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职工社保与机关社保怎么计算退休金?为何差距那么大?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属于两种独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计算养老金的公式部分相同。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决算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决算数是44454.02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为35079.86亿元,财政补贴收入为6613.02亿元,利息收入为1011.95亿,委托投资收入为554.01亿元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属于两种独立的养老保险制度计算养老金的公式部分相同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2021年度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决算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决算数是44454.02亿元,其中保险费收入为35079.86亿元,财政补贴收入为6613.02亿元,利息收入为1011.95亿,委托投资收入为554.01亿元。

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决算数为15742.46亿元,保险费收入为9095.71亿元,财政补贴收入为6150.09亿元,利息收入为66.03亿元。

两种保险的养老金计算公式

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如下: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以及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构成。

影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高低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缴费年限、缴费基数、退休年龄、过渡性养老金计算公式等等。

很多人的养老金待遇不高,主要还是因为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低,缴费年限短。像一些国企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待遇,一般都能领四五千元,好点的单位甚至能领七八千元以上。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待遇计算公式如下

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公式和企业的是完全一样的。不过这里边还蕴含了一个不一样,那就是平均缴费指数的计算。

机关事业单位的平均缴费指数是后期的实际缴费年限的指数和视同缴费年限的视同缴费指数的平均值。比如说后期10年平均缴费指数是1.5,视同缴费年限30年的平均缴费指数是1.8,综合40年的平均缴费指数是(10×1.5+30×1.8)÷(10+30)最终结果是1.725。

机关事业单位的视同缴费指数,是根据退休时的职务等因素确定的。企业退休人员没有缴费指数计算的那些年限,一般是按照后期的实际平均缴费指数计算的

另外,还有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主要差别也是因为视同缴费年限的视同缴费指数。

最后,机关事业单位实际上还有一份补充养老待遇职业年金制度。这样综合看起来,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要比企业退休人员高很多。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仅仅是靠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仅仅计算实际缴费年限的话,未来确实会是缴费一样,基本养老金待遇一样(不包括职业年金)。




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待遇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待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前说的是双轨制造成的,但并轨后,其差距仍然存在,而且差距还未缩小。其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大致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养老金核算的双轨制造成的差距。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核算办法是一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企业率先推行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没有进行改革。这样,企业职业核算养老金的制度就与机关事业单位不同了。两种制度核算养老金,必然就会产生一定的差距。

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是根据缴纳养老保险的情况及视同缴费的情况,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的办法计算出来的,一般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如果是1996年前参加工作的话,可能还有过渡性养老金),退休后核算出的养老金水平大致相当于在职时工资的40—60%左右。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中的老人(2014年10月前退休的人员),其养老金的核算办法与企业退休职工是不同的,他们是以其基本工资乘以一定比例来核算养老金的,这个乘以的比例是以工龄来确定,工龄35年以上的比例为90%,工龄30年至35年的比例为85%。

即使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的工资相同,按这种双轨制计算出来的养老金肯定也是不同的,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就会比企业员工的高。

二、缴费基数等相差较大造成的差距。

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与企业职工一样的养老保险制度后,双轨制并轨了。如果完全按照新的办法来核算养老金的话,两者在养老金上的差距应当会缩小,但由于在工资收入上存在的较大差距,要使养老金之间的差距缩小还比较难。

一般来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收入在当地是处于中上水平的,是属于较高工资收入的人群,月收入会较高,普通职员达到每月6000元是正常的,有职务的人员达到八、九千元甚至超过1万元都是正常的,而企业员工则不同了,除了少数行业、少数人的收入可能高一点以外,大部分企业员工的工资收入都不高,有的还拿着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最低工资标准超过2000元以上的很少),属于工资收入较低的人群。

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是以工资为依据的,工资收入高,缴费基数就高,个人账户余额就高,加上机关事业单位在养老保险缴费上是就高不就低的,而企业员的缴费往往不会太高,有的还会就低不就高,因此,尽管采用一样的办法来计算养老金,但由于缴费基数上的差距较大,养老金的待遇就会有较大的差距。

此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一般工作较稳定,不会失业,不会中断养老保险缴费,而企业职工则不同,可能会有失业的情况发生,失业后也有可能会中断养老保险缴费。一些灵活就业人员也可能因为经济等方面的原因中断缴费。这样,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缴费年限就会长些,一些企业职工的缴费年限就会短些。缴费年限长短不同,会体现在养老金上,缴费年限长的养老金就会高一些,反之就会低些。这就造成了差距。

三、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指数值不同造成的差距。

机关事业单位刚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不久,目前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还属于“中人”( 2014年9月前参加工作,2014年10月后退休的人员)。这些“中人”退休时,除了有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外,还会有过渡性养老金。

有过渡性养老金是可以理解的,就像一些1996年前参加工作的企业退休人员一样,也有过渡性养老金,这是对以前没有实际缴费、计算出的个人账户养老金较低的一种补偿。

在计算过渡性养老金时,企业退休职工的“中人”用的是平均缴费工资指数,一般都按1来确定,也不分企业领导和普通职工,不分是工程师还是工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中人”用的是视同缴费指数,这个指数是根据退休时的职务、职级来确定的,职务职级高,指数就大,计算出的过渡性养老金就高。一般人员退休时,其指数都会大于1,有职务就更高,如副高职称的教师退休时,其指数就会达到2左右。

计算时,指数取值的不同,就造成了机关事业单位“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较高,使之与企业员工在养老金上也就有了差距。当然,这种差距在“中人”全部退休完了以后也就不存在了。

四、有无年金方面造成的差距。

年金是一种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在企业实行的是企业年金制度,在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的是职业年金制度。这两种制度的内容虽有些不同,但都是对养老保险的补充。

2014年10月机关事业单位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都强制实行了职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制度的规定虽出台较早,但不是一项强制实行的制度,是需要企业与职工一方集体协商确定后才会在企业建立的制度。一般的企业出于减少成本、增加利润的考虑,是不会去主动协商建立这样的制度的,因此,大多数企业职工是没有企业年金的。

退休后,机关事业单位员工会按月领到一笔职业年金,而多数企业员工是没有企业年金可领的,在年金收入上他们的养老待遇也会有差距。

在年金上会差多少呢?目前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已实行近7年了。如果机关事业单位一员工以每月8000元为基数缴纳职业年金,到2021年10月60岁退休时,7年累计的个人账户余额为8.06万元(不计利息),退休后可以按月领取职业年金580元。

从现在开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时间越晚,其缴纳职业年金的时间就会越长,退休后得到的职业年金就越高。假如一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2014年10月开始缴纳职业年金,平均月缴费基数为8000元,在2044年10月60岁退休时,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就会有34.56万元(不计利息),退休后就会按月领到2486元的职业年金,如果算上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的利息,每月能领到的职业年金就更高了。企业如果没有建立企业年金制度,退休后企业职工是没有年金可领的。

那时,没有企业年金的企业退休职工,只能看着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比自己多领这些2000多元的职业年金了。 在年金上的差距,也就造成了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养老待遇上的差距。

综合以上情况,企业退休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在养老保险上的差距,主要是因为双轨制核算养老金、缴费基数有差距、缴费年限有差距、过渡性养老金计算有差距、年金制度是否实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如果机关事业“中人”全部退休完了,如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企业职工的工资一样高的、缴费年限一年长了,企业职工也像机关事业单位一样实行了年金制度了,那么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养老金待遇上就不会在差距了,或者说,差距就很小了。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以上是个人了解的情况及见解,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