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晚年发生的南鲁党争,为何令他难以选择,以致于连废二子?

父亲宠爱自己的孩子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看清背景,若是一贯的一视同仁,那么必定会引起不满,孙权正是如此,就因为对子嗣的态度,引起了二宫之争。导致的后果也是巨大的,废黜太子,赐死鲁王,重蹈汉武帝的覆辙,都是因为帝王的做事欠考虑,影响了未来历史的轨迹,最后都是追悔万分

父亲宠爱自己的孩子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要看清背景,若是一贯的一视同仁,那么必定会引起不满,孙权正是如此,就因为对子嗣的态度,引起了二宫之争。

导致的后果也是巨大的,废黜太子,赐死鲁王,重蹈汉武帝的覆辙,都是因为帝王的做事欠考虑,影响了未来历史的轨迹,最后都是追悔万分。

01汉武帝废太子

汉武帝与陈阿娇结婚以来就没有子嗣,虽然刘彻的嘴上并没有说,但是心理却十分难受,那个皇上没有子嗣,这不免被大臣明里暗里去讥笑,一次偶然,刘彻祭祖归来,路过姐姐平阳公主的府邸,准备进去坐坐,吃一顿家常便饭,这时候,姻缘就来了。

平阳公主知道自己弟弟心中所想,饭桌上唤了许多的歌舞伎来为刘彻助兴,但是她实际的想法却是给自己的弟弟“选妃”平阳公主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刘彻,也是为了自己,她要为自己的后辈考虑,万一刘彻从这里看上了一个歌女,那么平阳公主往后的日子会更加滋润。

事实也正是这般,在平阳府邸,刘彻遇见了让自己一见倾心的卫子夫,并将卫子夫带回来皇宫,卫子夫也倒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后期的时候将自己的女儿卫长公主许配给了平阳公主的儿子曹襄,虽说娶了卫长公主不久曹襄就战死,但是念着这份情义,自然不会亏待他们一家。

卫子夫入宫之后,刘彻终于见到了自己有子嗣的希望,可是,这希望险些被前皇后陈阿娇用巫蛊之术打破,刘彻怎么能不生气,不仅仅将陈阿娇打入冷宫,还憎恶起来了巫蛊之术,这也是后期让刘彻面对佞臣的妄语轻易相信的原因之一。

刘彻因为长期征战,再加上宫中的膳食调养的原因,他的身体素质极佳,也很长寿,人活得久了,就容易胡想乱想,面对江充说太子刘据用巫蛊之祸陷害自己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理智,直接追着刘据打,虽然刘据也有军队,但是怎么敌得过刘彻啊,被人陷害至死。

当刘彻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为时甚晚,他没有办法挽回这一切,更没有办法挽回自己的妻儿,历史上这样的惨案并不少,孙权晚年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引发二宫之争,重蹈汉武帝刘彻的覆辙。

02二宫之争背景

后三国时代,发生的最出名事件之一大概就是二宫之争了,就是孙权的太子和鲁王之间,为了夺取皇位的明争暗夺,孙权的子嗣虽然极多,但是他完全没有偏爱哪一个孩子,反之的是对待孩子都是一视同仁,这在寻常人家当然是个好事,但是,身处皇室这样做只能带来麻烦。

孙权的长子是孙登,自然也是第一任太子,他为人谦和,彬彬有礼,自然孙权对这个长子也是很看重的举国上下的智囊团都为他服务,孙登对待这些大臣也是十分的恭敬,孙权对于孙登的态度就是完全放心,将他当继承人培养,但是好景不长,孙登年金33岁就因病去世。

在他临死之前,他恳请自己的父亲立三子为太子,其实这件事情名正言顺,儿子孙虑弱冠之年就早早撒手人寰,孙和这也倒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加上这是自己这么器重的儿子夙愿,孙权这个面对感情优柔寡断的人自然没有办法拒绝。

孙和在孙登死后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太子,同年四子孙霸也被立为鲁王,除了孙登,孙权没有特别喜爱重视的儿子了,所以孙权不仅仅对待太子孙和鲁王孙霸的态度一样,让他们的俸禄一样,甚至大臣们见到二人行的礼数都一模一样。

正是因为如此,孙霸开始对储君的位置虎视眈眈,孙权没有对他们二人之间的态度有明显的的分别,这给了孙霸的野心增加了一丝底气,认为自己还是有机会向储君之位发起冲击的,毕竟自己的父亲态度也不是很明确。

如果当时的孙权态度明确,可以将二人之间区别待遇,自然就能遏制住孙霸的不轨想法,在期间也曾有人劝谏孙权,要将二人区别对待,而这件事情传到孙霸的耳朵里就是太子一党要压制自己的势力,于是孙霸开始了自己的反击,诋毁太子的支持者,想要将他们完全消灭。

03二宫之争的结果

随着二宫之争的战争打响之后,除了一些原本就有矛盾的人之外,更有一些地位比较低微的人,认为这件事情是一场人生的机遇,甚至一些大家族也纷纷站队,在这兄弟二人之间下注,谋求发展,很快,这场大火就燃烧到了朝廷之上,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用着各种肮脏的手段污蔑,找对方的麻烦,看着这乌烟瘴气的朝廷,孙权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能继续任由这样的局面发展,这已经危害到了东吴安定和谐的大环境,他决定要致力这两派,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激进人物,基本都被贬谪,流放,处死。

随着刺儿头都被连根拔起,属于中层的人务也被慢慢提拔起来,朝廷逐渐的稳定下来,二宫之争的战火也被缓缓熄灭,通过这件事情之后的孙权觉得,往后若是这两个人其中之一继位,那必定朝廷会继续不得安宁,会继续面对分裂,于是废太子,赐死鲁王,七子继位。

04总结

二宫之争对吴国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在这八年里,限制了国家的发展,无心对外,眼中只有朝廷中的勾心斗角,损失了朝廷中的诸多人才,这件事情也逐步带领东吴走向灭亡。

太子的位置人人都觊觎,一个国家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这种值高的权利谁能不向往,但是利益后面总是伴随这巨大的危险,要明哲保身,也要用智慧化解这样那样的问题,才能稳稳的坐上皇帝之位。




二宫之争,举国中分

孙权晚年发生了一件大祸事,连带着整个东吴都陷入到风雨飘摇的境地,那便是太子孙登之死。

此事发生在241年(赤乌四年),当时孙权60岁,而他倾注全部心血培养的孙登①已经做了13年太子,且做得非常好,可惜病死在了33岁的壮年。(①代表长子)

此事一出,孙权悲痛到了极点,一度精神消沉,终日垂泪,大家能想象到一位花甲老人痛失爱子的感受吗?

但是日子还得过,太子还得立,转过年(242年),孙权又将孙和③立为太子。(③代表第三子)

孙和③比孙登①小15岁,当太子时年仅19岁,完全没有长兄那般深厚的政治基础。

再加上年老的孙权,经历了丧子之痛,心态变得消极,对新太子的扶持远不及从前。

最明显的表现是,孙权竟然将太子孙和③与鲁王孙霸④的待遇放在同等水平,同食同坐,尊卑无异,这就叫嫡庶不分。

孙霸④与孙和③年纪差距不大,本身就不服这个新太子,自己也想争上一争。眼见孙权是这种态度,他便越发无所顾忌,开始大肆纠集党羽,不断向太子党发难。(二宫之争也称南鲁党争

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

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

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

——《三国志》注引殷基《通语》

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等人坚持依礼行事,支持太子;而骠骑将军步骘(zhì)、镇南将军吕岱等人依附鲁王,朝野内外的文臣武将也逐渐分成了两派,竟达到了势均力敌的程度(举国中分)。

一时之间,内斗倾轧,诬蔑构陷,此起彼伏,丞相陆逊、太常顾谭、太子太傅吾粲(càn)等重臣在这场政治闹剧中或死或贬,局面趋向失控。

孙权对此十分忧心,曾对身边大臣说:“子弟之间不和睦,臣下分成两派,这是要重演袁绍的失败啊,到时候天下人都会看我的笑话。”

这里我必须要吐槽一下,虽说袁绍、刘表都因为废长立幼而搞得身后英名尽丧,但孙权以此自比还是有些脸皮厚了,因为孙权的做法还不如袁绍和刘表。

袁绍、刘表就是分别专宠各自的幼子袁尚、刘琮,对长子根本不待见,摆明了就要传位幼子。而孙权一边立孙和③为太子,一边又极宠孙霸④,群臣都会观察皇帝眼色而后行事,所以朝中的分裂正是孙权自己亲手造成的,这就叫做自取祸端,怨不得旁人。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由于两派势均力敌,所以不管孙权最后选哪边,都只能拉拢一半的朝臣,未来的东吴面临着巨大的分裂风险,于是孙权萌生了放弃二宫、另立太子的想法。在犹豫纠结了数年后,孙权将这一想法付诸行动。

250年(赤乌十三年),孙权废孙和③,赐死孙霸④,并于同年十一月改立孙亮⑦为太子。

这招釜底抽薪在连废二子的情况下,终于打断了持续近9年的二宫之争,只是三国争霸之世,奋斗9年尚且觉得不足,何况内耗了9年,人才凋零,朝风日下,国力衰退,东吴就此走上下坡路。

那么早年英明的孙权,为何会晚节不保呢?

时不我待,新不如旧

我们看孙权对孙登①的栽培,那是十分专注的。

当时,次子孙虑②也很优秀,比孙登①小4岁,朝臣奏请封其为王,孙权拒绝了,最后只封其至建昌侯。后来,孙虑英年早逝,就更没有哪个弟弟能对太子孙登构成任何威胁了,那时嫡庶尊卑分得很清楚。

但是等到孙和③受封太子的时候,孙霸④也被封为鲁王,而且二人在礼制上没有差异,太子不像太子,鲁王不像鲁王。

要说玩了一辈子政治的孙权不明白这样的害处,我是不信的,他心里一定是有数的,甚至我猜是刻意为之。

那为何对于第二任太子,孙权的做法不一样了呢?

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个,孙和③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孙登①。

这倒不是说孙和③有多么差劲,相反孙和自幼聪颖,父亲和兄长都喜欢他,孙登①甚至数次向孙权提议让出太子位给这个三弟。

太子孙登镇守旧都武昌十几年,身边配的东宫属官也都是当时东吴最杰出的名士和俊才,比如羊衜(dào)、谢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顾雍之孙顾谭、张昭之子张休、陈武之子陈表等。

这就叫树大根深、大器已成,这样年富力强且有着雄厚政治基础的太子,孙权那是相当满意的。

反观小孙登①15岁的孙和③,他哪里有什么政治基础呢,既没有充分的政治历练,也没有雄厚的人脉基础,年纪还偏小,相比之下,孙权如何能够安心?

所以说,孙和③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孙登①,孙权心存不甘,就想让诸子竞争一下,看看能不能筛出一个更优秀的。正好爱子孙霸④非常积极,孙权觉得是个好苗子,想给他个机会,于是这个擂台就被孙权暗中撺掇起来了。

第二个,孙权老了,没时间慢慢培养太子。

孙和③当太子时已经是242年,孙权时年61岁,在古代已经是说走就走的年纪,所以孙权觉得自己没时间像培养孙登①那样,去慢慢培养孙和③。

那么人在什么环境成长最快?当是在有竞争的环境下。

所以,孙霸④就是孙权给孙和准备的对手,要么你成才,要么被打倒,总之有实力才能配得上太子之位。

第三个,孙权搅乱局势,想帮继任者清除异己。

孙权想帮继任者清除异己,这其实是很多皇帝都会考虑做的事,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做得尤其彻底。

类似地,孙权让双方打擂台,一方获胜后,另一方哪些人应该除去也就明朗了,这样能为新君省去很多麻烦。

可谁曾想南鲁党争竟然打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清除的只能是少部分,对半清除那绝对是动摇国本的,所以玩砸了的孙权最后只能自食恶果。

以上三点原因都是个人见解,见仁见智,期待大家在评论区各抒己见。

国丧明嫡,百姓何福!

孙登死后,孙权曾在诏书中悲叹:“国家丧失了贤明的太子,于百姓哪里有福气可言!”

这句话还真让孙权说着了,不单是百姓没福气,还有君王、宗室、群臣等都没有福气可言。

从南鲁党争的开端到连废二子的结局,一切事故源于太子孙登死后,孙权急躁失智,屡出昏招,搞得朝堂分裂,难以收拾。

最后说一句,孙登为何是孙权心中的“完美太子”,因为他德才兼备,还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戴,这才是江山稳固的基础保障。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清山雅舍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原创不易,欢迎关注点赞,在此感谢。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