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战机性能如何?

J10预研在上个世纪80年,追溯下去其实是60-70年的J9。以下文章采用漂亮国标准战斗机分代

J10预研在上个世纪80年,追溯下去其实是60-70年的J9。以下文章采用漂亮国标准战斗机分代。

上个世纪中国在面对苏联的图22M轰炸机时,感觉到的只有绝望。空军主力J6无法跟上图22M,最先进的J7只有迎头攻击一次的机会,红旗2防空导弹护卫空域不到10平方千米。最终战机只有一个要求快一点,再快一点。所以我们飞行设计师被锁死到一个结果:高空高速。这导致国家花费巨资买下来的斯贝涡扇发动机放在仓库无用。(涡扇发动机高空高速性能当时极差)

但世界三代机设计师们却敏锐感觉到高空高速,在防空导弹面前只有找死。中国不管是夭折的J9,还是服役的J8都只能算截击机,不能算战斗机。直到成飞设计师们开始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发“超七”战机。才发现原来关键的是中距能力,格斗能力,体系化,预研化。这一切最终让成飞成为涡扇发动机忠实用户。

随着苏27/J11到来和苏联解体。中国设计师们终于冷静下来,开始考虑自己下一代战机研发。这时候世界已经打了样:漂亮国三代机F15,F16杀的对手没有脾气。F22马上就要服役。于是中国决定“完善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完善J7、J8;研发和生产J10,J11;预研隐身战机。

三代机最重要的难关有四个:气动,雷达,发动机,电传。因为弯弯拥有了F16战机,我军方目标明确:打败F16。于是成飞定下目标。通过和西方长期合作,以及海外归国人才,加上风洞逐渐建设完成,气动一关率先突破。同样和以色列等国的合作,让我们感知到了雷达研发特点(有时候突破某个难点就像捅破一张纸,一旦捅破就一马平川),脉冲多普勒雷达也勉强完成。

至于电传,这玩意太关键了。这东西搞出来才配叫三代机。否则只能算二代改。成飞也是花了大力气才勉强突破。

最难的当属几十年技术积累的发动机研制。中国手里唯一的斯贝发动机,落后一线战机两代,即使如此也纳入了备份机。但是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太穷了。允许了重型发动机出口装备在我们的J10上。于是最后难关也过了。J10创造了奇迹,一架没有预研,拥有90%新技术的战机最终成功了(通常是30-50%)。

因为高空高速的思维还在军方蔓延着。所以首批J10A战机采用的是机腹矩形进气道,优势就是调节灵活,战机速度可以达到2.0-2.2马赫。反观F16能够飞到1.6马赫就算烧高香了。J10A还有截击机的影子在里面。但是电传成功,让J10成为静不稳定战机,机动性极好,可以和F16一较高下。

漂亮国当然也在不断改进F16,但随着J10B和J10C服役。相控阵雷达,矢量发动机,霹雳15导弹……中国J10一直压着F16。最高兴的是,空军终于放弃了高空高速。歼-10B和歼-10C的进气道则采用的是DSI进气道,进气道与机腹融为一体。这虽然导致战机最大速度下降了0.2马赫,但是机动性提高不止一个档次,从传说中的8-8.5G,明确提高到了9G。人类可以承受最大过载。

J10从研发那天就是面对F16而生。从服役以后,不断改进,完全做到了能与F16一战。当然同一代战机没有高下之分,凭借体系支持和飞行员素质,才能让己方获得优势,打败对方战机。




歼10飞机目前服役的三种型号,分别是ABC三款,歼10A是一款相当不错的飞机,由于采用小后掠角度(相对于歼8‖)大展弦比(这样会牺牲一定的超音速性能),翼身融合技术,升力系数很好。该机突出了对空中格斗,和对地攻击能力,歼10最大飞行速度2马赫,具有相当可以的超音速性能。歼10强调空中格斗能力,采用鸭式三角翼布局,瞬时盘旋性能超过32度/秒。配合离轴60°的先进导弹,只需要8秒钟完成240度的转向,就可以对周围360度全方位攻击。

说到瞬时盘旋能力,歼10外形就是为此而更多的考虑,因为当时歼10的设计对手就是,F15,F16,幻影2000这样的空优战机。歼10采用了鸭式布局,鸭翼对战机提高升力有很好的作用,能改善失速状态和大迎角时垂直尾翼的绕流影响。

歼10战机也突出了对弟攻击的能力,超大的载弹量是以前中国设计的飞机过不具备的,其外挂早期型号5500公斤,可以挂载中国生产的各种对地,对海攻击弹药,后期型号更加提升挂在能力。

歼10C是歼10战机的最新型号,其特点就是改装蚌式进气道(DSI),对进气提前了预压缩,提高了进气效率。把圆锥型机头改为扁锥型机头,去掉了进气道隔板,降低了雷达反射截面积,提高了隐身性。

歼10B型机


歼10C型机

两者机型的对比与区分,上为C型,下为B型

歼10C换装了国产的涡扇10B发动机,超越了歼10A的俄罗斯的AL31FN发动机,提高了发动机的推重比,增加了载弹量,飞机的加速能力。歼10C采用了有源相控阵雷达,不同于B型的无源相控阵雷达,和A型的多普勒雷达。其拥有更远的探测距离,和多目标发现,跟踪,打击能力。歼10C更增加了一些电子对抗设备,提高了现场的生存能力。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