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别人都觉得管仲很差劲,为何鲍叔牙却说他有治国之才?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宫廷政变,齐襄公被大臣杀害。一时间齐国无主,国内大乱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宫廷政变,齐襄公被大臣杀害。一时间齐国无主,国内大乱。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小白匆忙回国,谁先到,谁便能成为下一任齐国国君。

最终,公子小白登临君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在相国管仲的辅佐下治理齐国,会盟天下,号令诸侯,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也因此被誉为华夏第一相

然而,名满天下的管仲年轻时却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有人说,他就是个品行不堪穷小子。

管仲曾经和鲍叔一起经商,分钱的时候总是给自己多分一点,因此许多人认为他贪财。他还当过逃兵,所以人们还讥笑他胆小懦弱。

管仲入朝为官后,辅佐公子纠。为了帮助公子纠夺得君位,他试图杀了公子小白。因此,他与公子小白之间还隔着一箭之仇。

那么,齐桓公为何会任用这个品行不佳,还与自己有仇的管仲为相呢?管仲到底有什么厉害之处,可以辅佐齐桓公登上霸主的宝座呢?

这一切,还要从管鲍之交说起。

01

管仲拜相

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家的代表人物。

管仲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父亲管庄是齐国大夫。年少时的管仲生活无忧无虑,俨然一副世家贵公子的做派。

不久之后,父亲管庄去世,家庭逐渐没落,管仲的生活开始变得入不敷出。为了缓解经济压力,管仲便开始和鲍叔牙合伙做生意,想要赚点钱解决全家的温饱。

分钱的时候,管仲经常给自己多分钱财,世人说他贪财。但鲍叔牙从不与他计较,体谅他家中贫困,生活不易。据《史记》记载: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不久之后,齐僖公为图霸业,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原各诸侯国,于是开始大量征兵。恰逢此时,管仲生意失败,为了另谋出路,他决定弃商从军,开辟另一条人生道路。

可令管仲没想到的是,他刚入军营,就遇到齐国与宋国开战,拳脚功夫还没学的管仲就被拉上了战场,管仲一个文弱书生,从没见过尸横遍野的战场。

战场的残酷给了管仲巨大的冲击,他明白,当兵也不是自己的出路,更何况家中还有老母需要奉养,自己决不能出事。于是,他脚底抹油,迅速地逃了。

管仲成为逃兵的事情很快就在家乡传了开来,大家都说他胆小懦弱,管仲因此始终抬不起头来。

而此时,鲍叔牙却安慰管仲说:“我知道你不是贪生怕死,是因为家中还有老母要养。你莫要妄自菲薄,你只是时运不济,若是给你机会,你必定会有所作为。”

此时的管仲在人生的道路上十分迷茫。经商失败,成为逃兵,三次做官,三次被逐,年岁渐长,一事无成,他对自己无比失望。

因此,鲍叔牙的鼓励让他有一丝安慰,他不禁感慨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龅牙叔说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这一年,齐国国君命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管仲知道,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终于到了,于是摩拳擦掌,准备好好干一番事业,鲍叔牙却有些犹豫。

当时,诸儿已经被立为太子,将来继承君位的必定是他。公子纠和小白在诸儿的打压下,很难有出头之日,如此情形之下,管仲与鲍叔牙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可管仲却认为,诸儿虽被立为了太子,但是品行卑劣,将来是否能稳坐君位还是个未知数。在他看来,能治理齐国的人非公子纠和小白莫属。

管仲的确有惊世之才,先见之明。

齐国国君病逝后,诸儿继位,史称齐襄公齐襄公继位后,荒淫无道,政令无常,甚至与自己的妹妹,也就是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私通,还因此将鲁桓公杀了,闯下大祸。

见此情形,管仲和鲍叔牙都预感到齐国将会发生大乱,于是决定带着两位公子逃亡。一来可以躲避灾祸,二来也可以静观齐国的形势变化。


因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宗室之女,管仲便带着公子纠逃到了鲁国。而公子小白是卫国之女,但是卫国路程遥远,于是鲍叔牙就带着公子小白暂避到了齐国南面的莒国。

而就在此时,齐国国内正在上演一连串的宫廷政变。据《左传》记载:

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期戍,公问不至。

齐襄公在位时,曾派遣大臣戍边,并约定及瓜而代。意思是到了下一次吃瓜的季节,就安排人去替换。可是,一年之期已过,齐襄公却始终没派人前往,国君的言而无信惹怒了大臣。

与此同时,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也因为待遇被降低而记恨上了他。于是,这几人一拍即合,谋逆作乱,将齐襄公给杀了。

齐襄公死后,公孙无知登上了君位。可就在第二年,篡权夺位的公孙无知同样被受他侮辱的大臣给杀了。公孙无知的死造成了齐国无君的局面,国内开始陷入动荡。

齐国接连发生的流血政变震惊四海,国内无君的消息也很快传遍了各个诸侯国。这样的局面给了公子就和公子小白一次争夺君位的消息,就这样,一场较量拉开帷幕。


此时,得到消息的管仲立刻进宫请见的鲁庄公,想向鲁国借兵车百乘,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继位,可是鲁庄公内心却有些犹豫。

他深知,齐国内乱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若是能夺其都城,那齐国便会在他的掌控之中。于是,他便向管仲说道:“先生,此事不宜操之过急,还是再打探一下虚实为好。”

管仲见鲁庄公有意推脱,于是催促道:“鲁侯,消息这么快传到鲁国,必定也已经传到了莒国,只怕公子小白此刻已经在赶往齐国的路上了。”

管仲预料的没有错,此时的齐国国内,大臣们正在就立君一事进行商议。已经有支持公子小白的大臣暗中帮助小白返回齐国。

管仲明白,哪怕公子纠是小白的哥哥,可是先入为主,只要小白先进入齐国,即便公子纠接踵而至,只能是后来者为客。十万火急之时,容不得片刻怠慢。

在管仲的劝说下,鲁庄公当即决定派遣兵马护送公子纠回齐国,并让管仲令带士兵快马去接住小白,为公子纠赢得返齐的时间。


不久后,管仲就带着兵马在半道上将公子小白拦了下来。小白见管仲带着兵马而来,心中了然,于是问道:“先生,你这是做什么?”

管仲行礼道:“公子这是急着赶回临淄吧?”

小白见状,也不绕弯子,回道:“难道先生不是吗?所为何事,你我心知肚明,先生有什么话还是直说吧。”

于是,管仲便说道:“公子处变不惊,果非凡人。但是,公子纠是你的兄长,国君之位理应由公子纠来继承,还请公子回到莒国,不要越礼。”

小白闻言也高声回道:“齐国现在需要的是贤者而非长者,身为齐国臣子就当为国尽力,先生若是要阻拦,小白只好无礼了。”

小白说罢,便不再理睬管仲,准备继续赶路。管仲本想劝小白放弃国君之位,却见小白态度强硬。于是管仲心中一动,突然夺过士兵手中的弓箭,一箭射向了小白。

见小白中箭倒地,管仲以为小白身死,惋惜道:“我是公子纠的师父,助他登上君位是我应尽的义务,既然你不愿放弃,如今也只有杀了你才能了事。”


其实,管仲十分欣赏公子小白,但是,他更清楚自己的身为。他既然辅佐公子纠,就要恪尽职守,尽自己所能为其谋求君位。因此,管仲不惜射杀小白,为公子纠扫除障碍。

在亲眼看到小白倒地后,管仲立刻派人将消息送到了鲁国。知道公子小白身死的鲁庄公以为胜券在握,因此护送公子纠回国的护军也放慢了前进的脚步。

可是,当公子纠的车驾驶入齐国的时候,却遭到了守城军的反击。原来,此时的齐国已经新君继位,而这位新君不是别人,正是已经死了的公子小白。

原来,管仲那天一箭射在了小白的带钩上。小白知道管仲不达目的不会罢休,于是急中生智倒地诈死。待管仲走后,小白便立刻起身,火速赶往齐国,先入为主登上了齐国国君之位。

小白登上君位破坏了鲁庄王的计划,因此,大为恼怒的鲁庄公决定派兵讨伐齐国,企图再次干涉这场君位之争。

齐、鲁两国在乾时交战,鲁庄公亲自率军出征,可实力不敌齐国,最终兵败。鲁庄公仓皇而逃,管仲和公子纠也只好再次回到鲁国。

经过这次讨伐,小白终于坐稳了齐国的君位。


一日,齐桓公在齐王宫召见鲍叔牙,他想让鲍叔牙出任相国一职。可是,鲍叔牙却反问道:“敢问,君上的志向是治理好齐国,还是要成就霸王之业?”

齐王宫毫不犹豫地回答道:“当然是成就霸业,先生为何如此问?”

鲍叔牙恭敬地回道:“若是君上只想治理好齐国,我姑且能够胜任,可若是想成就霸业,恐怕还得另外一个人来辅佐君上。”

齐桓公问道:“是谁?”

鲍叔牙回道:“唯管仲可以!”

听到管仲这个名字,齐桓公不禁怒火中烧。他厉声说道:“寡人知道先生与管仲是好友,但没想到,先生居然会徇私为管仲求情。”

鲍叔牙见状,劝说道:“君上,我推荐管仲不是徇私,而是他的才能可堪重任。”

齐桓公见鲍叔牙如此肯定,便又问道:“他有何才?”

鲍叔牙回道:“管仲宽以从政,惠以爱民,治理江山,权术安稳,取信于民,深得民心,制定礼仪,风化天下,处处皆在我之上。”


可是,齐桓公无论如何也忘不了管仲的一箭之仇,他甚至想立刻要了管仲的命。

鲍叔牙深知齐桓公心中的刺,于是又劝道:“管仲身为人臣当为其主,他为辅佐公子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射杀君上,忠心可鉴。若君上免其罪并委以重任,我相信他会像辅佐公子纠一般辅佐君上。君上若是想成就霸业,此人万不可失。”

其实,齐桓公也清楚管仲的才能,但是他想起管仲那一箭,不禁脊背发凉。在龅牙叔不断地劝说下,本想杀了管仲的齐桓公最终决定放他一马,将他召回齐国

鲍叔牙举贤不避亲,还将相国之位让给管仲,这份情谊为后世传颂。而齐桓公放下仇恨,原谅管仲,还准备重用他,也足以说明他的贤明与大度。

可是,不仅齐桓公知道管仲有大才,鲁庄公也同样知道。

这日,鲁庄公在鲁王宫召见了管仲,想要将他收入麾下。可是管仲自知是公子纠的师父,即便公子纠没有登上君位,他也不应该转投他国。

听到管仲的拒绝,鲁庄公怒上心头,厉声说道:“你可知,寡人能用你,也必然能杀你!”


就在这时,宫人来报,齐国使者鲍叔牙请求觐见鲁庄公。鲁庄公十分疑惑,可也不清楚齐国此番的目的,于是命人将鲍叔牙请了进来。

鲍叔牙见到鲁庄公后,恭敬地说道:“鲁侯,我奉齐侯之命,率军前来押送管仲返回齐国。”

鲁庄公问道:“率军押送?”

鲍叔牙回道:“是的,齐侯说了,公子纠是他的哥哥,他不忍亲自动手,还请鲁侯代为杀之。可管仲胆敢射杀君上,罪不可恕,齐侯想要亲自动手,才能解心头之恨。还请鲁侯让我将管仲带回齐国,否则齐侯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鲁庄公听罢,只得无奈答应。鲁国已经败了一次了,他不敢再与齐国硬碰硬,所以只好乖乖地交出管仲。

就这样,鲍叔牙将管仲一路押解回了齐国。可令人没想到的是,一入齐国境内,鲍叔牙便将管仲的枷锁给解了,还让他即刻去见齐桓公。

管仲见到齐桓公后,内心一片死寂,他知道自己的死期终于到了。可没想到齐桓公却笑了起来,问道:“先生以为寡人要杀你?”


管仲见齐桓公如此问,无力地回道:“君上大费周章地将我带回齐国,不就是为了此刻吗?”

齐桓公见状解释道:“先生与我有一箭之仇,我本该杀了先生报仇雪恨。可先生有大才,寡人希望先生能辅佐我,兴利除弊,强齐图霸。”

管仲听罢,明白齐桓公是想要重用自己。他没想到齐桓公有如此胸襟,将来必成大事,于是俯首称臣。不久后,齐桓公便任用管仲为相,主持政务,齐国的霸业也由此开始。

管仲死里逃生,一跃成为齐国的相国,开始了他大展宏图的一生,而齐桓公用贤不避敌也成了千古美谈。

但是,这件事放在当时,却让管仲再次受到了不小的争议,也让他的名声再次变得不堪。

原来,管仲离开鲁国后,鲁庄公便将公子纠杀了,他的另一个师父也跟着自杀了,世人皆赞其忠烈。因此,活下来的管仲便被世人唾弃,更何况他还辅佐了公子纠的对手。

面对世人的职指责,管仲不以为意,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他不会为了个人而牺牲,他要为之牺牲的是,国家破,宗庙灭,祭祀绝。

就这样,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开启了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画卷。


02

九合诸侯

春秋是一个充满硝烟的时代,周王室的衰弱让强大的诸侯们嗅到了机会。他们无视周天子的王权,开始肆无忌惮地相互征伐,兼并,想通过争霸来展示自己的实力。

这其中,野心最大的便要属齐国国君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一度代表周天子号令天下,但是他的称霸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登上君位已经一年有余,他拜管仲为相,又招揽了大批名士良才,齐国在他的治理下,国力逐渐强盛,百姓安居乐业。

不过,他的心中却有一根一直想要拔掉。

一年前,齐国发生内乱,他与公子纠争夺君位。鲁庄公想要扶持公子纠登临君位,一再让齐桓公身涉险境,最后还率军攻打齐国。

为了报当年之仇,齐桓公便决定攻打鲁国,于是,他叫来管仲商议此事。

管仲听闻齐桓公的目的后,劝谏道:“伐鲁一事还望君上三思,鲁国虽小,却也是周天子分封,若是因为私仇而攻打,恐在礼仪上难以立足,更何况不义之战如何能胜?”

可是,此时的齐桓公心意已决,不愿听管仲的劝说。


鲁国与齐国是邻居,常有摩擦。齐桓公曾经与鲁国交战数次,皆大获全胜。因此,对于此次伐鲁一事,他仍是信心满满,还派出了最为信任的鲍叔牙为将,攻打鲁国。

就在鲁庄公集结军队,准备与齐军奋力一战时,一个名叫曹刿的年轻人前来求见鲁庄公,希望鲁庄公能够让他随军出征,他必定能取得胜利。

鲁庄公见曹刿年纪轻轻,口气不小,还真想看看他的本事,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不久后,齐国就仗着兵强马壮攻入了鲁国境内。鲁庄公被逼无奈,只得下令,让军队退到易守难攻的长勺地区,躲避齐军的锋芒。

齐军见鲁军仓皇逃离,皆认为鲁军不堪一击,于是再次发起声势凶猛地攻击。鲁庄公也急忙命人擂鼓,准备下达作战命令,却被一旁的曹刿拦了下来。

只见曹刿说道:“君上可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纵然齐国强大,也必败无疑。”

果然,齐军正如曹刿所说的那样,虽然攻势凶猛,但是连续数次都没有攻下鲁国的阵地,将士们也开始显露疲惫之态。曹刿见时机已到,便向鲁庄公建议反攻。

于是,鲁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反击的号令。鲁军穷追猛打,齐军四散溃逃,逃跑的途中,齐国公子雍被鲁军射杀。


长勺之战,齐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这一次绝无仅有的大败让齐桓公意识到,管仲的劝说也许是对的,以武力争霸一方不现实,以德服人才是出路。

管仲见齐桓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于是又向其献策道:“君上,若想成霸业必要合乎礼,如今周氏虽不振,但仍是正统,遵勤君王,攘斥外夷,以周天子的名义统御诸侯便是何乎礼。”

这是管仲第一次向齐桓公提出著名的尊王攘夷策略,这个策略的核心就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

但是,想要借助周室之名是需要契机的。恰逢此时,宋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公元前682年,宋国的国君宋闵公在和大将南宫长万下棋的时候,嘲笑了几句对方的棋艺,结果,恼羞成怒的南宫长万当场就将宋闵公杀害了,宋国因此大乱。

闵公矜此妇人,妒其言,顾曰:“此虏也!尔虏焉故,鲁侯之美恶乎至?”万怒,搏闵公,绝其脰。

宋国无主,本该是由周天子出面,另立新君。但不巧的是,周庄王也刚刚病逝。一时间,宋国的乱局便无人主持,得到消息的管仲认为,齐桓公的机会来了。


当时,周室新君继位,根基不牢,管仲便建议齐桓公趁此机会前去洛邑。一来是吊丧,二来,周室新君继位,根基不牢,趁此机会请周天子下旨由齐国主持诸侯会盟。

这样,名义上是平定宋国的内乱,可实际上可以借此机会树立威信,以图称霸诸侯。

公元前681年,周天子同意的齐桓公的请求。随后,齐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义向宋、鲁、陈、卫等九个诸侯国发布公通知,三月在北杏会盟。

会盟时,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轻装简行,军队都没有,以示诚意。然而,这次参加会盟的,除了齐桓公外,只有齐、宋、陈、蔡、邾这五个国家。

齐桓公虽然内心恼怒,但是面上仍做出一副大度的样子来说道:“诸位,我奉天子致命会盟诸国以匡周室,现应推举一人来主持此次会盟,实行天子旨意,不知各位觉得谁合适?”

几位诸侯见齐桓公如此说,心下明了,便纷纷推举了齐桓公。

齐桓公见状,也不推诿,说道:“承蒙诸位信任,那寡人就不推辞了,今日会盟于北杏,共扶王室,抵御外侮,若有违反盟约者,列国共伐之。”

齐桓公说罢,管仲便建议道:“君上,此次会盟鲁、魏、郑等国国君未到,按例当伐。”

众人也纷纷附和道:“他们这是对周天子的不敬,当伐!”


北杏会盟的主要目的其实是解决宋国的内乱,但是,到会盟结束也没有商议出有用的成果,而这对于齐桓公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的。

因为,这是自周开国以来,第一次有诸侯主持的盟会。并且,齐桓公还以诸侯的身份当上了盟主,在此之前,盟主一直只能由周天子担任。

北杏会盟开启的齐国称霸的时代,也翻开了春秋五霸的恢弘篇章。

除了齐国之外,此次会盟的受邀国有九个,可到场的诸侯国实际只有五个,其中,没有到的国家就有鲁国,鲁国和齐国可谓是宿敌。

此时,距离长勺之战已经过去了三年,这三年里,齐桓公招兵屯粮,一心想要报当年之仇,此时,恰好鲁国没有参加会盟。于是,齐桓公便以无视周天子为由,讨伐鲁国。

这几年,在管仲的辅佐治理下,齐国的整体实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军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鲁国已经很难像长勺之战那样侥幸胜利了。

公元前681年,齐国再次伐鲁。这一次,齐军以风卷残云之势占领了鲁国的大片土地。为此,鲁庄公只得派遣使者觐见齐桓公,提出愿意割让土地,尊齐桓公为盟主,请求停战。


齐桓公见鲁庄公服了软,于是想要乘胜追击,借此机会一举灭了鲁国。

管仲见状,赶忙劝说道:“君上,您忘了北杏会盟的梦盟约了,您说过,诸侯不兼并,共匡王室的。我们攻打鲁国是因为其无视周天子的威严,但是吞并鲁国就没有道理了。”

齐桓公被战胜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听了管仲的劝说后,一下子清醒过来,他连忙问道:“寡人一时太高兴了,那依先生看,寡人该如何做?”

管仲建议道:“君上,不如将占领的鲁国土地还回去,这样才能彰显您的仁义,各国诸侯也会赞扬您。”

齐桓公听了管仲的建议却立刻拒绝了,他认为,占领的鲁国土地是将士们用性命换来的,若是轻易还回去,怎么对得起死去的将士。于是,齐桓公还是决定将鲁国土地收归己有。

公元前680年,齐鲁两国在柯邑会盟,就停战进行谈判。这一次由齐桓公和管仲代表齐国,鲁庄公则带着一个名叫曹沫的人参加了此次会盟。


席间,鲁庄公说道:“寡人的要求很简单,只要鲁侯肯将国都五十里以外的土地都割让给齐国,寡人可即刻下令退兵。”

鲁庄公身边的曹沫听闻此言,咬牙切齿道:“欺人太甚!五十里以外的土地?这样齐国从边境出发到鲁国国都便可朝发夕至,齐侯好算盘。”

齐桓公对曹沫的不敬也不理会,向鲁庄公问道:“鲁侯以为如何?”

鲁庄公见齐侯咄咄相逼,于是愤愤地说道:“如此,恐怕鲁国离覆亡也不远了,与其如此,不如我先死在你的面前。”

鲁庄公说罢,便立刻拔除腰间的佩剑,准备自刎。就在此时,曹沫一个箭步飞身来到齐桓公面前,用匕首劫持齐桓公,威胁道:“齐强鲁弱,您恃强凌弱,数次侵占鲁国。如今鲁国兵败,既有亡国之祸,我等都要成为无家可归之人,还有什么好怕的,齐侯你说是吧?”

齐桓公见生命受到了威胁,只得被迫答应,将侵占的土地尽数还给了鲁国。

于是,得到承诺的曹沫扔下了匕首,重新站回了鲁庄公的身边,面不改色,言辞如常。丢了面子的齐桓公恼羞成怒,想要毁约,最终被管仲制止了。


柯邑会盟,最终以齐国归还鲁国土地而告终,齐桓公在与鲁国的交锋中没有占到任何便宜,但是他信守承诺将土地全部还给鲁国的行为倒也赢得了诸侯们的一致赞誉。

这次的刺杀事件让齐桓公彻底放弃了以武力称霸的念头,开始彻底贯彻尊王攘夷的策略。

之后的近三十年里,齐桓公会盟诸侯十余次,多次成为盟主,在诸侯间的声望日益提高,此时,距离他称霸仅剩一步之遥。

公元前656年,周惠王想要废太子另立,这次事件成了齐桓公称霸的最佳时机。

当时,周惠王偏爱宠后所生的小儿子,想要废掉长子的太子之位,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各诸侯国之间。

管仲听闻消息后,于是向齐桓公建议道:“君上,太子郑之所以失宠是因为在朝中势力单薄,若是齐桓公能扶持太子郑上位,这对齐国是大有裨益。”

齐桓公听罢问道:“先生,话虽如此,可寡人要怎么做呢?”

管仲继续说道:“君上可上表天子,请太子出朝,相会各国诸侯。只要太子出朝,君臣名分定了,周天子便不能随意废了太子。”


于是,齐桓公便按照管仲的建议,上书周天子,并传书诸侯,约定第二年夏天在首止相会。

公元前655年,齐、宋、鲁、陈、许等八国诸侯齐聚首止,太子郑也随后赶到,于是齐桓公率诸侯拜见。

首止会盟中,齐桓公以对待天子的礼仪对待太子郑,各国诸侯也纷纷效仿。周惠王见此情形,明白了齐桓公齐桓公的意思,心中虽有不忿,但也只能放弃了废太子的想法。

三年后,周惠王病逝,太子郑登临王位,史称周襄王。

周襄王登位的第二年,齐桓公在葵丘与诸侯会盟。周襄王一直感念齐桓公的恩情,虽然没有到场,却派遣使者对齐桓公进行了赏赐,并由他代替周天子主持会盟。

在葵丘会盟上,齐桓公代表周天子宣布了五禁条款:

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

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周天子对齐桓公的赏赐是史无前例的最高规格,也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正式成为春秋首霸。


03

最后

齐桓公在位的四十多年,在管仲的辅佐下,大力开展改革,积极对外活动,使齐国逐渐强盛,齐桓公也成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曾评价管仲: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齐桓公问他:“群臣中谁可以代你为相?”

管仲说回道:“没有比君主更了解臣下的。”

于是齐桓公问道:“易牙如何?”

管仲说:“为讨好君王杀掉孩子,这样的人不合人情。”

齐桓公又问道:“开方如何?”

管仲回道:“为讨好君王背弃亲人,这样的人难以亲近。”

齐桓公再次问道:“竖刁如何?”

管仲回道:“为讨好君王阉割自己,这样的人难以亲爱。”

这一年,78岁的管仲病逝,没有了管仲的辅佐,齐桓王晚年昏庸无能。他不听从管仲的建议,重用了这三个人,导致这三人专权。

最终,这四个奸佞小人各为其主,携众公子争夺君位,将齐桓公幽禁于冷宫中活活饿死。齐桓公死后,尸体停放在冷宫,无人为其收殓,一代霸主如此陨落,实在让人唏嘘!




大才之人,成功之前往往非议颇多,比如韩信受胯下之辱,苏秦被妻嫂鄙视,陈平只能娶个N婚寡妇,刘邦被人称作流氓。人们只会以世俗的眼光,盯着私德,没有看到他们真正的才具,和博大的胸怀。


如果光盯着私德,管仲就是个小人,贪财、背主、贪生、好奢,哪一条都足够把他踩扁。但是鲍叔牙最懂管仲的价值,不光宽容他,还竭力把管仲推上相位,成就了一段“管鲍之交”的美名。

事实证明,鲍叔牙虽才具不如管仲,但是在识人方面,却独具一格。管仲在新的平台上,展现了他远超于那个时代的才华,就连对德行要求极为严苛的孔子,也不得不承认:没有管仲,华夏早就被夷狄吞了。

管仲为何被世俗认为很差劲

管仲祖上很辉煌,是周穆王的后人,姬姓管氏,家族世代官宦。可惜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家道中落,到管仲这一代,家里成了贫困户。

管仲有一句被后世奉为经典的话:“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恐怕只有他这种经历过生活窘迫的人,才能说出如此深邃,穿透人性的话。


仓廪不实,衣食不足的管仲,被人诟病不知礼节,不知荣辱,也就不奇怪了。

1.管仲的贪财

为了解决生计,管仲放下士族阶级的架子,与好友鲍叔牙合伙经商。以管仲的家境,估计也拿不出多少本钱,可是每次分配红利时,管仲总是面不红耳不热地拿走大头。管仲后来自己回忆说:

“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

好在鲍叔牙为人大度,从来不计较,而且还为管仲找理由:他家太穷了,应该多拿点。鲍叔牙的大气,反而更加反衬了管仲的贪财。

2.管仲的贪生

管仲年轻的时候,和鲍叔牙一起服役,领导了三次战斗,每次都因为自己贪生怕死,导致失利。


这种贪生的行为,让管仲饱受争议。鲍叔牙却说:管仲不是贪生,他家里有老母需要奉养,他死了老母就无法生存。

如果这个理由成立,哪个士兵不都是这样?谁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3.管仲的背主

后来管仲与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在争夺君位的过程中,因为管仲的疏忽大意,公子小白,也就是齐桓公,登上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逼迫鲁国杀掉公子纠,交还管仲。

主人罹难,仆众尽忠,这是古人基本的思想。与管仲一起追随公子纠的另一位臣子召忽,就选择了为公子纠尽忠,他自杀于鲁国。


管仲很聪明,知道齐桓公之所以坚持要回活着的自己,是鲍叔牙的话起了作用,想让他改换门庭,为齐桓公服务。管仲没有学习召忽,回到齐国后,立刻拜倒在齐桓公脚下,变脸速度奇快。

4.管仲的好奢

管仲为相后,生活那是相当的奢华,一切向齐桓公看齐。

齐桓公为了表彰管仲的功劳,赐谷城给他作食邑。管仲不满足,在府中筑“三归台”,所谓三归,即“民人归,诸侯归,四夷归”。管仲在三归台置酒器,常常与公卿在此宴饮纵乐。

在世俗眼睛里,管仲的这些行为不光污点,简直不为人齿。


管仲的治国之才体现在哪里

事实证明,鲍叔牙的眼光非常独到,他看到的不是管仲的小节,而是内质。管仲虽不是诸子百家的学术大佬,却是第一个把他的法家思想,运用到治国的能臣,造就了那个时代,最璀璨夺目的政治成就。

1.尊王攘夷,确立霸主地位

春秋礼坏乐崩,西周的礼制社会受到严重挑战。自郑庄公对王室用兵,并与周桓王互质,王室威信一落千丈。

但是管仲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尊王攘夷。客观来说,管仲的尊王攘夷,本质上不是为了维护周王室,而是齐国。不过,能准确地判断形势,以反潮流的大格局,积极充当王室的拥护势力,并借由王室大旗,做“国际警察”,维护中原道统,这种眼界独领风骚。

管仲为相期间,多次仗义疏难,出兵帮助燕国、邢国、卫国,征讨入侵中原的戎狄,帮已经被灭的卫国和邢国复国。同时又对抗窥视中原的楚国,维护了中原诸国的生存空间。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今天都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但是在春秋时期,那是外来族群的入侵,所以孔子才说: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中原服饰,男人的服装是右衽,左衽是夷狄习俗。被发就是披头散发,中原是束发,只有未成年的孩童才会“被发”。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这些人都是披头散发,穿着夷狄服饰的人。言下之意,没有管仲,中原文化早就灭亡了!

春秋霸主轮番上场,齐桓公称霸,是那个时期影响力最大,受到的美誉度最高。管仲成就的不光是一个名垂青史的齐桓公,也不仅是一个强大的齐国,而是中原文化的传承。


2.超脱于时代的经济理念与政策

在耻于谈论钱财的古代社会,管仲第一个提出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基础性作用,他毫不掩饰地主张,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离开了物质文明,一切都是空的。所以,管仲一直把齐国的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强盛的基础。

齐桓公想迫不及待地称王称霸,管仲表示反对:

“(齐桓公说)‘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管子对曰:‘未可,国未安。’桓公曰:‘安国若何?’管子对曰:‘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遂滋民,与无财,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国家安定是称霸诸侯的先决条件,国家安定的先决条件是资育民众,让老百姓有经济能力。这段对话里,透露了管仲的两个思想:一是藏富于民,二是民富是国强的基础。这种思想,提出于封建等级制社会,真是光照日月。

为了实现他的理想,管仲改革了一系列经济政策:

①改革商业税收政策

古代对商业税基本上走两个极端,要么放任不管,要么涸泽而渔。管仲采取“一放一抓”,放掉渔业、牧业、森林资源开发,这一类商业行为的税收,让利于民。同时将关乎国计民生的盐铁经营,收归国有。

②展开“国际货币战争”

管仲的“货币战争”,各种资料最精彩,比如石壁谋、楚国购鹿、衡山之谋等等。以衡山之谋为例,简述一下。


齐国计划征讨衡山国,为了削弱衡山国经济实力,管仲想出了一条计谋。他先花数倍的价格,从衡山国大肆购买兵器,导致衡山国举国集中财力制造兵器。接着管仲又以数倍的价格,购买粮食,衡山国的粮食储备,迅速流入齐国。

等这些工作做的差不多了,管仲立刻停止收购,并大举进兵衡山。这时候衡山国才发现,兵器卖光了,粮食储备也空了,想点兵抵抗,根本没了力量,只好举国投降。

③实施国家经济宏观调控

司马迁的《史记》有一片《平准书》,详细描述了西汉时期的经济政策,其中以国家资本,调控经济走势的政策,就叫“平准”。

具体方法就是,当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时候,国家出钱,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商品,以保证价格不至于大幅下滑,保证生产者基本利润。当市场求大于供的时候,将储备抛向市场,以平抑价格,保护消费者权益。


管仲生活的年代,根本没有经济学,更没有现代经济学,他比西汉的经济政策,早了五百年。西周是从游牧文明刚刚过渡到农业文明,在那个时候,管仲竟然具备了商业社会的经济意识,并靠制度来落实,实属不易。

④国家管控货币发行

古代货币铸造,很长时期都是市场行为,民间可以介入。管仲是第一个注意到铸币权,对国家经济大势影响的政治家。为此,管仲制订了一系列的国家货币发行机制。

⑤土地租税等级制

以前土地租赋的征收很粗狂,唯一的标准就是数量。可事实上,土地的肥沃程度,适合的经济作物,以及受到水害灾害的威胁程度,差距很大,一碗水端平,看似公平,其实很不公平。

管仲实施了“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租税征收法。

⑥资源环境的保护性开发

管仲规定“山泽各致其时”,意思是山泽这些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按“时”而行。所谓按“时”,就是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比如伐木,只能在冬季,捕鱼射猎,不允许在春季。也包括,不允许射猎鱼苗、怀孕的母兽、不允许无节制地砍伐森林等等。

管仲的这些经济理念和政策,即便在其后的两千年里,都一直领先于时代。

3.领先于时代的内政治理

管仲的内置治理涉及很多方面,我们仅以两条影响较大的为例。

第一条:叁其国而伍其鄙

周初年,是部落邦联制到分封制的过度。邦联制的基本形态就是部落,所以那时候不存在行政区域划分,只有“山头”式的部落自治。管仲向齐桓公建议设立“叁其国而伍其鄙”: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国子帅五乡。叁国故为三军。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一帅......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帅。五属一五大夫。武政听属,文政听乡,各保而听,毋有淫佚者。”

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实现“定民之居”: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乱。是故圣王之处士必于闲燕,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

所以,今天的行政区域划分管理办法,这个看起来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当时是一个创举,发明人就是管仲。

第二条:任人以能

“任人以能”今天听起来是废话,在那时候却是神话。因为封建制下,官员选拔是“世卿世禄制”,爹当官,可以传给儿子,平民是没资格当官的。

管仲却超越时代限制,提出以“慈孝”、“聪慧”、“拳勇”为标准,令各地举荐人才。“慈孝”就是品行,“聪慧”就是学时,“拳勇”就是才能,很像西汉的“举孝廉”、“贤良方正”和“茂才”。

这不光是理念的突破,更是对制度牢笼的突破。

“管鲍之交”的伟大格局

可以说,没有管仲,就没有齐桓公的霸业,没有管仲,中国的历史就要改写。所以,管仲不光是齐国的柱石,更始中国历史的重要奠基者。鲍叔牙不被世俗眼光所困扰,坚定地举荐管仲,是这段光辉历史的关键人物,管仲评价“管鲍之交”时,曾经说:

“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叔牙对管仲的举荐,已经远远突破了二人的个人关系交往,而是着眼于社会价值的成就。

若干年后,管仲病危,齐桓公请教管仲,谁可以接替他为相。管仲反问齐桓公,自己相中了谁?齐桓公说鲍叔牙。没想到管仲却对自己的恩人鲍叔牙,投了反对票,他说:

“不可。其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不比之;又一闻 人之过,终身不忘。使之治国,上且钩乎君,下且逆乎民。其得罪于君也将弗久矣!”


在管仲的眼里,鲍叔牙是好人,但是太过于嫉恶如仇,不知变通,对上得罪君主,对下又不被老百姓喜欢,这样的人用不了多久你就会讨厌他。

如果不是因为管仲的历史地位,世俗恐怕又要批评管仲忘恩负义了。事实上,后来齐桓公还是用鲍叔牙当了宰相,可惜结果正如管仲所料。

我们常说,朋友之交重于“义”,可是我们在“管鲍之交”中,没见到太多相互之间的义,尤其没见到管仲对鲍叔牙的义。其实他们的交往,是突破了个人之间低层次的“私义”,把国家“大义”置于其上,这种相互成就,才是最高层次的交往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