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杀光了自己所有的侄子,却留下了所有的侄女,真相是什么?

权力是让人欲罢不能的东西,有着强烈的成瘾性。没有权力的人渴望权力,权力小的人渴望更大的权力,权力就是欲望的源泉

权力是让人欲罢不能的东西,有着强烈的成瘾性。没有权力的人渴望权力,权力小的人渴望更大的权力,权力就是欲望的源泉。而封建社会下,权力最高最大的就是皇帝了,因此人人都想成为皇帝,为了成为皇帝什么都能做出来。


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并非是昏君的专利,不少所谓的贤明君王为了能登上皇位,手里也并不干净。


最典型的就是李世民了,他为了能够登基,设计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亲手射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还纵容手下杀死了弟弟李元吉。在这之后,李世民逼宫李渊,逼迫他放出手中权力,禅位给自己。


李世民能对一母同胞的亲哥哥下此毒手,自然不是什么心软的人。他在玄武门之变后,并没有收手,而是接着除掉了李元吉和李建成的10个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不过,奇怪的是,他没有对这二人的女儿下手,放过了自己的这些侄女



兄弟矛盾

唐高祖李渊是唐朝的建立者,但要是说他自己一手建立伟业就有失公允了。和很多啃老,靠爹的二世祖不一样,李渊生的几个儿子都很争气,陪着自己老爹打天下,尽心尽力把家族事业给经营好。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儿子们的帮助,李渊还能不能做唐高祖都不好说。


几个儿子里,原配窦氏给他生的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最为出色,最得李渊的喜爱。在早期反隋时,李世民和哥哥李建成相处得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是一母同胞,比其他的兄弟又多了几分亲近。



不过,这对亲兄弟之间却渐渐生出了嫌隙,这都是权力欲望惹的祸。李渊是个比较传统的人,他支持嫡长子继承制,所以一早就属意李建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还封他做了太子。尽管李世民客观上来说更加优秀,打天下时出力更大。


李世民通过领军打仗,屡建战功,在军队中培养出了自己的威信,的确对李建成造成了威胁。而且李世民自己也有取哥哥代之的心思,这归根结底还是李渊的锅。在反隋的时候,李渊为了激励李世民,对他许诺过要是他干得好,可以让他当太子。


当然,李渊只是嘴上说说,心里还是支持李建成的。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最忌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这样很容易造成家庭矛盾,而李渊家庭的特殊性质就决定了他们家日后闹起来的矛盾只会更大,大到以家庭成员的生命为代价。



斩草除根

李渊错就错在给了李世民希望,又让他绝望。而且李世民是一个太有主意的人了,别人不给那就自己去抢,由此开始了和李建成的争权。李建成肯定不会对权力放手,亲弟弟也不行,所以他就转而和李元吉结盟,合力打击李世民集团。


兄弟俩之间的争斗越来越激化,最后以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为结局。李渊总是天真觉得能和平解决两个儿子间的矛盾,这一结果无疑使他大受打击。他在事后立了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在两个月后正式登基。


权力到手之后,李世民还干扰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谥号确定。他在武德九年下旨,把李建成和李元吉按皇家葬礼的规格重新安葬,自己还大哭了一场。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补偿手段,其实没那么简单,他把李建成追封为息王,谥号是隐。李元吉则被追封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


李建成本来是皇太子,结果被降成了亲王级别的息王。李元吉本来是亲王脊背的齐王,结果被降成了海陵郡王,成了个郡王。他们俩的谥号也并不好,都是中下等的谥号,所以说李世民做得是真的绝,不过还有更绝的。


和自己争的兄弟已经死了,自己也登基了,李世民总该满意了吧。如果他就此收手,那他就不是李世民了。他选择了斩草除根,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哥俩的子嗣下手了。



这两个人的子嗣也是很繁盛,李建成有6个儿子(其中长子早夭)5个女儿,李元吉有5个儿子和6个女儿。


尽管这都是自己的侄子侄女,但杀父这种血海深仇绝对是不可化解的,如果放任这些孩子长大,他们日后一定会向李世民复仇。


李世民不可能坐视这种事发生,所以他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杀死了自己的10个侄子,的确是心狠手辣。



留下侄女

不过,奇怪的是,李世民把自己的侄子都弄死了,却没有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女儿们下手。他们的几个女儿都活得好好的,后来也都被李世民安排了好人家。


我们现在看起来难以理解,但是以古人的思维来看就很正常了。当时的社会里,女性备受轻视,被认为成不了事,所以李世民也就敢放任她们长大而不担心被报复。



李建成的女儿中李婉顺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她17岁时被李世民封为了闻喜县主。同年,她和刘应道成亲,媒人就是李世民。李世民的眼光不赖,很有做媒的天赋,这对夫妻婚后十分和谐,生活幸福。


李元吉的6个女儿中,记载详细的有5个,这几个女孩都被李世民封为了县主。李世民不只是让她们平安长大,对她们的婚事也比较上心,给她们找的人家无一不是显赫世家,门当户对,没有亏待他们。对一个以血腥手段上位的君王来说,可以说是很仁厚的行为了。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除掉大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又将十个侄子全部诛杀,但他却放过了所有侄女,他这么做并非是良心发现,而是因为留着这些侄女还大有用处。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在长安城玄武门爆发了一场宫廷之变,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率部下提前埋伏在此,将前来上朝的太子李建成以及齐王李世民当场诛杀,史称“玄武门之变”。

事变发生后,李世民派尉迟恭进宫向唐高祖李渊禀报,而看到李世民已经掌握局势,无奈之下的李渊只得同意立李世民为太子。

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一方全面胜利而告终,但杀戮却并没有因此停止。

在此之后,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以及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均被李世民派人杀掉,并且,李世民还下令,将他们十人的名字从宗室的名册上删除。

对于李世民的这个举动,后世多批评他为残暴冷血,并说他是由于担心留着这十个侄子的话,将来他们长大成人后悔对其进行报复,所以才会心狠手辣的下令将他们全部诛杀。

正所谓“斩草除根、永绝后患”,这就是大部分人认为的李世民这么做的动机。

表面上看,这种解释似乎合情合理,毕竟李世民杀了侄子们的父亲,称得上是有不共戴天之仇了,双方的仇恨也就此埋下,因此,他这么做也有情可原。

但是,真相却并不是这么简单,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李世民的几个侄女就保住了性命。

如果仅仅是为了斩草除根的话,那么李世民大可将他的几个侄女也一道杀死,反正手上都已经沾满了血,再多沾点也无所谓。

但是,偏偏李世民却只杀侄子没有杀侄女,这又是为什么呢?背后又隐藏了什么真相呢?其实也很简单,李世民杀侄子是为了给手下人铺路,而不杀侄女则是因为她们还有大用处。


很多人认为,李世民是担心他的这些侄子将来会对他进行报复,但实际上,他根本不担心这一点。

之所以这么说,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要知道,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已经成为太子,并且马上就是皇帝,而此时他的几个侄子,最大的也不过十岁左右,也就是说,此时的他们是没有能力报复李世民的。

真要是想报复,那最起码得长到十几岁或者二十岁左右才行,而在这期间,李世民能做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将侄子们幽禁起来,除了提供吃喝之外,其他任何也不提供,这样如果养上十几二十年,那么即便是将来把他们放出来,也差不多成了一个傻子。

明朝的太子朱标死后,留下了几个儿子,而在朱棣赶走朱允炆后,对待大哥朱标的儿子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根据记载,朱标的三子朱允熥前后一直被囚禁了十五年之久,等到永乐年间时,他几乎与废人没什么两样。

别以为李世民想不到这种方式,况且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

即便是他的几个侄子体质和才能异于常人,但毕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生活在李世民的严密监视之下,要是他们胆敢有一点非分之心,那么李世民绝对不会坐以待毙。

更何况,李世民在成为皇帝后,身边的护卫力量肯定要大大增强,作为他的几个侄子而言,无权又无势,又拿什么去暗害李世民。

所以,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李世民杀这十个侄子,还真不是担心他们将来会报复。

既然不怕这些侄子们将来报复,李世民为何还要残忍地杀掉他们呢?难道他就不怕担上“暴君”的恶名吗?

其实他这样做,首先是利大于弊,其次是不得不这样做。


前文说到,李世民确实不担心侄子们将来会报复他,并且,即便是他们留住了性命,也没有能力报复李世民,但是问题就在于,他们报复不了李世民,但是会报复李世民的手下。

比如在玄武门之变中居首功的尉迟恭,他可是结束李元吉性命的“直接凶手”。

虽说这些孩子现在年龄小,但假如留住他们的性命,未来他们长大了,哪怕手里没有什么权力,但是皇室宗亲这个身份那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而有了这一层身份,杀尉迟恭或者尉迟恭的后人还是很容易的。

哪怕是他们来阴的,作为臣子的尉迟恭和他的家人,又该怎么反抗?总不能还像杀李元吉一样再次杀掉他们吧?

况且,即便是李世民能护得了尉迟恭一时,他能护得了一世吗?肯定不能。

除了尉迟恭之外,还有众多参与玄武门之变的其他大臣,比如长孙无忌。比如侯君集等等,这些人可都是玄武门之变中的大功臣。

因此,为了手底下人将来的安危,李世民才不得不痛下杀手,将侄子们全部诛杀,以免留下祸患。

为什么李世民会有那么多忠实的拥趸?其实也是因为这一点,他把这些问题考虑到了,并且为手底下的人免除了后顾之忧,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豁出命跟着他干。

不然,明知道玄武门之变是一件诛九族的大罪,但为何像尉迟恭、侯君集等人还毫不犹豫地愿意去?

难道就是因为李世民的人格魅力大?肯定不是,真相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跟着李世民,不仅没有后顾之忧,并且也不用担骂名,李世民把所有一切都扛在了自己身上。

玄武门之变中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就是李建成被李世民射落马下后,当时并没有马上断气,紧接着李世民前去追赶李元吉,却不慎掉落马下,而李元吉则趁势过来准备干掉李世民。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匆匆赶到,这才帮李世民解除了困境。


那么,在尉迟恭赶过来之前他在干什么?根据当时的局势分析,他是补刀去了,而补刀的对象,正是李建成。

也就是说,在李建成被射落马下后,尉迟恭看到李世民追赶李元吉,为了免除后患,策马来到了李建成身旁,并最终结束了他的性命。

而是史料中,并没有记载是尉迟恭杀了李建成,所有的责任,全部都被李世民担了下来。

这和李世民诛杀自己的十个侄子性质基本一样,从内心将他并不是很想杀自己的侄子,但是为了自己的手下,更为了自己将来的统治,没有办法,只能残忍一次了。

而他之所以不杀侄女,原因则有两点。

首先,这些侄女不具备像侄子一样的威胁。

在封建时代,女人的地位很低,也没有什么势力可言,因此,这就让她们不可能成为李世民或者其部下的威胁。

况且,李世民不管是杀李建成、李元吉,还是杀侄子,总之目的就是为了清除威胁和障碍,并不是为了杀而杀,在这些侄女不具备威胁的情况下,自然就会留她们的性命。

另外,留她们性命,也算是给自己博一个好名声,这一点在当时很重要,毕竟李世民未来是要当皇帝的,为了朝局稳定和自身形象,肯定要有所考虑。

这种既能彰显自己仁爱,又利于统治的事情,李世民自然会去干。

其次,留着侄女,是因为她们还有大用处。


什么作用呢?很简单,就是用她们来联姻,也就是把她们当做一种交换投机手段,嫁给需要嫁给的人。

这一点其实不仅仅是在唐朝存在,包括在历史上,皇室用公主来进行联姻这种事情,就屡见不鲜。

比如在汉朝时,就将汉家公主嫁给匈奴,只不过,当时所谓的汉家公主,要么是宫女选拔出来的,要么是一些不受宠的妃子所生的女儿。

但不管原先是什么身份,经过朝廷一包装,就成了尊贵的皇家千金,而匈奴人也不辨真假,十分乐意娶一个汉家公主回来。

除了把公主嫁给游牧民族之外,历代皇室还经常会与大臣进行联姻,比如某个重臣的儿子娶了皇帝的某个女儿,或者是某个大臣的女儿嫁给了某个皇子。

这样的做法,其实也是皇帝在拉进双方关系,并稳定人心的一种策略,毕竟都成了亲家,那理所当然就该好好效忠皇帝了。

因此,李世民留下了几个侄女的性命,目的也是如此。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李建成的二女儿李婉顺,她就是李世民作为联姻手段,嫁给了吏部侍郎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刘林甫出身广平刘氏,隋朝时就是一名能吏,李渊建唐后,他又担任中书侍郎,因其颇有才干,被封为乐平县男,可以说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臣。

而李世民登基之后,自然要对这种能臣干吏多加笼络,因此,就将李建成的女儿李婉顺,许配给了刘林甫的儿子刘应道。

除此之外,还有李元吉的几个女儿,情况大多也是如此。

比如,李元吉的女儿文安县主,就嫁给了纪国公段纶的儿子段俨,李元吉的另一个女儿寿春县主,则嫁给了宰相杨师道的儿子杨豫之。

尤其是寿春县主嫁入杨家,更能体现皇家与重臣之间的联姻性质。

而这无一例外的,均是出自李世民之手,他几个侄女的婚姻,差不多都是他安排的,这便是李世民留着侄女们性命的主要原因,说白了,就是她们还有利用的价值。


总而言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之所以杀掉侄子,并非是担心报复,而是因为这些侄子们未来会对李世民的部下产生直接威胁,因此为了部下考虑,这才痛下杀手,而不杀侄女,则是因为她们还可以作为联姻的人选,继续发挥她们的作用。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