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为何商鞅变法前却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早在春秋时期,秦穆公便已经称霸西戎,使得秦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然而到了战国初期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却彻底沦为了一个二流诸侯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回顾一下,秦国的百年衰退期。东出之路被晋国阻绝,秦国常年与晋国交战秦国自占据关中之后,从秦宣公时便开始尝试东出,先后多次与晋国交战,甚至在“栎之战”和“迁延之役”中两度击败晋国

早在春秋时期,秦穆公便已经称霸西戎,使得秦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然而到了战国初期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却彻底沦为了一个二流诸侯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回顾一下,秦国的百年衰退期。

东出之路被晋国阻绝,秦国常年与晋国交战

秦国自占据关中之后,从秦宣公时便开始尝试东出,先后多次与晋国交战,甚至在“栎之战”和“迁延之役”中两度击败晋国。秦穆公即位后,则继续贯彻东出国策,在即位后的第一年,便亲自带兵东伐茅津戎,兵锋直指函谷天险。

函古天险乃是晋国封锁秦国东出的关键,秦穆公此举无疑极大刺激了晋国,于是晋献公采取“假虞灭虢”之策,夺取了崤函和茅津渡的控制权,之后又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两度击败秦国,从而彻底断绝了秦国的东出之路

由于晋军占据地利优势,在东出之路彻底被阻断的情况下,秦穆公意识到,如果继续与晋国打下去,非但无法突破晋国的封锁,反而会使秦国陷入危机,于是只好暂时和晋国休战,转而向西发展。

此后,经过一系列征战,秦穆公先后消灭西戎国家12个(另说20个),又击败蜀国等函谷关以西国家,从而拓地千余里,称霸于西戎

称霸西戎后,秦国国力得到增强,于是再度开始尝试东出,不过由于晋国国力强大,又占据地利,因此从秦穆公之子秦康公时期开始,秦国便开始采取联楚抗晋的策略,不断与晋国争夺崤函控制权,意图打通东出通道

而晋国为了彻底封锁秦国,也采取了多种策略,一是在河西驻扎精兵强将,又筑城修垒,不断巩固对河西的统治;二是拉拢和扶持吴国,从东部对楚国形成牵制,减轻自身压力;三是作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多次联合中原诸侯国攻打秦国,削弱秦国国力。

正如《秦晋交兵表》中所述,“秦、晋七十年之战伐,以争崤函。而秦之所以终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在双方的长期交战中,秦国虽然也曾取得胜绩,但由于两国国力差距太大,晋国始终牢牢掌握着崤函通道,秦国非但没能打通东出通道,反而使得国力损耗严重。

秦景公与晋国重修于好,但秦国又陷入严重内乱

从秦康公时期开始,此后历经秦共公、秦桓公,直到秦景公嬴石即位之初,秦晋两国连年交战已经长达七十余年,常年的交战导致秦晋两国国力严重衰退。因此,在晋悼公去世后,两国历经数年和谈,最终于景公三十年(前547年)结盟修好。

秦晋和解之后,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四国亦于次年召开“弭兵会盟”,列国暂时和解,此后诸侯之间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在诸侯息兵的大背景下,秦国也迎来了难得的休整期。期间,秦国只有在秦哀公时,曾出兵救援在“柏举之战”中惨遭战败的楚国。

此后,历经秦前惠公和秦悼公两代治理,秦国国力有所恢复。直到秦厉共公时,秦国才再度对外扩张,不过扩张的对象却是在西部,秦厉共公先是攻打西戎大荔,夺其王城;前457年又率军讨伐绵诸,前444年则出兵攻打义渠,俘虏其国王。

秦厉共公统治后期,曾经的中原霸主晋国发生严重内乱,即“三家分晋”,无暇顾及秦国。而与此同时,秦国由于国政被旧贵族所掌控,在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去世后,同样陷入了严重的内乱

秦躁公去世后,秦国旧贵族拥立秦躁公之弟秦怀公即位,秦怀公在位期间非但无法掌权,更是在秦怀公四年(前425年)时被逼自尽,大臣又拥立其孙嬴肃为君,是为秦灵公。秦灵公在位十年去世,大臣们又拥立其叔父秦简公嬴悼子即位,秦灵公之子嬴师隰则被迫流亡在外。

秦灵公在位期间厉行改革,削弱贵族特权,例如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承认“私田”合法性。但与此同时,东边魏国的魏文侯也在任用李悝变法,秦国的压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日渐增强

秦出公后内乱逐渐平息,但却不敌强邻魏国

自“三家分晋”之后,魏国便开始不断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秦国东部压力骤增。虽然在秦灵公时,秦国便已经开始沿黄河修筑防御工事,但随着魏国变法后国力大涨,尤其是吴起出任魏国主将后,秦国仍然难以抵御魏国的进攻。

魏文侯三十七年(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命其率兵夺取河西,吴起率兵先后攻占秦国河西的临晋、元里、洛阴、郃阳等地,并于此筑城巩固对河西的统治。次年,吴起再度率兵攻秦,一路长驱至郑县,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河西之地尽丧。秦简公为防止魏国再度西进,只能命人于东境修筑长城。

秦简公去世后,秦后惠公嬴仁即位,此时秦国“四代乱政”已经接近尾声。为了夺回河西之地,秦惠公十一年(前389年),秦惠公率50万大军攻入河西,结果于阴晋惨败于魏将吴起,此后魏国修筑河西要塞以压制秦国,直到吴起离开魏国前,秦国都始终没有机会夺回河西之地。

秦惠公去世后,其子秦出公即位,由于年仅两岁,由其母主持朝政,重用宦官和外戚,以致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这种情况下,流亡在外近三十余年的嬴师隰,在左庶长菌改的帮助下返回秦国。

秦出公之母得知消息大惊,连忙派军队前去捉拿,结果军队途中哗变,将嬴师隰及其随从一起迎回了雍城,并随即发动兵变,杀死秦出公母子,把他们沉入深渊,之后拥立嬴师隰即位,是为秦献公。

秦献公即位后,对内大肆推动改革,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等,对外则数次发动收复河西的战争,虽然多有斩获,但已经沦为二流诸侯国的秦国,始终难有实质性进展,直到其子秦孝公即位之后,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国力才重新恢复。

如上,自秦穆公称霸之后,秦国由于东出之路被晋国断绝,常年与晋国交战,导致秦国迅速进入衰退期。虽然后来晋国陷入内乱,但秦国亦遭遇“四代乱政”,继而又迎来强邻魏国,结果导致历经百年衰落期的秦国,就此从春秋霸主沦为了二流诸侯国




作为战国四大强国之一的秦国,之所以会在战国初期,衰落成一个二流国家,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有两个。

一是因为晋国的存在,晋国太强,导致秦国在整个春秋时期,根本就走不出函谷关。二是因为秦国有一个特别不好的制度,叫做殉葬。有能力的大臣,在国君死后都会被拉去殉葬。这样一来,秦国就出现了无人可用的局面,自然会逐渐衰落了。

当然,想要更好地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简单来回顾一下,秦国的特殊历史。要不然我们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秦国后来会出现那些特殊的问题。

秦国的先祖,原本是周王室的御用马夫。在西周时代,养马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军队实力。所以后来,周王室见到秦国的先祖,养马养得实在不错,也算是有点功劳,所以就分了一块地,封给了秦国的先祖。

这块地方,大致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因为这块地方,在当时叫做秦地,所以后来被分到这块地方的人,就称之为‘秦人’。

秦国的国号,也是这么来的。

在西周时期,甘肃这边绝对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当时所谓的中原,指的是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的那一带。至于甘肃这边,基本就没什么人生活。偶尔有一些人,也被周王室视作蛮夷,根本不受周王室的管辖。

所以,当时周王室对秦人先祖的分封,基本上就是一张空头支票。估计当时周王室也没想过,让秦人先祖在这边壮大到什么程度,只是想要给他们一块地方,替周王室更好地养马而已。

不过,这对于秦人先祖来说,倒是也足够了。有这么一块地方,总比没有强。虽然暂时看起来差一点,但是也可以日后慢慢建设嘛!

所以,从这时开始,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秦人的先祖,就开始了漫长的建设道路。不但让原本恶劣的生存环境,变得更适合生活,同时还从周围的戎狄手里,抢到了不少地盘。

对于秦人的先祖来说,被封在这么一个穷乡僻壤,倒也未必就一定是坏事。至少,封在这边的话,完全可以合法扩张。不像黄河中下游那一带,所有的地盘基本上都被瓜分干净了。再想扩大地盘,就只能和其他诸侯国打仗,根本就不合法。

而秦人这边,只要打退了戎狄,打下来的地盘,基本上都可以归秦人自己占领。

所以,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在整个西周中后期,秦人的先祖不断扩张地盘逐渐扩大到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在中国古代,向来是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这也为后来秦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埋下了一个伏笔。

不过,请注意,直到这个时候,我们依然只是称秦人,而没有称秦国。

因为当初周王室分地盘的时候,根本就没给秦国任何爵位和封号。导致秦人的先祖,虽然已经实际占领了很大一块地盘,但实际上还不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只是周王室的马夫而已。这种尴尬的处境,在整个西周时代,其实一直都没有被解决。

不过,到了西周末年的时候,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件事,就是西周灭亡。

西周末期,随着犬戎攻破了西周首都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自此灭亡。镐京被攻破之后,各地诸侯国纷纷派兵前来救援,这其中就有秦人这一脉。当时的秦人,虽然还没得到正式册封,但麾下同样有一支军队。所以当时秦人的先祖,也参加了这次救援行动。

最终,在诸侯们的合力营救下,犬戎被赶跑了,但是镐京也被付之一炬。所以在这之后,周王室只能迁都洛邑,东周自此开始。与此同时,秦人的先祖还和其他诸侯一起,拥立了周平王登基。

此时的秦人,既有护驾之功,又有拥立之功。再加上之前多年养马的功劳,再不给一个爵位,好像也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新即位的周平王,终于是大方了一次,给秦人的首领封了个爵位。但不得不说,周平王还是有点小气。哪怕秦人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周平王依然只是给了一个伯爵而已。

相比之下,宋国是公爵,齐国是伯爵。秦国的爵位,远远逊色于他们。

不过,对于秦人来说,这个结果已经很好了。至少,从这时开始,秦国算是正式成立了。而且,最关键的是,在这场西周灭亡的闹剧当中,秦国不光得到了一个正式建国的许可,同时还得到了一张重要的空头支票。

当时周平王迁都之后,除了给秦国一个伯爵之外,同时还许诺给秦国,只要秦国可以赶跑西边的犬戎,所有收回来的地盘,都归秦国自己所有。当时西边的所有地盘,都已经不归周王室所有。所以周王室的这个许诺,自然也没什么价值,还是得靠秦国自己去打拼。

但问题是,周平王的这个承诺,等于是给了秦国一个合法扩张的权力,这就好办了。

相比之下,同时代所有地处中原腹地的诸侯国,为了争夺一些已经成熟的地盘,早已闹得不可开交。但秦国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在西方扩张,而且还是合法的。有了这个合法扩张的权力之后,接下来的秦国,就算想不强大,都不可能了。

此后的百年里,秦国历经九代国君的扩张,终于占领了整个关中,成为了真正的大国。到了第九位国君秦穆公在位的时候,秦国几乎已经彻底占据了关中地区,而且拿下了函谷关这种天险要塞。自此之后,秦国就变得进可攻退可守,完全可以挡住函谷关以外的诸侯国的进攻了。

与此同时,秦穆公在位的时候,中国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秦穆公在位初期的时候,当时正赶上齐桓公称霸的那段时间。当时周王室已经衰落,各大诸侯国纷纷开始争霸。而齐桓公的成功称霸,则是为其他诸侯国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所以在这之后,整个春秋时代,其他所有诸侯国,基本上都是按照齐桓公的路子来的。

当时的秦穆公,自然也有志于争霸这件事。但问题是,以秦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来说,想要争霸,首先得走出关中,深入中原才行。到了这个时候,函谷关天险的存在,就成了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因为函谷关的存在,其他诸侯国想要攻入关中,几乎不太可能。但另一方面,秦人想要走出函谷关,也变得困难重重。

当时的秦国,在东边只有三个邻居,分别是晋国、周王室以及楚国。这三个邻居,哪个都不是秦国能轻易战胜的。尤其是走函谷关这条路的话,就势必要和晋国争夺地盘。而当时的晋国,几乎可以说是等同于齐国的一流强国。秦国想要从这样的强大诸侯国手里占便宜,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穆公其实并没有想过要和晋国开战,而是想要通过联姻的手段,从对方手里换取一条通道。

此后的几十年里,秦穆公首先迎娶了晋国老国王的女儿,成了晋国的女婿。但结果,晋国根本不买账。晋国倒是认秦穆公这个女婿,但想要通道的话,那真的是门都没有。

然后,老国王去世,老国王的儿子,也就是秦穆公的一个大舅哥即位。这位大舅哥即位之后,依然不肯给通道。所以双方只能动武,动武的结果,就是这位大舅哥在战场上被抓,但晋国本身无损。所以最终,双方只能恢复友好关系,大舅哥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秦国做人质。

对于这个被送来做人质的大侄子,秦穆公可以说是费尽了心血,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本想着这小子回国之后,能够卖秦穆公这位老丈人一个面子。但结果,在那位大舅哥临终之前,这位侄子兼女婿,根本连招呼都没打,就逃回了晋国。而他回到晋国之后,同样也是不承认之前的所有承诺。

这下子,秦穆公终于急了。所以,在这之后,秦穆公干脆找到自己的另外一位大舅哥,支持他回国做国君。在秦国的全力支持下,这位大舅哥顺利回国,抢回了王位。至于那位女婿兼侄子,最后就只能战败被杀了。

而这位被秦国支持回国的大舅哥,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晋文公回国之后,其实依然不打算承认之前的承诺。晋文公也不傻,知道放秦国东出的危害有多大。当时的晋国,正有志于成为下一个霸主国。老牌霸主齐国,在齐桓公去世之后,内部陷入了混战,早就丢掉了霸主的位置。而南方的楚国,则是虎视眈眈,成了晋国最大的对手。

这种局面下,如果放秦国东出,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的对手,晋文公自然不会答应。但同时,晋文公又比之前两任晋国国君聪明,知道不能轻易得罪秦国。

所以接下来,晋文公就联系秦惠公。大致意思就是,我家老祖宗打下来的地盘,我肯定是不能轻易给你。但是我们可以联手去打楚国,这样打下来的地盘,我们对半分。我能彻底压制楚国,你也能得到东出的通道,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秦穆公一听,觉得也很有道理。所以接下来,秦国就开始帮着晋国打楚国。正是因为秦国的帮助,晋国很快就把楚国给打下去了,所以不久之后,晋文公顺利称霸,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

但是,打着打着,秦穆公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了。

秦穆公发现,虽然秦国和楚国打了好几个来回,地盘也确实占了一些。但同时,晋国得到的地盘更大,而且秦国还是没有东出的道路,依然被晋国堵在了西边。这样下去的话,如果楚国被灭了,那晋国就彻底把所有通道都堵死了,秦国就再也别想东出了。

就算为了秦国东出,秦国也不能再打楚国了。非但不能再打,反倒是要帮助楚国,抗击晋国。

于是,从这时开始,秦国又开始转变国策,转为联楚抗晋。

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和晋国之间,注定已经不可能善了,肯定是要打一架之后,才能重新开始谈条件。所以,此后不久,趁着晋文公去世,秦国果断派兵,偷偷进入中原腹地,打算在中原腹地驻军,打下一块飞地。

但没想到的是,新即位的晋国国君,同样也不是软柿子。得知此事之后,果断在崤山设伏,最后一举重创秦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

崤山之战结束后,此后的几年当中,秦国又多次和晋国交战,基本上都是败多胜少。毕竟,从国力的角度来说,晋国要强太多了。直到最后一次,秦国勉强打赢了,算是报了之前崤山之战的仇。但是在这之后,秦穆公也知道,秦国肯定干不过晋国。所以只能重新和晋国议和,双方继续做好邻居。

几次东出的失败,开始让秦国的统治阶层明白,东出或许已经不现实了。想要东出,就不可能绕过强大的晋国。而面对晋国,秦国之前什么招数都用了,依然不管用。所以,只要晋国强大一天,秦国就注定不可能有东出的机会。

至于连晋灭楚,从楚国那边打开通道,那就更不现实了。一旦楚国被灭,晋国瞬间占据天下超过一半的地盘。到时候别说东出,秦国被晋国反过来灭掉,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从这时开始,秦国又一次转变了国策,开始把东出的国策,调整为统一西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此后整个春秋中后期,秦国都没有再去试着东出,而是一直在西边扩张,逐渐统一了整个西方。

除此之外,秦穆公临终之前,还做了一件事,这件事也是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历史走向。秦穆公临终之前,直接下令,要求一百多人为自己殉葬。

殉葬这件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算稀奇。尤其是在先秦时期,更是司空见惯。但问题是,秦惠公要求为他殉葬的这一百多人里面,不光有他的妃子和奴隶,还有当时秦国内部最有才华的几个大臣。

让朝堂上最有才的几个大臣殉葬,真不知道当时秦穆公是怎么想的。

秦穆公的这个做法,无疑是开了一个坏头。自此之后,秦国之外的人才,一听到秦国的名字,都会不断摇头。毕竟,没有哪个人才愿意心甘情愿去给别人殉葬。所以在这之后,中原诸国的人才,宁可去宋国鲁国这样的二流国家做官,也不愿意去秦国执政。

与此同时,地处中原的晋国,也开始为了压制秦国,对秦国进行各种封锁。除了经济上的封锁,禁止商人通过晋国国境,向秦国买卖东西之外,晋国也开始在中原地区进行文化输出,宣传秦国只是一个愚昧落后的国家。所有人才要是去了秦国,以后都得殉葬。

当时那个时代,又没有报纸或者电视这种东西,秦国人又被堵在函谷关以西,根本走不出来,想解释都没法解释。所以时间长了之后,大家都觉得秦国不是什么好地方,自然也没有人才,愿意去秦国做官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好多国家都去了,唯独不去秦国的原因。除了秦国比较远,晋国又不让他们去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当时的人们,秦国太过野蛮落后,根本不值得去传播自己的学问。

没有外部的人才引进,再加上晋国又进行各种封锁,这样一来,秦国想不衰落都难了。所以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里,秦国一直在不断衰落,逐渐从四大强国之一,衰落成了一个二流诸侯国。

当然,凡事有弊就有利,秦国衰败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秦国日后可以延续甚至崛起的原因。正是因为秦穆公去世的时候,把所有人才都殉葬了,所以后来秦国没有出现晋国那边的六卿世家,没有出现‘三家分晋’或者‘田氏代齐’这样的情况。

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晋国挡住了秦国的发展,所以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只能向西边发展,最终统一了西方。这也为战国时期,秦国具有广阔的后方,可以独自面对六国的围攻,埋下了一个伏笔。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