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的石狮子有什么来历?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序言大厅内,并没有像其他博物馆那样的文字说明,也没有华丽的装饰。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唐代的走狮和一组黄土高原、黄河构成的巨型雕塑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序言大厅内,并没有像其他博物馆那样的文字说明,也没有华丽的装饰。映入眼帘的是一尊唐代的走狮和一组黄土高原、黄河构成的巨型雕塑。雄健的走狮踏着延绵不绝的黄土高原,迎着咆哮奔腾的黄河,直入视野。

这只雄健的走狮是仿照唐顺陵走狮石雕,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雕刻的复制品,唐顺陵走狮因其雕刻写实程度和艺术夸张的精湛技艺,被誉为“中华第一狮”。

唐顺陵是女皇武则天的生母杨氏之墓,位于陕西咸阳的洪渎塬。隋唐时期,这里是皇家外戚的家族墓地,比如唐朝的武氏家族、杨氏家族、窦氏家族等墓地都在洪渎塬,一代才女上官婉儿的墓地也位于此地。

唐顺陵虽然不是帝陵,但其却在唐代皇家外戚陵园中规模最大、级别最高。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武则天对母亲杨氏的敬重。

杨氏名牡丹,出身于关陇贵族,是隋朝宰相杨达的女儿。年幼时,杨牡丹并不喜欢女儿擅长的针织女红,却对诗书礼仪颇感兴趣,后来又喜欢研究佛学。

在诗书典籍的熏陶之下,杨牡丹的思想不同于寻常女子。成年之后,杨牡丹对于婚姻的态度是追求自由恋爱,寻找一位灵魂伴侣。父母倒也开明,在女儿的婚姻上并没有过多的干涉。这也就导致了杨牡丹四十多岁时还待字闺中,成为大唐第一剩女。

木头商人武士彟是一个胆大心细、头脑清晰、判断准确,敢于决断的人,在他的鼓动之下,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最后建立了唐王朝。论功行赏,武士彟由一个商人成为唐王朝的封疆大吏,获得侯爵的勋位。

就在武士彟迎来人生高光时刻之际,她的结发妻子却因病去世。中年丧妻亡子,使得武士彟十分沉痛。为了给武士彟续弦,唐高祖李渊想到了四十多岁还待字闺中的杨牡丹。

自从杨牡丹的父亲杨达在东征高句丽的途中去世后,杨氏家族逐渐走向了衰落。失去父母的庇佑,杨牡丹需要为自己寻找一个新的依靠。于是由唐高祖李渊做主,在桂阳公主的撮合下,不惑之年的杨牡丹下嫁给武士彟,成为两个已经成年孩子的后娘。

婚后,杨牡丹陆续为武士彟生下三个女儿,其中的次女就是后来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渊崩逝于长安大安宫垂拱前殿。此时远在荆州都督任上的武士彟闻讯后,念起昔日与太上皇李渊的交情,悲伤过度,导致旧疾复发,最终呕血而亡。临终前留下遗言:“归葬文水,因山为坟,穿足容棺,不藏金宝。”唐太宗赐其公爵,谥号“定”。

在杨牡丹和几个儿女的护送之下,武士彟的灵柩回到了老家并州文水,这是杨牡丹第二回文水,此时十二岁的武则天则是第一次回老家。最终,武士彟以隆重的葬礼被安葬在文水武氏祖坟。

按照封建礼制,父母去世后,子女必须为其守孝三年。于是杨牡丹和三个女儿在文水老家为武士彟守孝。在守孝的这段日子里,杨牡丹母女与武士彟的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以及武士彟已经去世的兄长武士让的三个儿子武怀亮、武惟良、武怀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用今天的话来说,武则天和他们都属于血亲。

由于武元庆和武元爽并非杨牡丹所生,所以杨牡丹在武家的地位并不高,她们母女经常受到武氏兄弟的百般刁难,就连武怀亮、武惟良、武怀运三兄弟也经常欺负她们母女。

作为长辈,杨牡丹尚且能够忍受,但是十二岁的武则天却经常和她的哥哥们发生争吵。武氏兄弟对这个妹妹是薄情寡义,伤害颇深,以至于给武则天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阴影,造成了武则天日后乖张歹毒的性格。

杨牡丹见此情况,为了女儿,她决定离开文水老家,前往长安,暂住在武士彟昔日好友许敬宗的家中。在许敬宗的帮助下,杨牡丹母女得以在长安立足。

武士彟去世之后,抚养教育女儿的责任就落在了杨牡丹身上,虽然母女四人日子过的清贫,但在杨牡丹的教导下,三个女儿都精通史书典籍,尤其是武则天,在政治方面天赋异禀。

武士彟因病早逝,他的几个女儿在杨牡丹的教导下,长大成才。因此,杨牡丹对于女儿武则天的影响显然不可低估。

武则天十四岁时入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来又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母以女贵,杨牡丹也先后被封为代国夫人、荣国夫人、郑国夫人等,享尽荣华富贵。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九十二岁的杨牡丹寿终正寝。杨牡丹病重期间,武则天曾提出将她将来安葬于山西文水老家,和父亲武士彟合葬在一起,但是遭到了杨牡丹的拒绝。

杨牡丹临终前表示,“愿葬于先茔之侧”,想把自己安葬在距离杨氏家族墓地近一些的地方。但是按照古时的礼制,出嫁的女子是不允许葬在娘家的墓地。但是武则天对自己的母亲十分的孝顺和敬重,最终还是将母亲葬在了位于咸阳洪渎塬杨氏家族墓地之侧。

武则天受封皇后之后,曾先后追封自己的父亲武士彟为周国公、太原郡王等,并改谥号为“忠孝”。杨牡丹去世之后,武则天追封母亲为太原王妃。

杨牡丹去世时,武则天已经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虽然参与政事,但朝政大权还掌握在唐高宗手中。此时杨牡丹的陵墓规格还是按照王妃的标准来设置的。因此,杨牡丹的墓也被称为“太原王妃园寝”或“太原王妃墓”。

杨牡丹墓葬的斜坡墓道长达29米,宽2米,墓道的两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在覆斗形的墓葬封土前,列置了石碑一通、石柱一对、石虎2对、石羊2对、石人1对,共13件石刻,整个墓园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

杨牡丹墓园石刻组合式由墓碑、石柱、石虎等常见石刻组成,与淮安郡王李寿、长乐公主李丽质以及新城公主等高等级的贵族墓葬较为相似。可以说,此时的太原王妃墓园还只是一个平淡无奇的贵族墓园。

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唐高宗李治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已经无法正常理政,武则天开始全面接手朝政。

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驾崩于洛阳。第二年八月,唐高宗入葬关中的乾陵。至此武则天独掌大权,开始对父母的墓葬进行续建。

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追封母亲杨牡丹为“魏王妃”、“忠孝太后”,改太原王妃墓为“顺义陵”,并对陵园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工程,不但在陵园四周修建了高大的陵墙,而且还在陵园南门内侧增置了8对石人。

武则天之所以在母亲的顺义陵南门内侧增置石人,应该是模仿乾陵南门神道的石人。但是和乾陵的石人相比,顺义陵的石人整体造型就小了许多。虽然此时的武则天已经独掌大权,但她毕竟不是皇帝,顺义陵的规格绝对不可以超过乾陵。

武则天在对母亲杨牡丹的墓园续建之初,按照礼法,把父亲武士彟的灵魂从山西文水老家迎至咸阳洪渎塬上安魂,算是与母亲杨牡丹合葬。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将国号改唐为周。此时的武则天已经达到了自己权力的巅峰,自然要对自己的武氏家族继续追封。同年九月,武则天追尊父亲武士彟为“太祖孝明高皇帝”,并将其位于山西文水的“章德陵”改称为“昊陵”。

天圣二年(公元691年),武则天追尊母亲杨牡丹为“太祖孝明高皇后”,其位于咸阳洪渎塬的“顺义陵”也随之改为“顺陵”。

武则天继续对母亲的顺陵进行续建,顺陵的南神道进行了延伸,并在南神道的南端建造了两个大型的长方形乳阙。

在陵园南门之外的神道两旁,增置了石柱1对,独角兽1对,石人3对,走狮1对;北门外石蹲狮1对,石马3对以及牵马人3对;东门外和西门外石蹲狮各1对。

顺陵并没有修建外城墙和城门,而是将陵园外侧的4对石狮作为外城墙存在的象征,因为石狮一般位于大门之外。因此,石狮和乳阙就成了顺陵边界的标志。

顺陵南门外的石走狮,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序言大厅石走狮的原型。早在唐代之前,高等级的陵墓之前,主要列置的是以虎为原形雕刻的天禄和避邪。

汉代以后,天禄和避邪的形象兼有老虎和狮子的特点,其中狮子的成分越来越多。

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开始,石狮彻底取代了天禄、避邪和石虎在帝陵石刻中的地位,后世的历代帝陵石刻沿袭了这一传统。

古人以石狮作为帝陵门兽的这种思想,主要是受到了西亚、中亚和古印度佛教的影响。中国并不是狮子的产地,狮子原本产于非洲和西亚地区,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东西方开始频繁的交流。

唐朝时期,东西方的交流更加频繁,西亚地区的国家将狮子作为珍贵的贡品送到了中原。随着狮子一起到达东方的,还有那些关于狮子的神话传说以及崇奉信仰。

随着佛教的兴盛,尤其是狮子在佛教中的独特地位,使得狮子文化也开始传播开来。于是人们逐渐把石狮置于陵墓前,用它代替辟邪看守大门。

顺陵四座陵门外的四对石狮造型变化比较大,其中东、西、北门外的三对石蹲狮,在形象上吸取了南北朝以来佛教石刻的形式,具有某些印度风格;而顺陵南门外的石走狮在造型上则受到了西亚的影响,是写实石狮的代表。

顺陵南门外的石走狮从雕刻风格上来说,属于圆雕,分为雄狮和雌狮,两狮相距20米,均呈走动的姿态。从艺术的角度看,两尊走狮在造型方面作了适度的夸张,突出表现了狮子雄健的特点。

顺陵的这对走狮中,雄狮最为雄伟,体态高大,长3.2米,宽1.45米,高3.15米,重40余吨。而且雄狮的造型凶猛,四爪强劲有力,貌似在阔步缓行。

雄狮半开的阔口,让人犹如听闻到狮子震撼山林、慑服百兽的吼声。特别是那高高突起的腱肚胸肌和向前迈步的腿足部分,比例匀称,富有质感。

由于顺陵石狮本身的刻工非常圆润,再加上千年以来的风雨冲刷,常年日晒风化,使得其看起来更加的滚圆壮观,不落俗套,彰显出了旺盛的生命力,顺陵走狮是唐代诸陵中现存形体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石刻之一。

经过多年的续建之后,顺陵已经完全具有了皇陵的规模和气势,陵园面积也从最初的83070平方米扩大到1094624平方米,足足扩大了13倍。顺陵的墓塚封土在不断地增培之后,其底部边长达到了49米,高度达到了13米。

如果和大唐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的献陵相比,顺陵的墓塚封土比献陵的稍微小一些,但是献陵的陵园面积只有554510平方米,顺陵的陵园面积是献陵的两倍。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顺陵的续建基本结束。当年正月,在武则天的命令下,一通由杨牡丹的孙子、梁王武三思撰文,外孙、相王李旦(后来的唐睿宗)亲自书丹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立于顺陵南门外的司马道旁。

该碑又称《顺陵碑》,通高10米,碑文全文4300字,碑文记载了杨牡丹的功绩,字体篆隶相兼,字迹娟秀俊美,其中还有武则天新造的16个字。这块碑是唐初的一通名碑,后来成为著名的碑石之一。

虽然武则天按照帝陵的规制对母亲杨牡丹的顺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续建,但杨牡丹毕竟不是真正的帝王之后,因此不为世人所承认。武周政权结束之后,顺陵成为了李唐政权继承者泄愤的场所。

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刚登上帝位的唐玄宗李隆基就下诏削去武士彟“孝明高皇帝”的帝号,仍旧称他为太原王;削去杨牡丹“孝明高皇后”称号,仍称其为太原王妃,并将顺陵改回王妃墓,顺陵之名不复存在,但后世习惯性仍以顺陵称之。

虽然杨牡丹在历史上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女人,但是她却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让其死后能够享受到帝王的待遇。

今天的顺陵,不仅承载了古人的故事,更是以新的面貌承载了那段历史和文化。尤其是顺陵气势雄伟的石刻,在唐代的陵墓中最为杰出。




谢邀。关于这只狮子,据说它有“天下第一师”的外号,简直牛翻天啊。凑巧的是,小君前不久去西安博物院时还专门了解了它,下面就来说说它的故事吧。

“唐代的狮子,对不起,唐朝不产狮子”

狮子这动物,老家不在中国,据说它最早是汉代时从西域传进来的,算是给皇家的贡品。当时的狮子数量不多,见过它的人也少,所以民间老百姓就用想象力去“构造”狮子,比如给狮子装上翅膀,给狮子做个卷发等等。

唐代是小君觉得所有朝代里狮子“最霸气”的,也许也是和唐这个时代的国风相符吧,大家可以看陕西历史博物馆门口的这只狮子就知道了(如下图)

威武、雄壮、高大、霸气!

“这是武则天妈妈的狮子,你信吗”

这尊安放在陕博的狮子其实是从武则天妈妈杨牡丹的坟墓里挪来的(一说为复制品)。按照传统,几乎只有皇帝的陵墓里才能有石狮镇守,而杨牡丹区区一介女子怎么可能有这种殊荣呢?

答案就在于武则天!

当年武则天将自己妈妈由“夫人”级别一下提高到了“太后”级别,除了将葬的墓改称为“陵”(只有皇帝配享此称呼)外,还在墓里修建了各式各样超过等级的建筑,而这大石狮就是其中之一。

据记载,被武则天翻修过的顺陵,面积竟然还超过了唐代开国皇帝的献陵,这尊石狮也是大的超过了唐历代皇帝陵的。

“母以女贵”

杨牡丹活到92岁才去世,母以女贵,葬的陵也是帝王级别,不过后来唐玄宗继位时,估计是为了平复李氏宗族的对于武氏的怨气,他又将杨牡丹的“孝明高皇后”这个称号废去,仍称太原王妃,将顺陵改称王妃墓。

关于这位女皇的妈妈,历史上传闻非常多,最经典的就是她和自己外孙贺兰公子的情事,不过小君总觉得这是当时李氏家族和广大读书人对于武则天的一种抹黑,男权的社会他们看不得女人掌权,所以就靠这样的传闻来泄愤。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