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军有530万人,美式装备,能打赢1937的日本吗?

1946年的国军和1937年的日军就综合实力而言,日军更强大,要短期内打赢日本人没那么容易。尽管国军的武器装备要好一些,也许会使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变得不再那么惨烈

1946年国军1937年的日军就综合实力而言,日军更强大,要短期内打赢日本人没那么容易。

尽管国军的武器装备要好一些,也许会使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来说,变得不再那么惨烈。但抗日战争仍然是两国实力的对决,旧中国国力积贫积弱,而日本是当时世界上能排得上号的强国,抗日战争本质上是一场持久战,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正是建立在两国实力不平衡的基础上做出的论断,‘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除非当时有漂亮国的援助,那样的话日本人是拖不起的,然而在1937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奉行所谓的绥靖政策,中国反而从轴心国德国(日本的盟友)和苏联进口武器来武装自己。决定战争的走向输赢,离不开当时的大环境。



总之,中日两国之间的较量如果放在1946年和1937年两个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两个不同的结果,武器装备虽然能改变局部战争的胜负,但也和两国之间的实力,国际环境甚至人的因素有关,不过最终结局还是一样的——小日本必败。




首先要更正一个概念,抗战结束后的1946年,国军的兵力并没有这么多。当时的国民革命军总兵力只有约420万,当然这是排除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数字。其中有约一半都是守备部队及各类后勤、专业、院校兵种,真正可以用于野战的部队只有200多万。这里面可以为国府中央随意调动的中央军及已经中央化的军队仅仅又只占一半多。所以,当时可以支配的部队不超过150万。1937年的日本常备军力虽然只有17个甲种师团不超过40万人,但科学的兵役制度和良好的国防动员体系使得日本具有相对比较充足的后备兵员。只要适度征召退役军人和进行过充足军事训练的预备役人员,日军总兵力很容易就可以达到百万之巨。这从抗战前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几场大规模会战中日军的持续增兵能力就可以看出来。另外,日军的兵员大都是具有高小以上文化程度且身体健壮、训练充分的人员组成。反观国军,士兵中虽然有部分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但由于常年战争使得兵员消耗过大,此时的大多数士兵都是身体羸弱且缺乏训练的文盲,怎么可以和战争初期没有经过大量战损的日军相比?150万对100万的微小数量差距并不能够弥补双方巨大的质量差距。况且,还在依靠拉壮丁这种原始征兵方式的国军也很难保证持续的后备兵员,而拥有现代三级动员体系(即:现役->预备役->返乡军人或受训人员)的日本却能坚持得更久。

日军炮兵

作为当时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兵员方面的问题还不是中日之间最大的差距所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在武器装备领域。老实说,1946年的国军虽然依靠抗战中后期的《租借法案》和战后漂亮国处理剩余军备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美式装备,但是装备美式武器的部队还是属于少数。全副美式装备的部队就更少了,只有以五大主力为代表的嫡系中央军才能做到。即便如此,这些美式装备都是以枪械和中小口径的火炮为主,105毫米和150毫米这种级别的重炮配备还是相当少的。至于像谢尔曼、潘兴这样用于进攻的中、重型坦克,后者就没有在中国大陆出现过,而前者接收数量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当时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而言,缺乏重武器本来就会使得进攻能力大打折扣,而一旦经过一段时间的战争消耗,如果没有漂亮国的持续输血恐怕轻武器都会难以为继。日本虽然只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小国,但若战场仅仅控制在中国大陆,其工业生产能力尚可维持几年。

美式装备的国军驻印军

最要命的问题还是在科技和工业生产能力上,轻武器生产都不足的旧中国就更不可能生产飞机、军舰这样的大型武器平台了。制海权、制空权已经成为了近现代战争的制胜要素。没有空中火力掩护,海上运输线再被日本联合舰队切断,中国军人就真的是在用血肉之躯去抵御侵略者的铁与火了。无情的事实就是:仅靠一腔爱国热血是不能打败日寇的,正面战场不行,敌后战场更不行。要是没有苏联、漂亮国等盟国的军援和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中国的战败和亡国仅仅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让日寇占领了全国,他们就会用在东北对付抗联的集团部落切割良民和抵抗组织,没有谁能够长期在这么凶残的管制之下一直坚持下去。在台湾和东北已经证明了这点。

美制谢尔曼坦克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