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围歼战是哪一场?

60万人被围歼灭,赫鲁晓夫逃出生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战争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战役,直接打垮了欧洲的一代人。在二战里面死亡人数最多、战斗最激烈的战场,当属苏德战场

60万人被围歼灭,赫鲁晓夫逃出生天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战争史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场战役,直接打垮了欧洲的一代人。在二战里面死亡人数最多、战斗最激烈的战场,当属苏德战场。苏德一战,直接扭转了二战的局势,使得从前那个所向披靡的德国被打得一蹶不振。



苏德战场

当然,胜利的最终结果是苏联用无比惨重的代价所换来的,其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围歼战:基辅战役,号称史上最大围歼战,苏军百万将士伤亡,六十万人被俘,总司令坐飞机逃出生天,这场战役究竟激烈到何种程度?



巴巴罗萨计划

二战初期的德军,凭借着钢铁洪流和闪电战席卷整个西欧大陆,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战果。此时的德军,迫于向他国攫取物资能源来维持战争的消耗,并试图进一步扩大战争规模。



德军

但是纵观整个西欧大陆,大多都是与德国一样缺乏资源的技术型国家,所以并没有多少能源供德国掠夺。纵使军备先进、武器发达的德国,如果没有足够的能源支撑,再猛烈的钢铁武器都会沦为一堆废铁,届时,德国统治世界成为霸主的野心将会就此破灭。于是,希特勒便将下一个侵略目标放在东欧大国——苏联身上。


苏联地域辽阔、物资能源丰富,是希特勒眼中绝佳的补给地带。于是,希特勒便一举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以146个师的德军大军压境,向苏联发起闪电式突袭,正式挑起了苏德战争。



希特勒与士兵

彼时正忙于内部大清洗的斯大林,因信任《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便没有花多大心思对德国设防,再加上德军袭击太过突然,打得苏联出乎意料,苏联仓促应战之下被德军打得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所以,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军的局面十分被动,几乎是逢战必输,屡屡被成建制消灭,在短时间内就损失了高达百万的兵力,让全世界为它捏了一把冷汗。就在苏联被德国压着狠揍的这段时间里,苏军遭受了一次史上最惨痛的战败:基辅战役。



二战苏军

德军为何攻打基辅?

巴巴罗萨计划启动之后,德军凭借着闪电战的优势很快在苏联的北部以及中部战线大获成功,唯独南部战线的基辅一带进展滞缓。基辅是乌克兰的首都,位于两条运河的交汇处,两条河流在基辅的连接下形成了一个S地形。有着天然河流的阻隔,基辅极其易守难攻,这让德国不免感到有些犹豫。


同时,苏联方面在中部北部战线失利以后也意识到,西南方向将会是德军下一个主要进攻方向,所以,苏联将大部分的兵力部署在基辅一带,其中包括六个集团军、六十九个步兵师、十一个骑兵师、以及二十八个装甲旅,共计六十多万的兵力。



基辅战役战俘

此时的德国中央集团军面临着两个抉择:他们是该一路高歌猛进继续进攻莫斯科,还是南下帮助南方集团军消灭基辅一带的苏联红军?对于这个问题,德军的高级将领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首先,面对苏联南线如此庞大的兵力,德国不可能完全视若无睹、毫无戒备。但是,在德军眼中,苏军南线的兵力只是看似庞大、实则外强中干。这是因为苏军西南方面军大部分的装甲力量都在先前的乌曼战役之中被消耗殆尽,剩下的几乎全都是些血肉之躯,所以对高度装甲化的德军构不成太大威胁。



二战德军

看起来,似乎直接杀向莫斯科是最优选项。德军方面,许多将领也都举双手赞成这个方案,他们认为去攻打一个小小的基辅完全没有拿下莫斯科来的收益大,何必去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可是德军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希特勒手中,希特勒的看法偏偏又跟其他人不太一样。



希特勒

他认为,基辅可不是什么不起眼的芝麻粒,而是一个超级大西瓜。理由是,基辅不但是乌克兰的首都,还是欧洲屈指可数的超级大粮仓,如果德军成功侵占了基辅,不但可以控制整个乌克兰,还可以用这里的粮仓解决德军的粮草补给问题—这恰巧是德军当下深入敌营腹地最需要的东西。


打响基辅战役

于是,德军便从中央集团军调集了一整个装甲集群到南方集团军,并让这个装甲集群尽全力向南推进在基辅东边与南方集团军会师乌曼战役,以闪电般的速度完成对基辅苏军的包围,打了苏军一个措手不及。



基辅战役

值得注意的是,苏军总参谋长朱可夫早已预判西南方面军的威胁,并在德军进攻基辅之前就开始建议斯大林放弃基辅,将西南方面军撤到第聂伯河对岸,从而避免被德军合围,同时抽出多余的兵力加强对莫斯科的防卫。这样的话,德军就无法对莫斯科构成太大的威胁,后来的莫斯科保卫战也不会打得如此艰苦。


可惜朱可夫的建议并没有被自信的斯大林采纳,不仅如此,斯大林还因此解除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并下令对基辅进行死守,最终酿成了苏联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悲剧。



朱可夫

彼时的德军第二装甲集团军,从图比齐夫斯克西渡杰斯纳河,再从南面直插基辅后方的罗姆尼。与此同时,德军中央集团军的第二集团军也开始向南运动以掩护古德里安的右翼。而第一装甲兵团则从第聂伯河湾向北推进,与第二装甲集团军进行会师。而南方集团军则负责把苏军钳制在第聂伯河S型河湾以北,并掩护第一装甲兵团的左翼,同时,南方集团军的第六集团军也不忘向东运动,以渡过第聂伯河对基辅发起进攻。



战斗中的苏军

在德军密不透风、深远结合的包围下,很快就把苏军西南方面军分割成若干个孤立集团,并逐渐向内收缩围剿,向前推进。眼见德军压境,负责带领西南方面军的布琼尼元帅向斯大林屡次提出东撤的要求。


事实上,这个时候进行撤军,是苏军最后的生存机会,因为德军的包围圈只是在初步形成的阶段,而兵力还在跟进的过程之中,并没有对苏军形成绝对性的压倒优势,所以对于苏军来说,此时突围撤退的成功率很大。



苏德激战

但是对苏军实力过于自行的斯大林却认为布琼尼元帅是在消极避战,于是也将其进行了免职,并由西方方面军司令进行接替。绝望之际,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基尔波诺斯也冒着极大的威胁私自下令让部队全线后撤,这一决定也受到了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的阻拦,使得苏联西南方面军彻底陷入绝境。


布琼尼元帅(中)

斯大林下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基辅。但是并不乐观的是,此时的的德军已经对基辅完成了彻彻底底、密不透风的双层合围。内层是步兵、外层是装甲兵。在德军的包围下,基辅已经被围得密不透风,连只苍蝇都钻不进去。



斯大林

很快,德军便开始缩小包围圈,用钢铁洪流将圈中的激烈反抗的苏军一点一点地全部吃掉。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围歼战正式拉开帷幕。在德军装甲的火力猛攻之下,只有血肉之躯的苏军步兵最先挨最惨的打。


失去所有退路的苏军,确实做到了拼死抵抗,他们甚至用刺刀拼德国坦克,用枪弹射击大炮,用一排排血肉之躯抵挡德军的枪林弹雨。此时,苏军战士们才终于等来斯大林的突围消息,但他们已经错过了最后的时机,苦苦挣扎只是平白增添战场亡魂罢了。



苏德战场上的坦克装甲

1941年9月19日,基辅陷落。9月20日,苏军西南方面军司令与军事委员、参谋长一同阵亡与突围战斗,第五集团军司令被俘。9月26日,基辅战役以苏联西南方面军的全歼命运而宣告结束,德军伤亡十万人。9月28日,德军对基辅市内的犹太人展开清洗与屠杀。


而铁木辛哥元帅与布琼尼元帅,以及政委赫鲁晓夫,立即乘坐飞机逃出生天,留下尸山遍野、血流成河的人间地狱——基辅。而基辅战役的失败,也成为了斯大林军事生涯上的一次滑铁卢,给红军的士气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被俘虏的苏军

所幸这场血洗基辅的战役,为苏军保卫莫斯科赢得了一定的时间,趁德军酣战基德之际,苏军迅速完成对于莫斯科的兵力调度和防御工事的修筑,以抵抗德军的大军压境。同时,经历基辅战役之后,莫斯科已经进入了凌冽的寒冬,这对擅长冬战的苏军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作战时机,对于不耐寒的德军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基辅战役,有得有失,但在这场战役里逝去的苏联英魂,也不可磨灭地对世界反法西斯战役做出了巨大贡献。




烟酒阁大学士文章:史上最大规模的合围战之基辅战役前后,希特勒与国防军的矛盾冲突。

希特勒掌权后,德国迅速从一战恢复元气,成为世界强国。国家综合实力由多方面组成,德国的工业制造、军事、科技、效率领先世界,但在人口、国土、自然资源方面,捉襟见肘。

二战前德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希特勒大力提倡人种理论,甚至发明了集体婚礼来激励雅利安人的生育增长,可是战前德国人口也仅达到了6700万。

一战的亲身经历,使希特勒无法忍受再来一次人员消耗战。希特勒敢于发动二战的信心,来自德国装甲部队“闪电战”理论:德军侵入波兰、低地国家和法兰西,证实闪电战确实无坚不摧。

对于征服欧洲及苏联的战争预估,希特勒能接受的兵力损失极限为二百万人。国防军将领们持同样乐观态度,参谋部甚至没有在第伯聂河以东作战的计划:那时候苏联应该已经投降了。

基辅战役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合围战,苏军损失近一百万军队和无数技术兵器,也是德国装甲部队的闪电战巅峰之作。

苏军同样经受不住德军的闪电战,大量部队被合围消灭,德国中央、北方集团军群进展迅速。苏联统帅部认为德军攻击重心在乌克兰,因此在基辅部署了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共七个集团军,由布琼尼元帅指挥。

中央集团军群夺取斯摩棱斯克后继续东进,使得基辅成为一个巨大的突出部,严重威胁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而德南方集团军群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却没有足够兵力包围和消灭基辅苏军。

1941年8月底,德国陆军总司令部面临作战选择:一是继续按巴巴罗萨计划向莫斯科推进,在冬季来临之前拿下苏联首都;二是回师与南方集团军群合围基辅苏军重兵集团,以解后顾之忧。

希特勒在基辅合围战之前的战略顾虑,使得他不顾国防军将领们反对,坚持发起基辅合围战。

不可否认的是,在苏德战争前期,希特勒的战略格局和眼光确实超越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等国防军将领。

希特勒发动二战依靠的是闪电战,核心是利用空军和装甲部队的快速闪击、合围对手,避免陷入一战那样的阵地战、消耗战。

装甲部队作战最根本的资源是石油,一旦没有石油,战争无法继续下去。德军将领说,希特勒对石油的关注,几乎达到了变态程度,苏德战争的提早爆发,就因为苏军对罗马尼亚油田产生了威胁。

德国不是产油国,虽然占领了罗马尼亚油田,收刮了各占领国所有石油储备,甚至还有先进的煤制油技术,但随着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石油储备急剧下降。

二战德军几乎是数着石油储备作战的,希特勒依靠的是装甲部队,但是缺油使装甲部队数量从来未满足过作战需要。希特勒对苏战争的目的,除了消灭苏联的威胁,还要获得高加索的石油。

占领莫斯科不是希特勒最感兴趣的事,那里只有点政治意义,希特勒打算占领后把它变成一座水库。合围基辅苏军,打通南方集团军群前进道路,缩短与高加索的距离才是重中之重。

希特勒在国防军将领多次反对下,最终发布作战命令,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集团军回师开往基辅,合围那里的苏军重兵集团;然后东线德军转入休整、准备过冬。

国防军将领们坚决反对后一个计划,他们认为有足够时间合围基辅苏军后,再次进攻莫斯科,并保证有足够资源保障秋、冬季作战。希特勒犹豫了,但最终作出让步,同意了莫斯科作战计划。

随着德中央、南方两大集团军群会师,基辅合围圈形成了。斯大林拒绝了合围之前布琼尼的撤退请求,战役结果是苏军西南方面军不复存在,66万苏军放下武器,总计损失近一百万人,而德军损失仅为十万人。

基辅合围战对苏德战局深远意义,一个错误的决定使德国1941年就埋下了失败的苦果。

战后有很多人批评希特勒在1941年贪图歼灭基辅苏军,放弃莫斯科作战是极大的战略错误,这是一种曲解,不了解真实历史。

中央集团军群南下合围基辅苏军重兵集团,歼灭有生力量本来就是正确的军事抉择;同样对基辅苏军置之不理(其装甲部队已经被南方集团军群消灭),直接进攻莫斯科,打击苏军抵抗意志和信心,本身也没有错。

最终的错误在于希特勒同意了两种截然不同方案的变种:中央集团军群在基辅合围战后,继续秋季作战,再次进攻莫斯科。这个决定造成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1. 德军参谋部根本没有想到,比苏联冬季气候更可怕的,是秋季泥泞的道路。重型装备陷在数米厚的泥浆里动惮不得,履带卷起的泥浆可高达5、6米,只有少数履带式卡车可以通过。泥浆吞噬了中央集团军群几乎所有装甲部队和重炮,有的装甲师损失高达90%。莫斯科战役前期,德军没有一门重炮拉到前线。
  2. 东线所有的铁路运力用来运输维修道路和装甲部队急需的设备、配件和军火,导致德军冬季作战物质如冬装等被扔在站台和仓库无法运输。很多人认为德军没有准备冬装而导致失败,这是个历史笑话,难道德国没有寒冷的冬天?德国人过冬不穿冬装?
  3. 冬季来临的时候,德国人情况反而变好了:道路被硬化,泥泞中幸存的装甲部队和重炮开到了前线。而最致命的是德军没有准备装甲车辆的防冻液和枪械使用的防冻油,这造成了中央集团军群溃散式的败退。
1941年冬季特别寒冷,不光是德军,苏军也出现大量因寒冷的减员,但是双方真正冻死士兵很少。大量德军就地取材,征用服装厂、居民的棉衣。

真相是苏军在冬季反攻时,德军缺少装甲车辆和枪械的防冻油:德军坦克、装甲车辆无法启动,少数能作战的坦克是日夜不停地在底盘燃烧稻草;士兵步枪枪栓拉不开;部队脱离阵地,跑到居民家中取暖,才导致整个中央集团军群溃败式的撤退。

希特勒解除了犯下错误的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职务,却开始了德军更大的噩梦。

为了希特勒同意莫斯科战役计划,布劳希奇带来两个身穿冬季作战服的德军士兵,并向希特勒保证所有前线士兵都能穿上同样服装,希特勒这才同意秋、冬季作战计划。

事实上,希特勒在战争初期的很多军事决策是正确的,如合围基辅苏军,歼灭有生力量;停止冬季作战、部队转入休整;坚持热勒夫防线、避免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崩溃。

莫斯科战役使得德军损失了五十万精锐,希特勒所倚重的陆军精华:中央集团军群的两个装甲集团军装备、军事技术人员几乎损失殆尽,这个损失是灾难性的。

莫斯科战役后,得知真实情况的希特勒勃然大怒,解除了布劳希奇陆军总司令职务。从此开始德军更大的噩梦:希特勒不再相信国防军将领,亲自任德国陆军总司令兼东线德军总司令。

东线德军在1942年得到全面补充和加强后,恢复了元气。这次陆军总司令希特勒完全按照自己的臆想,把攻击方向放在南线:为了高加索石油,前进!

希特勒和国防军将军们战前充分考虑到人口和石油的劣势,但是忽视了苏联巨大的国土优势。

希特勒非常注重德国对比苏联的人口和石油劣势,但是他和国防军将军们一样没有考虑到苏联更大的优势:无以伦比的国土资源优势。

苏联拥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相当于60多个德国。在东线德军高歌猛进的时候,三个集团军群距离也越来越远,相互再也没有进行联合作战。同时,东线德军的补给线越来越漫长。

不仅如此,苏联还有世界上最恶劣的天气、最糟糕的道路,这是待在德国本土的年轻参谋们无法想象的。他们在作战地图上画出的行军线路,计算的行军速度,前线官兵根本无法完成。



苏德战争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往对战争的理解。

苏德战争是人类规模最大的战争,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往对战争的理解,即:兵贵精而不在多;质量优势必定战胜数量优势,人类以前的战争无不体现这种军事理论。

拥有武器质量、军队素质、战争理念优势的德军,面对数量更加庞大的苏军和武器,一场场胜利显得那样苍白无力:苏联庞大的国土、资源、人口和工业机床,以及源源不断的军援,将德军质量优势化为乌有。

直到1943年底,希特勒才幡然醒悟,命令德国进入战时体制,发布了国防总动员令,使德国武装部队人数达到了1046万。但是为时已晚,任何添油式的增兵都无法改变德军数量上的劣势,在某些防线上,德军与苏军的数量比高达1比26。

烟酒阁大学士原创文章,感谢点赞与关注。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