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年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放到现在是什么收入水平?

1923年,鲁迅花3500块大洋买的900平四合院,被弟媳一句话净身出户!高晓松曾说:鲁迅先生在工作的24年里,足足赚了12万大洋,如果按照1924年左右的消费水平来算,当时马车夫的平均工资才12~15元左右,从这一点足以看出,在那个年代,知识就是力量的恐怖之处。鲁迅如果生活在今天,那可是妥妥的千万富豪

1923年,鲁迅花3500块大洋买的900平四合院,被弟媳一句话净身出户!


高晓松曾说:鲁迅先生在工作的24年里,足足赚了12万大洋,如果按照1924年左右的消费水平来算,当时马车夫的平均工资才12~15元左右,从这一点足以看出,在那个年代,知识就是力量的恐怖之处。

鲁迅如果生活在今天,那可是妥妥的千万富豪。

此话从何说起呢,如果按照一个银元300块来计算,当年的鲁迅,工作总收入预计在3600万左右!

其实这样的数据都有所保守,即使鲁迅先生的收入可不止工资这一种。


咱们简单来举个例子:

鲁迅先生曾经自己在日记中写道,1919年,花3500块大洋,在北京的八道湾胡同,买了一个三进的四合院,足足有32间房,但是当时鲁迅的收入有多少呢?据可靠数据统计,鲁迅的月收入当时整整有350块大洋,满打满算一年5000大洋,毕竟鲁迅先生还有其他的额外收入,用一年的收入买一座四合院,放到今天,都是难以想象的存在,当年的一座四合院,按今天的价值来计算,尤其是在天子脚下,寸土寸金的北京城,那可真的是一个天价的数目。

简单点说吧,轻轻松松就是两个小目标。

当然这样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按照今天的标准,北京二环四合院每平米的价格在8万到30万度的有些特殊的地区,比如南锣鼓巷什刹海一带,价格还会更高。

而且就拿一进的四合院,面积大约都在100~120平方,那么鲁迅先生当年购买的三进四合院,标准面积大约在900平方左右。

即便是按照每平米10万元的价格,今天都需要差不多9,000万左右,嗯,那如果是位置独特,价格相应也会有更高的提升。


所以从侧面反映了当年的鲁迅先生,说他是亿万富翁也毫不夸张。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当年的鲁迅先生究竟有何过人之处?他究竟是如何做到有钱且低调的?

原来当年的鲁迅先生也有不为人知的苦衷。

故事就发生在当年鲁迅先生斥巨资买下一套四合院之后。

1906年,当时鲁迅和弟弟决定去日本留学,只不过呢,兄弟二人为了专心学习,所以就需要一个人来照顾生活起居。

想着买一套大一点的四合院。于是一个名叫羽太信子的女人出现了。


红颜祸水的典故自古有之,鲁迅先生和弟弟之间的感情,也终将因为这个女人的出现而分崩离析。

其实一开始一切都正常,羽太信子也能够很好的照顾兄弟二人的生活,不仅将家务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能够很好的协调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关系。

只不过久而久之这份难得的真情逐渐出现了问题。

本来稳定的三角关系,却因为两人的过分亲密,逐渐让一心求学的鲁迅成为了一个局外人。

只能说有点离谱。

毕竟长时间的相处,也使得弟弟周作人和女佣之间产生了莫名的情愫。

所以现在问题就比较尴尬。

原本是聘请的女佣,现在却成了弟妹,那么有些事情,身为哥哥的鲁迅先生,也就没有办法再麻烦这个弟妹了。


好在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

毕竟没多久,也就是1911年,鲁迅和弟弟学成归国了,本以为这样的尴尬会就此避免,但是在当时,弟弟周作人十分珍惜这份留学途中收获的爱情。

所以他也就把羽太信子带回了老家。

殊不知这为后来兄弟二人感情出现问题埋下了伏笔。

当时,鲁迅先生也是出于好意,辛辛苦苦工作一整年,身为大哥,毕竟自古有长兄如父的说法,所以也就主动承担起了大哥的重任。

二话不说花3000大洋,买下了一套几百平方的四合院。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安置自己的一家老小,就连兄弟一家,也都完全够用了。


毕竟30多个房间,一个大家族也能够住得下。

安顿好这一切,相当有孝心的鲁迅,还专门接来了母亲,以及自己的媳妇。顺便还有弟弟周作人一家,以及三弟周建人一家。

组建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然而这样的美好光景并没有持续多久。

毕竟亲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还是有必要的,太过于亲近,有时候也可能把握不好尺度。

这不问题随之出现了。

其实按照鲁迅先生的想法,这么大一家子,尽管说都是骨肉相连,很多时候可以不分彼此,不分你我,但是关键时候,最起码也需要个说话的,管事儿的。


毕竟鲁迅先生自己平时有事儿要忙,一方面忙着赚钱养家,另一方面他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所以家里很需要一个管家一样的人物。

原本这个位置,鲁迅先生的妻子朱安,是最为合适的人选不过了。

但是呢,迫于朱安能力有限,文化水平也并不高,所以就只能另寻他人。


毕竟通过几年时间的相处,鲁迅觉得弟媳羽太信子能够胜任,也并不想为这些事情操心,而且之前她就能够将兄弟二人的生活起居照顾的很好,相信现在照顾这么大一个家庭也不是什么问题。

只可惜鲁迅先生的这个安排,却恰好成了某人别有用心的开始。

毕竟身为管家,也不能只管事儿,毕竟是手握一定的财政大权,才好办事儿,鲁迅先生没有过多纠结,就把每个月的工资,当时整整300大洋,全部都交给了弟媳妇处理。

毕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是一切开始的前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先生却突然发现了问题。

曾经那个唯唯诺诺的小保姆,成为弟媳之后,也成功翻身做了主人,除了每个月鲁迅先生交给的300大洋,弟弟周作人也上交300大洋,整整600大洋,按理说能够维持这个家庭的正常开销还有结余。

但是从没有掌管过这么多钱的羽太信子,一时间面对这笔巨款,居然乱了阵脚。


平时勤俭节约的她也逐渐变得大手大脚,甚至还偷偷将一部分钱寄给自己父母。

反正,对于鲁迅的妻子朱安,还有自己的婆婆,就没有那么上心了。

所以不可避免的矛盾就出现了。

当时有点恋爱脑的二弟周作人,针对这件事,也并没有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甚至对于妻子的所作所为,也有点敢怒不敢言的意思。

面对这种情况,身为大哥的鲁迅,也直接劝告弟媳羽太信子:不能只顾当下,不顾将来。

简简单单的一句提醒,不仅没有让弟媳羽太信子收敛,反而让她怀恨在心,认为鲁迅这是在颠倒黑白,搬弄是非。

果然应了那句古话,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终于有一天,原本表面和睦的一家人之间彻底爆发了。

时间来到1923年的一天,不知道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弟媳羽太信子居然给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吹起了枕边风:说有人偷看她洗澡。


言外之意,这个人指的就是鲁迅。

一辈子清清白白,孑然一身的鲁迅,没想到就这样被泼了脏水,关键这种事情,还百口莫辩。

当时不分青红皂白的弟弟周作人,当即就拿起一把香炉,向哥哥鲁迅砸去。

本来就被冤枉,而且看到弟弟如此作为,也很生气,当时就拿起陶瓷枕头反击。

这场闹剧结束后没多久。

依旧气不过的弟弟周作人,居然鬼使神差的写了一封信,言辞之激烈,让哥哥鲁迅心寒至极。

他居然对那个喜爱自己的大哥鲁迅,说出了一个滚字!

并且云淡风轻的表示,我可以不计较以前的那些事儿,但是你必须从今往后,不要再踏入我们这个院子一步。


人心隔肚皮,一个简简单单的误会,居然让兄弟二人分道扬镳。

身为大哥的鲁迅,其实也知道这件事并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但是谁叫他是大哥呢,所以就忍气吞声,默默承受下了这一切。

没多久,他神情落寞,带着母亲还有妻子,朱安搬离了那个属于自己的四合院。

其实无非是寻求内心的一份安宁罢了,远离那些是是非非。

这件事对鲁迅先生的影响极大。

其实我们到这里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的鲁迅先生,工资收入并不低,后来却从他的言语之中,也不难看出其生活拮据。

比如,有时候鲁迅先生穿的也是低档的陈嘉庚鞋,甚至就连抽的烟都是便宜的凤牌烟。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

家庭琐事的不愉快,以至于直接影响到了鲁迅先生原本优渥的生活。

尽管当年的鲁迅先生,除了正式工作之外,也还会写些稿子,给学校讲讲课。适当赚取点外快,多的不说,平均每个月有那么一二百块钱的额外收入,也足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但是呢,往往生活中一切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鲁迅先生的高工资其实也是阶段性的,而且当时的鲁迅先生也面临很多问题。

其一就是工资能否正常发放的问题。

一开始,鲁迅先生工资照常发放,尤其是在19 18年之前,可是后来随着时局动荡,北洋政府也会时不时的欠薪,再加上当时鲁迅先生为了买四合院,几乎是掏空了家底。

所以当时的鲁迅先生,后面的日子其实也可谓是捉襟见肘。

如果不买那套四合院,确实他能够生活的很好,也不会有后面所谓的那些问题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后来鲁迅先生的工资已经被拖欠,甚至还被砍半,久而久之,甚至达到了无法维持正常开销的地步,所以鲁迅先生也就辞去了教育部职务。

专门靠着讲课以及稿费生活,毕竟多劳多得,而且随着持续积累,鲁迅先生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这一份收入也足以支撑他后来的生活好长时间了。

尽管没有当年那么悠哉,但也只能说是够花。

只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意外发生,比如家人生病住院这样的意外,原本的收支平衡也就被打破了。

即便是缩衣节食,日子也过得相当拮据!


而且伴随着鲁迅先生还有喜欢募捐的习惯,其实他的手上根本剩不下余钱,关键是随着年纪增大,曾经那个年富力强的鲁迅,也逐渐体弱多病。

自然也留不下多少积蓄。

其实综合来看,当年鲁迅先生350块大洋的月工资,确实算是巅峰的存在,但是这样的风景其实并没有持续多久。

谁也没有办法把巅峰当永远,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鲁迅先生那直白却又苍劲有力的文字,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这是多么难得而又丰富的精神财富,然而这一切尽管是鲁迅先生创造的,但他却没有享受到自己劳动成果的回报。


这份伟大的精神财富是属于无数华夏儿女的。

正如著名作家臧克家所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何尝又不是鲁迅先生最真实的写照呢?




1919年,鲁迅花了3500块大洋,在北京八道湾胡同买了一个三进的四合院,共有32间房,当时,鲁迅的月收入350块大洋,也就是说,鲁迅用一年的工资,就能在北京买上一所四合院,放到现在,我们是难以想象的。

鲁迅的工资在当时算什么收入水平?

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上班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他又是科长,薪水自然不低。

1916年2月,鲁迅在日记中写道:“本月晋升第三级俸,月工资从280块大洋涨到了300块大洋”。依据《鲁迅日记》记载,鲁迅在中华民国教育部任职,经过几次加薪,薪水陆续涨到了300块大洋。

这样的收入情况,放在当时是什么水平?

可以先和鲁迅的“同行”们比,1912年在天津办报纸的梁启超,一年除去各项支出,“年亦仅余五六万金耳”,也就是每年赚五六万块大洋,大概每月有五千块大洋。

1918年,22岁的作家茅盾,出版了一本畅销书就能拿400大洋稿费,1920年担任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月收入是400块大洋,蔡元培作为北京大学校长,月薪为600大洋,其他大学教授,每个月的工资也是400元大洋。

如果拿鲁迅的工资和其他同时期的名人来比,其实算不上高,确实是“每月收入仅有350块大洋”。

但是如果抛开当时的名家大师来看,如果拿普通人的工资和鲁迅相比较,就会发现鲁迅的工资已经相当高了。

当时鲁迅所处的时期,一个普通的医生平均月收入其实就是40块大洋左右,一个小学老师的工资是每个月10块大洋,上海的普通工人,月薪3块大洋,普通巡警月薪7块左右,大户人家中的女佣人月薪2块左右。

通过和普通人的对比之后发现,鲁迅的工资收入,是当时普通工人的100倍,这在当时确实算得上是高收入人群了,之所以说他收入高,这得结合大洋在当时的购买能力来看。

当时的房价是怎么样的呢?依据当时《晨报》的记载,北京积水潭西河沿一套住宅,售价是3500块大洋。

按照这样的购买能力来看,北京积水潭西河沿一套住宅,相当于鲁迅不到十八个月的薪水就能买下来。

而鲁迅的这些钱,对于他来说,只是一小部分。

作为当时的顶流作家,在教育部任职的同时,鲁迅还在北京八所高校兼课,基本都是讲小说史、新文艺等。

鲁迅从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国文系和高等师范学校任讲师,月薪各为十八元,在世界语学校月薪十五元,在女子师范学校十三元,在中国大学月薪十元,在黎明中学月薪仅为六元。

1924年以后,鲁迅的收入大幅度增加,业余收入超过了教育部的薪水收入,仅仅是兼课费用以及特约撰述,就高达8000多大洋,此外,鲁迅还有丰厚的稿费,根据《鲁迅日记》的记载来看,他在1929年拿到一笔稿费,高达20000多大洋。

要是加上鲁迅的这些副业收入,我们会发现,教育部每个月给他发的350元的薪水对他来说只是一小部分,而鲁迅的收入,放在当时那个年代,实在算是佼佼者了。

鲁迅的收入放到现在是什么水平?

鲁迅当时担任教育部科长一职,月薪在350块大洋,曾有学者考证,在1914年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已经相当可观,在上海一块大洋可以买到40斤的大米。

如果放到现在的话,40斤大米少说也得100元人民币,如果按照现在的米价来换算的话,一块大洋的购物力差不多等于100元人民币左右,而鲁迅一个月350块大洋,相当于他的月收入能达到3.5万元人民币。

按此计算,光是在教育部任职,鲁迅一年的收入至少在40万左右。这还不算鲁迅其他的兼课收入以及稿费等。

搁在现在,鲁迅的收入也是超过了绝大多数人,妥妥的有钱人,而那时候的消费水平是较低的,鲁迅在西三条21号时家中女工的工资仅为一个月两元。

三十年代,一块大洋在北京可以请人吃一顿“涮羊肉”,一块大洋可以买20张公元门票,当时北京地区一个月每个人的生活费大概在3块大洋左右,一袋30斤的面粉大概是1.5块大洋,8斤猪肉值1个大洋。

所以说,鲁迅是很富有的,因此在当时能买下北京的四合院也完全是有能力的。

俭朴一生,却为家人朋友散尽钱财

鲁迅的薪水在当时确实不算低,反而高得很,但是其实他的花销也大。

鲁迅对自己的生活要求很低,他生活特别俭朴,衣服很朴素,就连吸烟也是廉价烟,在北京的时候,鲁迅平时只穿旧布衣,裤子总是单的,日本留学时期穿过的裤子已经打上了补丁也经常穿。

由于鲁迅穿着朴素,不修边幅,还经常闹出笑话,但是鲁迅一如既往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而之所这样一者是是为了防止安逸的生活影响工作,一者是节约更多的钱来买书。

鲁迅酷爱读书,一生有20多个书单,购买读书近万本,同时他还喜欢收集版画、金石之类的藏品,这些花费也不少。

虽然鲁迅赚钱不少,但是鲁迅每个月的支出却是巨大的,鲁迅是家里的长子,他一直认为父亲去世后,自己有照顾全家的义务。

鲁迅的家庭负担重,买房、养家等沉重负担严重拖累了他。

1917年以前,鲁迅先生一直养着绍兴老家的一家子人,除了要给法定的妻子朱安、母亲邮寄生活费以外,还要接近三弟周建人、二弟周作人及其家属等。

1912年鲁迅到北京后,没有能力买房,一直孤身一人居住在绍兴会馆,难免觉得冷清,好在1917年4月1日,经鲁迅向蔡元培推荐,二弟周作人来到北京大学任教,兄弟二人共同生活、读书,生活中增添了很多情趣。

此时的周作人在北京大学任教,月薪大概二百多元,鲁迅在教育部任职,月薪三百多元,他们写文章的稿费也收入不菲,已经具备了在北京生活的经济实力。

1919年,为了全家人能定居北京,实现早年曾经许诺的三兄弟共同生活,永不分家的夙愿,鲁迅和周作人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卖掉在绍兴的周家老宅,在北京购置新居,举家搬到北京生活。

从1919年2月起,鲁迅四处看房,奔波了有半年,最终购买了八道湾11号院,这套房子总价3500元。

加上装修费、购置家具费,总共花了四千四百多元,大概是鲁迅一年多的工资收入。如果在今天,这么大的房子起码几个亿。

鲁迅之所以不惜花费巨款,买了这套房子,是因为房间多,空地大,适宜儿童活动和玩耍,这时鲁迅自己并没有子女,倒是两个弟弟有子女,而周作人已经有一子两女。

房子装修后,周作人便带着日本妻子羽太信子、儿女从日本游玩完毕回到了北京,12月1日,鲁迅启程回绍兴接了母亲、夫人朱安、三弟周建人一家,12月29日,全家住进了八道湾。

自从鲁迅搬入八道湾以后,为了全家和睦,他把自己的薪水都交给了弟媳妇羽太信子支配,但是羽太信子挥金如土,所以月月亏空,作为长兄的鲁迅愿意多承担一些责任,认为一家人能和睦地住在一起,就是自己心里的理想。

然而裂痕在悄悄出现,鲁迅却毫不察觉,直到被视若同体的二弟周作人突然有一天发难。

1923年7月,周作人听信了羽太信子挑拨离间的话,给鲁迅写了一封绝笔信,为了避免矛盾进一步升级,鲁迅又一次体现出了长兄风范,立马搬出了八道湾十一号。

1924年,鲁迅又买下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院的平民四合院,这是鲁迅第二次购买房产,用了800大洋。这套房子就是现在辟为北京鲁迅博物馆的鲁迅故居。

鲁迅买下西三条21号院时,那院子和房子都已经破败不堪,不装修是无法居住的,虽然说买房子用了800元大洋,但是加上契税、改建装修费用,共计用了两千一百多元,这是鲁迅一生中的又一次重大开销。

房子装修好以后,鲁迅把母亲和夫人朱安接了过来,鲁迅在这个房子只居住了两年,1926年7月,鲁迅接受了林语堂的邀请到厦门大学任教。

当时的北京正处于北洋军阀的高压统治下,鲁迅经常被欠薪,有时候头一年的薪水第二年还发不下来,许多教授生活困顿,因此南下对一些教授有一定的诱惑力,这也是鲁迅选择南下的重要原因。

当时厦大给鲁迅的薪水大约是每个月400元,主要讲中国文学史和小说史,鲁迅欣然接受了聘请。

1926年鲁迅和许广平南下,到厦门、广州以后,他在高校讲课的收入增加到400元到500元。

1926年8月26日,鲁迅携许广平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母亲和夫人朱安仍住在这里,一直到1947年朱安离开人世。

尽管后来鲁迅南下,他都一直承担自己的义务赡养自己的母亲和原配妻子朱安以及女佣人,并且继续接济三弟周建人以及朱安的亲属。

比如,1929年11月25日,鲁迅把他在商务印书馆积存的版税950元赠送给了周建人。

再加上此后,鲁迅自己病重,连续看病,开支很大,又花去了不少钱。

此外,鲁迅还经常资助学生、捐助善款等,鲁迅在北京教育部做公务员期间为赈灾事多次捐过银元。

例如1914年12月30日记载:“下午助湖北赈捐二元,收观剧券一枚”。看来,那时候赈灾捐款鲁迅还得了一个观剧券的奖励。

1919年9月26日,鲁迅又在日记里记载:“捐湖北水灾赈款六元”。除此之外,鲁迅还参加过几次类似的赈灾会。

1927年鲁迅到广州以后,其间更是多次捐款,捐给社会科学研究会、慰问被捕学生以及广东救伤队,资助学生等,平均每月开支大概在200元左右。

如此一看,钱根本不够花啊!虽然鲁迅先生赚得多,但是支出巨大,导致薪水根本存不下,以至于一辈子忙碌,最终并没有留下什么财产。

结语:

鲁迅先生当年在教育部任职期间,每月能拿到350块大洋,已经算是高薪阶层了,再加上他的兼课费用以及稿费,鲁迅先生绝对算是当时的高收入人群。

不过,鲁迅先生一生虽然赚了很多钱,算是那个时代的高收入人群,但是过得日子并不富裕,他很有爱心,对自己俭朴,却一生慷慨、多次捐款并资助学生,为家人和朋友钱财散尽。

鲁迅先生的成就用金钱是无法衡量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鲁迅始终心系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用文字敲醒了一代人,有着高尚的家国情怀,他称得上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