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战役结束后,东野30余万主力,为何不先吃“东进兵团”?

辽沈战役中,国共双方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决策过程,都足以成为经典教材!我军攻占锦州后,我军已经掌握了辽沈战场的主动权,但战场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对国军来说,尽管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其在东北的主力部队依然有数十万之众,装备精良,并有海空军的绝对优势

辽沈战役中,国共双方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决策过程,都足以成为经典教材!

我军攻占锦州后,我军已经掌握了辽沈战场的主动权,但战场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

对国军来说,尽管遭受了重大损失,但其在东北的主力部队依然有数十万之众,装备精良,并有海空军的绝对优势。

而对我军来说,尽管已经成功关上了东北的大门,但是,攻锦部队仍然处于南北两面受敌的态势中,而长春、沈阳两座大城市及葫芦岛、营口等海岸港口依然在敌人控制之下。

此时,双方都存在机会,任何一方稍有失误,仍然有可能陷入被动!

我军的原计划:先消灭“东进兵团

1、东野的考量。

在决心攻打锦州时,东野的想法就是“先攻打锦州再打锦西”。

相比于拥有若干王牌部队的廖耀湘兵团,锦西、葫芦岛的敌人无论是兵力上还是质量上都比较弱,先打他们,符合“先弱后强”的常见部署。



而且,此时,我主力部队距离锦西、葫芦岛比较近,更利于调动。

2、军委的考量。

而军委同样认可了这一考量。

(1)、“关门打狗”的总体思想。

军委认为:我军之所以先打锦州,就是为了要关闭东北的大门,“关门打狗”,将东北的敌人消灭在东北,不让其窜回关内。

攻占锦州,我军已经从陆路实现了“关门”,接下来的重点,就是要夺取敌人的海港,封锁敌人海路退路。

因此,迅速打下锦西、葫芦岛,进而封闭营口港,就可以彻底实现关闭东北大门的战略设想!

(2)、争取时间,调动(留下)敌人。


同时,营口港的封冻时间是11月,所以,敌人必须要在11月以前从海上撤走,否则就走不了!

所以,要想办法把卫立煌、廖耀湘多“留”在东北一段时间。

军委判断:锦、葫敌军,都是国军嫡系,与当初锦州守军多为杂牌不同。我军攻打锦州时,卫立煌、廖耀湘援救不利,已经为国军所不满。现在,如果我军对锦、葫之敌进攻,可以迫使卫立煌、廖耀湘被迫增援,从而使其远离沈阳,为我下一步歼灭创造更好的条件!

因此,一开始,我军的设想就是,在攻占锦州后,先消灭锦西、葫芦岛之敌。

十月十七日的讨论:长春

10月17日,东野依据敌情,提出:不宜对锦西立刻发动攻击,而应先集中力量解决长春突围之敌。

这是因为,战场形势发生了变化。



10月15日,锦州失守后,老蒋空头手令,要求长春郑洞国立刻放弃长春突围!同时,老蒋又给沈阳卫立煌下达两道手令:1、令廖耀湘迅速向黑山、大虎山、锦州攻击前进;2、增援长春,帮助郑洞国突围。

这可能是一次危险:因为如果长春之敌成功突围,与沈阳之敌靠拢,则辽沈战局将发生不利于我的重大变化。

但同时,这也是一次机会:如果粉碎长春之敌最后的挣扎,他们也到了崩盘的时候了!一旦长春之敌被迅速解决,则辽沈战局又将发生有利于我的重大变化!

同时,东野又分析:锦西之敌必不敢单独向锦州靠近,必然要等到廖耀湘靠近后才可能前进。放着他们不打,就可以一直诱廖耀湘继续南下。如果廖耀湘还是坚决不动,我们再向锦西之敌佯攻,调动廖耀湘南下!而在此期间,我们可以先把长春解决了!

军委同意了野司的意见,同时,当天5时,中央军委致电林罗刘:你们下一步行动,我认为宜打锦(西)、葫,并且不宜太迟,休整15天左右即行作战。先打锦西,后打葫芦岛,争取十一月完成夺取锦、葫任务。

显然,在军委看来,长春之敌的突围企图不难粉碎,不足以使我军改变整个战局部署。



果然,18日,长春守军60军起义之事已经明朗,林罗刘立即致电军委:我军已经开始进行攻打锦西和葫芦岛的侦察和准备!

军委在认可野司态度后,再次强调:解决长春问题后,除留几个独立师监视外,攻打长春的主力部队应该迅速向沈阳到营口之间运动,切断敌人向营口突围的路线!

下定先歼廖耀湘的决心

19日,廖耀湘开始猛攻黑山,而葫芦岛之敌仍在进攻塔山。

东野由此作出判断:敌人仍然在坚持“东西对进”,企图再占锦州,打通陆路通道的企图。

这一情况下,野司提出:先打廖耀湘!

原因如下。

1、锦西、葫芦岛之敌虽然弱一点,但并不好打。

我军需要在没有任何遮避的海岸与敌12个师作战。


狭窄的海岸不利于展开大部队,也不利于隐蔽接敌,而敌人在此已经建立了坚固工事。

如果久攻不下,廖耀湘兵团从后方靠近,我军就要面临被动局面。

2、廖耀湘集团实力虽强,但却相对好打歼灭战。

黑山、大虎山地区,是打大歼灭战的好地方。西北是医巫闾山;东南是沼泽地;沟帮子附近,山脉与沼泽之间的通道狭窄,仅十五公里;黑山、大虎山附近是一道专阻机械化部队的丘陵。


而且,与已经修筑坚固工事的锦葫之敌不同,廖兵团在这里尚来不及修筑坚固工事,又没有有利的自然条件可以凭借,只有几十个叫作窝棚的大小村庄。

这种地形中,敌人的机械化部队施展不开,而我军可依托医巫闾山隐蔽迂回、包抄,又可利用饶阳河、辽河轻易阻挡敌军退路。

19日一天之内,东野连续发了4封电报,详细阐述了意见。

军委从善如流,当天下午回电,表示林帅的意见“甚为正确”!

如此,我军改变了原先要先打锦、葫之敌的设想,决心先吃掉廖耀湘!

国军的“助攻”

我军改变原先先歼锦葫之敌的设想,决心先吃掉廖耀湘,是依据敌情变化所作出的调整。

这一敌情变化,主要是敌人的“助攻”带来的。

当时,老蒋的意图,仍然是“东西对进”,重新占领锦州,打通陆路通道。


单纯从军事上说,这是有道理的。

如果走海路,以当时的运力,运走大部队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旦不利,就真的是要被赶下海了。

而且,攻锦作战,东野付出的代价不小,以当时东、西两面国军的实力,加上飞机的支持,老蒋认为没有理由不能重新打通锦州。

因此,老蒋一直严令廖耀湘抓紧时间南下,打通陆路通道。

而廖耀湘,则早已经决心从营口撤退。

这也是比较清醒的认识。

尽管我军已经认识到营口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如果廖早早向营口移动,我军确实在想当长时间内都难以阻挡。

然而,廖耀湘意见得不到老蒋的支持。

老蒋、卫立煌、廖耀湘、杜聿明,各有各的看法,彼此不一。

廖耀湘想要往海路退,又怕公开违抗老蒋的命令而不敢动;老蒋像要陆上决战,廖耀湘又认为没有希望···


结果,十月下旬,廖耀湘兵团趴在原地整整5天···

如此,这就使原本王牌的廖耀湘兵团,在“死地”趴着,举棋不定,战、守、走都没有准备,变成了一个天然的猎物!

那还有什么好客气的呢?

我军又怎么可能会放弃这样的机会呢?


解放战争中,每到关键决策时,双方的内部都会进行激烈的讨论,产生不同的意见。

国军往往争执不休,最高统帅、战区司令、部队指挥官,往往各有各的意思,谁也说服不了谁。

而我军,则往往能迅速形成最合乎实际的统一意见,并根据形势不断调整,最终上下一心,赢得胜利!

上下一致,官兵一心。我们必会继续赢得更多的,新的胜利!




东进兵团存在的依据是锦州!锦州一失,依据没了,而且蒋介石根本没有后期作战方案,进退失据!若直接进攻东进兵团,它会很快从海上逃走,如打成胶着状况,廖兵团扑上来,攻克锦州的意义就消失了,反而中了蒋介石的东西对进之圈套。东野的任务是执行党中央占领东北这个工业基地,背靠苏联,获得经略华北、中原的依托,同时尽量歼灭东北蒋军的战略任务。所以置进退失据随时逃跑的东进兵团于不顾,全力围歼廖兵团,才是上策。没有了廖兵团,东北之敌就基本解决了;再回头吃东进兵团也就没有了后顾之犹。另外,这里还有个对赌之局,赌蒋介石相信美械装备的廖兵团不会短时间被歼,赌蒋介石战役指导上的反应迟顿,赌蒋军东进兵团指挥官对东野我军战斗力之畏惧。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