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保长做什么的?有工资吗?

有句话是这么形容民国时保长的,叫做“君子做不得,无赖躺着赚”。保长,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不过其本质上也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保甲制度

有句话是这么形容民国保长的,叫做“君子做不得,无赖躺着赚”。

保长,是一个特殊时代的产物,不过其本质上也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保甲制度。

在古代封建社会,讲究“皇权不下乡”(也叫皇权不下县),简单来说,就是在县一级的行政单位之下,比如乡村,是没有直接归属国家的行政管理单位的。

那么,没有相应的行政管理单位,古代时的乡村是不是就处于管理的真空地带呢?换而言之,就是没人管呢?

当然不是,虽说古代朝廷命官只管到县这一级别,但县以下的基层治理,则是由另外一群人负责的。

从汉代开始,就出现了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百户为一里的基层组织结构,其中就有伍长、什长和里长这样的基层管理者。

之后的朝代,虽说在这方面有所变动,但大同小异,这便是保甲制度的前身。

而到了宋代,随着王安石变法,保甲制度基本形成,当时十户为一保,五保则为一大保,十大保便为一都保。

清朝时,又做改动,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即为一保。

但随着清廷的灭亡,以及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随之接替,而保甲制度同样也衰亡崩溃。

尤其是在当时军阀混战的情况下,处在社会基层的传统保甲制度,差不多均处在了瘫痪状态。

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濒临灭亡的保甲制度却迎来了回光返照,再度被提上桌面,并得到了广泛推行。

而让保甲制度起死回生的人,正是老蒋。

1932年8月,老蒋正式颁布了《剿匪区内各县编查保甲户口条例》,次年2月,又颁布了《修正保甲条例》,同年11月,又制定和执行了“地方自治法则原则》。

自此,保甲制度再度实行起来,并扩大到当时的多个省份。

至于老蒋为何会重提保甲制度,自然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他当时的目的,其实说白了,就是想通过这种制度把群众控制起来。

同时,在达到控制群众的同时,再去切断群众与我党之间的联系,最终达到“剿共”的目的。

这一点,当时的国军“剿匪总司令部”就指出,之所以“剿共不力”,不是国军不行,而是因为民众不支持。

因此,老蒋以及其幕僚才会把封建社会的保甲制度重新搬出来,试图用该制度达到“人民听话”,并完成“剿灭”目标。

而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保甲制度,与古代的保甲制度就有着很大不同。

在古代,保长也好,甲长也罢,这些都属于“乡村自治”的范畴,换句欢说,这些人虽然顶着一个“长”字头衔,但却并不是国家、朝廷的正式官员。

但在老蒋推出的保甲制度中,保长和甲长是完全纳入权力系统的,由县机关直接管辖,包括保长、甲长的人选,也都由县机关负责遴选。

而当时保长的管理范围,则是十甲,也就是手下有十个甲长,而每一个甲长则管理十户,这么算下来,一个保长,其职权范围便是100户。

至于保长的工作职责,同样也有十分明确的规定要求。

“覆盖本保户口编查、统计报告,督练、抽选壮丁,辅助军警,盘查奸宄(音同鬼),报告户口异动等”。---《保甲条例》

上述便是当时保长的主要工作职责,而从这里面就能看出,其主要的职能,和现代的村长有部分程度上的类似。

比如两者都是基层管理组织,同时管理的人口数量,以及管理的范围也差不多。

不过,虽说那个时候的保长与现代的村长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很大不同,首先,最大的区别,就是权力大小不一样。

现代的乡村基层管理组织,各方面的人手配置都相对比较全面,换而言之就是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村长只不过是这管理架构中的一份子。

但在当时,保长的权力却相当之大。

当时的保长,基本上被赋予了地方上的所有权力,既要征兵操练,还要清查户口,另外也要维护地方上的治安,不仅如此,还有其他零零碎碎的工作,都是保长说了算。

说得简单点,当时的保长,就相当于一个小地方上的领主差不多。

另外,现代村长的选拔机制,与当时的保长委任机制也不同,现代是由民众投票选举出来的,而当时则是从各地方上有威望的人之中选出,经县机关批准之后就可上任,根本就不需要经过民众投票。

所以,没有势力的普通老百姓,压根就不可能当上保长。

那么,在当时的社会局势下,许许多多地方上的保长,平时又是什么工作状态呢?简单来说,可以总结为三点:

首先,是唯当地的名门望族、土豪乡绅马首是瞻

之所以会唯地方上的望族、乡绅马首是瞻,这其实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虽说当时的保长是否能就任,是有各县机关拍板,但是,县机关也必须考虑地方上的乡绅面子。

毕竟我们都知道,当时的县长,是流水的县长,调任的频率很高,而一个县长到任新的地方后,要想顺利开展工作,那必须与当地的名门望族打好关系。

不然的话,随时都有人会在暗中使绊子,导致工作处处受碍。

因此,保长究竟让谁来当,县机关虽然有拍板权力,但也是站在乡绅、望族都同意的情况之下,只有这样,才会达成双方“友好合作”。

而这其中的道道儿,大部分保长都十分清楚,因此,在其被任命之后,也知道自己能上任是谁在背后“用劲儿”,这么一来,自然就会对“用劲儿”的人马首是瞻。

因此,当时的大部分保长,说好听点是个基层管理者,但说难听点,跟乡绅、望族的保安队长兼跑腿打杂的没太大区别。

当然,如果仅仅是唯地方上的乡绅、望族马首是瞻也没什么,毕竟人家也算是保长的“推荐人”,但当时的保长可不仅仅要巴结这些人。

他们最不愿面对的,就是各路过继境的军阀。

众所周知,当时的社会局势是战火不断,而大大小小的军阀也随处可见,这些军阀在四处打仗的同时,对地方上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比如某支军阀的队伍经过某个村庄,通常都会横征暴敛,要钱、要粮、要壮丁等等,而负责操办这些事情的,往往都是保长这样的角色。

不管保长愿意还是不愿意,总之就是,一旦军阀过境,自己都会被勒令充当起“军需副官”,来想尽办法满足过境军阀的需要。

可常年的战乱,哪里会有大量的粮食和钱财供军阀搜刮,至于壮丁,接连多次的被抓后,很多村子里都只剩下的老弱病残。

但军阀可不管这些,一旦他们的要求没有达到,那保长就遭殃了,轻则被殴打一顿,重则丢掉性命。

而这些在当时是常有的事情,几乎是随处都有保长被打伤、枪毙的例子发生。

不仅是军阀过境,在某些存在土匪的地区,土匪也会找机会洗劫村庄,同样,土匪也会强令保长为他们搜刮各种物质。

而只要没有达成他们想要的,那么保长也会首当其冲的遭殃。

比如在1936年的甘肃静安县,因拒绝给土匪提供粮食,当地的多名保长就被土匪“斩掉臂膀,破开心窝”后残忍杀害。

总之就是,当时的保长,虽说大大小小也是个官,但处在乱世,其命运也是相当无常。

最后再来说说当时保长的收入情况。

与很多人概念中不同的是,当时得保长,看似是个官儿,但是却没有工资,用我们现代话说就是,保长干的是“无底薪”工作。

当然,虽说是无底薪,但保长也享受一定的特权,比如免除兵役,子女上学免费等。

不过,即便是享受有这些特权,但没有工资,保长以及其家人要如何生活,同时根据其工作性质,难免要应酬,这花销又从哪里来呢?

而这,就要说到那句“君子干不得,无赖躺着赚”的话了。

正常情况下,稍微明智点,也有点良知的人,是不愿意干这个保长职务的,毕竟苦活累活极多,动不动还有性命之忧,另外还没有工资。

这分明就是一个“坑”嘛。

但有一种人,却十分愿意干保长,并且,这种人在当上保长后吃香的喝辣的,还能赚的盆满钵满。

什么人呢?简单来说,就是无赖之辈。

也只有这种人,在手段上毫无下限,人格上更谈不上,因此,对于拉壮丁也好,收税征粮食也罢,都能无所不用其极的去达成目的,同时还能趁机中饱私囊。

这一点,就连国军方面自己都承认,说“城乡保长多为狡猾之徒,或为非公正之人”。

而曾经在五六十年代,有一部老电影叫做《抓壮丁》,正是演绎了类似的情节,内容便是保长与地主勾结欺压老百姓的事情。

当然,我们不排除当时也存在有良知的保长,但有一部分确实是前文中所说的那样,而这些人的以公谋私以及横征暴敛,更加让当时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全国各地可能有所不同,我对本地民国时的保长情况进行调查和搜集,现向大家報告如下,一,保的范围与现在的行政村范围基本一样,如我所在村民国时期叫蒋山保,现在为蒋山村。二,编制全保只有一名保长和一名保丁,保长相当于现在村长,保丁相当于通讯员为保长服务,跑跑腿送送信。三,保长选拨机制,一般由当地先生推选,上级委派,都是有钱的人和有文化的先生,贫下中农確实也沾上边,就是选你也胜任不了。四,保长的工作职责,保长的工作量是很大,並不轻松,保内没有文书保长就代替文书,如催缴公粮,那年代叫完粮,每家每户要发放完粮通知书,由保长算好填写好通知书,由保丁送达到每家每户。又如征兵,那时叫抽壮丁保长要根据三抽一的政策标准计算出本村有多少兵源,这是得受人的差事,年轻人不愿意当兵,要带人去抓。还调解本保的民事纠纷和与外界交往都由保长一人担当。五,工资水平一年为1500斤稻谷,按照14年粮价只有2715元,只有现在村长的十分之一的工资,没有额外收入。六,保长的当年的真实情况由于工资低,又得受人,当地有一句顺口溜不闻公事不劳累。大家都不愿去当,在我地出现抽签和代理保长的情况。L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