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忍了七年才杀胡惟庸?胡惟庸真的要谋反吗?

引言:在明朝初期,胡惟庸是一个极具权力的人物,担任了中书省的主管,掌管政务大权。然而,他却犯下滔天罪行,表现出了飞扬跋扈的姿态,为了总揽朝廷大权,趁朱元璋外巡,竟然代天子颁布诏令,朱元璋明白他的罪行,却一直忍耐胡惟庸的极端罪行,到底是为什么?首先,朱元璋处于一个相对敏感和脆弱的历史背景之中,他必须保持他的当政地位,以确保自己能够控制整个王朝

引言:

在明朝初期,胡惟庸是一个极具权力的人物,担任了中书省的主管,掌管政务大权。然而,他却犯下滔天罪行,表现出了飞扬跋扈的姿态,为了总揽朝廷大权,趁朱元璋外巡,竟然代天子颁布诏令,朱元璋明白他的罪行,却一直忍耐胡惟庸的极端罪行,到底是为什么


首先,朱元璋处于一个相对敏感和脆弱的历史背景之中,他必须保持他的当政地位,以确保自己能够控制整个王朝。

在此期间,由于明朝建立不久,国家还不足够稳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野心,在这种背景下,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稳固自己的皇权。朱元璋面对着内外威胁,必须保持外交稳定,以及在朝堂内保持独揽大权的地位。因此,他必须权衡利弊,在最适宜的时间惩处胡惟庸。


其次,朱元璋必须确认胡惟庸罪行的真实性。

就像现代社会一样,当一个人被指控谋杀和贪污,必须对命案和经济贪污进行仔细勘查和审查。同样,由于明朝时期官僚集团在国内的影响力巨大,所以在事件发生时还需要仔细地确认每个人的具体角色和犯法的证据。由于这些原因,朱元璋不能仓促地制裁胡惟庸,而需要更长时间的调查和侦查。


第三,朱元璋也需要考虑政治困难问题。

胡惟庸是一个权力巨头,长期掌控着政治大权,朱元璋必须小心谨慎地处理胡惟庸,以避免引起其他贵族的反对。这时,需要考虑如何在切实维护皇权的同时,游刃有余地在朝堂大臣们争斗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朱元璋错误得对胡惟庸进行制裁,可能会给自己和整个王朝带来更大的危险。


再有,朱元璋也不能一直忍受这个罪行极大的人。

既然明确了其罪行,也明确了处置的时间点,朱元璋可以采取更加果断的行动。因此,在7年的“等待期”之后,为了王朝千年永固和整体利益,朱元璋最终下令将胡惟庸革职查办,赐他痒死之刑。

结语

胡惟庸被杀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虽然朱元璋最终认识到了胡惟庸的罪行,但他必须要找到平衡众多不同利益集团的支点。然而,无论如何,这次处理胡惟庸给整个王公大臣敲响了了警钟,对于结党营私、胡作非为的人,朱元璋将采取严肃的态度来处理腐败问题和其他问题,为整个社会注入了稳定和安全。




朱元璋设了一个局,谁入局谁死。

他的这个局实际上得从李善长罢相之后开始说起,当时,朱元璋跑去试探刘伯温,说:“老李辞官了,我想让杨宪接手他的工作,老先生呀,你看怎么样?”

刘伯温素和杨宪交好,皇帝竟然问自己能不能让杨宪当宰相?皇帝这么喜欢猜忌,哪能说杨宪的好话?所以,老刘老老实实地评价了杨宪:“杨宪呀,我看不行,他这个人虽是宰相之材,可却无有宰相之气量。”

老朱有点意外老刘会这么说杨宪,既然老刘这么说了,他也不好再说什么,所以想了想又问:“杨宪不行,那么汪广洋如何?”

老刘摇头:“汪广洋更不行,他心胸之狭隘甚于杨宪。”

老朱见老刘又否决了汪广洋,心中顿时又有了一个人选:“胡惟庸呢?”

老刘仍然摇头:“宰相是为帝王驾车之人,让胡惟庸为相,我怕他会弄断车架的车辕呀!”

老朱顿时气了,杨也不行,汪胡也不行,看来呀,只有老先生才能当咱的宰相了!

老刘急忙摇头,不行不行,我更不行,我又嫉恶如仇又懒于处理繁务,让我为相,恐怕只会辜负圣恩呀。

刘伯温跟了朱元璋这么多年了,他深知朱是一个怎样的人,朱恨不得将天下之权揽于一身,李善长之所以罢相,不也是惹恼了朱?

更何况,朱元璋动不动说刘伯温是“我的张良”,张良为刘邦打下江山后的结局,刘伯温可一清二楚,所以此时朱一说让他当宰相,他便知道这是朱在试探自己,所以想也没想就拒绝了。

这事要换成了胡惟庸,恐怕老胡当场便会磕头谢恩说,好呀,好呀,我一定为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刘伯温却不会。

所以,刘伯温没有入朱元璋的局,一个名为“废相”的局。

朱元璋想废相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李善长仍在相位之时,他便已经感觉到了相权对皇权的诸多掣肘,再加上李善长擅权骄纵,所以他当时就想废了李善长。

为此,他还特意跑去和刘伯温商量,但是被刘伯温给劝住了:“李善长功勋卓著,颇有威望,又能调和诸将,你别冲动。”

朱元璋虽然没动李善长,但是废相的念头却越来越浓了。

李善长的辞官罢相,正好给了朱元璋一个设局的好机会,这个局可以说是一个必死之局,谁入局谁就得死。

朱元璋为什么要问刘伯温杨、汪、胡三人适不适合当宰相,难道他真不知道杨、汪、胡三人的为人?说白了,他是想让刘伯温入局,可是刘伯温实在太精明了,根本不上他的当,他能怎么办?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所以,刘伯温不是劝他不要用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吗?他偏偏要用!

朱元璋用的第一个人是杨宪,只不过,杨宪确实和刘伯温说的一样,心胸太狭隘,所以虽然几乎有了宰相的权力,却还没来得及坐上宰相的位置便已经被砍了头。

杨宪升任中书右丞之后,一边想取代李善长,一边又想打压汪广洋,他虽然成功地打压了汪,可却输给了李。

杨宪当不成宰相,废相的局也开不了,所以朱元璋的目光转向了汪广洋。

杨宪一死,朱元璋急忙一纸诏书将被贬到海南的汪广洋召回了南京,然后被迅速提为右丞相,也许是怕汪广洋重蹈杨宪的覆辙,所以这才急迫地让他当宰相吧。

刘伯温不是说汪广洋的心胸更狭隘吗?让汪广洋当宰相,还怕他不犯错?只要他犯了错,便可以治他的罪,然后顺势废相!

可是,朱元璋又失望了,汪广洋当宰相后却没有利用相权打压异己,反倒玩起了尸位素餐。

朱元璋怒了,不但罢了汪广洋的相,还贬他去了广东。

1373年,汪广洋被罢右丞相一职,半年之后由胡惟庸接任,废相之局这才得以顺利进行。

胡惟庸能够顺利为相,也得亏了李善长的举荐,此时李虽不在相位,可却仍然能够影响到朱元璋的人事任免,由此也可见他的势力有多强了。

所以,胡惟庸方才为相,为了坐稳相位,他只能也得靠向李善长。

对于朱元璋而言,胡惟庸和李善长还是同一阵营,所以对胡惟庸下手也不能太早,但是他知道胡迟早和李分道扬镳,所以他只能等。

这一等,便是4年。

1377年,此时胡惟庸已经稳坐相位,当了左丞相,但是缺一个资历相当的政敌,只有让他有这么一个政敌,他才会出手,才会露出破产,所以朱元璋又将汪广洋调回南京任右丞相。

不论汪广洋能力如何,只要他在右丞相为上,便是对胡的威胁,所以专权跋扈的胡肯定会出手打压汪。

所以,朱元璋只要坐看胡、汪相斗,他们越斗,破绽便会越多。

1379年,朱元璋终于出手了。

这一年,御史中丞涂节突然同时举报胡惟庸和汪广洋,说刘伯温是胡惟庸毒死的,汪广洋知情不报。

让人怀疑的是,涂节原本被胡惟庸收买了,打算一起谋反,可是为什么却突然举报胡惟庸意图谋反呢?

所以,涂节可能是朱元璋故意推到胡惟庸身边的地雷。

胡惟庸一则确有一定的野望,二则受到了朱元璋的逼迫,此时为相多年的他已经积蓄了不小的势力,所以才决定铤而走险。

涂节的举报,正好给了朱元璋下手的机会,最后朱元璋不仅杀了胡惟庸,还得以借着胡惟庸案给顺势废除了丞相制度。

涂节可就倒霉了,举报完了胡惟庸,自己也没能幸免。

所以,胡惟庸当时宰相之后,朱元璋为了等一个对他下手的最佳时机,只能选择忍了,这一忍便是七年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