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死后,吕布为何打不过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

吕布之所以被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打败,根本原因出在董允身上,而且董允这个酸文人要是跋扈起来,一点都不比董卓差。董卓死后,王允接连犯下致命错误

吕布之所以被董卓旧部李傕郭汜打败,根本原因出在董允身上,而且董允这个酸文人要是跋扈起来,一点都不比董卓差。

董卓死后,王允接连犯下致命错误。

首先是如何处理董卓旧部的问题,王允尽出昏招,每一步都是臭棋,还和吕布产生了分歧。

一开始,对于董卓的旧部,比如牛辅、李傕和郭汜等人,吕布建议将这帮人统统杀掉,但王允认为应该全部赦免他们,所以拒绝了吕布的提议。

谁知,没过几天,王允的态度又变得摇摆起来,转而对大臣们说:

董卓的旧部原本是没有罪的,只不过跟着董卓,身不由己,如果现在给他们安上谋逆的罪名,再赦免他们,这会让他们怀疑朝廷的态度,进而产生恐惧之心,容易逼反他们。所以不是上策。

最后思之再三,王允决定利用关东诸侯的力量来控制董卓旧部,因为关东诸侯一直高举反董卓的义旗,王允认为他们和朝廷是一条心的。

但有人建议王允,让汉末名将皇甫嵩去统领董卓旧部,以皇甫嵩的能力,必定可以镇住西凉军。

可王允却坚持反对,理由很简单,董卓犯了谋逆大罪,他把西凉军驻屯各处险要,就是为了防备关东义军,如今董卓已死,朝廷还要把西凉军继续放在这些要紧的地方,会让关东义军觉得,朝廷对他们不信任,在防着他们。

所以,王允又拒绝了这条中肯的建议。

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决定!

皇甫嵩是汉末名将,有平定黄巾之乱的大功,在他最辉煌的时候,连董卓都是他的属下,如果朝廷任命皇甫嵩为西凉军新的统帅,是可以服众的。

董卓死后,凉州兵本身已经群龙无首,士卒离散,此时正是收编这支军队的大好时机,而皇甫嵩无疑是最佳人选。

西凉军一旦被收编成功,王允完全可以整合吕布和凉州兵的力量,建立一支由朝廷掌握的军队,暂时稳住天下大乱的局势。

可他拒绝了,表面上看是担心此举会使得关东义军生出疑心,实际上很可能是担心皇甫嵩掌控军队后,他无法制约皇甫嵩。

毕竟皇甫嵩的威望摆在那里,一旦掌握了军队,王允既得的权势必然受到制衡,这显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就这样,王允错过了一次收编凉州兵团的机会。

不过,王允还是收编了一些董卓旧部。

当时董卓的军队中有五大将领,分别是:徐荣、段煨、胡轸、牛辅、董越,前面三个人在董卓死后选择了投降朝廷,而牛辅、董越选择顽抗。

所以,接下来王允要对付的人就是牛辅和董越两人,其中牛辅驻扎在陕县,董越驻扎在渑池。

徐荣、段煨、胡轸等人投降朝廷后,董越立即就赶来陕县找牛辅商议对策,谁知牛辅竟然杀了董越,吞并了董越的部众,成为凉州兵的新老大。

不久之后,为了清除董卓残部,吕布派李肃率军进攻陕县,试图一战打垮凉州兵主力,结果反而被打得大败,吕布一怒之下把李肃给杀了。

而牛辅虽然打赢了,却变得十分恐慌,主要是因为他疑心病很重,对谁都不信任,而且他的部众有不少是吞并了董越得来的。

所以,牛辅担心手下的军队会哗变,而且朝廷那边肯定还会继续派兵来进攻,到时候怕是难有胜算,于是抛下军队,带着一帮随从逃命。

没想到,刚走到半路,他的随从就一刀结果了他,将其首级送到长安请赏。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因为牛辅有两个核心部将不在陕县。

这俩人就是李傕和郭汜,他们在此之前就已经奉牛辅之命前往“中牟”这个地方攻打朱儁所部,所以没在陕县。

牛辅死后,李傕和郭汜带着军队在外面干完活回来才知道发生了重大变故,老板董卓被砍了,上司牛辅也死于非命,顿时六神无主。

惊慌之下,李傕和郭汜决定向朝廷投降,并上书请求赦免自己。

这本来又是一次收编凉州兵的机会,结果又被王允给错过了。

王允收到李傕和郭汜的信后,当场拒绝,并表示,之前已经赦免过一次董卓旧部了,现在一概不赦。

李傕等还,辅已死,傕等无所依,遣使诣长安求赦。王允曰:“一岁不可再赦。”不许。——《资治通鉴》

不得不说,王允此举简直就是臭棋,这不是明着要逼反他们吗?

本来李傕和郭汜眼见王允不肯赦免,都决定解散军队、跑路逃命了。

关键时刻,三国时代的重要谋士贾诩出现了。

贾诩对他们说,如果如果你俩解散了军队,只要一出门,区区一个亭长就可以把你们抓起来,是很难逃掉的。

如今之计,不如率军杀入长安,为董太师报仇,如果成功,那就奉国家以正天下,你俩不仅不用逃命,反而有更大权势,如果不成功,到时候再跑路也不迟。

李傕和郭汜一听,顿时恍然大悟,当即决定起兵,反攻长安。

他们打出了为董卓复仇的旗号,原本出发时只有数千人,结果一路上不断有董卓旧部前来投奔,队伍短期内迅速壮大到十几万人。

这些凉州兵为什么在董卓死后,大势已去时,还愿意加入李傕和郭汜阵营呢?

这又是王允犯下的致命错误!

王允不想收编凉州兵,而是想削掉凉州将领的兵权,解散这支军队。

谁知这事儿有风声传出后,竟然被以讹传讹,传到凉州时,完全变了味儿,凉州百姓纷纷传言说,王允要杀掉所有凉州人,导致整个凉州人心惶惶。

凉州兵以及凉州将领本来在董卓死后,都担心遭到清算,因此十分不安,现在听到这种传言,就更加寝食难安了。

既然王允不让自己活,横竖都是一死,那不如博一把,只要加入李傕和郭汜的队伍,就有机会扳倒王允,保住富贵。

于是,这些原本一盘散沙的凉州兵纷纷加入到李傕和郭汜这边。

很快,这支十几万人的军队迅速将长安城重重围困,而吕布手里的军队,兵力也不多,处于劣势,难有胜算。

最严重的是,吕布手底下的军队成分很复杂,有原来丁原的部众,还有何进的禁军,忠诚度堪忧。

果然,被围困八天后,禁军中的“叟兵”叛变,吕布战败,当场带着百余骑兵跑路。

但吕布还算讲义气,虽然王允对吕布不咋滴,吕布还是派人去找到王允,让他赶紧和自己一起跑路。

王允一个文人,如果离开了朝廷,他什么都不是,所以不肯走,吕布只好自己跑了。

李傕和郭汜攻入长安后,对朝廷大臣、无辜百姓进行了无差别攻击,半日之内,城内便有上万人死于非命。

而王允自然也逃不过死亡的命运,其宗族十余人也一并被处死。

时百姓讹言当悉诛凉州人,卓故将校遂转相恐动,皆拥兵自守,更相谓曰:“蔡伯喈但以董公亲厚,尚从坐,今既不赦我曹而欲使解兵,今日解兵,明日当复为鱼肉矣!”——《资治通鉴》

傕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馀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城,城峻不可攻,守之八日。——《资治通鉴》

这里再放个小插曲,就是王允这个人的性格。

王允自从设计杀了董卓后,自诩为诛杀董卓的最大功臣,开始目空一切,甚至任意杀名士。

以前的王允,大小事务都会和大臣们商量着来,和和气气,十分有君子风度。

谁知,董卓死后,王允就开始独断专行,身上再也没了那种谦让、推心置腹的气息,而是正襟危坐,板着个脸,什么事情都自己一人说了算。

渐渐地,群臣都开始疏远,并且不再拥护他了。

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颇自骄傲,以是群下不甚附之。——《资治通鉴》

最严重的是,他任意杀名士,当时有个贤良之士,叫蔡邕,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

他听说董卓被杀后,只是叹了一口气,结果王允就认定蔡邕为董卓这个反贼叹气,分明就是跟董卓一伙的,于是将其诛杀,任由百官劝阻也不听。

还有,他和吕布之间也开始不和。

吕布先是建议他杀掉所有董卓旧部,他不愿意。吕布接着又建议将董卓的财宝分给公卿、将校等,人人有份,他也不愿意。

而且,王允一直把吕布当成一个武夫,有点瞧不起的意思,以前对吕布礼贤下士是因为惧怕董卓,又需要吕布除掉董卓。

如今董卓一死,王允逐渐本性毕露,对吕布也不当一回事了。

而吕布作为亲手干掉董卓的人,也自认为是大功臣,对于王允的行为,吕布显然也是十分不爽的,两人之间自此不和。

所以,凉州兵反攻整个长安的过程中,王允的内部团队其实是一盘散沙,根本不堪一击、

从整个事件的过程来看,王允也仅仅是个白面书生,虽然干掉了董卓,却毫无手腕,更无政治才华。

他担心无法制约皇甫嵩,所以不愿意让皇甫嵩去统领董卓旧部,是没有魄力的表现。

当时凉州兵乱作一团,人心惶惶,根本不足为惧。

他如果以皇帝的名义下一道诏书,说赦免所有士兵和中下层军官,只追责少数追随董卓的将领,甚至可以表示,只要士兵和军官杀掉董卓的核心将领,就可以得到重赏。

这么一来,凉州兵势必会自动解散,还会有人为了富贵,主动献上董卓几个核心旧部的人头,根本不会有人再去冒生命危险和朝廷作对。

可王允一样都没做,而是任由谣言四起,逼得一盘散沙的凉州兵再次集结起来加入到李傕和郭汜阵营。

还有,李傕和郭汜阵营想投降,并请求赦免的时候,王允的反应简直烂到家了。

他哪怕想杀掉这俩人,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假意接受,并且假意表示可以赦免他们,先把这俩人诱入长安,再结果他们。

可王允怎么做的?他明确表示不能赦免李傕和郭汜。

很明显,李傕和郭汜手里有兵,是不会坐以待毙的,王允此举正好给了他们一个鱼死网破的理由,为了活命,他们只能反攻长安,干掉王允。

王允一招臭棋直接逼反了李傕和郭汜,最终自己也命丧当场,其实是咎由自取。

总的来说,吕布之所以战败,王允要负主要责任,吕布要负次要责任。




吕布被李傕、郭汜等人反攻,最后不得不逃出长安,不是吕布打不过李傕或者郭汜,而是吕布所在的天子、朝廷一方实力远不如董卓的旧部李傕、郭汜等人。

首先,董卓虽然被杀但其旧部实力依然强大,且主力不在长安。

王允、吕布智除董卓,利用的是董卓的粗心,打的是一个时间差,当时董卓最有实力的几支部队都集中在长安与洛阳之间。

董卓为什么这么粗心?其实也是无奈,当时董卓的老对手黑山军从兖州方向刚刚撤回太行山区,他们是被曹操打败的,为了生存,黑山军决定西进,董卓看到苗头,为防止黑山军进攻关中,就命他的女婿牛辅率重兵屯驻在陕县。

凉州军其他重要将领,如李傕、郭汜、张济等部分别在函谷关附近布防,目的也是防范黑山军,这些部队都是凉州军的主力。

上述这几支人马,在贾诩的策划下反攻长安,一开始只有3、4万人,但一路行进下来,不断有凉州军旧部加入,除李傕、郭汜、张济等部,董卓的旧部樊稠、李蒙也闻讯率部赶来。

到达长安时这部分凉州军总人数“已十余万”,而王允、吕布所能依赖的主要是并州军旧部,以吕布、张辽、李肃等将领为主,人数不得而知,但经过董卓多次整编,他们能上万就不错了。

其次,王允不断在战略上犯错误,错过了解决董卓旧部的好机会。

由于敌强我弱,所以吕布向王允建议,留在长安的董卓占部虽然投降,但他们内心是怎样想的不清楚,对他们不能放松警惕。

吕布对王允分析说:“凉州军中的一些人整个家族和全部产业都在凉州,你让他死心踏地跟我们走,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暂时归顺,一旦有机会势必反叛,这些人始终是朝廷的大患,我认为应该把这些人关起来。”

但王允不同意这个看法,王允认为:“那些有可能反叛的人,也仅是有可能而已,说他们反叛,现在没有证据,如何服众?”

王允的见解表面看起来冠冕堂皇,也显得挺大气,但这只是一种愚见,因为他根本不了解凉州军的这些人。

对陕县等地凉州军怎么处理的问题,王允开始打算以天子的名义下诏赦免他们,这本来是正确的策略,但诏书拟好后王允却突然改变了主意,决定解散凉州军。

这还不算,王允还决定派人到陕县缉拿牛辅等凉州军主要将领来长安进行审判,主张对凉州军实施招抚的的吕布闻听此事,大吃一惊。

吕布赶紧来见王允,对他说:“凉州军素来不服朝廷调遣,董卓已死,众人正在惊乱,无所适从。如果朝廷肯既往不咎,想必他们不会闹事,因为这些人都很看重眼前利益,董卓死了,再拼也无益,只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和利益,他们是会听命于朝廷的。现在要解散他们,并且缉拿其主要将领,为了生存他们肯定会集结造反,局面将不可收拾!”

王允不同意吕布的看法,理由是:“凉州军跟着董卓作恶多端,关中百姓的怨气你也看到了,如果赦免他们的罪行,百姓不答应啊!”

王允的政治智商仍然没有跳出书呆子的范畴,吕布认为这么做会激起兵变,局面将不可收拾。

对此,王允丝毫不担心:“凉州军也不过屈屈几万人,长安城内外现在也有不下几万人,东面又有关东联军的策应配合,凉州军想造反得想想后果。现在董卓已死,群龙无首,天子的诏书下达,他们必作鸟兽散。这个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你不必担心。”

有人建议派皇甫嵩亲赴陕县,统率凉州军,以让他们安心,对于这个建议,王允仍然不同意。

王允的理由看起来更奇怪:“不能这么做,关东联军那些人都是咱们的同志。派皇甫嵩去陕县,在那里集结重兵,关东联军的诸君会怎么想?还以为我们要凭险据守跟他们对抗呢。”

王允对吕布的建议一再给予否定,是因为在他内心其实是看不起吕布的,认为他“素轻布,以剑客遇之”。

董卓被杀后,应在第一时间明确对凉州军的政策,是杀是留,发出的信号必须清晰,王允不仅拖延了宝贵的时间,而且摇摆不定,使外面的各种谣言四起。

最后,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长安的守军又接连发生反叛,吕布虽勇,但无力回天。

李傕、郭汜等人率10多万大军把长安围了起来,王允这时傻眼了,这才想起和谈。

王允派胡文才、杨整修出城去见李傕等人,让他们二人捎话给凉州军,只要撤兵一切都好商量。要是早几天,这正是李傕等人巴不得的,但现在他们手里已经有了10多万人马,已经不把朝廷和王允放在话下了。

胡文才、杨整修见到李傕,也不提和谈的事,反而劝李傕等人加紧攻城,他们对李傕等人说,城里防守兵力很有限,猛攻即下。

凉州军不撤围,王允只好硬着头皮一战,他派胡轸、徐荣出城迎敌,结果胡轸一了城就投降了凉州军,而徐荣战死。

凉州军加紧攻城,皇甫嵩以车骑将军的身份主持守城事务,他是一名有经验的老将,长安城也相当坚固,守上一阵按说没有困难。

王允也给大家鼓劲:“咱们顶多坚持一个月,关东方面的援军准到!”其实,关东联军是不会到的,因为他们已经散伙了,现在互相之间正打得焦头烂额,无力也无心管长安的事,即便守上一个月,估计也无济于事。

结果,城里并没有守满一个月,只守了8天,城里就有守军打开城门放凉州军入城。

打开城门的是叟兵,叟人是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叟兵以打仗勇猛而著称,这支叟兵人数有1000多人,是益州牧刘焉派来协助朝廷的,董卓执政时他们就来了,董卓死后,他们归朝廷指挥。

这是一群外形装束很有特点的人,他们个个曲着头发,耳朵上挂着环铁,穿着奇奇怪怪的衣服,他们善使藤牌、弓箭,初次交手一般人都会吃他们的亏,但是过上几次招,熟悉了他们的套路,他们的战斗力也就不怎么样了。

朝廷西迁后,不断向刘焉催税催人,刘焉大概为了应付,就派了这支叟兵来,他们不是刘焉的嫡系,更像一支雇佣兵,谁发军饷听谁的,在战场上随时会倒戈。

偏偏这群叟兵,皇甫司令让他们担任了防守长安城东门的重任。叟兵打开东门,凉州军杀入长安城。

城破后,吕布无力回天,只带着几百名骑兵杀出城去,李傕、郭汜率兵攻到未央宫南宫掖门,在这里杀了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朝廷高官。

在长安城里,凉州军见人就杀,见东西就抢,官民死了1万多人,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街道上到处是尸体和烧抢的痕迹,“狼藉满道”。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