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些取代光绪皇帝的大阿哥溥儁后来结局如何?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异常不满,不仅重新训政,还把光绪帝圈禁到了瀛台。一系列举动之后,朝廷上下都在传言,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另立新君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异常不满,不仅重新训政,还把光绪帝圈禁到了瀛台。一系列举动之后,朝廷上下都在传言,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另立新君。

然而,就在慈禧太后即将采取下一步行动时,西方列强们跳了出来,出面干涉清廷,明确反对废黜光绪帝。

按理说,光绪帝要“维新变法”,要使得清朝更加强大,西方列强应该反对他才是,为什么这时候却蹦出来支持他呢?

而慈禧太后最终没有废掉光绪帝,真的仅仅是西方列强反对吗?而险些取代光绪皇帝的大阿哥溥儁后来结局如何呢?

1898年9月21日,眼看维新派越来越不像话,甚至还有传言要刺杀自己,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再也坐不住了。一大早就跑回了紫禁城,不仅下令抓捕维新派领袖们,还把象征着封建帝国最高权力的光绪帝软禁了起来。

面对着自己养育了二十多年的光绪,慈禧太后痛心疾首,也失望透顶。光绪帝当然知道慈禧太后回来的原因,所以,一个劲地为自己辩白,坚称“围园杀后”计划,他并不知情。

但愤怒不止的慈禧太后,还是吐了他一口唾沫,大骂:

“痴儿,今日我无,明日安有汝乎?”

那么慈禧太后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一、

甲午战争前,大清好不容易通过“同光中兴”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又通过洋务运动,发展了近代海军及工业,整体国力和国际地位都是在上升阶段。

但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打醒了大清人民,也打醒了世界人民。于是一个个列强开始张牙舞爪,挤破脑袋也要跑到大清土地上分一杯羹。

而大清国更痛苦的却是光绪帝,是他打破了晚清大好局面,是他让大清陷入了任人分食,险些亡国的地步。本想亲政后大展手脚,在国际舞台露露脸,却没想脸是露了,不过却让众人看到了他的无能。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也很痛苦,她就是慈禧太后,她也没想到自己辛苦扶持了多年的光绪皇帝。竟然是如此幼稚,如此不堪大用,就因为自己一时没照顾到,国家竟然出了这么大的错,悔!

她悔是悔,但却除了给光绪帝摆脸色,除了自己再亲力亲为以外,也确实无能为力。毕竟在封建社会,一个皇帝如果没有失德,仅仅是决策出了问题,是不能随便拿掉的。

此时的光绪帝,自然也感受到了“亲爸爸”对自己的失望,所以,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决策。明明是效仿列祖列宗的做法,为什么战争会失败,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这个问题,李鸿章替他回答了,他在上的奏折中,提到了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一句话:

“贵国之弱,在于固守旧法。如欲自强,必须将明于西学年富力强者委以重任,拘于成法者一概撤去,方有转机。”

二、

看到了这份奏折,光绪帝猛得开窍了,犹如在黑暗中看到了一点星火,他觉得他有救了。

原来甲午战争失败,并非是自己瞎指挥,而是祖宗之法出了问题。并非是自己不够“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而是因为这些都是无用之学。

一旦走进了这个死胡同,光绪帝就再也走不出来了……

他为了一改在“亲爸爸”面前的形象,他要变法,他要当大清国那个纠错人。只要变法成功,大清很快就能追上列强,甚至还能超过他们,一次小小的失败,并不会妨碍他光绪帝成为大清国最伟大的皇帝。

看到皇帝又重拾信心,慈禧太后还算是有点点欣慰的,至少代表着光绪帝没有放弃努力。

所以,当光绪帝兴致冲冲地把康有为写的变法奏折拿给了慈禧太后看,慈禧太后并没有打击光绪帝的热情:

“亦为之动,命总署王大臣详询补救之方、变法条理。”

慈禧太后支持变法,也是有原因的:

虽然甲午战争的失败,让她对光绪帝很有意见,但她也是一个爱惜自己名声的人,毕竟已经还政给光绪帝了,自己也就不便于过多干涉政事。

其次,甲午战争失败后,西方列强都来瓜分大清,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阶段,变法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

最后,慈禧太后老了,她也搞不明白这么多新名词,也就是说,变法是必然,但她自己能力有限,无法领导变法。

三、

维新派和光绪帝太过理想化,变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却想几个月就实现,而且还不给人准备的时间,也注定会失败。

比如突然宣布废除八股科举考试,一下子砸了数百万读书人的饭碗,还不告诉他们该怎么办;比如突然裁撤了詹事府等七个闲散衙门,一下子多了上万名下岗职工,关键还不安排再就业;比如裁减八旗,取消旗人的“铁杆庄稼”,这下子,连满清的根基都破坏掉了……

所以,光绪帝下发《定国是诏》不久后,很多大臣都看出来,这是胡闹。一些曾经坚定支持变法的开始动摇,一些模棱两可的大臣们开始反对变法,一开始反对变法的大臣更是时不时跑慈禧太后面前哭诉。

实际上,慈禧太后从变法一开始的时候,就对光绪帝的能力半信半疑。她才会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把北洋陆海军队都握在了手中,她还收回了所有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

但光绪帝还是违背了慈禧太后的意愿,他竟然罢免了礼部六堂官,这等于向慈禧太后夺权了。

在形势变差之后,维新派竟然认为,慈禧太后会在天津阅兵时废掉光绪帝。他们真的是高估了光绪帝的实力,慈禧太后想废掉光绪帝,根本就不用到天津,一个命令就够了。

但维新派一旦认准了这件事,就钻进了死胡同出不来了。他们竟然认为只要杀掉了慈禧太后,光绪帝就能坐稳皇位,就能让变法顺利推行下去。

最后,慈禧太后终于坐不住了,一夜之间杀回了紫禁城,干掉了这群玩“过家家”的小朋友,关了光绪皇帝。

当然,慈禧太后杀回紫禁城也不是师出无名,荣禄曾经就上过奏折:

“姑俟其乱闹数月,使天下共愤,罪恶贯盈,不亦可乎?”

四、

戊戌变法随着慈禧太后回紫禁城而失败了,慈禧太后痛心疾首,朝光绪帝吐唾沫,并大骂:

“痴儿,今日我无,明日安有汝乎?”

不对啊,按照维新派这边的理论,今天要是除了慈禧太后,光绪帝就能彻底亲政了,怎么会说没了慈禧,也就没了光绪帝呢?

只能说明,维新派实在是太幼稚了,光绪帝要是听他们的话刺杀太后得逞,也就离死不远了:

要知道,此时的光绪帝除了还有几个维新派大臣支持以外,已经得罪了大部分官员。而且这些官员还是掌握实权的,尤其是那些守旧派大员,一个个恨不得光绪帝下台。

还记得刚才提到的裁减八旗新政吗,一旦慈禧太后遭遇不测,先不说荣禄会不会起兵进宫。单就说那些守旧派大臣们,马上就有了“清君侧”的借口,“清君侧”说是清君侧,实际上就是清君。

光绪帝内无权威,外无兵将,就是个光杆,到那时候,岂不是任人宰割?

这说明,光绪帝根本就没看到自身的危机,他以为政治这么好玩,还嫩得很,若不是慈禧太后很强势,她们娘俩都很难生存下去。

实际上,就算是慈禧太后及时出面制止了变法,还圈禁了光绪帝,那些守旧派大臣们仍然是不依不饶,大有把光绪帝赶下台的阵势。

为了给这些人一个交代,慈禧太后将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带入宫中教养,并立为大阿哥。并且决定第二年,也就是1900年,废黜光绪皇帝改年号为“保庆”。

五、

可是,对于西方列强来讲,有个笨笨的皇帝也是不错的,而且端郡王载漪是义和团的幕后支持者。这种人要是当了太上皇,对于洋人来讲不是好事,所以一开始洋人就是反对废掉光绪帝。

比如英国公使窦纳乐他就直接告诉清廷,如果光绪帝出了什么问题,英国是可以一周内派兵30万的;比如日本公使也警告清廷,不要对光绪帝采取什么过激的行为;而英、俄、法等国,也不跟清廷废话,直接派兵进驻北京使馆,进行武力威吓。

他们这样做,就挡住了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以及其他宗室掌权的道路,因此他们极度仇视洋人,也就更加支持义和团灭洋。

最终,义和团失控,开始冲击外国使馆,慈禧太后也对外国人干涉她而不满,最终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

由于外国人态度坚决,再加上慈禧太后也不想轻易更换皇帝,毕竟光绪帝还好控制一些。

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圈禁在瀛台岛的涵元殿里,既是一种处罚,也是一种保护。实际上,在当时也确实发生过王公宗室纠集义和拳,刺杀光绪皇帝的政变:

1900年6月25日,八国联军就要攻进北京了,不甘失败的大阿哥溥儁、端郡王载漪、庄亲王载勋等人,带着义和拳众,突然就跑到瀛台对光绪皇帝发难。

关键时刻还是李莲英及时赶到:

“皇太后谕旨,自行在此的,全部拿下。”

这才救了光绪帝一命!

所以,没有慈禧太后,光绪帝可怎么对付这些皇室宗亲?

六、

那么,慈禧太后做的这些,光绪帝有没有意识到呢?

要说他没有这方面的考虑,那真就把光绪帝看低了,这些年来,光绪帝做任何事情,都会顾忌到慈禧太后的看法,必然也会考虑最好的结果和最坏的结果。

其实维新变法最关键的一步是整顿官制,类似于精简机构,撤除或合并一些部门和机构,提高各部门办事效率。

这才是变法受到的最大阻力来源:

“京中已有裁撤六部九卿,而设立鬼子衙门,用鬼子办事之谣。”

真正引发光绪帝执政危机的却是他撤掉了礼部六位堂官,实际上是这六位抗旨不尊,光绪帝想杀一儆百。而且这也是光绪帝亲政以来第一次行使官员罢免权,实在是忍无可忍的前提下。

作为大清国皇帝,且已经亲政,本应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行使官员罢免权,是太正常不过的一件事。但光绪帝此举却触犯到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在变法开始之前就发布了一条谕旨,二品以上高官都要去她那谢恩。等于是告诉光绪帝,二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和罢黜权并没有下放给皇帝。

随后事后慈禧太后只是在光绪帝请安的时候训斥了他一番,但按照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中记载,早在这件事之前,慈禧太后就在“隐谋”废掉光绪帝了:

“盖彼之计划早已定,故不动声色也!”

七、

真正迫使慈禧太后叫停变法,圈禁光绪帝,并产生废黜想法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件事便是刚刚提到的某些顽固派大臣的控告,荣禄就不讲了,他是坚定站在慈禧太后这边的。其中的内务府大臣立山,他曾被慈禧太后派往天津跟荣禄密谋,商量怎么对付光绪帝。

他回来之后,跪请慈禧太后训政,但慈禧太后一开始并没有答应,于是他诬告光绪帝:

“上派太监往各使馆,请去西后!”

第二件事,则是光绪帝召见了伊藤博文,这让那些守旧官员大为不满,毕竟甲午战争才刚刚过去两三年时间。

本来变法是自己人在变,就算是过分,好歹都是国人,出发点都是为了大清。但光绪帝召见了伊藤博文,等于变法力量中加入了外国势力。这让慈禧太后警惕万分,一旦维新派中增加了大量外国人,那时候再干涉就会引发列强不满,也会让慈禧太后更加难以施展手脚。

第三件事,则是维新派误信谣言,误信慈禧太后将在秋天天津阅兵时,废掉光绪帝。

实际上去天津阅兵是荣禄的主意,主要是为了逗太后高兴,当时众臣争论的焦点也是太后和皇上坐火车去天津是否合适。

而慈禧太后是非常想去的:

“太后则甚以为乐,谓己从未坐过火车,今初次乘坐,视为有趣之事。”

八、

光绪帝却不愿意让太后去,认为太后去不妥,这让慈禧太后愤怒了。于是维新派就认为慈禧太后将在天津废掉光绪帝,才有了谭嗣同去见袁世凯之事。

维新派都传遍了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慈禧太后必然也会听到风声,再加上维新派的一系列动作,最终惹恼了慈禧太后。

由此可知,真正引发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重新训政的原因中,有两条是跟国外势力相关的,或者说,是她自己认为相关的。

那么慈禧太后到底想不想废掉光绪帝呢?

如果单纯地从慈禧太后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她确实是有这种想法的:

圈禁光绪帝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试探一下西方列强的态度,于是慈禧太后宣布光绪帝病了,并以皇上的名义召天下名医来给光绪帝看病。

但看病讲究望闻问切,给光绪帝看病却是慈禧太后在讲光绪帝的病情。医生摸脉也是虚按在光绪帝手上,根本看不了病,开方子也只能开一些调养身体的上去。

后面的医生去了,也基本都是同样的结局,这时候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的传闻,就已经路人皆知了。

一方面对内宣传光绪帝病了,要看病,另一方面却对外国公使讲光绪帝身体健康,不用看病,于是引起了各国公使的关注。其中法国公使态度坚决,要派人去看看光绪帝到底病没病:

“现在各国会商,要验看大皇帝的病症,本人奉本国政府的电令,非看不可!”

虽然慈禧太后一肚子不满意,也抱怨大清皇帝病了,跟你法国人有什么关系,但迫于形势,还是答应了。

九、

那么西方列强为什么反对废掉光绪帝呢?

有好几种原因,首先就是观念问题,就类似于现在他们仍然不理解中国。很多在西方人看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放到大清,就不一样了,价值观不认同:

在欧洲各国,哪里有太后这么一个职位,国王还活着,他才是掌权者。而且他们认为,妻子比母亲重要,可以妻以夫贵,不能母以子贵。他们能理解大清的一夫多妻,却不能理解太后权力比皇帝大,竟然能废掉皇帝?

而且光绪帝并没有干什么错事,说他不孝?说他执政有问题?说他要政变?说不过去啊,本来大清国就是光绪帝的,他自己反自己?

其次,更换光绪帝不符合西方列强的利益:

光绪帝不管怎么说,也是变法维新派,有向西方靠拢的想法,慈禧太后确是守旧派。他们也清楚,在西方势力繁杂的情况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把大清变成殖民地。维护一个完整的大清,有利于他们做生意,赚钱,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主要目的就是逼着大清跟他们做生意。

光绪帝如果被废,一方面大清可能会陷入内斗,另一方面,换一个皇上,或者还是慈禧太后当政。都会给西方列强跟大清经商制造不必要的麻烦,这不符合他们的利益。

再有便是维新派的游说了,毕竟这之前维新变法轰轰烈烈,他们跟西方列强沟通较多。他们会想方设法告诉这些列强们,光绪帝的新政将非常有利于你们,毕竟变法的过程就是不断在咨询你们的。

而如果废掉光绪帝,你们想想以后即将当权的那些人,跟他们打交道容易,还是跟我们容易?

十、

那么光绪帝为什么最终没能被废掉呢?

刚才提到了,西方列强反对是一方面,国内反对是另一方面:

此时的清廷已经不是过去的清廷了,当年为了镇压太平天国,清廷给各地方大员下放了很多权力。后来八国联军来的时候,东南互保就是各地大员抱团对抗朝廷的展现。

这些掌握着军政大权的巡抚、总督,不仅有各自的税收来源,还掌握着军队,清廷的任何政策颁布,必然要得到他们的同意。

所以,当时慈禧太后要废黜光绪帝的消息传到各地大员耳中后,他们基本都是反对的。比如当时地方三巨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原直隶总督李鸿章均反对。

实际上,对于慈禧太后自身来讲,废掉光绪帝,对她同样不利:

光绪帝一天还在,她就能一天控制朝政,圈禁光绪帝其中一条原因,也是在宗族势力的压力之下进行的。

她重新训政的时候,也只说光绪帝错了,至于错哪了,她并不说,就是怕被宗族势力抓到把柄,一心要废掉光绪帝。

迫于压力,也是为了安抚他们,慈禧太后决定立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造成一种即将让光绪帝传位的假象,其实这也是慈禧太后对付端王载漪等人的一个手段。

十一、

而真正在宣传慈禧太后将要废掉光绪帝消息的人,恰恰就是端王载漪一伙,他们希望朝政变乱,越乱越好。同时他们也向各国公使发文求助,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支持,显然,最终各国激怒了端王。

义和团运动越演越烈,清廷从一开始的围剿改成招抚,这其中就是被端王一伙利用了,因为仇恨洋人,才利用义和团给清廷施压,给洋人施压。

实际上立端王载漪子溥儁为大阿哥之事,也引发了朝廷上下的不满。比如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就明确通电朝廷,明确表态支持光绪帝:

“力疾临御,勿存退位之思……”

而且,他们还通告各省:

“如朝廷不理,则请我诸工商通行罢市集议。”

当时一起签名的有1231人,可都是政商界大佬,这将会影响到西方列强的利益,这也是西方列强干涉的原因之一。

后来八国联军来了,端王势力几乎消亡殆尽,从西安回来后,端王载漪纵容义和团,获罪祖宗,大阿哥溥儁也因此被废掉了。

再后来,因为八国联军要追究清廷责任,溥儁跟着父亲一起被发配新疆,虽然最终没去成,但权势是没了。

再后来辛亥革命爆发,溥儁也失去了皇族供给经济来源,好在在民国政府找了一份工作。可好景不长,又因为各种原因辞退了他,再到后来冯玉祥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这下子溥儁彻底没了经济来源。

大舅哥看他可怜,将他接家里供养,直到1942年在塔王府里抑郁而终。




乙亥年(1889)的清宫发生了一件令人笑掉大牙的事。

某天一个宫女犯了事,按规矩要接受杖刑。就在宫女被扒掉裤子准备行刑时,众人都惊呆了,行刑手高举着大杖下不去手了。

别想歪了,不是白花花吸引人,人家还穿着内裤呢。问题就在那条内裤上,大伙儿一看傻了,这也不是女人的东西啊,再仔细一看,都忍不住捂嘴笑了,原来它的主人是大阿哥溥儁(jun)。

溥儁是谁呢?他的内裤怎么穿到宫女身上了呢?

溥儁是道光皇帝的曾孙,端亲王载漪的儿子。不过此时他的身份远比这个高贵得多,不久前他已经被过继给同治皇帝为子。按慈禧太后制定的时间表,明年他将接替光绪皇帝登基,成为大清帝国的新主人。

所以,人家此时是“皇太子”。

既然马上就要当紫禁城的男主人,提前享受一下待遇又有何妨?于是这家伙迫不及待地拿宫女们当实习对象,预习起功课来。

估计那条内裤成了皇家脸面,那位宫女也不能打了。就在此时,隆裕皇后又跑到慈禧跟前告了一状:大阿哥无礼,竟然当众拔掉我的簪珥。

慈禧差点没背气晕过去,这TM哪是人干的事!

溥儁只是宗室庶支,他到底有什么本事能当上皇太子呢?

事情要回到一年前的“戊戌变法”。由于光绪帝与慈禧的矛盾激化,以康梁为核心革新派鼓动光绪帝废黜慈禧太后夺回皇权,结果却被老谋深算的慈禧太后先下手为强了。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囚禁于瀛台,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慈禧开始酝酿废掉光绪帝。

在废掉光绪之前,首先要找好接班人。慈禧确定了一个原则:人选必须是“溥”字辈的,将他过继给同治皇帝为子。

道光皇帝的子孙众多,无论从亲疏关系还是德行、能力,原本都不应该是溥儁入选,但慈禧私心重,她把年龄放在第一位:太大的不要,不利于老娘垂帘听政。

当然,太小了也不成,连尿尿都要人伺候太麻烦。

荣禄提出一个人选——14岁的溥儁。慈禧眼前一亮:这孩子行,跟老婆子我沾亲带故。原来溥儁的老妈是慈禧的娘家侄女,他管慈禧叫“姑奶奶”。

就这样,溥儁儿戏般地当上了储君,竟然没有一个人去仔细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

这会儿,慈禧打掉门牙往肚里咽,不能再折腾了,再折腾的话,不等外部势力干预,内部就要散架子了!

原来,溥儁能上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朝中的几位大佬荣禄、庆亲王奕劻、刚毅各怀鬼胎,最后在刚毅的力捧之下,几方势力好容易才相互妥协。

内部达成一致了不管用,慈禧还面临着两股外部势力的抵制。

第一股外部势力是“疆臣”,即全国各地的封疆大吏。

慈禧最早打算是“帮光绪驾崩”,风都放出去了,说光绪皇帝病得快嗝屁了,连遗诏都替他写好了。转过年的庚子年(1900)正月初一,本该由皇帝亲自参加的祭祀大礼都改成了由溥儁代行。

就在此时,朝廷接连接到全国各地封疆大吏们的电报,以刘坤一、张之洞、王文韶为首,他们旗帜鲜明地反对所谓“建储”,并表示对光绪帝健康的担忧。

荣禄还特地去拜见了李鸿章,李鸿章更是不客气地警告荣禄:“你有几个脑袋?洋人正虎视眈眈地找借口……”

外国列强的干预,就是慈禧面临的第二股外部势力。

以英国人为首,他们悍然提出:我们不承认西太后,只认光绪皇帝,现在请允许我们派医生给皇帝治病。

在列强势力的逼迫下,慈禧只好同意由英国医生给光绪诊治。结果洋大夫宣布检查结果:皇帝无大碍,调理调理即可。

这一下子堵死了“皇帝驾崩”的途径,于是慈禧只好退而求其次,将溥儁由计划中的“皇太子”变成了“大阿哥”,由“即位”变成了“建储”。

很显然,慈禧贼心不死,她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表面上对两股势力低了头,其实是在等待机会。只是有人等不及了,他要快刀斩乱麻,尽早把溥儁推上皇位。

此人就是溥儁的生父载漪。

溥儁心急:裤衩子也乱穿了,皇后的簪子也拔了,甚至他还给光绪帝起了个外号——“鬼子徒帝”,该往下一步进行了吧?咋就停顿了呢?

载漪也急了,夜长梦多啊,于是爷俩开始积极行动。

载漪找了个好帮手——义和团。那时候正是义和团风起云涌的时候,他们打着“杀洋妖”的旗号,四处砍杀洋鬼子。

载漪正被列强阻挠儿子登基的事恨得牙根痒痒,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他向慈禧提出:义和团是可以利用的义民,用“刀枪不入”的义和团足以抗衡洋鬼子。

慈禧利令智昏,同意了载漪的建议,于是义和团转眼成了清廷的帮手。

有一次,载漪竟然率领60名义和团拳民闯进皇宫大内,要挟慈禧太后“杀洋鬼子徒帝”。慈禧一早正在慢条斯理地喝早茶,差点没被吓出心脏病,气得把载漪大骂一顿:

“你以为你儿子已经是皇帝啦?告诉你,他的废立全在我。只要有我在一天,就没你说话的份,要是再胆大妄为,老娘就把你们剔除出皇家玉牒,没收你们的全部家产!”

这话说完没多久果然应验了。庚子年七月,因义和团杀了德国公使,导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仓惶西逃,这就是著名的“庚子事变”。

到这时候,大清其实仅剩半口气。首都被占领,南方各地宣布“东南互保”,抄起袖口作壁上观。这时候慈禧展现出其灵活的政治手腕,她一面派人跟洋人谈判,一面向封疆大吏们示好,同时把事变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谁来顶这个雷呢?您大概想到了,载漪、溥儁父子的大脑袋正合适!

于是,刚毅等人被杀,载漪被革职,溥儁被剥夺大阿哥身份,逐出皇宫。一场闹剧结束了,溥儁狗咬猪尿泡空欢喜一场。

光绪二十八年(1902),朝廷再次下旨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可这爷俩胆大,居然半途跑了,流到蒙古投靠了妻舅阿拉善旗罗王。

在那里,溥儁被表妹的美貌所吸引,罗王虽不情愿,但也给足了爷俩面子,将女儿嫁给了溥儁。

如果溥儁知足,留在蒙古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可这家伙不死心,觉得自己是惇亲王的后人,应该有资格继承亲王之位,远比留在大草原吃风沙强。

于是他不顾老丈人的挽留,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北京。

大概溥儁提前预支了不该有的幸福,到了北京后,这家伙开始“还债”。他梦想中的“惇亲王”没等到,却等来了辛亥革命的枪声。

清廷虽然亡了,但按照优待条款,溥儁挂了个“总统府参议”的闲职,拿着一个月500块大洋的薪水,成了“工薪阶层”。

搁普通百姓头上,这笔薪水够活十几年了,可溥儁是什么人?连内裤都敢乱穿的人呐,他要泡戏子、抽大烟、坐豪车、住洋房,还要保养几个心仪的,这点钱哪里够?

他老婆不干了,人家也是王府的千金,哪里过得了这种生活?更不幸的是,家里两个儿子,一个天生智力缺损,活得有滋有味,一个天资聪慧,却早早夭折。

这日子没法过了,于是夫妻俩天天干仗。

1924年,冯玉祥闯进了紫禁城,将溥仪赶出了皇宫,皇室优待政策全部取消。不光如此,爱新觉罗各大王府的田产都被没收充公了,溥儁失去了坐在家里收租子的寄生虫生活。

晚年的溥儁混得很惨,他根本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只能靠变卖家产和宗室子弟的救济生活。东西卖光了,只好腆着个脸向大舅哥塔王讨要。

塔王看在妹妹的份上,每个月按时给他们家送钱送粮,后来又把他们接到自己府上居住。可塔王一死,溥儁日子就不好过了,塔王的侧福晋将他们夫妻赶到马棚里居住,视同下人。

搁一般人头上,就算流浪也不会接受这种羞辱,可溥儁居然忍气吞声,在那里度过了余生,最后死在了那里,享年57岁。

据说溥儁死后连一块墓地都没有,就被埋在了殡仪馆后院的空地上了。

清廷覆灭,爱新觉罗的子孙们风吹雨打去,不过像溥儁反差这么大,晚年活成这副德行的还真罕见。

真是应了那句话:捧得越高摔得越惨,“德不配位”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