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琏为何不远千里送黛玉奔丧?是责任、是义务、还是感情?

既不是责任,也不是义务,更不是感情,贾琏不远千里送黛玉奔丧,是因为贾琏在这段故事中,是林黛玉的背景,暗藏了黛玉的一种结局——玉带林中挂。贾琏为什么是琏二爷?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那赦公,也有二子

既不是责任,也不是义务,更不是感情贾琏不远千里送黛奔丧,是因为贾琏在这段故事中,是林黛玉的背景,暗藏了黛玉的一种结局——玉带林中挂。

贾琏为什么是琏二爷?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贾赦的长子是贾琏,次子是谁,冷子兴没说,书中也没写。这其中,就留下了两个难以解开的红楼死结:其一,贾琏明明是老大,为什么书中被写成“琏二爷”、“贾二舍”?其二,贾琏有个兄弟, 此人究竟是谁,为何书中一笔不提?

很多红迷朋友猜想,贾琏被叫做琏二爷,是因为他在荣国府中比贾珠小,贾珠是朱大爷,贾琏就是琏二爷。或者,宁国府、荣国府家族大排名,贾珍是珍大爷,贾珠已故不参加排行,贾琏顶替为二爷。

这两种最典型的说法,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如果以荣国府排行,贾珠是朱大爷,贾琏是琏二爷,那么,贾宝玉就是宝三爷,书中有“宝三爷”吗?

以宁荣二府大排行,绝对不可能把贾珠排除在外,即便他已故,也应当进入族谱,何况,这一房已娶妻生子,怎么可以把这一门驱逐出宗祠呢?以宁荣二府玉字辈大排行,应当是珍大爷、朱二爷、琏三爷、宝四爷……。

不过,书中没有这样排行,而是各门论各门的,宁国府一脉单传,就只有珍大爷。贾政家有两个儿子,也就是朱大爷、宝二爷。贾赦家也有两个儿子,按说应当是琏大爷,他的兄弟才是二爷。不写贾琏家的二爷,却把贾琏写成“琏二爷”,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其中的玄机,隐藏的是荣国府是“二舍”。所谓“二舍”,指的是荣国府写的是桂林靖江王府。靖江王这家,是“兴隆街大爷”的遗脉,兴隆街大爷的孙子朱铁柱(守谦)在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因“推亲亲之恩”,被封为靖江王。洪武九年十一月,朱元璋诏令朱守谦“奉其祖南昌王木主以行”,之藩桂林。

南昌王,是朱守谦的爷爷,朱元璋的同胞大哥朱兴隆,也就是书中的“兴隆街的大爷”。但是,在《朱氏世德碑》中,朱元璋却说“孟兄先逝,合家守丧”、“孟嫂携幼,东归故里”。孟兄孟嫂,说的是朱元璋的大哥大嫂,孟,就是庶出的长兄,书中的“二舍”,指的就是这回事。之于皇室来说,兴隆街大爷家就是“二舍”。

朱兴隆本来是大明仁祖的长子,其子孙就有继承仁祖皇位的资格。朱元璋为避免皇权争夺,就把“长子”贬为“二舍”,所以,贾琏就在住在了“叔叔”家,靖江王因“叔叔”而成为一家藩王。兴隆街大爷是一世祖,儿子朱文正是二世祖。但是,朱元璋“封建诸子”时,朱文正因为非作歹,暗通张士诚被被幽禁致死,朱元璋仍然“推亲亲之恩”,不追究朱文正的罪过,封了他的儿子为藩王。贾赦,字恩侯,说的是靖江王家的历史

贾琏是贾赦长子却被写成“琏二爷”,其中还隐藏了另外一件事:贾琏、贾宝玉才是一母同胞、同母异父的兄弟。贾琏因贾珠是“琏二爷”,贾宝玉是二爷,书中隐藏的贾赦次子——这其中复杂的关系,我在其他很多文章中已经讲过,不再赘述。

贾琏不远千里送林黛玉奔丧,影射的是一段靖江王家“玉带林中挂”的历史,讲清楚“贾二舍”就足够回答这个题目里。

那么,贾琏陪林黛玉千里奔丧,这件事情中,又隐藏的靖江王家哪段历史呢?

林黛玉与贾琏是什么关系?

贾琏是“贾二舍”,象征了兴隆街大爷家的“孟兄”地位,也就是靖江王家非朱明正统。那么,林黛玉又是谁,在靖江王家又是什么地位,与贾琏是什么关系,贾二舍为何千里护送呢?

在文本故事中,林黛玉仿佛是荣国府的外来客,比如,甲戌本第三回就说“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实际上,林黛玉才是荣国府真正的主人,“养荣丸”养着荣国府。

一僧一道在送玉时,来到了阊门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芦庙旁,那僧说:“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赤瑕宫,指的是大明,赤即朱,瑕是白玉上一点朱红,朱元璋之“璋”为半圭,就是一种白玉礼器。贾宝玉不是赤瑕宫的神瑛,他只是个侍者,负责浇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

绛珠草就是林黛玉,西方灵河岸上,指的是广西桂林漓江岸上的靖江王城。漓江,发源于灵渠,所以是“灵河”。三生石,指的是“兴隆街的大爷”朱兴隆,朱文正(贾政,即假文正之名),以及朱守谦,他们是靖江王的“三世祖”,而真正之藩的,则是第三世祖、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三生石”,指的就是靖江王三世祖。而且,靖江王城中就有一座石头峰,名叫独秀峰。

朱守谦小名铁柱,靖江王城在北宋铁牛寺遗址之上,故而,荣国府的家庙就是铁槛寺。庚辰本第三回的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代玉抛父进都京”,就是洪武九年,朱守谦“奉其祖南昌王木主以行”这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兴隆街的大爷谥号是南昌王,因朱守谦被封在了靖江王,而成为靖江王一世祖,洪武九年后,其牌位被供奉在靖江国,是“复旧职”。朱守谦只奉祖父的牌位之藩靖江王城,其父朱文正的牌位,恐怕就在原籍了。所以,林代玉“抛父进都京”。都京,指的是靖江王城,南明时期,有两代靖江王称帝(监国)。

“林代玉”有靖江王三世祖的暗喻,所以是“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他才是荣国府真正的主人。进了荣国府,时间又穿越到了南明。这是因为,林黛玉在荣禧堂中见到了第十二代靖江王荣穆王。荣禧堂,加上“座上珠玑昭日月,唐倩黼黻焕烟霞”对联落款中的“穆莳”、东安郡王,就是“荣穆王”

书中为何单单要点荣穆王呢?因为,荣穆王之子,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谋反了。“二舍”谋反,其结果,就是林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

贾琏不远千里送林黛玉奔丧,其实暗藏了朱亨嘉的结局。

二舍取代洪武,靖江王被缢杀于连江

顺治二年(1645年),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在王城中自称监国,“更衣”黄袍,南面称尊。奇葩的是,朱亨嘉认为他们家才是仁祖的长房,应当继承仁祖的龙衣,因而,其年号是“洪武”,这一年是洪武278年。

庚辰本中的“林代玉”,寓意桂林靖江王取代了朱洪武。林,指的是桂林,玉,则是朱元璋的“璋”。

朱亨嘉废掉了大明所有的年号、帝号、庙号,当时的隆武帝朱聿键起兵镇压。当年阴历九月二十五日,靖江王城被攻陷,朱亨嘉束手就擒。梁武帝立即废掉其爵位,以“连江庶人”的身份,秘密押到福建连江,“命锦衣卫王之臣用心防护,无得疏虞。”

隆武二年(1646年)四月,朱聿键“安置靖庶人于连江,敕奉新王严加钤束,不许令见一人,透出一字”。“寻命掌锦衣卫事王之臣缢杀之,托言暴疾死。”

林黛玉之一结局,就暗藏了朱亨嘉之死,是“玉带林中挂”。林黛玉进荣国府时,贾母为他配置养荣丸,书中暗中交代了“为后菖菱伏脉”。这一笔批注,是脂砚斋暗点了朱聿键缢杀朱亨嘉之后,“托言暴疾死”。

朱亨嘉死后,其部下追谥其为“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平皇帝”,又称为“平帝”。所以,贾琏的通房大丫头就是平儿。平儿原本是小妾,却被叫做“平姑娘”,姑是“孤”的谐音,是称孤道寡的意思。

贾琏之“琏”,本义瑚琏,瑚琏之“瑚”谐音荣穆王朱履祜之“祜”,琏,则指的是连江。《说文解字》注:“本作连,瑚连也。从木,连声。或作琏。”贾琏千里送黛玉奔丧,寓意朱亨嘉由桂林被秘密押到连江,然后被缢杀的历史。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是暗写在秦可卿“淫丧天香楼”故事之中的,本身就有秘而不宣的寓意。从桂林到连江,说“不远千里”,也恰如其分。所以,贾琏在这段故事中,就是“林代玉”的“玉带林中挂”的背景。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写了这样一段话:“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这段话,被视为“红楼死结”,无法解开其中之谜。实际上,这段话中,讲到了四个节气:由小满交芒种,由芒种交夏至,所以是“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

四月二十五、二十六两日,隐藏了南明终结的历史,同时,也点到了朱亨嘉四月被缢杀于连江的历史。未时交芒种,指的是芒种交夏至。这天,隐藏桂林靖江王彻底终结的日子,也就是顺治六年(1649年)五月十二日(6月21日)未时交芒种节(到夏至)。第二年,朱亨嘉的继任者朱亨歅被缢杀。

朱亨歅也在靖江王城自称监国,这一家在南明时期出了两个监国,都被缢杀。所以,薛宝钗、林黛玉都被暗喻为杨贵妃。他们(她们)的册页画画的是两株枯木,构成了“林”字,“玉带林中挂”中隐藏了“桂”。

朱亨歅是朱亨嘉的堂弟,这就是“贾二舍”在叔叔家住,帮叔叔做事,与贾宝玉是堂兄弟关系的另一层寓意。以朱亨嘉、朱亨歅之间的关系,他们是两代靖江王,有“兄终弟及”的之意。所以,冷子兴不说、书中也没有提到的贾琏兄弟,就暗藏了末代靖江王朱亨歅。

《红楼梦》不是索隐小说,而是以“诗禅”写成的谜语大书。书中人物绝不是“某某隐某某”,而是一人多喻,多人一喻。贾琏在完成“千里送丧”这段历史隐喻后,还将与尤二姐一起,暗喻永历皇帝朱由榔之死,以及南明彻底灭亡的历史——这是题外的话,按下不表。




问题:贾琏为何不远千里送黛玉奔丧?是责任、是义务、还是感情?

贾琏千里护送林黛玉奔丧,有责任和义务,也有情感因素。

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贾母听了,未免又加忧闷,只得忙忙地打点黛玉起身......作速择了日期,贾琏与林黛玉辞别了贾母等,带领仆从,登舟往扬州去了。

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琏的亲姑姑,贾琏是荣国府的长房长孙,贾敏未出阁时,小姑和大侄子应该是很好的关系。

贾琏作为荣国府的长房长孙,姑姑疼爱侄子是没得说的。再加上贾琏好机变(冷子兴语),长的模样俊俏(否则王夫人也不会同意王熙凤嫁给贾琏),贾敏一定很疼爱这个大侄子。贾琏呢?也一定和姑姑很亲近。现在姑姑去世,他怎能不爱惜姑姑唯一的女儿林黛玉呢?而且黛玉自幼来贾府,来时也是不避嫌的年龄,和贾琏、王熙凤夫妻关系又很和睦,平时一定培养了很好的感情。

所以从亲情上来说,得知姑父林如海病重,护送表妹黛玉回去,是贾琏所义不容辞的。

从责任和义务上来看,贾琏护送林黛玉回去是最合适的。

荣国府成年男子中,贾赦、贾政有公务在身,贾珍也有公务,并且贾珍是宁国府的人,和贾敏远着几层呢,荣国府自家的事儿,当然要由自家人去处理。况且,贾母和贾府里人已经猜测到,林如海一定病势很重了,无论请大夫看病,还是以后处理后世,以至后续奔丧,荣国府都应该义不容辞。

但荣国府“玉”定辈中只有贾琏是成年人,而且他具有多年管家的经验,处理事务也是行家里手,所以从家庭担当上来看,贾琏有责任和义务为贾母分忧,为家庭出力。

古代姥娘舅家大于天,姑爷去世理应娘家人出面料理后世,帮忙处理家产,这方面贾琏是最合适的。

第24回,贾芸和他舅舅卜世仕(不是人)说:

“舅舅说的倒干净。我父亲没的时候,我年纪又小,不知事。后来听见我母亲说,都还亏舅舅们在我们家出主意,料理的丧事......"

贾芸父亲没的时候,母亲尚在,但料理丧事、出主意争家产等诸多事情多亏舅舅们(当然贾芸话里还有一层意思,他们家的家产他舅舅们也有藏掖)。

林如海一死,林黛玉就成了孤儿,一应后事当然需要荣国府出面料理。最主要的是林家的遗产,那是要为外甥女争回来的。林家人口稀疏,近支几乎没有,但肯定有很多族人虎视眈眈。这时候弱小的外甥就指靠姥娘舅家了。

黛玉的两个舅舅,贾政为人比较清高,不善于家庭事务的处理,贾赦又一味享乐,由成年的长子贾琏代替他们去处理林如海的后世,也是最佳人选。

再说一下林家是不是留给林黛玉家产了?答案是肯定的。林家祖家也曾经封为列候,林如海作为当朝探花、巡盐御史,虽不敢说大富,也一定留下丰厚的家产,而且贾敏当年出嫁时正赶上贾府盛时,贾敏的陪嫁也一定很丰厚。赖嬷嬷曾给王熙凤说,你和太太们哪个的头面不够吃一辈子的?

林家留给黛玉丰厚的家产也可以从第55回看出来,王熙凤语:

“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老太太自有梯己拿出来”

待林黛玉出嫁时贾母拿出来的梯已钱,无疑是贾母暂时为林黛玉保管的林家的遗产。

也有人说了,林黛玉不是说了吗,自己一无所有,吃穿用度和贾府小姐一样,都由贾府所出。我认为这是曹公行的障眼法,也为了故事发展的需要,故意如此写的。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