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不传位于自己的儿子而将皇位传于自己的弟弟?

就宋初的形势来讲,把皇位传给赵光义,显然是最优选择。宋朝,准确说是北宋,在其政权刚建立的阶段,与之后政权趋于稳定的时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就宋初的形势来讲,把皇位传给赵光义,显然是最优选择。

宋朝,准确说是北宋,在其政权刚建立的阶段,与之后政权趋于稳定的时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两者之间的差别,相当之大。

宋初的整体模式,不管是政治方面、军事方面还是社会思维等方面,是继承和延续的五代时期的模式。

这个五代模式有什么特点呢?

简单来说,那就是天子的威慑力极低,甚至是降到了冰点,“兵强马壮者为之耳”,是当时大多数人信奉的准则。

所以我们就看到,整个五代期间,皇帝就如同走马观花一样,换个不停。

今天是你,明天是我,后天就有可能是他,总之只要拳头硬,这天下之主,谁都有可能当上一当。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威望几乎为零,同时,也不具备认可皇帝权威,以及保障皇帝地位的条件。

如果在大一统时代,皇帝自然是至高无上的,但在五代,皇帝达不到这种程度。

而在这种模式之下,某个人要想坐稳皇帝位置,那就只能是依靠超强的个人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能打,以及手段高明。

只有这样,别的有所企图的人,才会选择顺从,毕竟打不过嘛。

而一旦某个皇帝没有这种超强的能力,那么,他就距离被强行下岗不远了,随时都会有人暴起,然后取而代之。

这便是前文提到的五代模式。

而宋朝,其实就是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北宋算是五代的一个延续。

甚至可以说,其本身就是五代的一部分。

所以,在宋朝建立之初,其各方面的模式,以及意识形态,还有当时的政治特点,包括人的思维,都还是五代时期的那一套。

而这其中的一个核心就是,一个政权想要走的长远,就得“国有长君”。

换而言之,就是得有一个年纪适合,同时能力又强的人来当皇帝,最好是像赵匡胤这样,在军界和政界经历了长期的锻炼,也积攒了大量的功勋和声望的人。

只有这样,方才能保证政权不会二代而亡。

对于这一点,作为亲身经历过五代时期的赵匡胤来讲,更是深表赞同。

毕竟,没有根基的皇帝继位后,政权便迅速走向覆灭的例子,在五代时期,发生了不是一次两次。

比如,彻底终结大唐,并建立后梁的朱温,其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即朱友珪和朱友贞先后继承了皇位(朱友贞杀朱友珪继位)。

但是,到了朱友贞继位时,后梁基本上已经走向末路,果然随后不久便灭亡。

而灭掉后梁的后唐,同样也是如此,在能力较强的明宗李嗣源去世后,其子李从厚继位,而他继位不久,后唐便陷入内乱,继而逐步走向败亡。

还有后唐之后的后晋,基本上是如出一辙,石敬瑭死后,其政权仅仅坚持了一代,便被契丹人消灭。

再往后,后汉也是如此,开国皇帝刘知远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刘知远,而刘知远最终则是国灭被杀。

至于后周,赵匡胤是亲身经历者,同样也是在郭威、柴荣这两个“猛人”都没了之后,趁着后周君主年幼,照葫芦画瓢来个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了宋朝。

上述这些例子都说明,在五代时期,登基的皇帝必须羽翼丰满,有威望有能力,这样才能镇住场面,才能保证皇位坐的安稳。

不然的话,那就是像上述几个皇帝那样,在登基初期就控制不住局面,继而步步为艰,而局面也愈发内外交困,最终不得不以败亡而结束。

如果想着仅仅靠老皇帝的一纸诏书,就想坐稳皇位,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因此,我们再来看赵匡胤的儿子,也就是赵德昭和赵德芳,其中,赵德昭出生于公元951年,而赵德芳则出生于公元959年。

这么一来,在赵匡胤黄袍加身时(公元960年),他的两个儿子,一个9岁,一个刚出生。

这样的年纪,显然很小,而年纪很小就意味着,这哥俩在赵匡胤当皇帝之前,是没有机会建立功勋,更谈不上建立威信的。

不仅在赵匡胤当皇帝前是如此,之后同样如此。

赵匡胤登基后,为稳定统治而四处征伐,但在此期间,赵德昭和赵德芳同样没有建功立业,甚至一直到赵匡胤病逝前,他俩连封王都没有。

有的仅仅是“赵匡胤的儿子”这个身份,以及无足轻重的官职。

而除了是赵匡胤儿子这个资本之外,赵德昭哥俩是完全没有任何能拿的出手,且能威慑群臣资历的。

这样的人,哪怕他是皇子,又能如何?

像前文提到的后梁朱友贞、后唐李从珂,以及后晋的石重贵之流,在地位和资历方面,也要比赵德昭要强上一些。

但他们依旧是走向了败亡,所以,连他们都不如的赵德昭哥俩,又有什么可能会保证刚建立的宋朝,不会步五代政权的后尘呢?

所以赵匡胤不敢赌,他也怕自己建立的大宋会二代而亡。

因此,他只能找一个能压得住场面的人来继承皇位,而为了保证皇位始终还在老赵家传承,那最好的选择,就是他的兄弟赵光义。

因为选择赵光义的第一个好处,那就是不让老赵家断子绝孙。

五代被消灭的政权,其末代皇室基本上没啥好下场,被杀的被杀,自尽的自尽,总之不仅皇权丢了,性命也丢了。

所以,老赵就不愿意自己的后人重蹈覆辙。

而选择赵光义的好处就在这里,虽说没有把皇位交给自己的儿子,但好歹赵光义也是老赵家的人,能保证皇权在老赵家手里,同时还能不让老赵家被灭门。

同时,赵光义也拥有能压住场面的实力。

早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前,赵光义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军功和地位,并且,陈桥兵变里,赵光义也是主谋之一。

这么一来,赵光义就等同于大宋的开国元勋。

不仅如此,在宋朝建立后,一直到赵匡胤病逝前,赵光义也确实建立了不少功绩,加上官位不断晋升,因此不管是在政界还是军界,也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

这么说吧,虽说赵光义最终被封为晋王,这其中有来自哥哥的提携,但也不能否认他的努力。

这样的人,且不说会不会让所有人心服口服,但起码他能做到,让大部分人不会因为他继位,而生出觊觎皇位之心,继而反抗。

况且,赵光义经营多年,也有了自己的势力和班底。

这样的人,显然对大宋的统治以及长治久安有很大益处,别的不说,由他继位,就能保证在登基后,大宋可以稳定过渡。

一旦稳定过渡,同时再加强统治,那宋朝就和五代的政权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也就可以让政权存在的时间更久。

因此,看清楚这一点的赵匡胤,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赵光义,而这其实也表明了,赵匡胤早早就有了把皇位传给弟弟的打算,而不是传给儿子。

还是那句话,把皇位传给弟弟,起码江山还在老赵家手里,这样也能避免发生像五代那样动不动就二代而亡,同时皇室还被灭门的惨剧。

因此,孰重孰轻,老赵心里清楚的很,他自然知道该如何抉择。

有人会说,既然赵光义这么强,那让他做一个忠心耿耿保侄子的皇叔不行吗?这样不也是保证了皇位在老赵家吗?

答案是不可能,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首先,想要赵光义保持忠诚,同时还得保持一如既往的对侄子忠诚,在当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五代造反成风,下面人一旦势大,再赶上皇帝势弱,那暴起取而代之,基本上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而在宋朝建立后,赵光义的地位水涨船高,已经被封为晋王,且手下有一大票他的班底。

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下,赵匡胤是不敢保证自己死后,弟弟还能忠心耿耿,且心甘情愿当一个辅佐之臣的。

而退一步讲,即便是赵光义能保持自己忠诚,但他的手下能吗?

别的不说,就说后周的郭威,作为黄袍加身的原创者,当初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肯定有他自己也想当皇帝的意思,而另一方面,则也有臣下的“强逼”成分。

毕竟只要郭威当了皇帝,那跟着他混的一帮人,马上就会得来天大的富贵。

俗话说得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嘛,因此,就算赵光义能忠诚,但他的班底也未必会一直忠诚,到时候一通“威逼”,你说赵光义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进一步是天子,退一步则前途未卜,甚至有性命之忧,换你你怎么选?

而其次,假设赵光义和其班底都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忠诚,但是谁又能保证,接过皇位的赵德昭或者赵德芳,能不猜忌势力强大的叔叔呢?

当初,后汉的刘知远死后,其儿子刘承佑登基,其登基之初,就开始对群臣大肆杀戮。

为何他会这么做?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他担心自己压不住场面,更担心手握实权的臣子给他来个背刺。

因此,他才会主动下手,当然也是因为他主动下手,才导致了后来郭威的起兵反抗。

而这种情况,极有可能会再次发生,毫无根基和威信可言的赵德昭或赵德芳,在登基后大概率也会这样。

换而言之,他会猜忌势力庞大的赵光义,这肯定是难免的。

到那个时候,让赵光义如何自处?如果赵德昭进一步准备除掉他,又让他该怎么办?不反就可能会死,而反了,则会给刚建立的大宋带来重创。

所以,与其到时候叔侄二人大打出手,还不如趁早把皇位直接交给赵光义,这样不管是对于宋朝这个政权,还是对赵德昭和赵德芳,都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因此,赵匡胤把皇位传给弟弟的行为,也就能够理解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那就是赵匡胤死的太快了,他即便是有心想把儿子培养起来,但时间上却不允许。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对内他要稳定自身地位,加强集权,对外则要不断征伐,消灭其他政权。

而在忙活这些的同时,赵匡胤自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儿子。

等到这些忙的差不多的时候,赵匡胤也开始有意识的准备压缩赵光义的权力,同时提升儿子的地位,但可惜的是,他却突然死了。

换句话说就是,老赵来不及给儿子布局和铺路,就仓促离世。

在这种情况下,本身就没啥竞争力的赵德昭哥俩,自然不是叔叔的对手,所以皇位最终由赵光义继承,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因此归根结底,赵匡胤把皇位交给弟弟而不是传给儿子,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主观上,是因为宋朝延续了五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意识形态,让赵匡胤不得不担心儿子会不会坐稳皇位。

而为了大宋能不二代而亡,所以只能把皇位交给强势的弟弟。

客观上,则是赵匡胤在时间上来不及布局,未能有效的削弱赵光义的权势,更没有好好培养儿子的势力,这么一来,只能眼睁睁看着赵光义成了大宋的第二个皇帝。




公元927年,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

当时在位的皇帝叫李嗣源。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但他也有缺陷,就是御人无方,尤其是管不住他的那几个儿子。

公元933年,赵匡胤六岁。

这一年,李嗣源长子造反。老李头在平叛不久后病故。皇位传给了他的三儿子李从厚。

李从厚继位后,心里不踏实。觉得有刁民要害他。于是,这位小爷便想把枪杆子捏在自己手里,搞出了个“四大军区对调”的把戏。

把凤翔节度使李从珂调到河东。

把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调到成德。

把成德节度使范延光调到天雄。

调自已的堂兄李儿璋接管风翔。

如此一来,地方节度使失去割据的根基。他李从厚就高枕无忧了。

然而,李从厚的调令还没传达下去,凤翔节度使李从珂就造反了。

李从珂带着大军,从关中一路杀到洛阳,干掉李从厚,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李从珂登基后,心里也不踏实。跟李从厚一个样,也是疑神疑鬼,总觉得有人要害他。

他当时觉得石敬塘肯定会造反,所以他就想方设法的排挤石敬瑭。最后,把石逼反,投靠了辽国。

公元936年,赵匡胤九岁那年。

石敬塘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以及给辽国皇帝耶律德光当干儿子、称臣为条件,从辽国借到兵马。然后一个转身,反杀了李从珂。

至此,后唐灭亡,后晋建立。

赵匡胤也从后唐子民,变成了后晋子民。

赵匡胤十五岁那年,当了七年憋屈皇帝的石敬塘抑郁而亡。(被契丹人骂死的)

石敬瑭死后,由于他的亲生儿子太小,他手下那帮节度使就拥立了他的侄子石重贵。

石重贵的治国能力一般,但是很爷们,他登基之后就表示,我也是皇帝,给辽国皇帝称臣太丑了。于是他就果断停止了对辽国的朝贡,声称要与耶律德光平起平坐。

耶律德光听说后,很愤怒。马上派使臣过来质问,你小子是不是活腻了?

石重贵当着辽国使者的面说,我今天就是活腻味了,你牛,就打过来啊!

石重贵的嚣张态度传回辽国后,耶律德光立马点齐兵马,南下讨伐后晋。

双方一通激战,不分胜负。但很快,后晋就出了几个卖国贼。在他们的带路下,辽国大军冲破了后晋军防线,顺利攻破开封。石重贵沦为阶下囚,后晋灭亡。

不久后,耶律德光病死。辽国军队全部撤回草原。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见机,趁虚而入,拿下开封,建立了后汉政权。

这一年是公元947年,赵匡胤整20岁。正在游历四方。(说难听点就是鬼混)

第二年,赵匡胤在一个精通数术的老和尚的劝导,往北出发。然后,投身到了后汉天雄军节度使郭威的军中。

同样是这一年,刘知远病死。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当时已经已年满20岁的刘承祐。

刘承祐这位小爷,跟李从厚、李从珂是一个德性。他觉得郭威不可靠,便派人杀了郭威一家老小。郭威本人由于在外地驻守,幸而逃过一劫。

事后,郭威起兵报复,杀了刘承祐。

搞死刘承祐后,郭威一本正经的和群臣讨论继承人的问题。群臣心里暗笑,呵呵,你郭威还真虚伪。按惯例,谁搞死了皇帝,谁就是新皇帝啊。以前都这样。还讨论什么啊?

于是大家纷纷表态,你郭威自己当皇帝不就好了。我们支持。

郭威听后,连说不可以。又说刘承祐受奸臣蒙蔽杀我全家,我起兵,是来清君侧的,不是来造反的。

然后,他就让人翻刘知远家的族谱,最终在族谱中找到了一个叫刘赟的小孩来继位。

不过,还没等到刘赟继位,北方边关就突然传来了契丹军入侵的消息。郭威在这个时候毅然挺身而出,说自己愿意领着大军去好好教训一下契丹人。

然而,这其实是个套。当郭威大军才刚走到澶州时,士兵们突然就哗变了。几个军官然把一面黄旗披到了郭威身上,说希望郭威现在立马就登基继位。

郭威嘴上说使不得,使不得。但他的身体很诚实,主动搂紧黄旗。最后,他直接就在澶州登基做了皇帝。



这一幕,赵匡胤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郭威称帝后,率部返回开封,杀了刘赟。建立后周政权。(导致刘赟的父亲刘崇在太原建立北汉,投靠辽国,与后周为敌)

当时的赵匡胤只有24岁。别看他年轻。但其实已经是“四朝老人”了。

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李从珂、石敬瑭、石重贵、刘知远、刘承祐、郭威之往事,他都是亲历者。

公元954年,郭威病故。

其养子柴荣(郭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

之后五年,赵匡胤在柴荣的麾下,官位扶摇直上,坐到了殿前都指挥使,归德军节度使的高位。

公元959年,柴荣北伐,但在前线,他突然旧疾复发,不得不回京养病。

不久后,他就病死了。

病死前,柴荣觉得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人品不可靠,可能会造反。然后,他就把都点检的位置交给了赵匡胤。

在他看来,赵匡胤是自己心腹,又是自己的小老弟。让他当辅臣,必然不会辜负自己。

然而,赵匡胤还是负了柴荣。在柴荣死后没几天,他全套抄袭了郭威黄旗加身,灭后汉之故事。也黄袍加身灭了后周,建立大宋。



公元961年,即北宋开国次年,赵匡胤以杯酒释兵权方式,收了高怀德、石守信、王审琦、张令铎等人在禁军中的兵权。(这次只是收了他们的禁军指挥权,没有收缴他们在地方的兵权)

赵匡胤这么做,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把原本属于他们一伙人(七八个将领)共有的禁军指挥权,收归到他一个人的手上。

只有这样,他才能保证“黄袍加身”的事情不会在他身上也重演。

八年后,赵匡胤第二次杯酒释兵权。

这一次收兵权的过程很直接。

赵匡胤直接把凤翔军节度使王彦超、安远军节度使武行德、护国军节度使郭从义、定国军节度使白重赞、保大军节度使杨廷璋等老将的职务给撸了。

而且是一撸到底。免掉了他们所有实职,连节度使职务都没保留。只是授予了诸如“环卫官”之类的虚衔。

当然,这些将领的物质是有保障的。他们被赵匡胤罢官后,仍然都是大财主。

搞掉老臣后,赵匡胤马上委派自己的心腹填补空缺。比如,李汉超坐镇关南、马仁瑀坐镇瀛州、韩令坤坐镇常山。

等到人事调动完成后,当年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老哥们,无论是实际上,还是理论上都无法再威胁赵氏的皇位了。


按道理来讲。赵匡胤做了这些事后,剪除外部隐患,他的皇位已经很稳固了。

他此时完全可以培养儿子,把皇位交给当时已经年满18岁的赵德昭或10岁的赵德芳。

但是,赵匡胤并没有这么做。

那么,为什么他不这么做呢?

后人一般认为是两方面原因导致的。

一是五代时期,王朝普遍短命。北宋刚建国那会,形势也很混乱。赵匡胤还想象不到宋朝的国棹后来能延绵三百多年。

他当时想的就是,大宋不要二世而亡,千万不要二世而亡。

可是他要怎么做,才能不二世而亡呢?培养当时才几岁的赵德昭和赵德芳?

显然不可能。柴荣的教训就在眼前。赵德芳只有十岁,无法培养。

赵德昭虽然已成年,但石重贵、刘承祐哪个不是成年人,还不是坐不稳皇位。

所以赵匡胤就没有培养儿子,他仿效的是郭威的做法,直接培养可靠之人,也就是他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

为了让人不说闲话,赵匡胤甚至都没有给两个儿子封王。简直匪夷所思。(五代皇子一般成年即封王)

而基于此,从公元960年开始,赵光义在赵匡胤的默许之下,个人势力迅速膨胀。

老四赵廷美的势力从公元973年开始,也有一定程度的扶持。

按照赵匡胤的计划,自己死后,皇位先传给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赵廷美。兜一圈后再由赵廷美传回给赵德昭或者赵德芳。

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赵匡胤只是默认培养赵光义,但没说一定要传位给他。赵光义并不是法定的皇储。只要赵匡胤愿意,他随时都可以改变心意

这点一定要搞清楚。

但让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赵光义的势力大的有点吓人了。连赵匡胤都有点拿不动他。

公元976年3月,赵匡胤提议迁都洛阳。

他这么做,目的就是想要试探赵光义一党的态度。结果不出所料,赵光义坚决反对。赵匡胤也没办法,只得放弃。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了。既然赵匡胤觉得赵光义势力大,那他为什么不把赵光义一党直接铲除呢。



这里就要扯出第二点了——赵匡胤,死的太突然了。

赵匡胤病死时,还不到50岁。他病死的当天,甚至还在跟赵光义喝酒。没人能想到赵匡胤会突然驾崩。包括赵匡胤自己。

根据现存史料,赵匡胤生前最后两年,他有意削弱赵光义势力,只是削的力度不够大。

猜测,他应该是吸取了五代皇帝教训。不想步李从厚、李从珂后尘。想稳点来,先把赵光义按下去,最后再做选择——到底是直接传儿子好呢?还是先给弟弟,兜一圈后再传儿子好呢?

他还正在考虑、布局呢,结果就死了。

公元976年十月,赵匡胤死后。第一个得知消息的宋皇后赶紧找来内侍都知王继恩,让这个人去接赵德芳(宋皇后是赵德芳的亲生母亲。赵德昭的母亲是贺氏,早死),连夜进宫继位。

但不想,王继恩背叛了,一路小跑,火急火燎的来到了赵光义府上,说明情况。

之后,赵光义连夜赶进宫。当时宫里的宋皇后正焦急的等待着外面的消息,看到王继恩后,心里一块大石落了地。

但转眼一看,来的人不是赵德芳,而是小叔子赵光义,瞬间就吓得花容失色。

宋皇后无奈,只能愿赌服输。赵匡胤的皇位就这么被赵光义接过了。

赵光义继位后,皇位不稳。为此,他只能以亲征北汉为契机,巩固自己的皇位。

灭了北汉后,赵光义又想收复幽云。

在他看来,只要拿下幽云十六州,就再也不会有人敢叽叽歪歪了。

但不曾想,在幽州城下,宋军惨败。赵光义大腿也中了一箭,只能乘驴车跑路。

此一战,他颜面扫地。

事后,为巩固皇权。他先用言语逼死了大侄子赵德昭。过了两年后,赵德芳也莫名其妙的病死。

又过了一年,老四赵廷美被贬。两年后,抑郁而终。

至此,能够威胁赵光义的人,再也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了。

如果说“金匮之盟”是真实存在的,那只能说赵光义这个人,太不守信用了。

公元995年,赵光义踩在赵匡胤已经打好的基础上,正式立自己的三子赵恒为太子。

赵光义此时,已经不用再为皇位传位给谁而操心了。传儿子,就传给儿子。一点毛病也不会有。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