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究竟是怎样来的?
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是指黑人奴隶,来自一个海岛,头发是卷曲的,皮肤是黝黑的。他们曾被当成“动物”抓来中国,并被当做奴隶出售
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是指黑人奴隶,来自一个海岛,头发是卷曲的,皮肤是黝黑的。他们曾被当成“动物”抓来中国,并被当做奴隶出售。据《岭外代答》记载,只要用食物引诱,就能抓住他们,一抓就是千万,可以卖去当奴隶。唐朝人根本不区分奴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长得黑,都会把他们叫做“昆仑奴”。
昆仑奴在唐朝时期是高级奴仆,是门阀世家、地方豪强等权贵们显摆身份的奢侈品。昆仑奴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不穿衣服,但唐朝贵族却对他们趋之若鹜。这是因为昆仑奴的身份和地位比其他奴隶更高,他们的价格更贵,能够突显主人的地位和财富。
昆仑奴在宋朝之后逐渐消失,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力的衰弱和法制文明的进步。经济贸易受到重创,达官贵人们的钱包也扁了一大截,对于“昆仑奴”这些高级奴仆的需求变小,整体市场萎缩变小。同时,两宋时期的“废奴运动”兴起,基于人身依附的奴隶制度因此被废除。
关于昆仑奴的来历,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壁画和绢画中的“黑人”是印度人,因为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那印度人作为象奴或狮奴,出现在中国佛教文物上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这些“黑人”在中国有一个专用的称呼:“昆仑奴”。在唐朝时期,中国万邦来朝,风气开放,对外经济贸易频繁,同时异族奴隶贸易也异常繁荣。在各种异族奴隶中,“昆仑奴、新罗婢、菩萨蛮”尤为出名,是门阀世家,地方豪强等权贵们显摆身份的奢侈品。其中,新罗婢指的是朝鲜半岛的婢女,以乖巧能干、温柔听话在贵族圈获得好评,菩萨蛮则是南方蛮国的美女,能歌善舞,身姿妖娆,是男人们的心头好。而与这两者齐名的昆仑奴,自然也有其特点。
综上所述,唐朝时期中国盛行的昆仑奴是黑人奴隶,来自一个海岛,头发是卷曲的,皮肤是黝黑的。他们被当做奴隶抓来中国,并被用作高级奴仆。昆仑奴在宋朝之后逐渐消失,主要原因是中国国力的衰弱和法制文明的盛行。
昆仑奴是黑人,曾被当成“动物”抓来中国。唐朝的有钱人,对他们趋之若鹜。凡是巨富之家,必有昆仑奴。可昆仑奴又矮又丑,还不穿衣服,为何唐朝贵族都抢着要?
据《岭外代答》记载,昆仑奴来自一个海岛,头发是卷曲的,皮肤是黝黑的,只要用食物引诱,就能抓住他们,一抓就是千万,可以卖去当奴隶。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连接大海岛,……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拳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岭外代答》卷三)
无独有偶,《旧唐书》里对昆仑奴的外貌,也有相同的记载。
据《旧唐书》记载,昆仑奴居住在林邑的南边,头发是卷曲的,身体是黝黑的。
“在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昆仑”。(《旧唐书·南蛮传》)
从唐代的昆仑奴俑来看,昆仑奴大多身材矮小,不穿上衣,只穿个羊皮短裤。
唐朝贵族、富豪对他们趋之若鹜,只要是因为昆仑奴大多性情温良,踏实耿直,认准了主人,就会忠心耿耿。
据学者考证,唐朝人根本不区分奴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只要是长得黑,都会把他们叫做 “昆仑奴”。
但时至今日,我们不禁要问,盛行于唐朝的昆仑奴,到底来自哪里呢?
这个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答案。
第一种说法:昆仑奴来自北非。
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写道:
“内有东西方四十余国侨民,包括源自非洲来的黑人(昆仑奴)。”
可见,在一些学者的眼中,唐朝时期盛行的昆仑奴,就是非洲黑人。
这一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堪称国际大都市,拥有各色人种,黑人也并不少。
第二种说法:昆仑奴是东南亚人。
因为史料明确记载,昆仑奴生活在海盗上,并且身材矮小,所以,也有不少人认为,昆仑奴应该不是非洲黑人,而是尼格里托人。
尼格里托人,是小黑人,他们一直生活在马来半岛以南的诸海岛上。
这种说法,同样有一定的道理。
因为,古代的中国人,将凡是在半岛上统治这些小黑人的国家,称为“昆仑之类”。
这个地方的人,同样皮肤黝黑。
第三种说法:昆仑奴是印度人。
之所以认为昆仑奴是印度人,和谭嗣同有关。
谭嗣同是戊戌六君子之一,他的朋友写了一篇游记,里面提到“希玛纳雅山”(即喜马拉雅山)即“昆仑”。
而印度,恰好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
有人据此认为,昆仑奴是唐朝人对印度人的称呼。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称:昆仑奴在唐朝的身份,有狮奴象奴扮演、僧人弟子。
这2种身份,都和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佛教的发源地,就是古印度。
第四种说法:昆仑奴是来自中国西部昆仑的原住民。
除了上述3种说法外,还有人认为昆仑奴是中国人。
在我国西部,有一座山叫做昆仑山,因此有人认为“昆仑奴”,就来自于昆仑山。
持有这种说法的人,是把“昆仑奴”中的昆仑,当成了现代的昆仑山。
他们认为昆仑奴,是昆仑山的土著居民,跟随丝绸之路进入到唐朝的长安地区。
以上4种观点,你认可哪一种呢?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认定昆仑奴主要是东南亚人,可能夹杂着部分北非、印度人。
我做出这样的推断,并非信口开河,而是结合了史料和唐朝文物。
我的理由如下:
第一,在关于东南亚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昆仑黑人的记载。
“昆仑”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含义,不止是指昆仑山,还特指黑色的东西。
目前,有很多唐朝出土的昆仑奴陶俑。
这些陶俑,大多肤色棕黑,远比其他黄种人陶俑要黑得多。
昆仑奴的服饰,上半身几乎不穿衣服,下半身则穿着皮短裤。这种装扮风格,明显居住在炎热地区。
由此推断,昆仑奴是中国昆仑山土著居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天气来看,东南亚的天气炎热,和昆仑奴身上的服饰比较契合。
此外,唐朝提及东南亚的文献,大多直接提到了昆仑奴。比如:
《旧唐书·林邑国传》:“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旧唐书·真腊国传》:“真腊在林邑西北,本扶南之属国,昆仑之类。”
《新唐书):“盘盘,在南海曲,北距环王,限少海,与狼牙修接,自交州海行四十日乃至……其臣日勃郎索滥,曰昆仑帝也,日昆仑勃和,日昆仑勃谛索甘,亦日古龙。古龙者,昆仑声近耳。”
上述文献记载,足以说明,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有了被唐朝人称为“昆仑”的黑人。
第二,从运送途径来看,东南亚地区具备更大的可行性。
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长安城拥有非常多的昆仑奴,许多大户人家为了显示地位,会争相购买。
唐朝其他城市,对新奇的昆仑奴,同样趋之若鹜。
如此大批量的购买,昆仑奴的数量绝对非常多,不可能只有几百人、几千人。
如果要支撑起几万人甚至更大批量的人员运输,必须有发达的贸易线路。
结合当时交通、贸易路径,能完成这样大数量的人员运输,恐怕只有东南亚各国这一渠道。
唐朝所处的主要时期,是在公元7到9世纪。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还是奴隶制国家,和唐朝有着密切的邦交和海上往来。
他们需要向唐朝上贡,顺便进行奴隶贸易,在逻辑上成立。
不止是奴隶买卖,很多昆仑人,也跟着东南亚商人来到唐朝,留在了中原。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地下王国,那个皇帝,似乎就是昆仑人。
第三,史料以及唐朝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与东南亚人十分相似。
唐朝的小说、史料,均对昆仑奴的外形进行了描写,而东南亚人的外貌,和描述的非常接近。
比如,《太平广记》引《朝野全载》的记载表明,昆仑奴的外形是又短又小。
“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余千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再比如,《太平广记》卷《甘泽谣·陶舰》中记载,昆仑奴非常善水,能在水里来去自如。
“(魄)曾有亲戚,为南海守,因往省焉。郡守喜其远来,蹭钱百万,遗古剑长二尺许,玉环径四寸,海舶昆仑奴名摩诃——善泅水而勇捷……及回掉,下白芒,入湘江,在每遇水色可爱,则遗玉环剑于水,令摩诃下取,以为戏笑也。”
这段话讲述的,就是昆仑奴摩诃的故事。当时,他的主人有一把剑掉在了水里,摩诃二话不说直接下水取剑,身姿十分矫健。
再比如,《一切经音义》直接点出,昆仑奴非常善水,下水可以待很多天,却不会死亡。
“善入水,竟日不死。”
小说的描述,或许会夸张,但一定有一些现实的根据。
从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推论出昆仑奴的外形,应该不高大,身材矮小,而且善于游泳,比较懂水性。
这些性格特征、外形特征,都符合东南亚沿海或者群岛国家人种的特征。
第四,唐代开凿的石窟壁画上,佛教黑人形象与昆仑奴非常相似。
出土的文物壁画,也给昆仑奴的来源,增添了方向。
比如,在开凿出来的唐朝佛教石窟中,可以找到许多黑人形象。最典型的,就是兴建于唐朝的彬县大佛寺石窟。
如果这些黑人不是虔诚的佛教教徒,那么,他们怎么可能被雕刻在宣扬佛教的壁画之中呢?
要知道,封建时期,奴隶的地位还是很低的。但如果这些人,是跟随商队来到中国的昆仑人,就说得过去了。
可能提到佛家,大家都会想到印度。
但实际上,东南亚也是佛教传播和交流的一大中心,而且,东南亚与印度、唐朝都有不少交流。
所以,这些石窟中的黑人,极有可能是来自东南亚的昆仑人。
综上所述,我认为唐朝盛行的昆仑奴,大概率来自东南亚。
值得一提的是,“昆仑奴”虽然也是奴隶,但他们在唐朝的地位,还是比一般奴隶要好得多。
唐朝的昆仑奴,主要从事服务行业和伎艺表演。
服务行业的昆仑奴,是贵族们炫耀财力的表现。他们有的当管家、有的驯养牛马、有的则从事田间劳作。
从事伎艺表演的昆仑奴,要么被养在家里进行搏击表演、要么进行驯兽表演。
相比其他奴隶,昆仑奴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没有性命之忧,也会有较好的待遇。
相比十五世纪,欧洲人主导的黑奴贸易,昆仑奴的日子要过得好太多了。
当然了,昆仑奴的待遇,可能和他们的“忠心”“侠义”有关。
他们认准了一个主人,就会坚持到底,绝不背叛。
在很多小说中,昆仑奴的形象,也都是忠肝义胆、飞檐走壁的强人。唐代小说《昆仑奴》,就被金庸先生称为中国第一部侠义小说。
中国人,是非常欣赏这种“忠义”品质的。
如今,昆仑已经成了侠义、忠心的象征。
比如,谭嗣同的《狱中提壁诗》中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是在用“昆仑奴”故比喻革命义士、忠肝义胆的追随者。
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