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如傅作义南下加入淮海战役,那么淮海战役会发生变化吗?

单纯从军事角度讲,国共决战的三大战役时期,国军的兵员素质和训练水平,武器装备和技术兵种,依然是优于我军的。我们的官方历史也一再强调,三大战役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根本原因,还是政治上的胜利

单纯从军事角度讲,国共决战的三大战役时期,国军的兵员素质和训练水平,武器装备和技术兵种,依然是优于我军的。我们的官方历史也一再强调,三大战役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根本原因,还是政治上的胜利。尽管喜欢历史的人,都知道一句话: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就解放战争而言,我是认可官方政治胜利结论的。有这么个前提,那么1948年,国军傅作义华北集团南下加入淮海战役,与原本杜律明集团猥集一起,在那个国家大势变化当中,也起不到什么根本作用。不过毕竟也是近六十万人的军事集团,多出来这么一大坨,细节上对于历史,也不肯没有改变。



改变之一,是于我军需要做出的变化,历史上我军是以六十万人,把蒋军八十万人煮成一锅夹生饭,现在这锅米多出来一半,变成一百五十万,那么只靠历史上我军二野、三野围成的这口锅,显然不够,细节上我没办法把握和推测出更多,但是大至的猜测,我军应该是由就近的二野、三野主力,来一记左勾拳,进行战略迂回,在江淮之间,切断徐州方向国军重兵集团,与南京方向的后勤通道,完成一个战略关门动作,把这个重兵集团,彻底装进锅里。其次,华北傅作义集团南下,我军态势是华北,华东解放区已然连成一片,北方西北方向,一野可以不动,继续历史上他们歼灭胡宗南与马家军的战役,




我军最大的战略机动部队四野,这时候辽沈战役未开打,尚有辽沈地区几个大城市有蒋系重兵集团,关内则有山西晋绥军困守太原,我的看法是此时蒋系军队各部已无主动出击的胆量,东北地区几座坚城未必来得及攻下,应该会考虑暂时不打,留一部分部队监视围困,其余大部队立刻入关,太原城亦可继续围困,比方只留中原野战军即可,华北一兵团就能抽回归建,与二、三兵团一起,和四野一起南下,此时四野保守方案抽调入关人马,也能满足五十万大军,加上华北三个兵团二十余万人,那么我军在淮海战役,亦可打造一口一百五十余万大军那么一口大锅,来烩一百五十余万余万蒋军。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漂亮国已经抛弃扶持蒋氏政权,而东北则是我军与苏联老大哥蜜月期的婚房,即使我军暂时不攻击蒋系军队困守的几座大城,他们自己疑神疑鬼,非但没有主动出击的欲望,甚至连撤退逃跑都不敢,四野入关后,时间赶的及,可以分兵一路,顺手破了太原,也可以同样暂时围困太原,此时守太原那点晋军,守成都不足,还怕他们主动进攻出击?

对于蒋军的变化,无非有两个,南下的傅作义集团合并于徐州重兵集团,或者干脆再继续南下,直接提前布守长江防线。但是我国的地理形势是固定的,守江必守淮,淮不在手即江不可守,傅作义集团守淮起不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后面军心破散守江也无法独挡一面,细节上,傅作义的七路半打法凶狠几近八路,可能会有给我军多添伤亡的变化,但是也有杂牌归建不受待见,导致蒋军内耗,崩的更快的变化可能。

只是历史上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这下就并成一个淮海大决战了!




请注意,很多人都存在一个严重的误区,就是大家误以为三大战役是在三个不同的时间节点发生的。

受当年同名电影的影响,《大决战》三部曲是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部作品先后排列播放,加之相关书籍也是如此排序,很多人就认为当年的解放战争是先打完了辽沈战役,解放了全东北,然再打的淮海战役,控制了山东以南、淮河以北区域。最后才打了平津战役,解放了京津至河北区地带。

但实际上,当年的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几乎是在同一时间节点爆发的,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淮海战役期间傅作义能否率军南下的话题,因为此时的他已经被东北野战军给牵制住了。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开始,11月23日,东北四野的百万大军开始绕蒙古向关内秘密开进,尽管此时距离淮海战役已经过去了17天,但在当时的淮海战场,至少对于当时的国民党而言,局面还并没有朝完全不利的方向发展。

因为在这个时段,黄百韬的10万兵团虽然在碾庄已经全军覆没,但前去增援的国民党多个兵团已经提前逃跑,甚至距离碾庄最近的黄维第12兵团也没有被包围。在军力对比上,国民党仍然保持着70万对55万的优势(碾庄战役由于黄百韬的死命抵抗,我军也付出了死伤近5万人的代价)。

尽管11月25日,我军终于将黄维兵团包围,但由于封锁线没有完全封死,两天后的黄维兵团甚至有十足的底气向尚未合紧的缺口发起突围行动。只是让黄维没想到的是,该兵团的110师师长廖运周竟然是一个潜伏22年的王牌卧底,由于他将突围计划全盘托出并率领全师起义,黄维最后一次突出重围的生机也彻底宣告破灭。至11月27日,第12兵团彻底被我军围死。也是到了这个阶段,淮海战役胜利的天平开始逐步向我方倾斜。

那此时的傅作义还有反应和增援的机会吗?答案是已经没了!因为两天之后,也就是11月29日,第四野战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杀进张家口,在自家地盘遭遇攻击的背景下,傅作义哪还有精力派兵南下去增援?

12月4号,杜聿明兵团的30万人马在陈官庄被包围,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已经彻底陷入绝境,但手握重兵的傅作义此时对淮海战场也是无可奈何,因为四天之后,他手中的最大一张王牌——国民党35军也在新保安被包围。接下来大半个月的时间,他一直在忙着如何让35军突出重围,哪还有闲心去研究陈官庄的杜聿明?

很多人质疑傅作义为何不在淮海战役期间去增援淮海战场?主要是他们没有搞清楚两场战役并不是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发生,而是几乎在同一时间节点爆发,傅作义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区域。或者说的更直白一点,你能想到的问题,当年的那些战略家难道想不到?正因为不想让傅作义去插手淮海战场的事,第四野战军才出动了上百万大军过来伺候他!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