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二战为什么牺牲那么大?

苏德战争结束后,1945年8月到9月初,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进行了一个短期的“八月风暴行动”。苏军的伤亡数字,各方统计有所差距,但总归是有

苏德战争结束后,1945年8月到9月初,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进行了一个短期的“八月风暴行动”。苏军的伤亡数字,各方统计有所差距,但总归是有。而日军的伤亡数字,在《二战秘密档案》里有一段话挺有意思:“根据可靠资料,日本军队和它的盟军伪满洲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没有伤亡。”

1968年,苏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由于意外,自杀和生病等原因死亡85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不论是否真的强大到令人恐怖的程度,但作为入侵一方,居然有自杀的军人,实属罕见。

不只是二战,苏联国内战争、苏波战争、西班牙内战、张鼓峰事件、诺门坎战役、苏芬战争,甚至包括八月风暴行动、朝鲜战争、苏联干涉各国事务、中苏边境冲突、阿富汗战争,苏军同样牺牲很大。很大是多于对手的意思。只不过在苏德战争中,苏军的伤亡大得离了谱。

美英军队和德军交手,干掉一个德国人,至少赔上2到3个人,而苏军和德军交手,干掉一个德国人,至少赔上10个人。哪个士兵不是从襁褓中被亲人含辛茹苦地养大的,可苏联人一旦上了战场,平均生存时间居然不到几分钟,这可不是只拿战斗力说事的问题。

有一个笑话,在斯大林时代,一个苏联人移民漂亮国,进海关时,被查出行李中带着一张非常大的斯大林画像。漂亮国海关官员很奇怪,问这个人,你带这玩意儿干嘛使呀?苏联人说,它能治我的思乡病,我只要把这画像掏出来一看就不想回苏联了。

斯大林在战争中,最常下达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

朱可夫比斯大林还狠,只要是投降、被俘的,家属一律枪毙,投降、被俘的逃回来的还是枪毙(270号命令)。

当然,残酷的命令并没有导致苏军战斗力的提升,相反正是270号命令使得苏军指挥员军心涣散,并把他们推向敌人的阵营。

270号命令发出后的2个月,苏军战俘又增加了130万!整个苏德战争,苏军被俘的620万人中,有超过100万人成为伪军。最著名的便是以弗拉索夫为首的"俄罗斯解放军"。

二战苏军第59集团军被称为“酒色”集团军。该集团军的领导和政委贪恋女色,酗酒成风,在战斗过程中除了本职工作,什么事都干。

都说苏军在二战巨大的牺牲源于其内部的大清洗,比如希特勒在听说图哈切夫斯基元帅被处决后,要给斯大林发个大勋章。但大清洗洗掉的不是苏军的战斗力,而是苏军的信仰。没有大清洗,苏军难道能挡得住德军的进攻。

图哈切夫斯基为了顺利完成苏联的现代机械化建设,经过斯大林同意,组建了2个坦克实验团,并从全军选取了2名优秀指挥官作为团长,一个是帕夫洛夫,另一个是朱可夫。

“巴巴罗萨”之前,苏军为了成功闪击德国,组织了多次以德军进攻为掩饰的反法西斯战争演习。演习中,朱可夫担任“蓝军”指挥官,帕夫洛夫担任“红军”指挥官。演习结果,朱可夫指挥的“德军”,风头明显压过了帕夫洛夫指挥的苏军。

同是斯大林的爱将,帕夫洛夫身为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司令,拱卫着莫斯科;朱可夫身为基辅特别军区司令,拱卫着苏联的资源。在斯大林眼里,帕夫洛夫要更受重视,但帕夫洛夫相比于朱可夫真是差远了。苏德战争爆发,苏军西方面军被包围,帕夫洛夫全然不觉。斯大林通过德国广播获知白俄罗斯完了。结果,帕夫洛夫被专机快速地接到莫斯科,快速地被审判,快速地被枪决。

苏联二战为什么牺牲那么大?二战的苏军,是一支落后于时代的军队。将领的指挥水平不值一提,士兵的战斗素养一塌糊涂。这些统统被军政腐败,纪律涣散,非常善于抢劫和强奸所覆盖。所以苏军在作战时,只有以无数战士的生命为代价去争取胜利。

“胜利之神”朱可夫跟蒙哥马利差不多,必须拥有绝对优势才会发动进攻。叶廖缅科元帅评价朱可夫的作战艺术就是:必须要有比敌人多5到6倍的兵力,否则,他就不会着手进行战斗,没有人数上的优势,他根本就不会打仗,他如今显赫的地位是用无数鲜血换来的。叶廖缅科如此评价朱可夫,羡慕嫉妒恨肯定是昭然若揭,但朱可夫打得每一次战役都在重复这个套路是铁打的事实。以多打少,损失惨重和“显赫的地位是用无数鲜血换来的”并不矛盾。

柏林战役,为了完成斯大林半个月结束战斗的命令,朱可夫向德军发起最后的进攻。朱可夫集中了方面军的几乎所有炮火,近千辆坦克排成一列纵队向前推进。前面的坦克被击中起火,后面的坦克顶走它继续前进。同时,苏军士兵高喊着口号发起攻击,前面的士兵倒下了,后面的士兵继续往上冲。

真是完全符合“显赫的地位是用无数鲜血换来的”。

苏德战争,苏联阵亡(军队)和死亡人员(平民)总数为4344.8万人,不包括1380万人的隐形损失。二次大战,德国阵亡(军队)和死亡人员(平民)总数为595万人。这是苏军干掉一个德国人,至少赔上十个人的根据。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二战苏联主要的牺牲,都是对付德国人。

苏联死亡了1000万青年,德军在东线则死亡560万。

这样一对比,苏联死亡军人数量几乎是德国的两倍。

关键在于,苏军始终占据数量上的优势。

以莫斯科会战为例,苏军总兵力为260万,德军为180万。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近200万,苏军则有300万。

最后的柏林战役,德军80万,苏军260万。

我们就看看最后的柏林战役,苏军虽然兵力有3倍以上优势,完全掌握制空权,重武器也有极大优势,仍然伤亡30多万人,其中战死8万多人。

而德军虽然崩溃,也不过10万人死亡,22万人受伤,约有48万人在德国宣布投降后被俘。

换句话说,柏林战役苏军和德军伤亡比,大体是1比1。

要知道,这还是苏军占压倒性优势,而德军约一半部分是乌合之众、武器弹药都严重匮乏的情况下。

为什么苏军伤亡大于德军?

看看斯大林格勒会战就很明确了,苏军伤亡高达200万人,是参战部队的三分之二。

当时苏军几乎是不惜代价的用兵力去打消耗战,一点点耗尽德国人的有生力量。

那时候一船船的苏军士兵被运过伏尔加河,增援进入一片火海的斯大林格勒城内,立即遭遇惨烈的巷战。甚至在德军空中封锁下,很多苏军运输船在河上就被炸毁。不少苏军新兵都没有看到德国人长什么样子,就死于伏尔加河中。

进入这种残酷的巷战中,谁死谁活几乎都是碰运气,因为四面八方都是子弹、手榴弹、炮弹,神仙也没法躲避。

当时进入城内的苏军新兵,平均存活时间只有24小时,军官也只能活3天。一个新兵连渡过伏尔加河,奉命增援市中心。等到几小时后他们经历十多次战斗到市中心时,残余部队只有半个排了。而只要经历了这十几次战斗还没死的新兵,就可以提拔为班长,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了。

比如著名的巴甫洛夫大楼战斗,防御大楼的指挥官只是巴甫洛夫中士。其实本来负责防御的是近卫第42步兵团三营七连,然而最终只有4个士兵冲入大楼,其余官兵不是被打死打伤,就是被德军炮火打散。

于是,巴甫洛夫中士就成为指挥官。其实,身为班长的巴甫洛夫中士之前就是代理排长了,因为排里面所有军官都战死了,班长就是最高指挥官。

巴甫洛夫中士进入大楼以后,发现这里非常重要,立即向团部要求支援。

团里面立即派遣多支增援部队赶来,结果路上就被打得七零八落,最后仅有一个机枪排残部(7人)、一个反坦克小组(6人)和一个迫击炮小组(4人)。

这点兵力肯定守不住,无奈之下只能将大楼中躲藏的10多个平民中的4个男人武装起来,让他们一起作战。

而剩下的10多个平民主要是妇女和老人,也被动员起来作为传递弹药的运输员和通讯员。

大家看看,战斗惨烈到什么地步。

因为大批苏军进入斯大林格勒就迅速或死或伤,不可避免的吓坏了一些新兵。

谁都知道,新兵其实还是老百姓,第一次经历战斗往往会吓得魂不附体。

因此,一些新兵目睹惨烈的战况,出现了临阵退缩的情况。

而当时执行斯大林“一步都不能撤退”的命令,将临阵退缩的士兵一律当作叛徒,大多被就地枪决。

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进行被枪决的苏军官兵,就有高达1万3000多人,相当于枪毙了整整一个师。

苏军的战略很简单,利用自己比较擅长的防御战、城镇战瓦解德军闪电战的优势,以数量优势几个换一个,消耗德军有生力量。

所以,苏军伤亡较大是军事战略,也是苏联想要取胜不得已的方法。

如果苏军能够以闪电战反制德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辉煌的胜利,他也不会这样用军队去血拼硬啃的。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