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和李建成双方的实力谁更强?

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的权势已经十分可怕,谁知,李渊扔出两张王炸,当场炸翻了李世民,逼得他冒险发动玄武门事变。在李唐打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不仅立下赫赫战功,而且为李唐打下了半壁江山,有平定天下之功

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的权势已经十分可怕,谁知,李渊扔出两张王炸,当场炸翻了李世民,逼得他冒险发动玄武门事变。

在李唐打天下的过程中,李世民不仅立下赫赫战功,而且为李唐打下了半壁江山,有平定天下之功。

也正因为如此,李世民每次立下战功,李渊都会给他封赏。

可是李世民立的功实在太多太大,以至于李渊把能给的官儿都给了,最后封无可封,无奈之下,搞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天策上将给他。

到了李唐完成天下一统时,李世民的官职是这样的:


  • 尚书令,相当于首席宰相,文官之首。


  • 太尉,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武将之首。


  • 天策上将,地位在三公之上,有权自置官署。


  • 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唐朝最强军区军政长官。


李世民一个人就干了这么多个有实权的官职,又是文官之首,又是武将之首,还掌握着军队,这种权势,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令人忌惮的。

也难怪李建成会时刻提防着李世民,甚至不惜动用一切力量打压他。

但是,李世民的权势看起来厉害得没边儿,实际上却是基于李渊的皇权之下,是皇权赋予他的权力,李渊是随时可以收回的。

这也是为什么李渊扔出两张王炸就能炸翻李世民的原因。

不过,在李渊动手之前,咱们还得看看他们哥俩的实力对比。

首先是李世民这边。

除了担任那几个权势很高的朝廷官职以外,李世民还有三样东西:文学馆、秦王府精兵猛将、军队。

文学馆,是李世民为了招揽人才而创办的,由于李世民常年征战,自从刘文静死后,他身边就严重缺乏善于智谋的文学之士。

而李建成方面因为长期坐镇后方,所以身边并不缺文臣,而且还有魏征这样的智谋之士。

所以,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组建文臣班底,李世民就开办了秦王府文学馆,并招揽到了著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

其中更有房玄龄、杜如晦这种智谋出众的人物。

至于精兵猛将这块,本身就是李世民的优势,他多年征战,麾下有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侯君集等猛人,还有他的亲兵。

军队这块,除了平时作战时,李世民会担任三军统帅以外,他还是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唐朝的陕东道军区治所设在洛阳,那里也是李世民的老巢。

如果在京城,李世民兴许只有秦王府那点人马,但他一旦回到洛阳,唐朝最强的一支军队是只服从秦王李世民的,他有资本和朝廷对抗。

不过,玄武门事变之前,李世民身在京城,陕东道的军事力量并不能给他直接的帮助。

因此,李世民手里最核心的实力就是文武团队、军队。

李建成方面

作为太子,是唐朝的储君,李建成的地位仅次于李渊,而且手下文臣班子是强项。

为了弥补武将班底的不足,李建成和投靠他的罗艺联络,获得了罗艺的帮助。

罗艺将自己的心腹猛将薛万彻、薛万均兄弟二人送到太子府效命,同时还送来幽州突骑充实太子府武装。

此外,李建成为了扩充实力,暗中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2000人规模的私人武装,号称“长林兵”。

做完这些,李建成有了比肩李世民的实力和班底,完全可以和李世民正面刚。

不仅如此,李建成还有隐形的实力!

那就是李唐宗室亲王中,多数人支持李建成,而且,李建成在京城之外,还培养了拥护自己的地方实力派。

比如罗艺,他早在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时,就已经割据在幽州,有自己的军队,后来才投效了李渊,成为李建成的党羽,还有宗室中的庐江王李瑗等。

所以,李建成的实力并不弱,而且很强大。

通过两边的班底和实力对比,可以看出,李世民在长安是处于下风的,哪怕回到老巢洛阳,也不见得能有很强优势。

在长安,李建成有着可以匹敌秦王府班底的文臣武将,有着太子府所属的军队。

哪怕是在京城之外,虽然李世民掌握着陕东道军区的军事力量,但支持李建成的地方实力派也不弱。

如此一来,两方就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虽然你争我夺,但始终无法将对方置于死地。

这种情况下,作为皇帝的李渊,他的态度就变得十分重要,只要李渊选边站,天平就会立马倾斜。

而李渊最终选择了李建成这边。

为什么李渊要这么选呢?因为李建成并不差,他不是一个纨绔,也不是弱智,而是一个合格的太子。

这一点,如果去查一下李建成的履历,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待人宽简、能够任用贤才,是有作为的。

而且李建成并未犯过错,李渊是不可能废了他的。

不过,对于李世民的野心,李渊心里也是清楚的,但毕竟李世民的功劳也很大,李渊一开始也下不了决心彻底打压李世民。

所以,李渊试图调解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

可他低估了李世民想要夺嫡的决心,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权力争夺引发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先是爆发了杨文干谋反事件,杨文干是李建成的心腹,李世民用计逼反了杨文干,试图借此机会把李建成拉下马,但被李渊化解。

接着又爆发秦王中毒事件,李建成邀请李世民去他家参加酒宴,结果李世民喝完酒当场吐血,疑似中毒。

随着他们兄弟二人之间的争端进入白热化,李渊终于认识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彻底打压李世民。

理由很简单,李世民虽然功劳大,但李建成也不差,而且是合格的太子,是不可能废的。

但要想保住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并且化解他们兄弟二人的矛盾,就必须打掉李世民的野心。

怎么打呢?总不能杀了李世民吧?李渊显然是不愿意杀掉立有赫赫战功的儿子的。

思来想去,李渊最终想到了一个绝好的办法。

那就是废了李世民的武功!

只要废了李世民的武功,他就没有能力再去争夺太子之位,只能安分地做一个衣食无忧的秦王。

到那个时候,李世民无法再威胁李建成,那么李建成自然不会再和李世民过不去,而李世民本人也没了争夺太子之位的能力,掀不起风浪,矛盾自然化解。

所以,李渊拿定主意后,连续扔出两张王炸,差点就把李世民给掀翻了。

第一张牌:废了李世民的文臣团队。

恰好有一次,李元吉和李建成商量后,决定由李元吉进宫面见李渊,诬陷李世民犯了死罪,请求将其处死。

李渊当然是不愿意处死李世民的,所以当场拒绝。

这时,李元吉眼见一计不成,又退而求其次,说李世民之所以犯罪,是因为身边有奸人误导他,所以请求把李世民身边的“奸人”除掉。

此话正中李渊下怀,因为他正盘算着如何除掉李世民身边的羽翼,于是问道:奸党为谁?

李元吉当场说出了房玄龄、杜如晦这俩人的名字。

于是,不久之后,李渊下令将房玄龄、杜如晦驱逐出秦王府,并且禁止他们再接近秦王府,否则满门抄斩。

就这样,李世民通过开办文学馆建立的文臣团队被解散,首席谋士被驱逐。

第二张牌,剪除李世民的武将团队,同时剥夺他的兵权。

又过了一段时间,突厥人进犯李唐边境,这本来不是什么好事,却给了李渊一个极好的机会。

原本,按照惯例,每次出征,都是秦王挂帅,但李渊却借机将此次出征改由李元吉挂帅,并且下令要求秦王府精兵划入李元吉麾下,猛将秦叔宝、程咬金等调入李元吉帐下随军出征。

这么一来,李世民的统兵之权被剥夺,秦王府引以为傲的精兵猛将被悉数调走。

至此,李世民彻底陷入孤立状态!

文臣谋士被驱逐,精兵猛将被调离,兵权被剥夺,原本热闹的秦王府瞬间陷入冷清状态。

而那些平时和李世民关系好的文武大臣见状,都明白了李渊的用意,纷纷远离秦王府,局势十分危急。

如果任由事态发展下去,那么接下来,李渊可能还会有大动作,比如进一步解除李世民的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的职务,免去他的太尉职衔等。

彻底将李世民变成吉祥物,让他没有任何权力,彻底废了他的武功,失去夺嫡的能力。

李世民显然是不愿意坐以待毙的。

所以,他趁李元吉还没有出征,就跑到皇宫状告李建成、李元吉秽乱后宫,李渊当即表示第二天召见他们二人询问。

李世民当即抓住机会,策反了玄武门守将常何(常何是瓦岗军出身,李世民的旧部),提前在玄武门埋伏。

第二天,李建成和李元吉哥俩进入玄武门后,李世民突然杀出,将这哥俩送进了地府。

随后,李世民派尉迟恭控制了李渊,拿到了指挥京城一切军队的兵权,收拾了乱局。

一个月后,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改元贞观,是为唐太宗。

通过实力对比和夺嫡之争的过程,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其一,李建成的实力并不弱,他手下的团队文武兼备,而且拥有太子府武装。

其二,在长安,李世民有时候还会处于下风,毕竟他只是个秦王,他的军队并不在京城,在别人的地盘上,他一定程度上是被压制的。

即便李世民一人身兼那么多有权势的官职,但李建成的支持者也不少,除了宗室亲王以外,还有地方实力派。

其三,虽然双方在交手多个回合后,势均力敌,但李渊的入场,使得局势出现一边倒,李世民顿时陷入孤立,面临覆灭的危险。

玄武门之变,也是一场冒险行动,毕竟当时李建成手里有军队,而且有李渊的支持,万一失败,李世民就得彻底完蛋。

但李世民赌赢了,他选择的伏击地点十分得当,只要李建成和李元吉进了玄武门,就可以封闭大门,外面的军队无法攻进来,给了他收拾李建成的时间。

不过,事情比预想的进展更快,太子府的军队还没来,李建成就被干掉了。

事实也是如此,李建成被杀时,太子府和齐王府的军队立马对玄武门进行了猛攻,最后李世民把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扔出去,才瓦解了太子府的武装。

总的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实力对比,谁也不能碾压谁,算是势均力敌吧,而李渊的加入,使得李建成实力暴增,迫使李世民兵行险着,发动了玄武门事变。




在长安,李建成的实力强得多。

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储事件,原本是一起宫廷政治斗争,比拼的自然是政治资本;而在当时的唐朝统治圈、乃至整个关中统治核心区,李建成的政治实力是远超李世民的,这就是他在兄弟博弈中一度占据上风的原因。

而李世民的厉害之处在于,面对不利局面,他通过一场精心策划的伏击战,成功地把政治斗争变成了军事冒险,从而扬长避短、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获得了胜利。



让自己人带兵,这是李渊的一大特点。公元617年,他在太原起兵的时候,让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二儿子李世民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老四李元吉则镇守太原。这是典型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到了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按照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世子李建成水到渠成地升级为太子。作为王朝的储君、“副皇帝”,这一身份事关政权的稳定,自然不能轻易外出,更别说冒着风险带兵打仗了,因此,在接下来的统一战争中,指挥军队的任务主要落到了李世民身上。

在随后的五六年间,李世民几乎独揽了统一中原和西北的战功,李渊则以加官进爵予以回报。在公元621年平定王世充后,李世民的待遇是“加号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增邑户至三万,赐衮冕、金辂、双璧、黄金六千斤,前后鼓吹九部之乐,班剑四十人。”此时他的权势已经达到了顶峰,自然引起了李建成的不安,双方的政治斗争也在这个时候开始白热化。



我们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认识:既然李世民战功赫赫、手下名将云集,碾压李建成还不是小事一桩?实际上这是个误解,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概念:当时的唐朝,是一个有体系、有制度、运作正常的稳定政权

这意味着什么呢?在这样的状态下,军队是受严格管束的,政治主导军事、军事只是政治的延伸。李世民战功确实可怕,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具备了私自调动军队的权力,他的军事指挥权来自中央朝廷的赋予;同时,他并不是唐朝唯一的统帅——当时的唐朝行军大总管众多,都是由朝廷直接委派;李孝恭、李元吉也曾奉命独自带兵打仗。

此外,李世民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确实得到了不少文武人才,但有两点我们要注意:

其一,从逻辑上而言,这些人首先是唐朝的臣子,随后才被指派给秦王府,调动他们的权力来自李渊。比如在公元622年,李世民击破刘黑闼、进逼徐圆朗时,李渊一直诏书,让他把军队指挥权交给李元吉、只身回朝汇报情况;不久后这些人马在李建成的指挥下彻底扫除了刘黑闼势力。在公元626年,突厥来袭,李渊一声令下,众多秦王府武将都被调给了李元吉管辖。



其二,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手下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等猛将,但唐朝的猛将可并不都在秦王府。

公元620年窦建德带20万大军幽州,唐将薛万均、薛万彻兄弟俩率数百人的敢死队绕道敌后发动奇袭,窦建德军阵型瞬时崩溃、被斩首数千人,这一风格跟秦琼毫无二致。而薛万彻,后来在玄武门率兵打得秦王府将士“大惧”。

同时我们别忘了,除李世民外,那时唐朝最著名、最有实力的异姓将领:李靖、李世勣,其实都不是秦王府的人,他俩都曾直接拒绝了李世民的拉拢。

根据北周自隋朝以来的军事制度,军队实行将、兵分离模式,像李世民这样的统帅,手下并没有常备军。在非作战时期,他得待在长安城;当军情需要时,才由朝廷下发诏令、发给兵符,其后调动府兵随其作战。战事结束后则随即解散,将领回朝复命、军人回家种地。

而在玄武门之变前,由于统一天下的战事已基本结束,当时的李世民长期留在长安城,是没办法指挥、调动军队的。在这里,他的综合实力被严格束缚,可以与李建成做个全面比较。



李渊在位时,哪些人在唐朝最有权势?我们可以透过一个诏令来管窥一斑。

公元621年,李渊下令将铸币权整合为国有,民间不得私铸。不过,有三个人享有特权:李世民、李元吉各自被赐三处官炉,裴寂被赐一处官炉,也就是说,这仨人可以自己造钱用。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当时的唐朝政治圈,最有地位的人有五个,分别是皇帝李渊、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宰相裴寂。

而这五人,实质上形成了三派:皇帝李渊和他的死党裴寂,同穿一条裤子的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

令人遗憾的是,在这里面,李世民是最弱、且被孤立的一派。



首先,在玄武门之变前,李建成已经当了六七年的太子,他常年待在关中、镇守长安,辅助李渊处理军国大事,其政治经验、人脉远非李世民可比。

我们举个例子:李渊就像像现代公司的总经理(上面没有董事长),李建成是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总(唯一)、内定的接班人,而李世民则是负责重点市场业务开拓的总监(业绩最好但并非唯一)。假设我们是不归李世民管辖的员工,咱们会拍谁的马屁、主动靠近谁?

答案不言而喻。毕竟对大唐中央朝廷的官员而言,自己的地位、富贵是李渊授予的,未来则维系在李建成身上;李世民在外打仗确实牛,但跟自己又有什么关系?毕竟双方不是一个山头的。

其实这就是李渊常年犹豫不决、不愿意更换太子的深层考虑。李建成身处权力中心多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派系,如果擅自改立储君,势必会造成难以预料的政治后果。

至于李元吉,虽然在影视作品中的形象不佳,但在历史上,他实际也是一位军事统帅。公元621年唐军围攻王世充,当李世民分兵前去虎牢关迎击窦建德时,率军继续围攻洛阳城、并且设伏大破敌军的,正是李元吉。



那李渊和裴寂站在谁一边?看似中立,其实偏向李建成。

面对争储风波,李渊看似和稀泥,但我们从两件事就能看出他的真实态度:

其一,公元624年,庆州都督杨文幹造反,而此人则是李建成的铁杆心腹,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此,当消息传到长安时,李渊震怒之下将李建成监禁,并且派李世民前去平叛。

但在接下来,李元吉、后宫嫔妃轮番在李渊身前劝解,名义上是天策府司马、实际上是李建成亲信的封德彝也在朝廷里四处活动,李渊很快改变了主意,不仅放出了李建成,甚至还安心地派他回长安镇守。

其二,公元626年,为了肢解李世民的团队,李建成、李元吉在李渊的支持下,首先将李世民的智囊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随后,又以突厥来袭为由,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精兵猛将全部调配给李元吉。李渊何等人物,他不可能不明白这些举动意味着什么,这只有一种解释:他以实际行动支持李建成逐步掏空李世民。

至于裴寂,则一向跟李世民不对付。公元619年,裴寂与李世民的死党刘文静起了冲突;最终,由于李渊拉偏架,为李氏太原起兵立下头功的刘文静被以“涉嫌谋反”的莫须有罪名处死,李世民百般活动也无济于事。这件事也在父子的心底埋下了一根刺。



综上来看,在玄武门之变爆发前,李世民一方已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甚至在军事力量方面,他也完全处于弱势:当时的太子府拥有从各地招募来的2000精锐护卫军,名为长林兵,同时还有李元吉的部属;而李世民手下仅有800私自豢养的死士。

不过,李世民拥有三大撒手锏:

第一,一些已经与他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文武。除了大舅哥长孙无忌外,还有尉迟敬德、张公瑾、侯君集等死心塌地的死党,这些人是众所周知的秦王府核心干将,他们与李世民是唇亡齿寒的关系,除了随着他孤注一掷外,这些人没有其他选择;

其二,李世民久经沙场,而且多次在不利的局面先实现翻盘,由此形成了一流的军事嗅觉、隐忍而狠辣的行事风格,他要么不动手,一动手就会一剑封喉;

其三,李世民早就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拉拢了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在东宫的旁边、李建成眼皮底下布下了一枚至关重要的棋子,这证明,他早就为发动军事政变做好了准备。



因此,随着李建成的步步紧逼,李世民孤注一掷,展现了自己在战场上的作风:

首先,举报李建成“秽乱后宫”,以此打乱李渊的思绪,迫使李建成进宫对质;

随后,李世民通过常何,在半夜带人经玄武门潜入皇宫埋伏。

其三,待李建成进入埋伏圈,关门歼“敌”,李世民更是亲手射杀自己的兄长;

最后,派尉迟敬德逼宫,李渊看清形势下令内外军队听从李世民的指挥,形势随后归于安定。

实际上,上述过程就是李世民军事战术在宫廷内的上演而已,这对他来说简直手到擒来。李建成虽然也多次带兵打仗,但在军事战术方面显然落后于自己的二弟,由此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被对方一举翻盘;否则的话,以他在长安里的力量,清除李世民势力、巩固太子之位,只是时间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