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司马昭为什么不称帝?
历史上的司马昭之所以没有称帝,用一句精炼的话语来概括就是“前期时机不成熟,后期时机被错过”,正是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导致司马昭最后没能当上皇帝,成为晋朝开国皇帝,只能将机会让给儿子司马炎,这对于他来说确实非常遗憾。那么司马昭没有称帝为何是“前期时机不成熟,后期时机错过”?我们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司马昭没有称帝为什么是前期时机不成熟呢?首先,接任时间仓促导致时机不成熟
历史上的司马昭之所以没有称帝,用一句精炼的话语来概括就是“前期时机不成熟,后期时机被错过”,正是一些阴差阳错的原因,导致司马昭最后没能当上皇帝,成为晋朝开国皇帝,只能将机会让给儿子司马炎,这对于他来说确实非常遗憾。
那么司马昭没有称帝为何是“前期时机不成熟,后期时机错过”?
我们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司马昭没有称帝为什么是前期时机不成熟呢?
首先,接任时间仓促导致时机不成熟。
司马懿去世之后,长子司马师几乎接受了来自司马懿的所有遗产,成为曹魏新的“摄政王”;公元255年,不满司马师专政的毌丘俭、文钦等人在淮南发动了叛乱。
司马师亲自领兵东征,而作为弟弟的司马昭则留在洛阳镇守。平叛的过程虽然比较顺利,但是还是会受到了一点挫折。作为统帅的司马师因为文鸯带兵袭营而惊吓过度,导致坏掉的眼睛掉出眼眶,随后病重去世。
司马师去世之后,司马昭立即进位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并录尚书事,以辅助朝政,顺利的替代了哥哥司马师的位置,成为曹魏新的“摄政王”
此时,司马昭继承了来自司马师的遗产,威望不足,根基不深,缺乏登基的坚实基础,如果贸然称帝,恐怕人心不服,因此新上任的司马昭并没有快速登基称帝,而是一步一步的打磨自己的威望,以期望顺理成章的登上帝位。
其次,寿春叛乱根基不稳。
司马昭接位后不久,即公元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诛杀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发动叛乱。这一年7月,司马昭挟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东征。
为了确保东征以绝对优势,司马昭征发青、徐、荆、豫四州的兵马,同时又从关中调派部分军队,共同组成东征大军。
寿春叛乱历时近一年之久,从公元257年至258年,三方参与的人马众多,是三国时期所少有的大战。此战中,司马昭出动兵马26万之众,诸葛诞拥兵15万据城坚守,而东吴则出兵10万营救,结果以司马昭全胜告终,此战不但击杀了叛乱头领诸葛诞,还击败了东吴援救的大军。
寿春之战的胜利一方面巩固了司马昭在曹魏的地位,消除了潜在的反对司马昭的势力;另外一方面也说明司马昭称帝的根基并不牢固,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来巩固和加强根基。
最后,威望不足无法称帝。
司马昭要想称帝就需要足够的威望,只有这样才能让称帝之事顺理成章,可是寿春之战只是解决了威望中“威”的问题。
凭借武力消除国内的反叛势力,这就是“威”,从而却保曹魏朝堂内外一言九鼎,可是称帝单凭“威”不足以获得大部分人的支持,还需要寻找机会来提高“望”,而这个“望”则主要是指良好的声誉,只有这样才能让那些不服气的人彻底的服气,从而站在司马昭的大旗之下。
当曹魏皇帝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并设置晋国的时候,可是司马昭并没有欣然接受,而是前后九次推让曹髦的诏书。
司马昭的推让固然有故作姿态的缘故,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司马昭缺乏足够的“望”来接受更高的爵位。
连晋公的爵位都无法接受,那么距离进一步称帝那就更加遥远,因此司马昭需要更好的功绩来更进一步,这个需要等待时机。
司马昭到后期为何错过称帝时机?
为了巩固根基,为未来称帝做铺垫,司马昭确实做了不少的事情,如全力平定淮南叛乱,从而彻底的掌握了对淮南一带军事力量的掌控,自此在曹魏再无反对的军事力量。
可是即使如此,司马昭称帝的道路依然崎岖不平。
首先,弑杀曹髦导致声名大丧。
公元260年5月,曹魏皇帝曹髦鉴于朝政内外大权被司马昭剥夺,担心魏天下迟早成为晋天下,于是率领数百侍卫和奴婢发动对司马昭的攻击,可是当队伍还没有抵达司马昭府邸的时候就被其部下杀害。
曹魏皇帝曹髦被杀固然清除了司马昭称帝路上的障碍,可是弑君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司马昭的形象,导致称帝之路不得不停下来,以消除这个恶劣行为带来的影响。
同年,司马昭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为曹魏新的天子,以为后期称帝打下基础。
其次,灭蜀汉提高声望。
为了消除弑君带来的恶劣影响,挽救急剧下降的威望,司马昭需要寻找新的时机为称帝打下基础,于是就将目光朝向了西南方不断骚扰边境的蜀汉。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率领十八万之众,从两个方向发动对蜀汉的进攻。在历尽三个月的攻防战之后,钟会和邓艾顺利的消灭了蜀汉,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未来天下统一奠定了基础。
灭蜀之战完成了曹氏数代想完成而没法完成的夙愿,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司马昭的威望。第二年五月,魏元帝曹奂再一次下诏封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
此时距离登基为帝已经是一步之遥。
最后,疾病缠身错过良机。
进位为晋王之后不久,即公元265年9月6日,司马昭扛不住疾病的打击而去世。从即位为晋王到去世,前后有一年四个月之久,正当司马昭紧锣密鼓准备再进一步的时候,忙碌的事务透支了身体,导致疾病缠身,不得不放弃登基机会,进而将机会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炎。
不期而至的疾病打乱了司马昭向皇帝之位发动的进攻,从而不得不停下前进的脚步,这一暂停键的按下让司马昭失去了称帝的机会,进而错过了成为晋朝开国之君的良机。
司马懿活了七十二岁,而司马师活了四十七岁,司马昭活了五十四岁,他的儿子司马炎也只活了五十四岁,可见从司马懿以后,他们的这几代再也没有人能够延续司马懿长寿的机会,从而为后来晋朝建立不久立即陷入混乱埋下祸患。
总而言之,司马昭不称帝,不是他不想,而是时机未到,等到机会来临的时候却有被错过,从而失去了登基的机会。
很简单,司马昭称帝程序没完成就死了。
甘露三年(258年),司马昭平定了淮南三叛中的第三次诸葛诞之乱,已经基本消灭了反对势力,加快了篡位过程。
甘露五年(260年),刚烈的皇帝曹髦亲自率领僮仆数百余人讨伐司马昭。虽然这次完全是以卵击石,曹髦毫无悬念的被杀。但司马昭杀曹髦的行为引起了强烈的反弹,司马昭不得不将杀曹髦的成济兄弟诛杀,并夷三族。
司马代魏的进程也不得不暂时停止。
司马昭为加快代魏进程,决定建立一桩大功业让篡位名正言顺。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之战,绝对多数大臣均表示反对,包括功勋卓著的名将邓艾。唯有钟会表示支持。司马昭任命了此前从来没有独立统领大军经验的钟会作为伐蜀的主帅。
景元四年(264年),成功灭掉蜀国,并稳定了邓艾、钟会之死带来的混乱后,司马昭加快了篡位进程。三月三十日,司马昭由晋公改封为晋王,加九锡。
次年(254年)五月,魏帝加司马昭殊礼,晋王妃曰后,世子曰太子。
司马昭的篡位过程基本已经走完,只剩最后一步了。可惜司马昭还是没有生前做正式皇帝的命,这年8月份就死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在安葬了司马昭后,十二月正式走完代魏的最后一步,完成了篡位,捡来个晋朝的开国皇帝位置。
司马昭要是多活几年,完成篡位进程并做几年皇帝,西晋初期的皇室权威会比历史上好点,带来些好的改变。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