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末代太后隆裕为何会在1913年暴亡?

洞房花烛夜,光绪皇帝突然扑到隆裕的怀里,放声大哭道:“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呀!”隆裕心领神会,她一生的悲剧也就此揭开……隆裕入宫近20年,从未得到过丈夫的宠爱,除了婚姻上的不幸,隆裕在生活上也过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姑妈兼婆婆的慈禧太后嫌弃了。然而,她越是小心谨慎,越是得不到皇帝和太后的欢心

洞房花烛夜,光绪皇帝突然扑到隆裕的怀里,放声大哭道:“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呀!”


隆裕心领神会,她一生的悲剧也就此揭开……


隆裕入宫近20年,从未得到过丈夫的宠爱,除了婚姻上的不幸,隆裕在生活上也过得战战兢兢,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姑妈兼婆婆的慈禧太后嫌弃了。


然而,她越是小心谨慎,越是得不到皇帝和太后的欢心。


隆裕虽出身名门,但她这一生,就是一个大写的悲剧。




一、隆裕的一生过得有多惨?


隆裕名叫叶赫那拉·静芬,小名喜子,是慈禧的弟弟桂祥的女儿。


按说,慈禧太后是隆裕的亲姑姑,她怎么着也不会害自己的娘家侄女,可实际上,隆裕这一生,都被慈禧的私心给毁了。


1、被慈禧操控


1889年,21岁的喜子由姑妈作主,嫁给了小自己3岁的光绪皇帝


光绪原是慈禧妹妹的婉贞的儿子,所以隆裕和光绪的关系,既是夫妻,又是亲梅竹马的姨姐弟。




从隆裕的照片来看,隆裕长得瘦骨嶙峋、弯腰驼背、尖嘴猴腮、其貌不扬,跟“美女”二字压根就不沾边,慈禧有三个亲侄女,其他两个都比隆裕相貌端庄,为什么慈禧单单选择隆裕做儿媳呢?


这主要是因为,隆裕有一个其他姐妹都不具备的优点。


在叶赫那拉·根正所著的《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一书中,曾这样指出三姐妹之间的差异:”大姐静荣,因为家人的娇惯,从小养成了骄躁的性格,三妹静芳,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便会大发脾气,只有静芬,不仅聪明能干,而且贤淑老实。”


领教过上一个儿媳阿鲁特氏的“叛逆”,隆裕的老实听话,正是慈禧所看重的。


1888年,慈禧装模作样地为光绪举办了一场选秀。


在定夺皇后人选时,慈禧示意光绪自己先挑。


以隆裕的相貌,自然入不了皇帝的“法眼”,眼看光绪就要将玉如意交给江西巡抚德馨的女儿,慈禧突然大喝一声:“皇帝!”


光绪顿时会意:原来慈禧早就内定好了皇后的人选,说是让他自己选,不过是让大家脸面上都好看罢了!


看着表姐这幅尊容,光绪虽满心不乐意,却只能将玉如意勉强塞到隆裕的手里。


慈禧如愿以偿让侄女入了宫、当上了皇后,延续了叶赫那拉氏家族的辉煌,可隆裕在后宫,上有慈禧和光绪的压制,下有宠妃的威胁,连在太监和宫女面前,都不敢摆皇后的架子,她过得还不如一个普通妇人顺心。


清宫太监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一书中,详细记载了隆裕在后宫里的境况 :


(皇后)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受制于太后和皇帝,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




2、被光绪帝嫌弃


隆裕没有入宫前,常与光绪见面,两人相处得也十分融洽,可等隆裕进了宫,和光绪做了夫妻,二人的关系却闹得僵起来。


按照清宫规定,帝后大婚的第一个月都要住在一起, 可光绪只和隆裕象征性地在一起住了两天便搬出来了。


慈禧能硬塞给光绪一个皇后,却无法逼着光绪爱上她的这位侄女。


戊戌政变后,光绪被囚禁在瀛台,隆裕前去探望,结果被光绪大骂一顿,隆裕觉得委屈,辩白了两句。谁知,盛怒的光绪竟一把将隆裕推倒在地,抓住她的头发,狠狠磕在了地上。


堂堂皇后被皇帝打成这样,二人的关系之恶劣可想而知。


光绪不喜欢隆裕的原因,大约有三个:


其一、隆裕“貌不出众,言不惊人”,既长的不好看,人也老实木讷、性格懦弱,不会讨光绪的欢心。


其二,隆裕是慈禧的亲信,光绪一直认为她是慈禧派来监视自己的,对这样一位“监视者”,从小生活在高压下的光绪怎么会喜欢呢?


其三,光绪怨恨慈禧,他不敢对慈禧怎么样,便只能把不满都撒在隆裕身上。


隆裕夹在慈禧和光绪中间,努力两边讨好,谁都不得罪,结果适得其反,慈禧认为隆裕没立场、不灵光,光绪认为隆裕就是个“工具人”。


慈禧的曾孙叶赫那拉·根正在《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一书中,记载了隆裕对父亲桂祥说的一段话:


“我知道在这个皇宫里,大家都不喜欢我,我每件事都尽量做得小心,每件事情能忍则忍,能让则让,可为什么大家对我还是这样?”


隆裕内心里的苦,早已超越了她的身份和年龄。




3、被珍妃仇视


珍妃是光绪最宠爱的一个妃子,相比于对隆裕的爱答不理,光绪对珍妃几乎是有求必应。


有一次,珍妃因为买官卖官,被慈禧抓起来问责,没想到,年轻气盛的珍妃不仅不认错,反而反唇相讥道:“妾此举乃太后之教也。”暗指太后作为女流之辈,也不应该干涉朝政。


盛怒的慈禧当场下令对珍妃“袒而杖之,降贵人”,珍妃被扒掉裤子,直打的血肉模糊,胆小怕事的隆裕顿时吓得昏死过去。


珍妃和光绪便以为隆裕是做人心虚,一定是她向慈禧告的状,所以,对皇后更加仇视。


隆裕对这个情况心知肚明,却辩无可辩,她只能无奈地对身边人说:“很多人对我这个皇后位置,心存记恨,恨不得我能早死。我在这个宫里还剩什么啊?唯一能让我堂堂正正维持我自己尊严的就是这个位置了。”(《我所知道的末代皇后隆裕》)


然而,隆裕没有意识到,让她一生悲苦的,恰恰是她的皇后身份。




4、被袁世凯利用


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隔22小时,接连去世,大清连失两位掌门人,压在隆裕头上的两座大山也倒了。


隆裕皇后成了隆裕皇太后,她也从一个手无实权的后宫女子,开始走向台前、垂帘听政,与摄政王载沣一起共同执掌风雨飘摇的清王朝。


为了防止载沣的权力过大,威胁自己的统治,隆裕也开始笼络大臣。她拉拢的对象有庆亲王奕劻、原军机大臣袁世凯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朝的存在成了革命党实行共和的最大障碍。


已与革命党达成协议的袁世凯,开始不断向隆裕太后施压,他一面信誓旦旦地列举皇帝退位后依然享有的优待条件,一面拿法国不肯妥协的国王——被砍头的路易十四作为威胁。


1912年2月12日,面对袁世凯的威逼利诱,隆裕手中既无财权、也无兵权,只能答应在《退位诏书》上签字。


虽然签了字,但隆裕显然没有预料到,清帝退位意味着什么。


签字的第二天,隆裕梳洗完毕后,依旧像往常一样去上朝,结果左等右等,也不见一个大臣来。


懵懂的隆裕,不解地问小德张:“今天的军机大臣们怎么还不来?”


素与袁世凯交好的小德张回答说:”大臣们从此都不来了。”


隆裕这才大惊失色,喃喃道:“难道我把大清朝断送了?”


此后,隆裕觉得愧对列祖列宗,整天闷闷不乐,还经常发出“孤儿寡妇,千古伤心,每睹宫宇荒凉,不知魂归何所”的感慨!


在大清灭亡的第二年,1913年2月22日凌晨,年仅45岁的隆裕太后,便撒手人寰了。


隆裕一生悲苦,然而死后却得到了极高的哀荣。


袁世凯下令以君主的最高葬仪为隆裕致哀:全国下半旗三日,文武官员穿孝二十七日,与光绪皇帝合葬于清西陵。


孙中山先生也对隆裕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孝定景皇后让出政权,以免生民糜烂,实为女中尧舜。”


由于隆裕之死,实在太过突然,所以,当时的舆论纷纷将矛头指向了袁世凯,有人说,隆裕是被袁世凯逼死的,也有人说,隆裕是被袁世凯毒死的。


那么,隆裕之死真的与袁世凯有关吗?




二、隆裕究竟是因何而死?


1、隆裕本就患有肝病


隆裕不管是当皇后,还是当太后,可以说,没有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


我们常说“忧思伤肝”,隆裕常年闷闷不乐,以致“积成肝郁”,严重的时候,她连饭都吃不下,即便喝口水,也会呕吐不止。


1923年阴历正月初十,是隆裕太后的万寿节。


按照大清传统的规矩,这一天本应十分热闹,可当时清帝已退位,很多满清王室都装聋作哑、借故缺席了,袁世凯也只是派使者以外国礼节简单祝贺一下了事,隆裕为此怒火攻心,再加上,当天使用的素炉热气过高,自此之后,隆裕的病情便加重了。


据后来的医案判断,隆裕死前,腹积水已经相当严重了,用今天的医学术语来讲,隆裕八成是死于肝癌。

2、被庸医误诊


为了平息谣言,尽快摆脱自身的“嫌疑”,1913年2月23日,袁世凯专门派了两名裁判员,对诊治隆裕太后的三名御医所列的脉案及药方进行查验,并决定于7日后,将结果公之于众。


结果出来之后,人们赫然发现:原来,隆裕的病是被庸医耽误的。


《盛京时报》详细报道了隆裕的死因:


“闻隆裕太后所患病症不甚严重,经御医张仲元等医治以为鼓疾,不许太后饮水。


据伦贝子云,太后自患病以来,不饮水者凡二月,每日口渴异常,太监不以水进,某日清晨太后无可如何,竟将漱口之冷水吞入,其思水之情状可想而知也。


又御医张仲元等既不许太后饮水,更不许太后见风,其寝室内有煤炉,有电炉,窗际皆用棉廉堵住,不许丝毫见风,太后寝时用棉被三床,盍伏热异常,种种荒谬者皆御医张仲元为之,庸医杀人真可痛恨。”


据《盛京时报》所说,隆裕的病原本不严重,但经过御医张仲元等人的“诊治”,太后的病不仅没好,反而加重了不少。


口渴不让喝水,更不让见风,张仲元医治病人的方法无异于雪上加霜,难怪人们要大骂张仲元为“庸医杀人”了!


3、被袁世凯气得病情加剧


隆裕在临终前一天,曾在后宫召见大清太保徐世昌


在听到徐世昌说“受袁大总统之命探望太后”时,隆裕突然牙关紧闭、晕倒在床上。


好不容易被人唤醒,她还一直喘个不停,有人说,隆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听不得的三个字,就是“袁世凯”。


偏偏袁世凯还有事没事常“遣使问候”,这不是居心叵测,是什么?


隆裕的死,虽然不是袁世凯直接导致的,但跟他绝对脱不了关系。


总结:


能够成为皇后、太后,是多少后宫女子梦寐以求的事。


可对隆裕来说,“一国之母”的身份看似尊贵,对她不过是一种枷锁。


她容貌不佳、资质平庸、能力有限,却被慈禧硬逼上高位,结果隆裕一生的幸福也就此断送。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死后享尽哀荣的隆裕,细想之下,也不过是一个可怜的后宫女子罢了!




退位诏书下达后,隆裕太后不大适应,突然问起了奏事处,奏章怎么不见呈上来?然后忽的缓过神来,大清已经亡了。

外地还有零星几个“殉国”的,宗室觉罗、朝堂大员们都在收拾心情整装待发,有的藏在北京城旮旯,有的直接跑到了天津租界区。

隆裕:“一般亲贵,无一事不卖,无一缺(职位)不卖,卖来卖去,终至卖却祖宗江山······亲贵至今日,不出一谋,事后却说现成话,甚至纷纷躲避,只知性命财产,置我孤儿寡母不顾。”而退位不到三天,载洵和内务府世续就抱怨世事艰难,生计一途捉襟见肘,仅仅三天呐。

当时的首领太监都看不惯这态势,悻悻说道,为朝廷捐躯的只有神武门的两条狗,平时娇生惯养失去了生存能力,早没太监喂它们了,也不知道自己跑出去觅食。等大家过段时间缓过神来,哥俩殓尸论片儿了,至于这两片狗怎么处理的咱就不晓得了。

事实上当时宫内真的很乱,现在的北京市档案馆就藏有当时北京市警察局侦缉队的报告,隆裕刚刚去世,宫内立刻发生了骚乱,太监宫女们大肆盗窃,侦缉队实施了现场压制。

病亡还是暴毙

至于隆裕太后的过世,不能算暴亡,她的死亡过程少说也有两个月。有早年间的医案为证,隆裕太后是集后宫常见病之大成者,身体素质早成渣了,肝气郁结也不是区区一两年的事,光绪娶她不久她就有这病,一直调理不过来,严重的时候呕吐不断。

“勉拟”代表了当时太医的救治态度,喝不喝药都一样,人救不回来了。这还说明一点:隆裕太后绝非暴毙,而是有充足的救治时间,方子也不知道想了多少个了,但是苦于没有奏效的救治方法而已,所以才有了“勉拟”二字。

这件事涉及一个敏感问题,就是当时距离隆裕太后下诏退位刚刚一年而已,而且她的脾性比较懦弱也不敢和什么人发生什么争执,最终这个锅推到了袁世凯身上,说是他的使者行外宾礼,隆裕太后难受了,然后一下就不行了,拜托,这都承受不了那退位前隆裕太后就挂了,根据当时太医的记录,隆裕太后这病,早就有,只不过没有那么重,在症状突发性方面有点类似于慈安太后,慢性病,一直有,但是突然一天就病情加重,然后人就没救回来。

不过隆裕太后受的苦远比慈安太后更甚,倒不如慈安一昏迷就走了,当时的时评也是把枪口一致对准袁世凯,当时的京津两地疯传,隆裕太后是被逼死的,有的说是吞金,有的则说是服毒,那年月自由职业者比现在多,围观群众众多,当时的报刊也跟进谣言重点报道,隆裕下诏退位才一年零十天,袁世凯下手太急了吧!

袁世凯也急了,隆裕这锅太大,欺负孤儿寡母名声也太难听,这锅可不能随便乱背。

隆裕太后的病情究竟怎样

根据文献资料的描述,隆裕的病情初时并不严重,并且有逐步减轻的迹象,但突然病情急转直下,很快就撒手人寰。

可这是真相么?绝不是,內宫隐瞒颇多。

上文说过,后宫的“佳丽”们几乎都有常见病,她们的病症大多源于缺乏运动和劳作,又不能出宫,天天吃着最没有营养的天价菜,所以大多都是心情抑郁引发的肝郁、脾胃不和,比如珍妃,看着挺富态挺健康是吧,她也一身毛病,而隆裕太后在其中堪称为最,身体极其虚弱,一旦发病过程极长。

脾胃继续湿热;

外感风凉;

头晕身痛手麻;

腹部坠痛;

腹泻;

腰疼;

气虚;

咳嗽不止;

心悸;

头疼;

脾胃胀痛,等等等等,无论太医开什么药,因为体质孱弱的原因都无法根治。

隆裕太后临过世的时候,太医们开的什么方子呢?

西洋参、麦冬、五味子、橘红、竹沥等,放到了隆裕太后平时本就在喝的保健茶饮里,这种行为表示,太医已经放弃了,因为凑出来的药效只是强心、清心、化痰。(当时隆裕的痰重,有段时间已经窒息无法言语。)

最致命的原因有可能是什么?也被隐瞒了么?

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众多口径不一的说辞集结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有一点是公认的,即:

先期病情并不很重,对隆裕太后来说,这种状态不算稀奇,而且随着药物调理,病情趋于稳定,但是:

“加之“万寿节”内,天气晴暖,殿中所用素炭热气过高,感受炭气,致使病情加剧。”

加上万寿节期间,天气转暖的原因,通风不好或者风向变换造成空气倒灌,炭气过重,也就是一氧化碳中毒,所以没救过来。

这属于平时伺候的人属于调整室内的温度和通风?太监宫女不敢领罪。

真相如何查明,这时候我们再把袁世凯急眼后的情况抻回来讲讲,民国政府司法部派出两名裁判员,对隆裕太后的三名(应该是七位,以张仲元为首)太医的药方进行了查验,为了打消公众的疑心更是公诸于众,没想要却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盛京时报》

闻隆裕太后所患病症不甚严重,经御医张仲元等医治以为鼓疾(现在的肝腹水),不许太后饮水。据伦贝子云,太后自患病以来,不饮水者(直接进水)凡二月,每日口渴异常,太监不以水进,某日清晨太后无可如何,竟将漱口之冷水吞入,其思水之情状可想而知也。

又御医张仲元等既不许太后饮水,更不许太后见风,其寝室内有煤炉,有电炉,窗际皆用棉廉堵住,不许丝毫见风,太后寝时用棉被三床,盍伏热异常,种种荒谬者皆御医张仲元为之,庸医杀人真可痛恨。

隆裕太后的身后事

隆裕太后病逝,也算在庸医手下得到了解脱,沉冤得雪的袁世凯为隆裕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全国下半旗三日并为皇太后默哀,参议院休会,在太和门广场为隆裕太后举行了国民哀悼会,参与者众,她被赞颂为“共和之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恐怕隆裕太后也想不到委曲求全一生的自己,死后能有那么大阵仗,那么隆重,那么受推崇、尊敬的一场葬礼仪式吧。

不管她迫于压力还是心甘情愿,(应该兼而有之,很矛盾的心情,情愿是针对她不情愿充当挡箭牌替死鬼而言)她都是走向共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的朋友说了,他不同意,那就也象对付良弼一样,几颗炸弹就解决了,一样走向共和,还真不是那么回事,隆裕避免了国家分裂行为,极大的避免了南北对峙的“敌对”程度,只有这种方法才能在稳定政局的情况下,以最快速度的完成政权更迭,避免了生灵涂炭,避免令国外分裂势力的狼子野心得逞,以最正规合法的方式完成了法统的传递,“五族共和”顺利延续。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