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对待自己还在世的老父亲刘太公的?

刘邦让刘太公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按理说,刘邦此举,应该为后世打下一个极佳的模板:儿子是皇帝,而父亲没当过皇帝,儿子该怎么对待父亲?可是,后世却没有人效仿刘邦,以至于刘太公也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或者君主的太上皇

刘邦刘太公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

按理说,刘邦此举,应该为后世打下一个极佳的模板:儿子是皇帝,而父亲没当过皇帝,儿子该怎么对待父亲?

可是,后世却没有人效仿刘邦,以至于刘太公也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或者君主的太上皇。


一、刘太公是怎么当上太上皇的?

刘邦登基称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了长安的皇宫里享福。他按照父子间的礼节,每5天去拜见刘太公一次,还对刘太公大礼跪拜。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大约1年,刘太公身边的家令突然说了一番话,给这父子俩出了一个难题。

这家令对刘太公说:

俗话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今陛下已经是皇帝了,是天下之书,太公您虽然是皇帝的父亲,依然是臣子。天底下哪有皇帝向臣子跪拜的道理呢?再这样下去,陛下要威严扫地了。

刘太公一听,非常有道理。他可不能让儿子的威严受到影响。更何况,他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没出过一分力,让作为皇帝的刘邦跪拜他,似乎也说不过去。

于是,等到刘邦再来拜见他的时候,他就按照大臣迎接皇帝的规格,拿着扫把,迎出门外,见了刘邦,就小步地倒退着进屋。

刘邦一看,大吃一惊,忙从马车上跳下来搀扶父亲,并问这是怎么回事。


刘太公把家令的话转述给刘邦。这下子,刘邦也犯了难:理是这个理,可是他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亲爹跪自己啊。

可是历史上也没有过先例,儿子当了皇帝,而父亲没当过皇帝,该怎么处理父子关系的。莫说刘邦是历史上第3个皇帝,就算是帝制时代之前,也没有过儿子当了君主,父亲尚在人世却无君主尊号的先例。

刘邦立刻让手下大臣翻阅史书,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后,他们在秦朝的历史上,找到了这么一个案例:秦始皇一统六国当上皇帝之后,把自己已逝的父亲秦庄襄王尊为了太上皇。

虽然秦庄襄王当过秦王,是一国的君主,和刘太公的情况不完全吻合,可是这证明,皇帝的父亲,是可以当太上皇的。

于是刘邦下令,尊刘太公为太上皇。这下子,刘邦是皇帝,是君,刘太公是太上皇,也是君,二人之间只论父子关系,而不论君臣关系了,刘邦依然可以按照父子之礼跪拜刘太公。

而且,刘太公这个太上皇,没有任何实权,不会影响到朝廷的运转。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刘邦心花怒放,还特地赏赐了刘太公那位家令500金。若不是他的提醒,刘太公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有正式的尊位呢。


二、刘太公的晚年生活

刘太公的尊号问题解决了,刘邦依然按照惯例去拜见刘太公,向刘太公跪拜行礼。

按理说,刘太公一个农民,又被项羽抓去过当人质,终于苦尽甘来,当上了太上皇,住进了豪华的皇宫,事事有人伺候着,日子应该过得美滋滋才对。

可是刘邦却发现,刘太公总是愁眉不展的。

他悄悄地问刘太公的侍从,这是怎么回事。

侍从告诉他:太上皇以前住在丰邑,天天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踢球、斗鸡、喝酒,现在住进了皇宫,熟悉的人没了,喜欢的娱乐活动也没了,所以不开心。

这像极了现代人把父母接到城里养老享福,父母不适应,反而怀念乡下的生活。

不过,刘邦毕竟是皇帝。他见刘太公实在不开心,便大手一挥,下令在皇宫附近建了一座新丰城,住房和布局都和刘太公的家乡丰邑一模一样。

接着,刘邦又让原先丰邑的古人搬到新丰城里居住,为刘太公营造故乡的环境。

这下子,刘太公终于开心了。


刘邦不仅关心着刘太公的身体和心情,在闲暇时期,还喜欢拿刘太公打趣,炫耀自己的成就。

根据史书记载,在未央宫建成之后,刘邦大宴群臣,刘太公也被邀请出席。刘邦向刘太公敬酒的时候,笑着说:父亲以前总觉得我是无赖,不事生产,不如二哥能置办产业。如今您再看,我和二哥谁的产业多呢?

一时之间,酒宴中的众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刘邦这话说得倒也没错。他年轻的时候,真是不干正事,还经常带着狐朋狗友到哥哥家蹭吃蹭喝,刘太公对他,是恨铁不成钢。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人,后来居然会从秦末群雄中杀出来,当上了皇帝呢?

此时的刘太公,应该是在跟着哈哈大笑的同时,内心也是为这个儿子无比自豪吧。

汉十年,也就是刘邦登基5年(汉元年是秦朝灭亡、刘邦被封汉王那一年)后,当了4年太上皇的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

史书没有记载他的年龄,但此时的刘邦都60岁了,又是刘太公的第3个儿子,刘太公少说也活到了80岁。这在汉朝,算非常长寿的老人了。


三、后世皇帝为什么不效仿刘邦,尊没当过皇帝的父亲当太上皇?

我们可以看到,刘邦作为历史上的第3个皇帝,在没有任何先例可遵循的情况下,尊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完美解决了父子和君臣之间的礼法关系,并孝顺父亲,让父亲颐养天年。

这本可以成为后世皇帝处理父子关系的一个完美范本。后世有不少皇帝,父亲一天都没有当做皇帝,可是他们登基的时候,父亲又还尚在人世。

可是,后人学刘邦,只学了一半。自刘邦之后,历史上只出现过皇帝把自己当过皇帝的父亲尊为太上皇的情况,再也没有出现过皇帝把自己未登基过的父亲尊为太上皇的案例了。

刘太公也由此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当过皇帝或者君主的太上皇,是历史长河里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这是为什么呢?

想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来看看,除了刘邦之外,历史上有多少活着见到儿子称帝,而自己却没当过皇帝、也没有被尊为太上皇的人。


这样的人,历史上一共有8个:

东汉安帝刘祜之父刘庆:汉殇帝不满百日继位,不满周岁夭折。掌管朝政大权的邓太后把刘庆的儿子刘祜立为新帝,刘庆则在半年后去世。

东汉质帝刘缵之父刘鸿:汉冲帝2岁夭折之后,9岁的刘缵被权臣梁冀立为皇帝,因惹恼梁冀被毒杀。

曹魏元帝曹奂之父曹宇:曹魏第4任皇帝曹髦被当街刺杀之后,权臣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曹奂也是曹魏的末代皇帝。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之父元亶:北魏末年,分裂成了西魏和东魏。其中东魏的开国皇帝,也是唯一的皇帝元善见,是被权臣高欢所立,一直是个傀儡。元亶也活在高欢的控制之下。

后周世宗柴荣之父柴守礼:五代后周太祖郭威全家被后汉隐帝杀死,郭威只能传位给自己的样子,也就是妻子的侄儿柴荣。柴荣登基后,柴守礼居住在洛阳,终身不去京城见柴荣。

南宋度宗赵禥之父赵与芮:宋理宗无子,过继弟弟赵与芮的儿子赵禥为嗣子,并立为太子。赵禥登基后,赵与芮作为皇帝生父,享尽尊荣。

清光绪帝载湉之父奕譞:慈禧独子同治帝无子早逝之后,慈禧立侄儿兼外甥载湉为新帝,也就是光绪帝,奕譞一生小心谨慎,得以善终。

清宣统帝溥仪之父载沣:光绪帝亦无子。慈禧临终前立不到3岁的溥仪为新帝。载沣作为皇帝生父,担任摄政王,直至清朝灭亡。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皇帝,大多是被执掌朝政的太后或者权臣所立,本身就是个傀儡。而这些皇帝尚在人世的父亲,能保住性命就不错了,更不可能奢求什么太上皇的尊位了。

而不受皇帝或者权臣控制的几个皇帝,柴荣早已过继给了郭威,本人也改名为“郭荣”,名义上是郭威的儿子了,而生父柴守礼,名义上是他的舅舅。他的皇位是郭威传给他的,自然不可能在郭威去世之后认回生父,打郭威的脸。

值得一提的是,柴荣自从童年时期被过继给郭威之后,一直叫做郭荣,从未改回本姓。是北宋出于维护自己合法性的目的,把他叫做“柴荣”。

至于赵与芮,他是宋理宗唯一的弟弟,兄弟俩来自民间,自幼相依为命,感情很深。他的儿子赵禥既然已经过继给宋理宗,他名义上就是赵禥的叔叔了,他也不会让赵禥搞出什么类似“大礼仪”的争议,将自己去世的哥哥置于尴尬境地。

反正他是皇帝的生父,这全天下都知道。皇帝也一直很敬重他。


简而言之,这些自己没有当过皇帝,又看着儿子登基的父亲,要么儿子是傀儡,要么儿子在礼法上已经是别人的儿子了,继承的是别人的皇位,也不好冠冕堂皇地尊生父为太上皇。

而刘邦,是唯一一个靠自己打天下,不需要任何人把皇位传给他,也不需要当任何人的傀儡的皇帝。

他自然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自己的父亲尊为太上皇,不需要看任何人的脸色。

而刘太公,自然也可以在自己儿子的侍奉之下,舒舒服服地颐养天年了。

刘太公真算是人生的大赢家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太上皇制度是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下的特殊产物,是作为皇帝的儿子、弟弟在处理尚在世的皇帝父亲、兄长时提出的变通性称呼。据统计,中国古代真正在位的皇帝共有420多位,“太上皇”寥寥可数,仅有23位。其中的情形却大不相同,有的是皇帝老爸厌倦政事主动让位给儿子的,如宋高宗传位给孝宗,孝宗传位光宗。有的是因为战乱,自己的儿子、兄弟登上皇位,原来的皇帝只能被尊为“太上皇”,如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逃到蜀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就遥尊父亲为“太上皇”。“土木之变”发生后,景泰帝即位,哥哥明英宗也被尊为“太上皇”。有的则是迫于形势,被迫退位,成为“太上皇”,其中以“宣武门之变”后的李渊最具代表性。

总的来说,这些被尊称“太上皇”的人都要做过皇帝才可以,但是有一位“太上皇”却十分特殊,从一介平民直接晋级为太上皇,他就是刘邦的父亲——刘太公。

一、太上皇其人

刘太公(约前271~197年),其名不详(有史书称其本名刘煓,字执嘉,皆非正史),沛郡丰邑人(今江苏徐州丰县)。他共有四子一女,分别是儿子刘伯、刘仲、刘季、刘交,女儿宣夫人(名不详),全家都以务农为业。

刘太公

儿子刘伯去世的早,留下一对孤儿寡母。二儿子刘仲对农活十分精通,田种的好,积累下了一点儿产业,刘太公很看好这个儿子。三儿子刘季(后改名刘邦)整天吊儿郎当,不干农活,凭着自己的擅长交游的优势在当地做了一个亭长的小官,天天领着一帮狐朋狗友回家蹭吃蹭喝,有时候还到大哥、二哥家里去,惹得两位嫂子很不高兴,父亲刘太公也整天数落他。小儿子刘交是刘邦的异母弟,母亲李氏。他与前边三个哥哥都不一样,很喜欢读书,多才多艺。

蹭吃蹭喝的刘邦

刘太公一家人忙时种田,闲时纺织,像大多数家庭一样,家里有个让他不省心的儿子,日子过得也算平平淡淡,没什么波澜。然而,事情还是发生了,给刘太公一家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秦始皇末年,刘邦以泗水亭长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服苦力,走到半路上,这批犯人跑的没剩下几个。按照秦律,刘邦这是属于严重的失职罪,就算到了骊山也是要判刑的。刘邦一合计,干脆就和这些犯人一道跑了,四处躲藏。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反抗秦朝,刘邦也趁着这股东风加入了打击秦朝的行列。经过一系列艰苦的斗争,刘邦率领从丰沛出来的一批草根阶层竟然大获全胜,把秦朝灭亡后,又把劲敌项羽打败,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定名为汉。刘邦摇身一变,成为了汉朝的开国之君,刘太公也变成了皇帝的老爸,跟着过上了人人艳羡的生活。

登基为帝的刘邦

二、政治上无权

刘邦最初把都城定在了洛阳,在戍卒娄敬的建议下,又把都城迁到了长安。不过,在战争的破坏下,长安往昔的繁华不在,需要花费时间重新修整,就先以栎阳作为临时都城。

刘太公并未跟着儿子刘邦一起生活,而是在远离皇宫的栎阳居住。刘邦给太公安排了一个得力管家,带着一大帮人,负责照顾太公的饮食起居。刘邦也一改之前的匪气,变得异常孝顺,每隔五天来栎阳拜见一次太公,非常准时,场面浩浩荡荡,太公也很受用。

不过,有人从这种看似父慈子孝的温馨场景中,嗅出了不一样的味道,此人就是后世不知姓甚名谁的太公管家。他对太公说:

天亡二日,士无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归结起来就是,您老人家的儿子不再是您一个人的儿子了,而是天下万民的皇帝了,您虽然是父亲,却只是皇帝的臣子。现在皇帝每次来都带着浩浩荡荡的一群人,以人主之尊来拜见您,给您行礼,您却还把他当成是儿子来看望父亲,安然受用,这让皇帝的脸面往哪搁呢?

太公听后,大吃一惊,又回忆起今天儿子来看望自己的种种细节,后背忍不住泛起了些微凉意,他连忙向管家讨教了一个主意。

五天后,等到刘邦再次到栎阳拜见父亲时,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

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刘邦再次带着群臣来栎阳看望自己的老父亲时,太公提前拿着扫把等候在门口,见到儿子后,立刻边扫地边往后退,以示自己以臣子之礼迎接皇帝。刘邦见状大惊,立刻去扶太公,太公摆手示意停止,又继续说道:“皇帝,您贵为天下之主,不能因为我而扰乱了天下之法。”

太公的做法虽着实令刘邦大吃一惊,却也让他很满意。事后,他知晓原来这是太公管家出的主意,下令赏赐管家黄金五百斤。

明叔的刘邦至今仍被视作经典

为了解决去看望父亲到底要不要行礼的问题,几天后,他直接颁发了一道诏书,云:

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在这道诏书中,刘邦把父亲刘太公大大夸奖了一番,说自己能有今天的成就,全都是太公教育得好,现在我是皇帝了,为了报答父亲的教养之恩,现在我要正式尊奉父亲为太上皇。

父亲教育得好

刘太公知道自己成为太上皇了,心里却说不出有什么高兴劲儿。毕竟,对儿子的脾气他比谁都了解,自己是太上皇,却什么事儿都插不上手。刘邦在前一阵大封群臣的时候,连他最讨厌的雍齿都封侯了,而刘邦大哥唯一的儿子刘信明明也有不少战功,却没被封侯。

原来是刘邦当亭长的时候,经常带着人到大哥、大嫂家蹭吃,大嫂很烦,有一次就故意用勺子刮锅底,提醒刘邦锅里没饭了,刘邦的那群朋友见状就走了。刘邦回头看到锅里明明还有不少饭,对大嫂心生不满。现在他不愿意封大嫂的儿子为侯,就是记着当年的仇呢。

在太公的劝说下,刘邦还是封了大嫂的儿子为侯,名字却教人哭笑不得,竟然是“刮羹候”。在要不要给侄子刘信封侯这件事上,刘邦也明确地和太公说“手提三尺剑争夺天下是我”,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枪拼着命挣下来的,您只管安心养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经此一事,太公也明白自己是没有资格插手政治的,自己空有一个太上皇的名号。

高祖斩白蛇

三、娱乐生活很丰富

在成功劝说儿子刘邦给侄子刘信封侯之后,刘太公再也不插手任何政事了,就算是后来自己的两个孙子刘盈和刘如意为太子之位争得热火朝天,他也说不上任何话了。

在栎阳的日子过得虽然富足,没过多久刘太公就觉得有些压抑,整日闷闷不乐。刘邦看到后,急在心里,就悄悄地向太公的管家打听缘由。管家说,太公最近一直念叨说想念家乡的老哥们儿了,年轻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苦一些,但是大家可以经常聚在一起斗斗鸡、踢踢球,说说笑笑。现在自己老了,虽然是享福了,却见不着往日的老哥们儿。栎阳宫里伺候的人不少,却没有一个人能和他说说话,一起玩玩啥的,老太公心里觉得有些不是滋味。

刘太公怀念的当年生活(图取其意)

刘邦听说后,为了缓解父亲的思乡之苦,又为了让父亲高兴,能够安享晚年,从全国各地找来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宽的带领下,仿照家乡丰邑,在栎阳重建了一座新丰城。为了让父亲见到自己的老朋友,刘邦下令直接让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都迁居到栎阳,陪伴自己的老父亲。更有意思的是,丰邑的民众到了新丰之后,还能立马找到自己的家,就连那些犬羊鸡鸭也能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可见匠人技术之高超。

在老朋友的陪伴下,又加上远离政治中心,刘太公似乎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斗鸡蹴鞠,玩的不亦乐乎。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安详地渡过了一生,死后埋葬在万年县(今西安临潼区)。

文史君说: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世时就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他生前并未做过一天皇帝,年逾半百之后,又被尊为太上皇,尽情安享富贵尊荣。虽说没有任何政治权力不免有点尴尬,但与其他太上皇相比,刘太公能够富足的安享晚年,无疑也是幸运的。

参考文献:

冯尔康:《闲话太上皇》,《紫禁城》1981年第4期。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太上皇》,《河北学刊》2009年第6期。

《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楚元王世家》

(作者:浩然文史·微雨燕博士)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