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写的是月薪4000-6000元,在电话里询问却变成了每月2600元的底薪呢?

前几天在boss上收到一个猎头推来的岗位,公司离我家很近,待遇范围写的是21-28K,我一看挺合适,于是就交换了联系方式。猎头效率很高,大概5分钟后就接到了对方的电话,简单寒暄了几句交换了一下两边情况后,猎头支支吾吾的说道:“路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boss上发布的岗位待遇一般都是夸大的,所以想确认一下你的薪资期望是多少

前几天在boss上收到一个猎头推来的岗位,公司离我家很近,待遇范围写的是21-28K,我一看挺合适,于是就交换了联系方式。

猎头效率很高,大概5分钟后就接到了对方的电话,简单寒暄了几句交换了一下两边情况后,猎头支支吾吾的说道:“路先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boss上发布的岗位待遇一般都是夸大的,所以想确认一下你的薪资期望是多少。”

我不解:“什么众所周知的原因?”

对方倒也坦诚:“主要就是为了吸引足够更多的人关注到我们这个岗位,你应该懂的嘛。”

因为我还在上班,不方便聊这么具体的内容,于是就让对方加我微信继续沟通。

微信加上后,我也没有绕弯,毕竟找工作待遇是第一考虑要素,薪资期望如果不匹配,其它的沟通再多也是浪费时间,于是直接问道:“去掉水分以后实际薪资具体时间什么范围?”

对方回答年薪范围在15~18万,好家伙,不到他一开始写的6成,也远不及我的期望薪资,于是就婉拒了对方的进一步邀约。

不过一般来说猎头还是比较靠谱的,因为他们正常都是在人才被录用后才能拿到提成,所以往往更关注成功率,虽然会对招聘信息进行一些夸大修饰,但在具体沟通时会第一时间将这些信息进行澄清,以避免浪费双方的时间。

反观一些公司的HR,就不一定会做到如此坦诚了。

表姐说起前几天的经历,就气不打一处来。

她去面试了一家公司,之前看招聘信息的时候写着是薪资面议,和HR联系了一下,对方回答说要根据求职者的能力来定薪,但是补充说他们的薪资水平在同行中很有竞争力。

表姐寻思着4、5千的样子总有的吧,结果大老远赶过去,最后被告知试用期2500,转正扣除五险后3000,后续看情况加工资。

表姐心里瞬间“咯噔”一下,回来问我说招聘直接写明白工资三千很难吗?再不济写个工资浮动区间,比如3000-4000这种,好歹还有心理预期,这个面议直接打破预期。

对此网上有朋友总结了一个规律:写着“工资面议”,那就是3000;写着“工资3000~10000”,也是月薪3000;写着“基本工资+提成”,还是月薪3000。

虽然这里面有调侃成分,但戏谑之外也说明了如今有太多企业的招聘广告中的待遇存在夸大成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吸引更多求职者的关注

这个就是前面猎头所说的“众所周知的原因”,试想一下,相同两个岗位,一个待遇5000,另一个待遇8000,一定是8000更容易得到求职者的关注。

有的朋友也许会问了:这种谎言最终还是会被戳穿,不是浪费双方时间吗?

你会这么想是因为你本来就不是他们的目标对象,实际上这种方式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如果求职者的预期就是5000左右,这时候他看到8000的待遇,更容易被吸引来参加面试,而一旦参加了面试,用人单位就有了发挥沟通技巧的空间,来搞定求职者。

最常见的就是在面试过程先展示公司的势利,然后HR与业务主管红白脸配合,再辅以一个又一个大饼,虽然最终开得工资还是5000,但却已经给求职者制造出一种错觉:“没拿到8000是因为我能力还有欠缺,进来之后努努力,还是可以争取拿到8000的。”

即使有的求职者没有完全吃这一套,但内心也难免也会有所动摇:“反正去哪都是5000,说不定这里以后真的有上涨空间呢。”

看到这里你应该就能明白,企业内心真实想招聘的其实就是5000左右的普通员工,而不是8000以上的精英,但写上5000~8000这个数字,就能够比单纯写5000更容易招到人。

上面描述的主要还是针对一些职能管理岗位,如果是在一线操作岗位,这些套路就玩得更绝了。

管理岗位和一线操作岗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拿固定月薪,后者是计件工资。

很多企业在招聘一线操作员工的时候,也会说一个工资区间,例如4000~6000。

很多工人一看这个区间后简单一算,问老板:“那打平均是不是5000一个月左右?”

老板往往会说:“嗯,差不多,”紧接着又补充道,“开始一个月你不熟悉可能会少一点,等熟练了这个工资没问题。”

工人一听这工资还可以,但去了以后才发现上当了。

  • 第一个月也许只能拿到3000,老板会说是还不熟练,工人想想自己也有道理;
  • 第二个月拿到了4000多,工人看到了希望;
  • 第三个月第四个月差不多5000左右,但是要拿到6000太难,除非不要命加班;
  • 第五个月开始工厂突然进入淡季,一个月又只能拿3000。

最后工人明白过来了,6000以上的工资其实是这个岗位的巅峰,只有在旺季那几个月拼命加工的人才有可能拿到,一般人全年平均下来也就4000块钱左右。

但等他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已经过了年初招工的最佳时机,只好先做完今年等来年再想办法。

按理说吃过亏就应该长记性,但现实生活中是总会有那么一些不长记性的人,而且劳动市场中每年也会有新人的加入,这让企业的这种套路屡试不爽。

HR的小九九

有朋友说HR是为了完成自己的KPI,所以才骗人去参加面试的,但这种说法

我曾经分管过一段时间的人事招聘工作,对于此也有一定的了解,我觉得KPI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因为一般企业很少会将“带多少人过来面试”作为招聘专员的考核项,因为企业真正关注的结果是招到员工,而不是让求职者过来面试,企业面试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例如面试官的时间、求职者来回的交通费用报销等。

所以企业最期待的是面试转化率高,而面试次数多,并不是企业想要的结果。

所以HR的KPI中一般不会包含“带多少人过来面试”这一项,即使有,权重也很低,不会是HR的核心关注焦点。

但HR确实也有自己的小九九,最常见的两个就是甩锅和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

现如今求职者找工作难,但其实企业招聘员工也很难,根本原因不在于劳动力的富裕或短缺,而是在于双方期望的不匹配。

简单来说就是看得上的太贵,便宜的又看不上。

所以很多企业员工一旦离职,岗位很可能空半年都招不到合适的人,这个时候HR的压力就会很大,用人部门会投诉HR不够给力,招不到人。

HR也很为委屈,你非要用白菜的价格去买牛排,臣妾办不到啊。

于是只要将那些超预算的人也拉过来面试,用事实告诉领导和用人部门,不是我找不到合适的人,而是你们出不起这个价格。

时间一长,领导和用人部门也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看来我们的出价确实比市场行情低了。

于是提高预算。

遇到这种情况,你到底是HR反抗路上的垫脚石,还是打破他们预算门槛的那块敲门砖,就纯属看运气了。

作为求职者,该如何鉴别其中的套路

  • 直接询问

很多人在求职过程中不敢问薪资待遇,怕给企业造成不好的印象,其实大可不必。

我们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要靠这碎银几两养家糊口,不如少谈点理想,多聊点实际。钱的问题就大大方方地问,能达到预期就进一步沟通,达不到就不浪费大家时间。

如果一聊到钱对方就顾左右而言他,那这样的企业大概率是不靠谱的。

当然问也要有技巧,不能光含含糊糊问一下月薪或是年薪,还要问清楚薪资结构,其中有保障是多少,需要考核是多少,一般员工的考核水平如何等等,这里面都可能隐藏着套路。

  • 间接求证

问了待遇,对方也给了数字,又该怎么进一步判断对方数字里面的水分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些手段进行间接求证。

  1. 企业规模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相同情况下,一般规模越大的企业待遇会越高;
  2. 如果有熟悉的在职员工,可以向熟人打听内部的真实情况;
  3. 网络查询,现在网上也有一些关于企业评价的网站,里面会有一些薪资调查数据和爆料信息,尤其是大企业这方面信息还是比较多的。

结语

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

企业招人,在某种程度上就和大家找对象一样,总是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对方,甚至进行一些美化修饰,等对方幡然醒悟时,往往会因为舍不得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不得不选择继续委身。

所以最后,还是希望所有人能够做到擦亮双眼,看清真相。




挂羊头卖狗肉对于招聘方而言是再正常不过了,当然这类企业主要都是中小型私企。标称工资比实际收入高出两倍都不罕见。

我妹妹今年大学毕业,去年校招时候有家江苏某平面设计公司给出的待遇最具吸引力,月薪8000+奖金+绩效,宣称月入万元。而且公司的宣传海报上还有一栋很帅的大厦,门口一个醒目的石雕招牌。我妹虽然签了三家意向,但这对这家情有独钟。

毕业后兴高采烈去公司签协议,结果到了以后发现这家公司只占了这栋楼的半层而已,门口的石雕招牌是P上去的。这些忍了,好歹待遇兑现吧?结果人事说这个意向岗位入职薪资是5000,不需要试用,直接签合同。我妹心想刚入职,可能的确和宣称有出入,毕竟连招牌都敢P。结果入职第一个月,工资+奖金+全勤只拿到4000出头,问公司什么原因?公司说5000是企业支出部分,不是实收,这5500包括五险一金等一切公司为员工的开销。去掉这些就剩3600多,加上奖金所以4000多,工作两年以后可以达到实际月收入五千。

我妹感觉被骗了,愤然辞职。有经验之后,在投简历之前都认真了解情况,发现外招虚高也很严重,有的是赤裸裸的虚标,有的是以企业报表薪资上限为值,有的是把奖金、提成的预测以及月全勤都年全勤都算进去……

总之实际估算了以下,实际收入基本上只能达到外招标称的七成左右。

至于有区间的那种,比如题主说的4000-6000,就按照最低值看就行了,基本上最高值就是上限,公司内同类岗位能达到的不多,而最低值都达不到也存在。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