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奇怪之处为何前6期将星如云,后17期却再难出名人?

黄埔军校”这四个字可以说是人尽皆知。20世纪初,从这所军校走出的学员(名人、杰出将领)几乎可以说是代表了整个中国近代人物战争史,他们每个人都赫赫有名,比如,周恩来、蒋介石、林彪、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

黄埔军校”这四个字可以说是人尽皆知。20世纪初,从这所军校走出的学员(名人、杰出将领)几乎可以说是代表了整个中国近代人物战争史,他们每个人都赫赫有名,比如,周恩来蒋介石林彪叶剑英聂荣臻徐向前等。



黄埔军校一共有23期学员,名人和杰出将领基本都集中在前六期,但是从第七期开始就很少有名人和杰出将领,学员基本都是默默无闻,这是为什么呢?



1922年6月16日,孙中山的部下,广东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兵变,他派4000多人围攻总统府,还炮击孙中山住所观音山粤秀楼。“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虽然孙中山失败过很多次,但作为近代史上最著名领袖之一,失败并不妨碍他的伟大,他总能从失败中站起来,变得更加勇猛。



陈炯明的叛变对孙中山的打击还是很大,他深知,利用军阀打军阀道路已走不通,他需要找一个可靠的外国同伴,最终他找到苏联。



当时苏联还叫苏俄,作为一个新生国家,苏俄首要任务是打破世界孤立与其他国家建交。当孙中山使者找上来的时候,双方一拍即合,孙中山表示愿意以苏俄为师,苏俄也觉得孙中山提出的条件还行,可以接受。



1923年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率领孙逸仙博士考察团前往苏联考察,蒋介石对于这次去苏联考察是满怀期望,但蒋介石晚年时在他的日记中这么写道:在我没去苏联前,我相信苏联对我们援助是出于友好,绝无私心恶意,但考察结果让我感到苏联对新疆、蒙古、东北领土侵占的野心,让我的理想、信心完全丧失



尽管蒋介石感觉到苏联很危险,但蒋介石知道,此时的国民党根本离不开苏联援助。



1924年1月20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得以正式确立。



接下来,孙中山主要任务是创建一支忠于党,忠于自己的军队。要建立这样的军队,必须要有培养军官学校,于是他决定创办一文一武两所学校,国立广东大学、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前者是如今的中山大学,后者是黄埔军校。



在苏联帮助下,孙中山终于迈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第一部,成立军校筹备委员会,任命37岁的蒋介石为筹备委员会委员长。



值得一提的是,在黄埔军校筹备过程中,由于筹备工作繁重,办校经费、武器弹药、训练器械极度缺乏,不少老资历革命干部出于心理不平衡,对他处处掣肘,蒋介石多次撂挑子不干,还是孙中山拿出老领导架子批评他一顿,才让其勉为其难挑起这副担子。



孙中山于1924年6月16日开学。在两年前的同一天,陈炯明叛变,孙中山也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黄埔军校全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来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因校址位于黄埔长洲岛,所以被称为黄埔军校,这其实是非正式名称,却远比正式校名要有名气。



除了名字,学校门口对联同样让人耳目一新,上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下联“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读到此处,想必你也明白,黄埔军校能如此成功绝不是偶然。



除了学校利益高尚外,黄埔军校另一个成功秘诀在于生源素质,只有最优秀年轻人,最坚定革命者才有机会进入,他们只需经过短期培训,就可成为优秀军事人才。



笔者带大家来看看黄埔军校苛刻的入学标准:



一,政治背景。正如对联横批所示,黄埔军校只招收革命者,所有学员必须根正苗红,必须是本党党员,由本党推荐。这里的本党自然是指“国民党”。由于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期间,很多共产党员也进入黄埔军校学习。



二,文化水平。黄埔军校不收文盲,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复试、总式三项。内容涵盖极广,包括鲜有人知的代数、几何,没有很高文化水平,考试都考不过,黄埔军校出来的学员大多数是文武兼备。



三,口才和应变能力。黄埔军校培养的军官毕业后是干部,非一般士兵,他们必须胜任政治宣传工作,录取前必须要经过面试考察,考生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合格者才能晋级。在黄埔毕业生中,不乏优秀的谈判人才和外交人才,最典型的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经过严格考试,黄埔第一期至录取350人,加上并过来的军政部讲武堂学生120人,黄埔一期不超过500人。问题出现,既然学校利益远大,生源选拔如此严格,第6期之后为何很少有名将或名人呢?



具体原因也不难理解。首先黄埔军校成立于军阀混战年代,给了前几期学员提供展现军事才能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将领才能凸显出来。要知道,当时军阀虽说看起来势力庞大,但受到许多客观因素影响,他们战斗力远其实没那么大。



抗日战争打响后,黄埔军校还在不断为军队输送人才,面对强大的日军,他们很多还没有成长到名将阶段已经殉国。军队里有着严格的晋升制度,作为新兵蛋子,这些学员几乎不可能一来就被委以重任。



相比之下,前6期学员经过东征和北伐战争后,其中很多学员已经晋升为军官。在抗日战争中,他们大多是坐镇后方指挥,不需要冲锋陷阵,在这样情况下,他们不仅人身安全有更大保障,还有更多机会在战场上继续发挥军事才能



不管怎么说,黄埔军校毕竟对中国近代对外抗战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它的地位仍旧不可动摇,完全有资格载入史册,被人铭记。





在黄埔六期毕业生当中,未来职衔晋升速度最快者,当属1944年升任新六军中将军长的廖耀湘,1947年再晋兵团司令。即便是这个颇有名气的“廖瞎子”,在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春,也才刚刚被任命为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骑兵队的少校连长,这还是因他具备法国圣西尔军校留学的特殊经历,此时特别受宠的戴笠,也不过是陆军中校衔。

(廖耀湘

这两人完全可以作为代表了,也就是说,在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黄埔六期生能混到校官者已是寥寥,绝大多数还在尉官阶层混世界呢,级别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

既然第六期毕业生还当不上一名步兵团长,那么第七期以后包括南京中央军校(再称为黄埔军校其实不准确)的各期学员们,更是难以在这一时期出人头地了。

再朝前推一些,我们熟悉的黄埔四期生谢晋元、胡琏、张灵甫等人,抗战爆发时,也才混到中校或者上校衔,能当上团长都属不易,想成为将军只能是抗战前期有相当优异的表现了。

黄埔四期生是1927年毕业的,十年光景如按“停年”正常走程序,军衔也就晋升三到四级,从少尉混到中校算“进步”比较快的,这是军事常识。


那么经过了八年抗战,黄埔前五期的大部分毕业生,才有机会步入将军行列,而后面的六期七期生、中央军校生就很困难了,军中也是论资排辈一步步升迁的,“直升机式干部”的特例很少,也不要以为国民革命军的衔级就是彻底胡来。

如果换到今天的和平年代,青年才俊军校毕业,如果按部就班升迁的话,20年后充其量是上校军衔,想成为一名正军级的少将,并且年龄不到50岁的,堪称凤毛麟角。

只有这么客观看待,才明白黄埔四、五、六期毕业生,当时的晋升已经不慢了。读者的错觉,主要还是来自黄埔前三期的快速晋升,认为黄埔生成为将军很是轻松,其实差矣。

黄埔军校在前六期中总共招收了10000多的学生,其中真正毕业的人数不到10000人的样子,而根据1936年的统计,全军少将衔以上军官,仅为1800余人。

(黄埔一期郑某某)

其中绝大部分还并非出自黄埔,而是保定军校、云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日本军校的毕业生,在1935年的首次军衔铨叙中,黄埔一期生授陆军中将衔的仅几人而已,比如胡宗南、孙元良、王敬久等,其他多为少将或者上校衔,杜聿明就是上校衔。

换句话说,在抗战爆发之前,黄埔生根本没可能出现“将星如云的情况,区区几十名黄埔出身的将军,跟10000人的基数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当然,也只有在抗战爆发前混到了校级军官,才有了在抗日军兴以后,在军队大扩编中晋升将军的可能(暂不分职务军衔和铨叙军衔了)。

先注意一下黄埔前七期的毕业时间和毕业人数,方便后续说明。

第一期:1924年3月至1924年11月,共有635人毕业;

第二期:1924年8月至1925年9月,共有449人毕业;

第三期:1925年10月至1926年1月,共有1233人毕业;

第四期:1926年3月至1926年10月,共有2654人毕业;

第五期:192年11月至1927年8月,共有2418人毕业。


第六期:1927年10月起至1929年2月,广州和南京两地毕业3634人;

第七期:1928年初至1929年12月,广州和南京两地毕业1518人。

实际上,自1927年4月起,那位蒋校长已在南京另起炉灶,开始筹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习惯上仍称黄埔军校,又称南京本校,但是广州校区还在办学,所以第六期和第七期都存在两个办学地点。

当时在南京校区毕业的学员,一般称为中央军校第六、第七期,而在广州校区毕业的一般称为黄埔第六、第七期。至1930年5月,黄埔校区彻底停办,从此以后便只有“中央军校第八期”的称谓了,并且一直延续到兵败大陆的第二十三期。


而黄埔生若想在抗日战争初中期,就能够挂上将星,只有两个“快车道”,其一是早年参加过两次东征,然后你还得活下来,才能够成为佼佼者,具备了未来快速晋升的资本;其二是必须参加了北伐,因为正是在这一期间,国民革命军的规模和数量,才出现了第一次大膨胀。

先说第一条快车道,黄埔校军的两次东征,起始时间是1925年2月到1926年1月,注意看前文的黄埔毕业批次,到第二次东征结束时,黄埔三期学员刚刚毕业。也就是说,只有黄埔一期、二期的毕业生和少数三期生,才有机会实现这一次的弯道超车,后续的干脆没有机会。

经过东征的洗礼,表现突出的黄埔第一期、第二期学员,在1926年7月誓师北伐时,有可能被迅速提拔到营长、团长的位置上,否则仅仅毕业一、二年的军校生,无论如何是混不到这个级别的,比如胡宗南北伐之初,即已成为教导师第二团上校团长,黄埔毕业两年时间都不到。

(胡宗南)


第二条快车道,则是北伐不断胜利造成的极速扩军,道理很简单,正常升迁的话,是不可能短时间产生那么多将军的,必然受限于部队规模和军官资历,没有那么多的军队,又哪来那么多的将军?

而1926年7月到1928年6月的北伐,是国民革命军总数量急剧增加的窗口期,国民革命军北伐之初,仅有八个军10万余人,仅仅到了1927年4月间,随着不断地招降纳叛,新扩编的部队多达38个军和部分独立师或旅,总兵力突破40万人。

再到1930年中原大战前夕,仅黄埔嫡系或依附蒋系的军队就达到了60万人之多,而为了控制甚至吞并这些新编的杂牌军,黄埔生纷纷被晋级晋衔去掌握部队,不少原来的营长、团长、旅长们于是“水涨船高”,其中不少人混上了将军。

然而自1929年以后,国民革命军的总数量非但不再增加,还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裁军,主要是养不起那么多军队了,另外蒋校长也要限制和削减其他派系的军队,于是有了“编遣会议”等等措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黄埔生已经不再有晋升的捷径了!


在另外一方人民军队的阵营中,情况也大抵如此,时间节点非常清晰:那就是在1927年4月之前,黄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信仰,尽管加入我党的学员占比不是很大,他们仍然是人民军队初建时的骨干军官力量。

我们知道,形成三大红军主力的是闽赣苏区(一方面军)、湘鄂西苏区(二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四方面军),在这三大苏区的红军创建中,其实有相当数量的黄埔一期生和二期生,其中大部分牺牲,能够百战余生者,那一定是开国将帅,比如徐向前、陈赓、周士第、阎揆要等等。

而这个时间点上,黄埔四期刚刚毕业、黄埔五期正在就读中,在北伐的大浪淘沙中,也有少部分参加了南昌起义等“建军大业”,由于红军严重缺乏科班出身的军事干部,即便是四期生和五期生,也会在战斗中逐渐成长为名将,比如林帅、宋时轮等等。


至于黄埔六期和七期生,他们在校期间,已经面临“清党”的生死考验,除了一些身份隐蔽较好的秘密党员,绝大多数已无可能再参加红军,所以在1955年的大授衔中,毕业于黄埔六期、七期的开国将军,屈指可数。

至于在南京重开的中央军校,由于其政治面貌和思想教育已完全被那位校长把控,不久更开始学习德国军队,灌输法西斯主义和对校长个人的忠诚,思想进步者注定被排斥在大门之外,毕业时间也多在土地革命战争爆发以后,那只能成为对方阵营的基层军官了。

总体而言,只有黄埔军校前五期的学员,才有机会驶入两条“快车道”,如此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或者在抗战的中前期,能够成为将军或者“名将”,再因校长重视黄埔嫡系军官和部队,因此知名者较多。

而自中央军校(黄埔)第六期以后,军官必须凭借资历和战功一步步获得晋升,鲜有弯道超车的普遍机会了,除了廖耀湘这样的特例外,大部分黄埔六、七期的学员,解放战争期间刚刚混到少将师长是很正常的现象,结果还没有轮到他们出名,就被解放军秋风扫落叶了。

(换关校长了)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