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赵括,究竟是草包还是军事天才,为何能取代廉颇?

名将如棋,棋之为物,所重者不在杀伤之多寡,而在君王执枚对弈能力的强弱。秦赵“长平之战”,无论“人屠”白起,“守将”廉颇,还是“谈兵之士”赵括

名将如棋,棋之为物,所重者不在杀伤之多寡,而在君王执枚对弈能力的强弱。秦赵“长平之战”,无论“人屠”白起,“守将”廉颇,还是“谈兵之士”赵括。三人都不过是局中的棋子,驰骋纵横貌似威武,实则举止言默半点不由自主。如此看来,赵括是怎样的人,真的还重要吗?


一:没有胜算的“长平之战”

数千年来,围绕着“长平之战”展开的论战没有一千也有数百,处在舆论中心的却始终是白起和赵括二人,至于执枚者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却被刻意忽略。如此一来,本该越辩越明的“长平之战”却越辩越扑朔迷离。当时间的长河流淌到现代,赵括更是因为“纸上谈兵”之事被推向风口浪尖,成为失败的典范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对赵国而言,“长平之战”是一场注定没有胜算的战役。“哀兵必胜”,对于顿兵挫锐达三年之久的秦军而言,他们可以忍受冯亭的垂死挣扎,但却绝无法容忍赵国的“趁机牟利”。三年之功败于垂成的羞恼足以让秦国上下同仇敌忾了。更何况,此时的赵国也早已不是武灵王时期的中原霸主,而此时的秦国却正如日中天,相形之下,西戎霸主的秦昭襄王又怎会忍气吞声的让小辈赵孝成王的虎口夺食呢?


对此,赵孝成王也是心知肚明的,且在接受上党之初就与平原君赵胜定下了要与秦国“打持久战”的战略。为此,他们还曾深入分析过敌我双方军事将领的优劣长短。可形势比人强,机关算尽的惠文王却忘了在这场弈局中,执棋者的个人素养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平原君曰:“渑池之会,臣察武安君小头而面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面锐者,敢断决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见事明也。视瞻不转者,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之为人也,勇鸷而爱士,知难而忍耻,与之野战则不如,持守足以当之,王从其计。”


二:战胜于朝廷——秦昭襄王和赵孝成王的隔空交手

汉得天下,固以有战胜攻取的韩信,有决胜千里的张良,但在论功行赏之际,刘邦却以“镇国家,扶百姓,给粮馈”的萧何为第一,并为之提出著名的“功狗、功人”理论。由此可见兵源与粮道的重要。

此时的赵国虽然国力有所回落,但却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毕竟上党就在韩赵边境,而赵已在此留有驻军,粮草辎重的道路几乎都在赵国本土,不仅几乎没有风险而且道路浅近。且守城之战从来又是糜耗极小,只要坚持“打持久战”的战略,胜利的天平无疑是倾向于赵国的,纵然最后真的有所不测而不幸战败,那赵国的损失也应该在可承受范围以内。


可事实却是,向以“善守”著称的廉颇却屡次挑衅秦军的防地且皆以失败告终,而在面临饱含怨怒之气的秦军的进攻时又往往不敌,数次败走。战略防线硬是被转移到长平一带。由此可见,关于“打持久战”赵国君臣之间的认知并不一致。

此后,举止失据的赵国更是误判连连,先是一改“据守”初衷,主动求战;再是蛊惑于小人之言,拒谏不纳,临阵换将;再是调度失灵,致使万无一失的粮道被迂回的秦军斩断,人多粮少,泱泱四十万众困守一隅。


早在廉颇和王龁对峙长平的时候,秦昭襄王就已经凭借深邃的政治眼光洞悉了长平之战的深远影响,并主动将之上升为国战的高度,而赵孝成王却自始至终都处于懵懵懂懂之中,不仅认识不到战场形势的凶险,更认识不到政治斗争对于战争的影响,以至于处处被动,始终挨打。两国君主素养于此高下立判。

秦昭襄王“使人行间于赵……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三:史上第一背锅侠——志大才疏且缺少历练的赵括

赵孝成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乃信秦之间,“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都说年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有锐意进取的勇气和“重头再来”的容错率,但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对于贵为一国之君孝成王、尊为三军统帅的赵括而言,他们的一动一念皆足以决定上千万人的命运。是故,勇锐固然可以成就大业,却也可以葬送性命。“暴虎凭河,死而不悔”在彰显其勇气的同时不也暗喻着他的莽撞吗?


而赵括就是这样一个徒有“死而无悔”的勇气却缺乏“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态度的年青将领。毕竟,无论赵孝成王的策略有多大的漏洞,但政治家有政治家的责任,军事家有军事家的责任。用赵王的战略失误来为赵括的军事失败开脱终究是不明智的。

虽说赵王求战心切,但战争形势瞬息万变,又岂是远在邯郸的赵王所能洞悉?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对于“死生存亡”的战争,赵括是否也太过于儿戏了呢?抑或者说是否太过于迷信了呢?而更可怕的是,在赵括“悉更约束,易置军吏。”时,有众四十余万的赵军竟无一人提出意见?这到底是赵括的执行力强,还是彼时的赵军已然暮气惰归,对胜利不报希望了呢?


所以,在评价赵括的时候,既不能过于夸大他的责任也不应试图洗白他的问题。三军易得,一将难求。赵括在尚不清楚为将之人职责的情况之下,依然轻率三军之众于死地,以致全军覆没赵国为之一空,这是其为将未尽其责的表现。

为君之重,在于择贤而用之,取材而任之。赵王初因贪鄙之心,后又躁进求战,希图毕其功于一役,临阵易将、寄望于侥幸一胜,弃老成持重之廉颇而命轻急险躁之赵括,以致于酿成国家衰弊之祸。实在是赵国的罪人,万死难辞其咎。




这就好比一家惨淡经营的公司里,有个容易背黑锅的棘手活,如果失败了,公司可能就完了,但是如果大家都不敢接手这个活,公司也会慢慢完蛋……

老员工们(廉颇)胆小,能拖就拖(长平之战初期,秦军屡次击败廉颇,廉颇龟缩城里,不敢出门)……

总经理(赵王)很失望……因为公司里面的巨大的后勤压力,他已经耗不起了……

他屡次催促老员工接活(出战),老员工们扯皮不出……

于是新来的业务员(赵括)自告奋勇接下了这个任务……

这当然是赌,不过没办法,秦朝整体实力强过赵国,赵国唯一的办法就是拖,虽然改变不了赵国灭亡的命运,但是起码灭亡的可以慢一点……

赵王却不想赵国灭亡,他想打一局逆风局,但他内心也知道赵国大概是赢不了秦人的……赵括也想改变命运,万一赢了呢?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是知道,放弃坚守城池,而带头攻击的赵军惨败……长平一战,赵国被坑杀40余万人……

长平之战,秦强赵弱,越是弱者越沉不住气……

就像越穷的人,越不愿买稳定的股票,寄希望于大起大落,一朝翻身……

如果万一赢了,赵括真有可能一战成名,会成为千古名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兵法都是讲究以强击弱,反对冒险的,所以赵国的失败也注定了……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