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和袁术是什么关系呢?

单论血缘的话,那袁绍和袁术,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只不过,他俩的关系远不止这么简单。袁绍,出身于汝南袁氏,而汝南袁氏这个家族,在东汉后期时,那可以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官宦世家

单论血缘的话,那袁绍袁术,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只不过,他俩的关系远不止这么简单。

袁绍,出身于汝南袁氏,而汝南袁氏这个家族,在东汉后期时,那可以算得上是一等一的官宦世家。

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开始算起,在袁家,一直都有人担任着司徒、司空等三公职务。

所谓袁氏四世三公,便是这么来的。

几代人都在朝中担任高官,也造就了袁氏门生遍天下,同时也赋予了袁绍和袁术这哥俩雄厚的政治资本。

不过,二人虽是血缘上的亲哥俩,但关系论起来却相当复杂。

袁绍和袁术的生父,乃是前文提到的袁安之孙袁逢,但区别就是,二人并非一母所生,换而言之,他们属于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这其中,袁绍的生母,史料记载为袁家的一个婢女,是年轻的袁逢某次没能把持住,一不小心与这个婢女有了私情,然后婢女生下的袁绍。

不过,这里有一点很有意思。

据裴松之注引用《英雄记》中,关于袁浩的身世有这么一句话,叫做“绍,逢之庶子,出后伯父成”。

这里的“伯父”,指的是袁绍生父袁逢的哥哥袁成 ,而“出后伯父成”这句话理解起来,就是说,袁绍出自于袁成的家里。

当然,袁绍是袁逢所生这基本无疑,既然是袁逢所生,为何还会说袁绍是出自他的伯父袁成家里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袁绍的生母,是袁成家里的某个女性成员,婢女也好,使唤丫头也罢,总之就是,袁逢与自己哥哥袁成家里的某个女性成员有了私情,这才有了袁绍。

而由于这个女性成员身份地位低(或者说敏感),所以,袁绍只能算是袁逢的庶子,并非是嫡子。

正是因为袁绍是庶子,加上其伯父袁成没有子嗣,因此在袁绍很小的时候,就被过继给了袁成当儿子。

这么一来,原本是袁绍伯父的袁成,就成了他的父亲(养父),而原本是袁绍生父的袁逢,则变成了他的叔父。

当然,也正是因为关系的变动,让袁绍从一个庶子身份,转变为了嫡子,所以,他才能在二十岁之际,就出任濮阳县长。

不然的话,按照他庶子的身份,是绝无可能这么早就进入仕途的。

同样,由于袁绍被过继给了袁成当儿子,因此,他和袁术之间的亲兄弟关系,就变成了堂兄弟关系。

尽管二人都是袁家人,并且血脉上还是一个爹生的,但这二人打小时就看对方不顺眼,更准确的说,是袁术看袁绍不顺眼。

史料记载中的袁绍,有“姿貌威容”,意思就是长得很帅,不仅长得帅,并且做事得体,进退有度,因此就深得家中长辈的喜欢。

尤其是他的小叔叔,也就是袁家另一个担任三公的袁隗,对袁绍喜欢的不得了。

这还不算完,袁绍凭借自身的魅力,加上真诚待人,因此在当时的名气还相当大,史料记载说当时的许多名士,“莫不争赴其庭”。

意思就是,主动争着想要投入袁绍门下。

这么一个长得帅,并且家里长辈喜欢,同时在外面又有很大名气的人,在旁人看来真的是近乎完美,但在袁术看来,却是另外一种感觉。

什么感觉的?简单来说,就是羡慕嫉妒恨。

在袁术眼里,他才是嫡子,那袁绍只不过是一个婢女生的而已,凭啥让他处处出尽风头,尽得众人喜爱?

所以,袁术在很早的时候,就看袁绍不顺眼。

当然,在二人都还算年轻的时候,虽说面和心不和,但也无伤大雅,毕竟二人没有什么直接利益上的冲突,你干你的,我走我的,就算有小矛盾,但也不至于闹得你死我活。

但是,东汉末年的一件大事的发生,让兄弟二人彻底走上了对立面。

这件事,就是十常侍之乱,事情的起因,是在汉灵帝病逝之际,关于究竟立谁来当新皇帝而引起的。

汉灵帝有两个儿子,长子为刘辩(何皇后所生),次子为刘协(王美人所生),按照立嫡的原则,刘辩应为太子。

但汉灵帝鉴于刘辩言语举止轻佻,因此对他十分不满,所以有心想立刘协,可又恐废嫡立庶会遭到群臣反对,所以立太子一事就这么耽搁了下来。

而汉灵帝身边的一群宦官,对自己主子的意思自然是相当明白。

加上当时刘辩的舅舅,也就是何皇后的兄长何进正担任大将军,因此,如果立刘辩的话,那未来大权必然被何家掌控,而这自然就会压缩宦官们的权力空间。

因此,宦官们就想着把刘协推上皇位。

期间,宦官们屡次设计,试图把刘协推上皇位,但奈何何进技高一筹,最终直到汉灵帝咽气,宦官们也未能如愿,只能眼睁睁看着刘辩继位。

刘辩继位后,唯恐何进会将其斩尽杀绝的宦官们,决定先下手为强,试图诛杀何进,但被人告发,最终,宦官头目之一的蹇硕被捕杀。

而杀了蹇硕之后,事情并未平息,当时担任司隶校尉,且与何进关系密切的袁绍,就主动提出建议,要何进干脆来一个斩草除根,杀掉所有宦官,以免后患。

但何进优柔寡断,始终拿不定主意,加上当时他的妹妹,也就是何太后不同意,所以诛杀宦官一事,始终未能进行。

鉴于此,袁绍极为焦急,为了达到彻底清除宦官势力的目的,袁绍出了一个“馊主意”。

什么馊主意呢?他建议何进,“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意思就是用武力迫使何太后同意。

而这个建议,算是彻底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由于宦官们深感自己走投无路,早晚会死在何进手里,因此决定铤而走险,把何进杀掉,以便保住自己性命。

于是,宦官们诈召何进入宫,最终趁其不备,将其杀死在嘉德殿前。

何进一死,登时大乱,先是任虎贲中郎将的袁术,率兵攻打宫城,要为何进报仇,另外袁绍则伪造诏书,开始大肆诛杀宦官。

最终,京城内血流成河,被袁绍诛杀者不下两千人,甚至有些不长胡须的人也被当成了宦官诛杀。

与此同时,宦官张让等人,挟持了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侥幸逃出了京城,并一路往西,而好巧不巧的是,这一帮人在洛阳西郊的北邙阪下,刚好与董卓撞了个正着。

至于董卓为何会出现在京师洛阳附近,正是袁绍的“功劳”。

前文提到,袁绍曾建议召集四方猛将来京,而董卓正是接到命令的人之一,在接到命令后,董卓认定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此连夜急行军往洛阳进发。

等到他走至洛阳郊外时,京师已经大乱,而他打听到张让等人劫持了皇帝上了北邙山,所以又火速往北邙山赶去。

因此,董卓才会好巧不巧的与刘辩一行撞个正着。

之后,董卓进京,并仗着兵强马壮实行废立之事,即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一时间,朝廷基本成了董卓的一言堂。

面对这种情况,袁绍自然看不惯,与董卓发生冲突,最终恐遭董卓毒手,逃出了洛阳,前往冀州。

这边,袁术因不愿依附董卓,同样也选择了离开,随后,由于董卓日益残暴,导致天下对其不满的人越来越多,因此,众诸侯决定联合在一起,起兵讨伐董卓。

但在诸侯组建联军之初,袁绍和袁术这哥俩就闹起了矛盾。

之所以闹矛盾,根源出在由谁来当这个联军盟主之位,当时诸侯们都表示要推举袁绍,毕竟他的名声在外嘛。

但这么一来,袁术就不乐意了,在他看来,同样是出身四世三公之家,但自己血统比袁绍正,官职比袁绍高,所以应该推他袁术才对。

但结果还是袁绍当了盟主,为泄愤,袁术就开始到处说袁绍的坏话,比如说他不是袁家的正种,这样的人不能当盟主之类。

总之就是,当时的袁术是极尽所能的黑袁绍。

对此,袁绍极为恼火,但考虑到他与袁术也算是血亲,加上局势使然,因此就没有因此而发作,但纵然没发作,心里不得劲肯定是有的,所以自此,袁家二兄弟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而没过多久,二人又因为一件事,导致彻底翻脸。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此时讨伐董卓的联军因内部不和早已四散,同时董卓也挟持汉献帝刘协迁至长安。

在这种情况下,袁绍为制衡董卓的势力,决定自己也立一个皇帝出来,同时向天下广而告之废黜汉献帝,这样的话,董卓就成了无根之水,不再具备号令天下的势力。

当时袁绍选的人,是幽州牧刘虞,此人也是汉室宗亲,且名声不错,因此,袁绍这个主意向众诸侯提出之后,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而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袁绍又写信给袁术,希望他也支持自己的想法,但袁术却表示,出于道义和做臣子的本分,自己绝对不会支持袁绍另立新君的。

当然,袁术这么说,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已,实际上他之所以不想支持袁绍,是因为他想自立,就算不自立,也得找一个能在自己控制下的年幼皇帝才行。

所以最终,二人闹了个不欢而散,而通过这件事,不仅二人彻底闹翻了脸,同时也让天下人知道,这袁家兄弟互相看不顺眼。

在此之后,二人就开始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了。

如何兵戎相见的呢?袁绍在占据冀州后,视公孙瓒为自己的劲敌,想要将其消灭,但考虑到背后还有曹操,生怕曹操给自己来一个黄雀在后,于是就暂时与曹操结盟,然后全力开始对付公孙瓒。

而袁术这边,本来是想和刘表结盟的,但人家刘表压根就不愿搭理他,甚至还弄死了袁术手下猛将孙坚,所以,袁术想和刘表结盟的想法破灭。

看到自己无法与刘表结盟,袁术就把主意打到了公孙瓒的身上,他明知道公孙瓒是袁绍的劲敌,但依然找到其商量,要双方联合,吞下曹操的地盘。

只要拿下曹操的地盘,那么袁绍就会后院失火。

所以从这里就能看出,此时袁氏兄弟的关系已经是完全破裂,不然的话,袁术也不会去联合袁绍的对手公孙瓒,并准备消灭袁绍的盟友曹操。

不过,虽说袁术与公孙瓒联手,却依然打不过曹操,甚至还被曹操撵着跑,一直跑到了九江郡,将刺史陈温杀死之后,方才喘了一口气。

而在得知袁术居然联合公孙瓒,并试图灭掉自己的盟友曹操后,袁绍彻底怒了。

他没想到,自己的亲弟弟居然能干出这种事情,因此在恼火之余,他决定一报还一报,联合袁术的死敌刘表,共同对付公孙瓒和袁术。

到了这个时候,袁绍和袁术这对亲兄弟,已经从血亲彻底变成了死敌。

到了公元197年,袁术的一个愚蠢行为,不仅让身边的人众叛亲离,更让他和袁绍本就恶化的关系雪上加霜、

他干了什么呢?两个字,称帝。

袁术一直都有自立的想法,当时有一句谶文云:“代汉者,当涂高也”,而袁术则认为“涂高”指的就是自己。

尤其是在得到传国玉玺之后,袁术想自立的心思,再也无法抑制。

因此,在公元197年,袁术经过筹划,最终在淮南登基称帝,而他这一称帝,虽说自己是过了当皇帝的瘾,但却引来了相当多的负面反应。

首先,手下众叛亲离。

孙坚死后,其子孙策成了袁术手下的猛将,但在袁术称帝之后,曾力劝袁术不要僭越称帝的孙策极为不满,因此二人就此绝交。

而孙策之后又占据广陵、江东多地,更使得袁术势力为之一挫。

另外,原本是袁术政治盟友的吕布,在袁术称帝之后,同样也与之保持距离,并且还组织兵力开始讨伐袁术。

其次,是成了众矢之的。

单论实力,当时的袁术不管是对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还是对比坐拥冀州之地的袁绍,都较之不如。

而实力强横的曹操和袁绍,都不敢干登基称帝的事情,但袁术却干了。

这么一来,自然就让曹操和袁绍有了打击袁术的借口,总之就是,袁术称帝之举,彻底让自己成了众人打击的目标。

等到袁术真正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众叛亲离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由于遭到多方攻打,加上赶上灾年,导致袁术的局势越来越窘迫,终于,他在淮南待不下,不得不如丧家之犬一般去投靠自己的老部下,也就是雷薄、陈兰二人。

可惜,袁术辛辛苦苦找到这二人后,却吃了闭门羹,到了这个地步,袁术真的是走投无路了。

思来想去,袁术只能北上投奔哥哥袁绍,而这也是他唯一的活路了,他盘算着,虽然哥俩一直对立,但好歹有骨肉之情,想必袁绍会收留自己。

因此,袁术先是写信给自己的侄子,也就是袁绍的儿子袁谭(时任青州刺史),表达了自己北归之意,而袁谭在请示了父亲之后,回复袁术,表示同意接纳。

原本,袁术想着终于算是有了落脚之地,他也不指望以后能如何,保住性命就不错,因此便开开心心的北上。

但结果,北上之路需要经过曹操的防区,而曹操则派出了刘备和朱灵阻截袁术,这其中,刘备对袁术恨意最深,当初正是袁术联合吕布将他赶出了徐州,如今仇人相见,岂能不分外眼红?

所以,袁术的北归之梦彻底无望。

不得已之下,袁术又退回寿春,史料记载,当时其军中仅剩麦屑三十斛,最终,看到自己如此窘迫,心有不甘但又无可奈何的袁术,大呼自己怎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后,呕血斗余而死。

由此,这个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且还是嫡子,并曾在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袁术,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至于说作为哥哥的袁绍,在得知袁术死后有什么反应,是窃喜还是悲伤,这个不得而知,但从袁术窘迫而死,而袁绍并未对其救援来看,相信他虽说不至于窃喜,但也不会悲伤,更多的可能,是完全没有太多反应,仿佛弟弟袁术如陌生人一般。

而在袁术死后,其后人几经辗转,投奔了孙策,并且袁术的儿子还在吴国担任郎中,另外袁术的女儿则嫁给了孙权。

总的来说,袁术在东汉末年,前途原本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毕竟他的家世是当时的一块金字招牌,但他却没有利用好这份资源,同时加上他在战略上的失误,以及他办的几次蠢事,导致他最终走向了末路。

而他和袁绍的关系,论血缘的话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而论宗法则是堂兄弟,至于论阵营,那么二人便是实实在在的对手。




袁绍和袁术的关系很简单又复杂,就和他们最后打的死去活来差不多。

见上图,袁绍和袁术在法律族谱上是堂兄弟的关系。其实,这哥俩在血缘关系上却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都是司空袁逢的孩子,袁绍还是袁术的兄长。只不过袁绍是庶出,就是袁逢一不小心跟一个奴婢搞了一下,生了袁绍出来,而袁术是嫡次子。

本来袁绍地位很低。但是,因为袁逢的哥哥袁成没有子嗣,袁逢就把庶出的袁绍过继给了袁成,这在法律意义上,袁绍又成了袁术的堂兄。因为这层关系,袁绍的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很多,这才有了和袁术一较高低的资格。

袁绍和袁术早期合作尚佳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哥俩早期有过联手,还确实取得了一些成果。

袁氏四世三公,除了皇帝应该就是他们家最风光,最有权势。门下故吏众多,遍布全国。

公元188年,汉灵帝组建西园新军,置八校尉。一把手是上军校尉蹇硕,皇帝宠信的宦官;二把手就是袁绍,中军校尉,统领中军;曹操才是典军校尉,四把手,排在袁绍之后。袁术接了袁绍虎贲中郎将职务。当时西园新军权力很大,就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听从西园新军蹇硕的管辖。

蹇硕要杀何进,泄密被何进反杀。袁绍和袁术这哥俩又上了何进这条船。

大将军何进听信袁绍的建议,传召董卓、丁原等进京勤王,想要诛杀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十常侍利用跟何太后的关系,抢先一步杀了何进。袁绍和袁术看到十常侍杀了何进,就进宫血洗,把宦官们杀的一干二净,甚至连嘴上没毛的男人也杀了。

本想着蹇硕和何进都死了,袁绍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老大,没成想董卓看到洛阳城战火四起,知道宫中发生巨变,听从谋士李儒的建议,马不停蹄的杀奔洛阳。

董卓在洛阳城外居然很巧的遇到了从宫里逃难出来的幼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

董卓捷足先登,保护着幼帝和陈留王回了洛阳。随后董卓利诱吕布杀了丁原,在吞并了何进等人的部队后,又吞并了丁原的部队,实力一下子变得最为强大。随后董卓废掉幼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这就是汉献帝。董卓成了第一个真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袁绍一看自己辛辛苦苦布的局被董卓搅坏,到手的桃子也被董卓摘了,就与袁术一起跑出洛阳,单独发展。袁绍去了河北,袁术来到南阳。这时候双方还是属于合作蜜月期。

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二人矛盾开始。

董卓在洛阳城擅自废立皇帝,滥杀无辜和倒行逆施的行为,让天下人痛恨不已。袁绍又看到了希望。于是,在曹操的倡议下,各路诸侯组成联军,推举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

在推举盟主的时候,袁术想着自己应该更有资格当盟主,因为他是袁家的嫡出,而且当时还是后将军南阳太守,就连孙坚都是他的部下。

万万没想到,最后大家推举了袁绍为盟主,把袁术孤立到了一边。袁术心里很是不服。一个婢女生的孩子怎么还跑到自己头上拉屎撒尿。

不光是袁绍和袁术勾心斗角,十八路诸侯各个也都心怀鬼胎。董卓打不过十八路诸侯,就胁迫皇帝、文武百官和洛阳的几百万子民迁都长安,十八路诸侯的联盟随着董卓去了长安而土崩瓦解。

曹操不服,领兵去追击董卓,没想到在荥阳中了埋伏,被打的丢盔卸甲,要不是曹洪及时相救,曹操差点小命就没了。曹操一看,这些诸侯都不是什么好玩意,干脆我也撤吧。

孙坚是第一个打进洛阳的,从井里还捞出了传国玉玺。袁绍去要,孙坚不给,袁绍写信给刘表让半路截杀孙坚。孙坚那可是袁术的人,袁术肯定不高兴。

没想到孙坚还中了埋伏,被刘表手下的黄祖设伏用弓箭把孙坚射成了刺猬,一命呜呼。从此以后,袁绍和袁术开始相互猜忌和征讨。

袁绍、袁术矛盾升级,哥俩开干。

袁绍一直想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无论是汉献帝还是刘虞,他都做过努力。可惜刘虞不同意,汉献帝让曹操捷足先登抢了去。曹操为了拉拢袁绍,把大将军的职务给了袁绍,两家算是建立了同盟关系。

袁术倒是有先见之明,觉得东汉覆水难收,名存实亡。他出生时有神仙托梦给他母亲,说她怀中的孩子有一段天命在身。所以,他反对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理念,一直想自个当皇帝。孙坚虽然死了,但是他儿子孙策还在,在他的帐下听命。玉玺肯定就在孙策手里,袁术对玉玺垂涎三尺,又不好意思明抢,急得火急火燎的。

袁绍选择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站队,袁术选择跟公孙瓒和陶谦站队,支持公孙瓒跟袁绍对练。后来觉得不过瘾,又联合吕布等人跟曹操对练。

袁绍看了,心里也很生气,不仅全力支持曹操干袁术,还拉上刘表一起从南面夹击袁术。

这下可好,兄弟两个是彻底撕破脸开干了。

兄弟相拼,让曹操捡了大便宜。

袁术称帝,袁绍彻底翻脸,联合曹操等猛打。

孙策看到袁术胸无大志,没有什么发展前途,为了拜摆脱袁术的控制,同时也是为了发展江东,把传国玉玺给了袁术,借了兵马钱粮发展江东去了。

袁术拿到玉玺,喜出望外,觉得自己就是取代东汉的真命天子。

公元197年,袁术就迫不及待的在寿春登基称帝。建国号仲氏。

这下袁绍可逮着机会收拾袁术了。

袁术称帝,被天下诸侯所不耻,袁绍极力鼓动曹操、吕布和孙策等人一起攻打袁术,就连兵微将寡的刘备也是往死里干袁术。

最后兄弟想和好,亦然没有了机会

袁术四面楚歌,损兵折将,走投无路之下,不得不给袁绍写信,希望袁绍能接纳自己。袁术给袁绍说,你拥有冀青幽并四郡,是天下实力最强大的诸侯,而汉室名存实亡,曹操虽然想扶助衰微的汉室,已无希望。所以,天命就在你袁绍身上,我愿意把玉玺送给你,希望你来统治天下,接受天命的安排。

袁绍看信后,同意接纳袁术。曹操和刘备等半路截杀袁术,不让他带着玉玺跟袁绍汇合。袁术始终到不了河北,遂吐血而死。

最后时刻,走投无路的袁术想起来投靠袁绍,袁绍也答应接纳袁术,可惜这时候的曹操已经发展壮大起来,怎么可能会让他们哥俩再联手汇合?

袁术看到去河北袁绍的路被堵死,忧愤而亡。

如果袁绍、袁术哥俩像早期那样合作,天下非袁氏不可。可惜兄弟俩反目为仇,先后被曹操所灭,岂不悲哉!?

俗话说的好,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袁绍、袁术最起码也应该像李世民和李建成那样,先把大唐江山打下来,兄弟俩再厮杀也不迟。那样的话,肥水不流外人田,岂不是更好?

大家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

三国故事,故事三国。

精彩三国故事,尽在京华新媒体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