用的都是纳粹抓来的奴工。

甚至就连瑞士的红十字会主席马克斯·休伯都不例外,他当时在德国南方拥有好几家使用奴工的工厂。

上图.瑞士人的B-17轰炸机,别问哪儿来的,问就是凭本事抓的

因为纳粹将犹太人集中营的死人金牙敲下来卖给瑞士,《国际先驱论坛报》喷瑞士人没有道德,称“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幽灵正在敲响瑞士的大门。”

漂亮国《时代》杂志也如此喷过:“瑞士银行家应该明白,破产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糟糕的是道德的破产。”

瑞士人赚了多少呢?我们只需要知道,瑞士法郎在战后升值了。

还有更搞笑的东西,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是20世纪欧洲最畅销的书,但这本书的版税账户开在了瑞士的联合银行。1996年人们才发现这事儿。

瑞士还拉偏架,帮助德国人抓人,有不少从德国逃走的反战人士、盟军士兵,都在跑到瑞士“享受中立国自由的空气”时,被送回了德国。

瑞士人还帮德国人开了战俘营,比如漂亮国人的战俘营就在日内瓦湖东北的阿德尔博登,这里今天可是高山健康度假胜地,但当年他们的待遇与德国集中营别无二致,关了1000多漂亮军。

瑞士其实也冒犯过德国,比如德国曾卖给瑞士90架BF-109D,但夹生的瑞士飞行员拿这些飞机击落了11架误入领空的德国飞机。德国人最终也没说啥,

而且瑞士作为中立国,其实在二战期间也挨过揍,这件事是英国人干的。

因为不忿瑞士人与德国人勾结的太紧密,英国皇家空军1940年12月16日出动了轰炸机对巴塞尔进行轰炸,4名妇女殒命。同月22日,英军再次轰炸苏黎世,炸死22人。

当瑞士人谴责英国时,英国的回答是“深表遗憾,损失多少我们赔……”

实际上,英国人是瞄着瑞士的工厂去的,他们认为瑞士一些工厂在给德国人造东西,只是炸歪了。

你说,中立国这仨字儿好用么?它好不好用,完全取决于别人给不给面子。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