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12岁的甘罗在成为宰相后,为何就神秘消失了呢?

甘罗成为上卿(相当于宰相的地位)之后,就突然消失不见了,这件事恐怕不简单。甘罗在历史上名气很大,是个神童,他十二岁的时候,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赢得了十几座城池,因此被秦始皇封为上卿

甘罗成为上卿(相当于宰相的地位)之后,就突然消失不见了,这件事恐怕不简单。

甘罗在历史上名气很大,是个神童,他十二岁的时候,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赢得了十几座城池,因此被秦始皇封为上卿。

但奇怪的是,就在甘罗成为上卿之后不久,他就突然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



要弄明白这件事,我们就要从甘罗的身世,以及他的人生经历说起了。

甘罗的出身其实很好,他的祖父是秦武王时期的左丞相甘茂,甘茂能文能武,是对秦国有卓越贡献的人物,影响力特别大,但也是个悲情人物。

当初,秦武王为了震慑诸国,准备拿下三川之地,然后去周王畿看一看,这个任务刚好落到了甘茂头上。

甘茂不负众望,率军夺取了三川之地,秦武王得以来到周王畿,还观看了九鼎,只可惜他在举鼎的时候被活活砸死。

尽管如此,甘茂的功绩是无法掩盖的,但在秦武王去世之后,他就遭到了秦国宗室成员樗里疾等人的排挤,被迫离开秦国,在诸国之间奔走,最后病死在了魏国。

甘茂离开秦国之后,家产全部被没收,家人也都没了依靠,包括甘罗在内。

史书上没有记载甘罗的出生年月,但根据推断,他大约出生于前256年,只比秦始皇小三岁。

甘茂去世的时候,甘罗刚好十二岁,他运气很不错,得到了秦国新丞相吕不韦的赏识,成为了丞相府的少庶子,也就是吕不韦的家臣。



尽管甘罗后来被证实为神童,但因为他的出身和年龄问题,所以他起初是默默无闻,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而对于甘罗来说,他知道想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就必须要抓住机会,而他的运气确实不错,命运很快就开始眷顾他。

事情是这样的,甘罗来到丞相府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事,吕不韦看上了赵国的一块土地,打算抢过来作为自己的封地,但这事毕竟不光彩,不能动用国家军队去干这事,只能采取兵不血刃的方式。

怎么办呢?

吕不韦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打算派遣官员张唐到燕国担任相国,从而达到联合燕国胁迫赵国交出土地的目的。

但是,张唐却不同意,因为他曾率军攻打赵国,赵国非常嫉恨他,而他要去燕国的话,就必须经过赵国,他担心自己一旦来到赵国,就会被赵国报复。

因为这件事,吕不韦非常恼火,但一时又想不到更合适的人选,而就在他为难之际,甘罗站了出来。



当时,甘罗对吕不韦说,我有办法让张唐去燕国。

吕不韦正在气头上,又见一个黄口小儿提意见,就很不耐烦地说,你赶紧走开,我都无法说服张唐,你凭什么可以?

甘罗却说,古时候项橐七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我都十二岁了,为什么不让我试一试呢?

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大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吕不韦听了甘罗的话,感到很诧异,本着活马当死马医的原则,就同意了甘罗的请求。

很快,甘罗就找到了张唐,他对张唐说,你的功劳与白起相比如何?

张唐说,当然不能比。

甘罗又说,那么,当年权势熏天的丞相范雎,与吕不韦丞相的权力相比,谁更大呢?

张唐说,当然是吕不韦的权力更大。

甘罗见张唐似乎悟出了什么,就接着说,当初范雎想要攻打赵国,而白起百般阻扰,结果怎么样呢,范雎竟然将白起诬陷致死,现在吕不韦要你出使燕国,你却不肯,你想到自己会是什么下场吗?



听了甘罗的话,张唐顿时吓出一身冷汗,连忙跑到丞相府找吕不韦,表示愿意出使燕国,吕不韦就感到很高兴。

当然了,张唐与赵国是死敌这件事,吕不韦也不得不考虑,要是张唐在半路上被赵国给抓了,那可就不好了。

那么,怎么才能保证张唐安全抵达燕国呢,其实吕不韦也没什么好办法。

这个时候,甘罗再次站了出来,他对吕不韦说,请给我五辆马车,让我出使赵国,我可以保证张唐的安全。

吕不韦已经开始对甘罗刮目相看了,就入宫找时年十五岁的秦始皇,他对秦始皇说,甘茂有个孙子名叫甘罗,在诸侯国之间有些名气,最近张唐准备出使燕国,担心被赵国报复,我打算让甘罗出使赵国,你觉得怎么样?

那时候,秦始皇还没有亲政,权力掌握在吕不韦和赵太后手中,吕不韦请示秦始皇,其实只是走走过场罢了,毕竟出使他国是大事,还是得让秦始皇知道一下。

秦始皇也没有反驳,而是提出一个要求,他打算亲自接见一下甘罗,因为他也很好奇甘罗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为何十二岁的年纪,就得到了吕不韦的赏识。



很快,甘罗就入宫面见了秦始皇,两人之前有何谈话,史书上没有记载,或许不太重要,也只是走走过场。

就这样,甘罗带着五辆马车以及数名随从,就来到了赵国,而他采取的办法,与之前劝说张唐如出一辙,那就是继续“恐吓”。

当时,甘罗来到邯郸城外,赵国君主赵悼襄王亲自出城迎接,两人寒暄一阵之后,就入城赴宴了。

在宴会上,甘罗对赵悼襄王说,你知道燕太子丹到赵国做人质的事情吗?

赵悼襄王当然知道燕太子丹了,燕太子丹年幼时曾与秦始皇一起在赵国做人质,两人的关系非常要好,如果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是不是意味着两国即将结成同盟呢?

想到这里,赵悼襄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但作为一国君主,当然不能失态了,而是很镇定地对甘罗说,略有耳闻,意思是让甘罗接着说。

甘罗很聪明,知道赵悼襄王开始害怕了,就接着说,那你听说张唐要到燕国做相国吗?

赵悼襄王听了甘罗的话,当即确定秦国和燕国要结盟了,但依然故作镇定地说,我好像是听说过,但不记得了。

甘罗就继续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说明燕国不敢背弃秦国;而张唐到燕国当相国,说明秦国肯定不会欺负燕国。那么秦国和燕国为何如此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一起攻打赵国,从而扩大秦国在河间一带的领土。



在此之前,赵国曾被秦国按在地上摩擦,早就无法与秦国相抗衡了,而燕国也曾让赵国吃过苦头,不是个好惹的角色,这两个国家如果联手对付赵国,赵悼襄王当然害怕了。

甘罗见赵悼襄王开始面露惧色,就继续说,与其等着被秦国和燕国攻打,不如主动献上五座城池给秦国,我保证说服秦王将燕太子丹送回去,并帮助赵国攻打燕国。

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赵悼襄王听了甘罗的话,觉得这是唯一的办法了,不然就只能两头挨打了。

很快,赵悼襄王就将五座城池送给了秦国,甘罗派人带着赵国割地的地图回到秦国,秦始皇和吕不韦都很高兴,就派人将燕太子丹送回燕国。

赵悼襄王见秦国很有诚意,就有恃无恐地派兵攻打燕国,结果得到了燕国三十座城池,他将其中十一座城池送给秦国,以报答秦国的“不杀之恩”。

这之后,甘罗就返回了秦国,吕不韦对他很满意,于是上书秦始皇为他请功,秦始皇就封甘罗为上卿,还将当初甘茂的财产,都还给了甘罗。

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所谓上卿,是高级官员或者爵位的称谓,在秦国的地位相当于丞相,但实际权力没有丞相那么大。



说到这里,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个人,那就是张唐,当初甘罗出使赵国,不就是为了给他铺路吗,那他最后去燕国没有呢?

答案是,张唐并没有成行,因为甘罗改变了策略,没有与燕国联合攻打赵国,而是采取先恐吓再安抚的策略,让秦国从赵国得到了土地,之后赵国攻打燕国,秦国又得到了燕国的土地。

也就是说,整个过程当中就没张唐啥事,甘罗只是借口为张唐铺路去赵国,实际上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表现自己。

当然了,甘罗虽然没有帮助张唐,但秦始皇和吕不韦交给他的任务,他超额完成了,这也是为何秦始皇封他为上卿的原因之一。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甘罗夺取赵国和燕国土地的整个过程,其实可以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秦国强大的国力,是他得以成功的关键所在,他不过是背靠秦国乘凉,为自己谋取功劳罢了。

不管怎么说,甘罗的智谋还是很值得称赞的,秦国能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那么多土地,他的功劳还是很大的。



而甘罗在被封为上卿之后,也最终恢复了祖上荣光,他从一个少庶子,一跃成为秦国政坛炙手可热的人物,诸侯国之间也广泛传颂他的事迹,他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但奇怪的是,就在甘罗被封为上卿之后不久,他却突然从历史上消失了,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只是在两千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了他的坟墓,也就是安徽省颍上县东25公里的甘罗墓。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让甘罗突然从人间消失了呢?

虽然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我们可以大胆推论一下,我认为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被秦始皇杀掉了。

读过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吕不韦担任丞相期间,秦始皇其实是没啥权力的,大权掌握在赵太后和吕不韦手中,而赵太后和吕不韦关系非同一般,又不怎么管事,因此掌权的人主要是吕不韦。

再加上,吕不韦还是秦始皇的仲父,他的权力就更大了,但他对此并不满足,为了稳固自身地位,他学习战国四公子的做法,豢养了大批门客,史书说他的门客有三千人之多,这里面就包含嫪毐,李斯,以及甘罗。

通过豢养门客,吕不韦的权势确实大到没谱,而且他的威望也在急剧升高,造成的结果就是,秦始皇都对他感到忌惮了。

当初,吕不韦之所以将甘罗这个罪人之后收入门下,其实就是在将甘茂在秦国的残余势力收为己用,这当然是个聪明的做法了。



而最后的效果也很好,甘罗展示出了超出吕不韦想象的能力,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一个问题是,甘罗是如何成为上卿的?

我认为,恐怕不是秦始皇的决策,而是吕不韦的主意,因为秦始皇忌惮吕不韦,他不可能再让吕不韦的一个门客成为上卿,那对自己将十分不利。

但是,秦始皇无法阻止这件事发生,甘罗以十二岁的年纪成为上卿,创造了历史记录,也震撼了秦始皇的内心。

而甘罗成为上卿之后,自然是要参与朝堂决策的,这样吕不韦就多了一个帮手,而秦始皇身边则多了一个威胁,秦始皇能高兴得起来吗?

所以说,尽管甘罗是个百年不遇的人才,但因为他是吕不韦的人,这就注定他也是秦始皇忌惮的人物之一。

在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甘罗的结局与吕不韦的命运是深度捆绑的,尤其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更让秦始皇意识到吕不韦及其党羽的危害。

前238年,也就是秦始皇亲政这一年,爆发了嫪毐的叛乱,嫪毐试图杀掉秦始皇,让他与赵太后所生的儿子当皇帝,结果被秦始皇剿灭了。



嫪毐之乱促使秦始皇下定决心要除掉吕不韦,果不其然就在第二年,秦始皇罢免了吕不韦的所有职务,让吕不韦返回位于开封的封地生活。

前235年,秦始皇羽翼丰满,开始对吕不韦下手,他下令将吕不韦流放到蜀地,然后写信逼迫吕不韦自杀了。

吕不韦死后,他的门客许多都逃走了,还有一部分被秦始皇处死,而甘罗作为吕不韦门客当中官职最高者之一,或许就难逃被处死的命运,要不然秦始皇睡觉也不安稳。

我们不能说甘罗干了什么对秦始皇不利的事情,只能说他作为吕不韦的门客,很难得到秦始皇的信任,所以他的死或许是误杀,但秦始皇不得不这么做。

因为甘罗可能是被秦始皇杀掉的,所以他成为上卿之后的一些事迹,或许就被刻意抹去了。

第二种可能,受到《逐客令》的影响,离开秦国了。

逐客令是秦始皇提出来的,那甘罗怎么会跟逐客令扯上关系呢?

前文提到过,李斯也曾是吕不韦的门客,那是在秦始皇刚继位不久,李斯来到了秦国,成为吕不韦府上的低级别官员。

因为都曾在吕不韦府上当门客,所以李斯和甘罗或许是有交际的,只不过甘罗出名早,而李斯一直默默无闻罢了。



一直到吕不韦去世之后,李斯这才逐渐得到秦始皇的信任,担任长史之类的官职,并逐渐成长为秦始皇的亲信之一。

当然了,秦始皇之所以会信任李斯这个吕不韦曾经的门客,跟李斯地位一直比较低,而且为人比较聪明,处处投秦始皇所好,也很有才能(在消灭六国的方针上,很对秦始皇的胃口)是很有关系的。

当然了,我们不排除一种可能,那就是吕不韦死后,甘罗并没有被杀,而是继续活着,直到逐客令发布之后,这才离开秦国。

前246年,韩国人郑国来到了秦国,他是一个出色的水利专家,他带着韩王的使命,准备在秦国修建沟渠,以此达到疲秦的目的,但不幸阴谋败露了。

恰在这个时候,秦始皇得知到秦国任职的许多人,都是六国派来的间谍,于是就有人建议秦始皇下达逐客令,秦始皇欣然应允。

所谓逐客令,就是将一切对秦国存在敌意的对象驱逐出境,主要是在秦国任职的六国之人,也包含一部分秦国人。

逐客令发布之后,一向受到秦始皇宠信的李斯,也不得不离开秦国,一时间大批六国之人纷纷逃离秦国。



而在这些离开秦国的人当中,或许就包含甘罗。

当然了,后来李斯之所以没有离开,是因为他上了个《谏逐客令》,秦始皇这才悔悟,但那时大多数六国之人已经离开秦国了。

之所以说甘罗可能在那时离开秦国了,一方面是因为他作为吕不韦的门客,不被秦始皇所喜,只能离开秦国;另一方面,因为他的籍贯是上蔡,那时候上蔡是楚国的土地,所以甘罗也可以被认为是楚国人,恰在逐客令之列。

也就是说,秦始皇下达逐客令之后,作为上蔡人的甘罗,且是吕不韦的门客,被秦始皇刻意逐出秦国了。

那么,有什么直接证据吗?

前文提到过,甘罗的墓地在安徽颍上县,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颍上县是楚国的土地,距离颍上县远寿县,则是楚国覆灭之时楚王负刍被俘的地方。



按照甘罗的墓地所在来推断,他也很有可能被逐出了秦国,之后回到了家乡楚国,然后一直在楚国生活,直到楚国覆灭后被杀,或者老死在楚国。

由于甘罗离开了秦国,所以关于他的记载就没有了,而他从吕不韦死后,到他离开秦国之间的历史记载,则可能因为秦国灭亡时大量书籍被毁,导致这段历史被烧掉了。

在野史当中,记载甘罗是因为不小心碰了秦始皇皇后的脚而被杀死的,这其实是不可信的,因为秦始皇终身未立后,根本就没有皇后。

总结一下,甘罗之所以会在十二岁成为上卿之后就消失,可能是因为他作为吕不韦的门客,而被秦始皇杀掉了,也可能是在逐客令下达之后离开秦国了,当然还有其他可能,历史真相如何,只能等待新的证据出现的。




按照史料上留下的部分线索,甘罗之所以消失,怕是遇到了大麻烦。

甘罗这个人,在历史长河中那可是大大有名,头顶“神童”光环,另在十二岁的年纪,他还不动刀兵而仅凭口舌,就为秦国讨要来了十几座城邑。

凭借此功,十二岁的甘罗出任了秦国的上卿(相当于宰相)之职。

但就是这么一个未来仕途注定要光辉无比的“天才宰相”,却莫名神秘消失,其12岁之后的人生经历,差不多是一片空白。

甘罗去了哪里?为什么会突然消失?还有,他最终又是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这一切,还得从甘罗默默无闻时说起。

甘罗的出身可不低,他的祖父,正是曾担任过秦武王时期的左丞相甘茂。

想当初,秦武王曾对甘茂说,自己毕生的心愿,就是得到三川之地,然后到周王室的都城看一看。

而甘茂则说,这事儿简单,包在他身上。

后来,甘茂果然帮助秦武王实现了愿望,率兵拿下三川之地,这就让秦武王得以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当然秦武王不久后举鼎而死也是源于此)。

但不管怎么说,甘茂在秦武王前期,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

不过,从甘茂在之后的人生经历来看,他也是个悲剧色彩十分浓厚的人。

秦武王死后,甘茂就没了靠山,因此就受到了向寿和公孙奭排挤,这二人本就和甘茂有宿怨,如今更是动不动就在秦昭襄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

久而久之,甘茂十分恐惧,因此找了个机会,逃到了齐国。

至此,曾经是秦国功臣的甘茂,一辈子都没能再回到秦国,期间虽说秦国曾试图让甘茂回归,但奈何被楚国所拒,楚国担心甘茂这个人才回去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想方设法阻止甘茂回归。

最终,甘茂病死在了魏国,而一直没能返回秦国,也成了他的一个遗憾,但让甘茂没想到的是,帮助自己了结这个遗憾的,居然是自己的孙子甘罗。

甘茂去世那年,甘罗刚满十二岁。

十二岁的年纪,在现代还是个孩童,但当时的甘罗,在料理好祖父的丧事后,打点好行囊,依然踏上了返回秦国的路。

他要重现当初祖父在秦国时的风光。

不过,立志容易实现难,当时的甘罗只不过是一个黄口小儿,没有机会的话,他又如何重现风光呢?

所以在最开始,甘罗也是默默无闻。

而当时的秦国,恰好是吕不韦把持朝政,经人介绍,甘罗来到吕不韦府上,侍奉吕不韦,担任少庶子一职。

什么是少庶子呢?说好听点就是家臣,说不好听的话,也就稍微比下人强一点。

而这种职位,显然不能让甘罗有所发展,毕竟没有平台做媒介,任凭你再有能力,都无法施展才华。

但甘罗与普通人区别最大的一点,就是善于抓住机会。

当时,吕不韦想占据赵国的部分土地,同时还想兵不血刃的做到这一点,于是,就准备让秦国将领张唐出使燕国,以达到联合燕国,迫使赵国献地的目的。

结果,张唐由于之前与赵国有恩怨,而出使燕国的话,就得途经赵国,因此他担心路上遭遇不测,说什么都不去。

哪怕是吕不韦亲自前来劝说,张唐始终不答应出使燕国。

而就在吕不韦因为此事而烦恼头疼的时候,甘罗主动提出了建议,他毛遂自荐的对吕不韦说,不如让自己去劝劝张唐。

刚开始,吕不韦对甘罗的毛遂自尽十分不屑一顾,在他看来,连他亲自劝说都不行,更何况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呢?

所以,吕不韦当场斥责了甘罗一番,让他哪里凉快,就到哪里呆着去。

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今吾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战国策》

到了这里,普通人被一通斥责后,往往就退避三舍了,但是甘罗没有,他不仅没走,反而开始为自己申辩。

他提出,古时的神童项橐。七岁就可以能当孔子的老师,如今他甘罗都十二岁了,怎么就不能试一试呢?

况且,连试都没试,怎么就开始无端申斥他呢?

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顿时把吕不韦说的哑口无言,并且,这会已经稍微冷静点的吕不韦,也觉得甘罗说的不无道理。

于是,他就下令,允许甘罗前去一试,说不定会有奇迹发生也未可知呢。

而之后的结果,还真是发生了奇迹,甘罗同样利用他的口才,成功说服了张唐,让他同意出使燕国。

甘罗是怎么做到的呢?很简单,“恐吓”。

他先是问张唐,若是和白起相比,谁更厉害一点?对于这个问题,张唐自然回答说是白起,毕竟白起的能力,非一般人能比得上。

之后,甘罗又问,既然白起这么厉害的人,都被宰相范雎最终绞杀,难道你张唐认为拒绝同为宰相的吕不韦,将来还有活路吗?

说到这里,张唐这才明白,自己之前屡次拒绝吕不韦,那可真的是在鬼门关前走了一圈,如果再拒绝的话,那么必死无疑。

而若是出使燕国,虽说有危险,未必就会死。

权衡利弊之后,张唐当时就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于是,十分痛快的接受了甘罗的提醒,麻利的收拾行李,准备启程前往燕国。

事情到了这里,并没有结束,接下来,才是甘罗真正的高光时刻。

张唐定下行程后,甘罗又找到吕不韦,提出,由他先行前往赵国,帮助张唐扫清障碍,避免赵国找张唐的麻烦。

对于甘罗的主动请缨,吕不韦不敢怠慢,毕竟这是出使他国,事关重大,因此,就进宫禀报了秦始皇嬴政。

最终,嬴政召见甘罗后,同意了由甘罗代表秦国出使赵国。

就这样,当年只有十二岁的甘罗,以秦国使者的身份,踏上了前往赵国的路程,而当时谁都没想到,这个孩子居然会给秦国要回来十几座城池。

甘罗是怎么做到的呢?

他到了赵国后,面见了赵悼襄王,继续使用“恐吓”之法,使得赵悼襄王主动献出了城池。

具体的操作,是甘罗先提出,燕国的太子丹已经被送往秦国当质子,同时,秦国大将张唐也将前往燕国担任宰相。

这么一来,甘罗就给赵悼襄王制造了一种秦、燕两国即将结为同盟的感觉。

制造完这种感觉后,甘罗适时提出,秦、燕两国这么做,其实也没啥意思,就是想得到赵国在河间的土地。

紧接着,甘罗又说,如果赵王不想被秦、燕两国围殴,那么可以主动献出河间的城池,然后,他(指甘罗)就可以回去请求秦王,不与燕国联盟,同时还可以帮助赵国攻打燕国。

甘罗的一番话,可以说是“硬中带软”的典范。

先亮明自己的硬实力,即燕国太子丹现在在秦国当人资,以及张唐要去燕国当宰相,这么一来,就让赵王顿感压迫,琢磨该如何应对秦、燕联盟。

然后,甘罗又抓住了赵王痛点,即不想遭到秦、燕围殴,同时适时提出解决方案,也就是主动向秦国示好。

另外,甘罗还给赵王尝甜头,即只要答应献出城池,那么秦、燕就不联盟。

这么一套“硬中带软”的话术下来,就让赵王觉得有路可退,同时也会觉得这买卖十分划算,不就是几个城池嘛,用这些换来秦国的不进攻,同时也能让秦燕不结盟,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最终,赵王答应了甘罗的要求,主动划出河间附近的五座城邑,献给秦国。

之后,秦国果然不再和燕国结盟,而赵国自然就有恃无恐的攻打燕国,而不用防备秦国来救援,因此,在打下燕国后,赵国也十分识相的又把十一座城池献给了秦国。

如此一来,秦国未动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十几座城池,而这,都是甘罗的功劳。

纵观整个过程,其实甘罗能够成功,必要的大前提,是建立在秦国在当时有绝对的武力值上,如果赵国不答应甘罗的要求,那么秦国大可以发兵来攻。

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赵王才会心甘情愿的主动献出城池,不然的话,到时候秦国来攻,那就不是仅仅要五个城池了。

但不管怎么说,甘罗在此次事件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让秦国没费吹灰之力就得到这些城池,因此,算是大功一件。

更何况,当时的甘罗,才不过十二岁而已。

所以在事后,极为高兴的秦始皇嬴政,除了召见甘罗大大褒奖之外,更封赏其担任上卿(就是宰相)之职,另外,还将甘罗的祖父甘茂原来在秦国的田地、房宅,都重新赐给了甘罗。

至此,甘罗算是了结了祖父的遗憾,重现了祖父当初的风光。

按理说,甘罗能在十二岁就出任宰相,未来必定是一片光明,并且我们也知道,在不久后秦始皇嬴政就展开了统一六国的征程,因此,依照甘罗的才智,更应该在之后大放异彩。

但可惜的是,截止到甘罗封相,在此之后关于他的记载,是一片空白。

空白到仿佛这个人从此消失了一样,总之,之后的史料中,再也没有了甘罗人生经历的只言片语。

那么,发生了什么事,才会导致甘罗消失的这么突然呢?

当然,现存的史料中,并没有交代甘罗去了哪里结局如何,但是,根据与之有过交集的人所留下的记载,我们还是可以推断出甘罗最终归宿的。

首先,与甘罗有关的第一个线索,就是吕不韦。

前文讲到,甘罗曾经担任过吕不韦的家臣,并且,他说服张唐,出使赵国,最终得以出任秦国上卿,都是拜吕不韦所赐。

因此可以说,吕不韦对甘罗是有知遇之恩的。

但我们都知道,在吕不韦风光的时候,秦始皇嬴政,只不过是一个少年,朝政并未由其完全把持,大部分时候,都是吕不韦说了算。

所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甘罗当时被封赏为相当于宰相的上卿之职,真的是嬴政的意思吗?个人觉得未必。

为什么呢?很简单,对于授上卿这样的国家大事,按照当时嬴政在朝堂上的地位,他根本没有相应的话语权。

换而言之,他说了不算。

要知道,上卿不是普通的官职,也不是阿猫阿狗,随便封了就得了,这可是一国之宰相,因此,就轮不到还未亲政的嬴政说了算。

那么是谁安排甘罗成为上卿的呢?当然是吕不韦。

至于为什么吕不韦会扶持甘罗,也很简单,因为吕不韦当时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他在想办法保证自己能永葆富贵。

比如,他在意识到自己与嬴政的生母赵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后,就找到嫪毐,让其替代自己。

为什么这么做,不就是想退出与赵姬之间的不正当关系,以求自保吗?

而除了安排嫪毐进宫之外,吕不韦必然也会在朝堂上有所动作,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当时在朝堂上想有所动作,最有效的就是投资门客,并让自己的门客在朝堂上占据一席之位。

所谓投资门客,是战国后期十分盛行的事情,在当时也叫做“养士”,比如战国四公子,即春申君、信陵君等,每个人门下,都蓄养了大量的门客。

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既能在笼络人才的同时,还能抬高自己的声誉,更能壮大自己的力量,一旦在必要时刻,这些门客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帮助蓄养他们的人称霸诸侯。

所以在当时,尽可能的网罗人才为自己所用,是差不多所有有地位的人常干的事情。

而吕不韦之所以会让甘罗投入自己门下,也是这个原因,甘罗出身不低,是曾经的秦国左丞相甘茂之孙,算是名门之后,但由于甘茂的失势,导致他的未来一片黯淡。

这个时候,吕不韦就将其收拢在自己门下,而他的目的就是,对其进行培养,等到日后甘罗有所成就,就得知恩图报。

这就是当时养士的目的之一。

所以,在甘罗成功的说服张唐出使燕国后,吕不韦意识到,甘罗确实有一定的能力,因此他才会帮助甘罗达成出使赵国之旅。

不然的话,凭甘罗当时的身份,怎么可能会得到秦始皇的召见和肯定?这不都是因为吕不韦在背后操纵的吗?

而到了甘罗帮助秦国要来了十几座城池,更让吕不韦意识到,自己捡到了宝。

所以,在他的影响和授意下,尚未亲政的秦始皇,按照他的要求,将年仅十二岁的甘罗,封为了秦国的上卿。

说白了,这背后都是吕不韦的意思,他之所以把甘罗推上去,只不过是想把甘罗当做一个棋子,放在秦始皇身边,以便影响到秦始皇。

不管是让甘罗当间谍,还是当卧底,总之,在秦始皇身边安排一个自己人,总归没有坏处。

也就是说,甘罗是吕不韦放在秦始皇身边的人,至于让他干什么,或者起到什么作用,那就不言而喻了。

但对于秦始皇来讲,他能不知道甘罗是吕不韦的人吗?相信他肯定知道。

既然知道,因此,在公元前238年之后,也就是秦始皇亲政的那一年开始,随着一系列事情的发生,甘罗的处境就十分尴尬了。

先是在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剿灭嫪毐的叛乱,并将其车裂,曝尸示众,又囚禁生母赵姬,随后,在次年,他又免除了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

但即便如此,秦始皇还是不放心,写了一封措辞严厉的信给吕不韦后,最终迫使吕不韦饮鸩自尽。

到了这个时候,作为吕不韦的门人,且还是吕不韦一手推上去的人,甘罗该如何自处?

且不说他该如何自处,相信秦始皇也不会轻易放过他,并且,史料中还记载,当时在吕不韦死后,秦始皇仍然忌恨吕不韦和嫪毐,因此,就将二人的所有门人,都押到了京城。

而这其中,大概率是包括甘罗的。

所以,事情发展到了这里,其实甘罗的结局已经呼之欲出了,作为忠于吕不韦的门人之一,甘罗很有可能被秦始皇秘密的“处理”掉了,也就是将其杀了。

正是因为被秘密杀了,所以,史料上才不会留下什么记载。

也许有人会说,这怎么可能?秦始皇咋会干出这种事情来?实际上没有不可能,秦始皇对甘罗可能没啥意见,但他对吕不韦是恨之入骨,故而,迁怒到甘罗身上,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根据吕不韦这个线索,甘罗的结局,极有可能是被秦始皇给暗中杀了。

而第二个与甘罗相关的线索,则是李斯。

当然,李斯究竟有没有与甘罗产生过交集,我们不得而知,之所以说他是与甘罗有关的线索,是因为他曾经向秦始皇上的一封奏疏。

公元前247年,也就是吕不韦自尽后的次年,有一个叫做郑国的水利专家,来到秦国,求见秦始皇。

他此行的目的,是想建议秦始皇,引泾水东注北洛水为渠,也就是修一个水渠。

当然,这个郑国此次前来,也是受人之托,当时秦始皇正整顿兵马,计划统一六国,而六国其中的韩国,担心自己被灭,因此就想到了一个主意。

韩国的君臣琢磨,如果让秦国大兴水利工程,凿渠溉田,那么就可以变相的削弱秦国的人力和物力。

这么一来,秦国就暂时没有过多的精力进行攻伐,而韩国就能得以保全。

韩国的这个主意,说实话有些离谱,就算是让秦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修水渠,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早晚秦国依旧还是会统一六国。

但不管这个主意好还是不好,反正韩国就是这么做了。

于是,水利专家郑国(这是个人名),就受了韩国的委托,前去秦国,极力劝说秦始皇开始修水渠。

而秦始皇呢,对于郑国的提议,一番考评后,认为非常合适,因为啥呢?当时秦国都城所在的关中,土地大部分均为盐碱地,确实也需要灌溉来改良土壤。

所以,秦始皇就同意了郑国的建议,下令开始修建这条水渠。

但修到半道,秦始皇琢磨出不对劲来,原来,这个郑国修水渠是假,当间谍是真,因此,愤怒的秦始皇,当时就准备杀了郑国。

不过,最终郑国还是保住了性命,为啥呢?他告诉秦始皇,虽说自己是来当间谍的,但是,如果这条水渠修成了,对于秦国来说,是百利无一害的好事。

并且,他还告诉秦始皇,修此渠,不过“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却“建万世之功”。

因此,权衡利弊之后,秦始皇不仅没杀郑国,反而对其加以封赏,继续让其主持工程,另外加大投资,最终这条水渠修建成功。

而水渠修好后,也确实如郑国所言,极大的改善了关中地区土壤的质量,且灌溉土地面积,达到四万余顷,实现每亩增产至一钟(六石四斗)。

这么一来,关中自此成为沃野,而秦国也得以富强。

这便是著名的“郑国渠”由来,抛开郑国渠引发的连锁反应不说,单说这件事的背后,在当时的秦国国内,引发了不小的动荡。

什么动荡呢?原来,在韩国试图向秦国渗入间谍计划失败后,其他诸侯国,也开始不断往秦国送去了各种间谍充当宾客。

如此一来,秦国境内当时来自六国的人越来越多,而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大臣对秦始皇提出了建议。

大臣认为,这些来自六国的人,都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来到秦国搞破坏的,所以,这么任由他们随意往来,对秦国没啥好处。

因此,建议秦始皇,马上驱除这些人。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闲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史记》

而对于大臣们的建议,秦始皇也觉得深以为然,于是,在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达了著名的《逐客令》。

一时间,凡是六国出身的宾客,均在被逐之列。

这其中,就包括秦国后来的丞相李斯,当然我们都知道,正是李斯在之后据理力争,向秦始皇递交了同样著名的《谏逐客书》,最终使得秦始皇收回成命,取消了逐客令。

但在这个过程中,甘罗极有可能,也被驱除了。

为什么呢?《逐客令》的目的,本身就是将一切有可能对秦国造成威胁的人驱逐出境,而好巧不巧的是,甘罗算是楚国人(其祖籍为下蔡,战国后期归楚国),而这个身份,正是被驱逐的对象之一。

更重要的是,当时吕不韦刚刚被秦始皇逼的自尽,作为他一手提拔上来的甘罗,想必秦始皇不会放心甘罗继续在秦国身居高位。

所以,如果甘罗没有被秦始皇处死的话,那么很有可能是在《逐客令》下达之际,被秦始皇赶出了秦国。

并且,目前现存公认的甘罗墓,也说明了当时甘罗离开了秦国。

现存的甘罗墓,位于现在安徽颍上县东的颍河北岸,而这里在战国时期,同样属于楚国,距离这里不远的寿县(即寿春),便是当年楚国被灭时,楚王负刍的被俘之地。

所以按照这个地理位置来看的话,甘罗是很有可能在被驱逐出秦国后,一路辗转又回到了家乡楚国,本想在家乡过太平日子,但奈何楚国不敌秦国,最终还是被灭。

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为一个在当时很有名气的楚国人,甘罗想置身事外的可能性极低,甚至大概率是在楚国被灭之际,也遭到了杀害。

当然也不排除甘罗活了下来,只不过自此开始隐居,最终老死在了家乡。

也就是说,不管是他在楚国被灭时遭到了杀害,还是躲过一劫自此在家乡终老,但他离开秦国是基本可以得到肯定的。

正是因为他离开了秦国朝堂,自然关于他的相关记载就越来越少了。

更何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烧了一部分文献,另外,数年后项羽又在阿房宫放了一把火,又烧了不少文献。

所以,即便是在此之前有关于甘罗的人生记载,但经历了两次大火,说不定这些记载都被付之一炬了。

这一点也是极有可能的,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当初与李斯一起为秦始皇制定“皇帝”称号,又与李斯争论分封郡县问题的丞相王绾,史料中就缺乏关于他的生卒年信息。

不仅是王绾,秦始皇称皇帝前后,除了吕不韦、李斯以及冯去疾等少数几个人之外,剩余大部分秦国当时的高级文官,都没有关于他们生卒信息的记载。

因此再说到甘罗,他12岁之后的人生经历等信息,肯定是曾经有的,但不管是被杀或者隐居终老,其相关记载,极有可能都被外力给销毁了。

所以,这就是甘罗会在史料中突然消失的原因。

至于说民间流传甘罗因为不小心碰到了秦始皇妃子的脚,导致秦始皇大怒,最终被砍了脑袋这种说法,基本上可以判断为野的不能再野的“野史”。

综上,甘罗在仅凭口舌,不动刀兵的情况下,帮助秦国要来了十几座城池,并因此被封为宰相后,之所以会神秘消失,有两个可能,一来是受到吕不韦事件的牵连,被秘密杀掉,二来则是受《逐客令》的影响,不得不返回家乡隐居终老,而之所以没有相关记载,主要是秦始皇和项羽一人一把火,毁掉了不少文献,故而就没有了甘罗的记载。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