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没钱,而是父母没眼界”你怎么看?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出自《战国策》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出自《战国策》。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爱孩子,就应该为他的将来做长远的打算,不能只顾眼前的得失。
有眼界的父母,就会把孩子以后几十年甚至一生的道路都提前设计好,以后孩子按着父母计划好的,一步一步走,大抵过的会比父母好,至少不会比父母差。
但是,有的父母从小也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自己认知不够,很难对孩子的将来做出正确的指导。
01
我家有一个亲戚,是我妈的堂妹,我该叫她表姨。表姨从小和我妈关系很好,长大出嫁后,和我家离得也很近。
表姨年龄和我妈差不多,所以她家的孩子年龄和我姊妹大小差不多。小时候因为做农活经常互相帮忙,我们小孩子常在一起玩。
记得那时我们都上小学,表姨家表妹学习很好,经常期中期末考试发奖状能发好几张,因为单科前五名,总分前十名都会发奖状。
表姨家有三个孩子,老大是男孩,学习不是特别好但是也占中等。老二老三是女孩,学习都挺好。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她俩的奖状。
我小时候上学还可以。但是我觉得成绩比不上那个大表妹。
可是上初中以后,大表妹初二没上完就辍学了。
后来听我妈说,原来是拿不起学费了,几个孩子年龄比较近,同时都在上学,每年光学费对表姨来说,都是一笔不小开销。
再说那时候(1990年前后),还很少人出去打工,家里只靠种地,有的养点猪羊鸡什么的,也没多少收入。
没有办法,作为80后,那时候上小学初中是要交钱的,据说上大学是免费的。可惜生的有点晚没赶上啊。哈哈哈,开玩笑啦!
交不上学费,学校就不让进学校,有的上了半学期了还没有交学费。学校校长逼着班主任收学费,没办法,班主任就逼着学生交。正上课的时候,班主任让学生回家给父母要学费,如果拿不来学费,回家就别来了。
就是这样,我的表妹回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学校了。
后来,或许都是这个原因吧,表姨家孩子都是没上完初中都退学了。
退学以后,表姨一家感觉孩子们长大了,也可以帮他们干点活,也不用交学费花钱了。她和表姨夫也轻松不少。觉得挺满意的吧。
02
有一次,我表姨来我家,在厨房和我妈一起做饭,我在外面院子里写作业。写完作业有点饿了,就去厨房看看饭做好没有。
还没走到门口,听见表姨对我妈说:“姐,你看我现在多轻松,你家的这个小妮儿你还让她上啥哩,女孩子家上学有啥用啊,以后不还是人家的人?”
还没等我妈开口,我走了进去。也不知道我妈当时是怎么想的。
那时候还小,不知道她说这些话,可能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也没有多想。反而觉得没什么,我处在那种环境中,我非常理解表姨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家都是这种想法。在农村长大的80后,或许会深有体会吧。
当时我家里和表姨差不多,上小学的时候每学期学费三十块钱左右,我哥哥比我大两岁,我俩一起上学,学费也是勉强拿出来。
初中的时候,学费差不多翻了一倍。这时候,我的妹妹开始上小学了。又多了一个学生,光学费对家里人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说实话,我父母看着人家孩子一个一个的都辍学了,也有想法让我退学。可是我始终不同意退学。当时我成绩也很好,脾气性格也好,老师们对我很好,同学们也很喜欢跟我玩。我觉得在学校很开心很快乐。
在我的坚持下,我的父母只好想尽办法去凑钱,把能卖的东西卖掉,或者去亲戚朋友家借钱。现在想来那时肯定是作了不少难。最后我上学的事算是坚持下来了。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
大学以后我在学校除了拿奖学金外,还勤工俭学,去做家教寒暑假打零工。反正尽量地少跟家里人要钱。后来大学毕业工作后,我就能拿一部分钱贴补家用了。不管怎样,以后我的人生,不用父母担心了。我未来的人生,至少比我父母那一代要强点吧。
03
再回过头来看看我表姨家孩子吧,大表妹刚满二十岁,就找了个附近村子里的小伙子结婚了,大表妹从小聪明伶俐,还会说话非常乖巧,很讨人喜欢。
她的婚姻还行吧,俩人后来打工,赚点钱买了个货车给人拉货,有了钱就喜欢吃,吃的挺胖的,因为工作后很少回家,现在见了表妹几乎快认不出来了。真的胖了很多,身材臃肿,脸上看上去也苍老许多。
我真的不是嫌弃表妹,我替她感到心酸。以前多好的一个女孩子啊,聪明乖巧,又懂事又可爱,要是能有个学历,说不定嫁得好一点。或许又是另一个样子了吧!
十几年过去,表妹在家干农活,很少梳妆打扮。大家都是那样子的。她这么做也正常。
04
再说说小表妹吧,她现在也已经结婚,但是听说最近老是在娘家住,精神出了一点问题。表姨要面子,在偷偷地给她治疗。好一点了就让她回婆家去。
怎么会这个样子呢?表姨是不会说的,听说是小表妹和女婿不和,俩人老吵架,吵的厉害了也会打她。
然后这个小表妹,从小在家老小,家人就宠着她长大的,结婚之后,到婆家也多少有点娇生惯养,有点小脾气。自然是受不了委屈。
回到娘家,表姨也不知道怎么开导她,就是让她回去,好像大家都这么过来的。没什么好办法。
回去以后,婆家那边人看父母也没人给她撑腰,对她越来越不好,家暴也是越来越厉害了。小表妹想离婚,表姨这边是觉得孩子也有了,也这么大了。离婚了住哪去?在农村,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离婚了住娘家,在父母看来是很丢人的事情。
所以,有的女子一离婚,家里面的伯伯叔叔的,赶快帮忙找下一家嫁了。农村的光棍还是很多的,离婚的女子想嫁出去还是很容易的。问题是再嫁的这个男人靠谱吗?谁也说不准,他们才不管那么多呢,先嫁了再说。我说的这些,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懂的。
05
回到正题,接着说我小表妹的事。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觉得小表妹在家的时候,受宠惯了,突然去了一个新环境,还不知道如何去为别人着想,把自己当小孩子,不招人喜欢。受不了别人的冷淡。受了委屈,到父母那里也没有得到安慰和指导。又觉得委屈。
后面就是委屈无处诉说,又跟女婿吵架,甚至于家暴,她就抑郁时间久了精神出现了问题。
父母不支持她离婚,她看不到出路在哪里,就异常崩溃。看着小表妹真可怜,听说她一会疯起来,连表姨都骂。好端端的一个女孩子就这样毁了吗?
其实,表姨完全可以不用顾虑别人怎么说,有家暴行为离婚是必须的,应该先走出来这个环境。然后把病治好,她可以出去打工攒点钱自己经济独立,养活自己没有问题的。
哪怕以后不再嫁人,陪在表姨身边,那不是也挺好吗?
可是表姨自己都在掩盖事实,不愿意多提这个事,不想让人知道她的女儿是精神病。谁就是愿意帮她也没法帮。
好了,关于我表姨的事,就说这么多吧。
06
最后我想说的是,表姨只是千千万万个农村妇女的代表,在农村,像她这样的人有很多。
她们本身也没有什么错,她们的认知就是那样,从小都没有走出过农村,没有看到过外面的世界。她们从小到大就是受上一辈的影响,遇到困难就是逃避和忍耐。
正因为这样,父母的眼界也深深地影响了孩子的未来。
所以,父母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从小让孩子们读书,至少能读完高中,考上哪怕一个差一点的大学。让他们能走出封闭落后的地方,他们的眼界开阔一点,多一点认知,以后的人生或许就会变得好一点吧。
感谢阅读
喜欢的话,点击右上角加关注
一个母亲领着三个年幼的女儿嫁给一个男人。继父用自己的行为亲手改写了三个继女的命运。三个继女十分感激他。可是在晚年,继父和继母却分居10年。亲生女儿一番话,不仅揭开父母分居10年的真相,更彻底撕开男人埋藏半生的隐痛。
李享知是老高中生,他有个聋哑大哥。哥哥没有成家,一直跟着他。
前妻因病去世,他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生活。
几年后,他和有三个女儿的李水英再婚。组成一个九口之家。
28年后,六个孩子都长大成人。
三个继女中,老大李小玲是中科院生物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毕业。
老二李东东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湖南某高校任教。
老三李小玉漂亮国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现在是漂亮国高级工程师。
继女们都非常感激李享知,如果没有继父,她们的人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老大李小玲说,是继父改变了她们三姐妹的人生。
晚年的李享知一个人在家中工作,妻子李水英在大女儿家住。妻子很想念他,她说自己在女儿家住很孤单,她想和丈夫在一起,可丈夫却不让自己跟他在一起。
李享知每个周末都会去继女那里看妻子,每到这时,妻子就会很开心。她庆幸自己嫁对人了,第一个丈夫嗜赌如命,她及时离婚,带着三个女儿嫁给李享知。李享知没有嫌弃负担重,反而用自己的教导让三个女儿都考上名校。因此她一直对丈夫很感恩。
李享知对妻子和继女都这么好,为何在儿女们事业有成时却选择跟妻子分居10年?他亲生女儿李海英一番话揭开事情真相,更揭开李享知埋藏半生的隐痛。
当年,李水英嫁过来时,只带着5岁的小女儿。半年后的一天,李享知从外面回来,看到家中又多了两个小女孩。妻子看到他,就立马让两个女儿叫“爸爸。”
李水英跟前夫一共有三个女儿,她带着小女儿来到这里后,家中爷爷奶奶无力再继续抚养两个大女儿,于是爷爷就把孩子送到妈妈这里。希望她们可以跟妈妈一起生活。
李享知明知道再多留两个孩子会让自己的家庭更加困难,可他看着枯瘦如柴的女孩,看着妻子渴求的目光,最终还是留下了她们。自此以后,为几个孩子拼搏,让几个孩子读书,就成为他心中唯一的信念。
因为孩子多,每次做饭要做一大锅,六个孩子吃饭要排队。
多个孩子就多一个人的口粮,家里突然多了四口人,其中三个还是上学的学生,困难可想而知。
六个孩子,三个读初中,三个读小学。 孩子们一年的学杂费近6000元, 光学费就是李享知一家一年的总收入。
李水英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常年干不了重活。家里的一切全部要靠李享知。如果换做旁人,大概要怨天怨地,或者是撂挑子不干。但李享知却跟别人不一样,他没有被困难吓到,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出路。因为他知道,只有靠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李享知原本在村里做农技员,单靠他那些收入不足以维持六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费用。 于是他又承包了12亩地。 他在12亩地里种菜,种稻,再用买菜卖稻的收入给孩子们交学费。
那时候还没有什么机械化, 种庄稼和收庄稼几乎全部是用人工。李享知种那12亩地,付出了超越旁人的辛苦。
他一年四季都在田地里干活,因为没钱,他家种地几乎全部用手工。收水稻时,他和孩子们用镰刀割。打水稻时,别人家用机器轧,他家全部用脚踩。
冬天,他会用锄头去锄地,把土翻出来冻着,以求来年少长些草。
他一年到头在地里不停地忙活,很累,挣到的钱也仅仅够6个孩子上学读书。但他没有别的选择,如果他不种这么多地,他就维持不了这几个孩子读书和家里的开支。
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李享知从没说让哪个孩子辍学回来帮忙。相反,他在家里定下一条规矩,不管是哪个孩子,只要能读到初二,就可以不用帮家里做家务,也不用下地干活。
李享知是读书人出身,他知道一个人只有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才会学有所成。
一家九口人,直到2002年之后才能吃上大米饭。 在这之前因为粮食不足,他们都是吃红薯饭的。
尽管日子很苦,李享知还是极尽所能地鼓励孩子们。
在继父的关爱和鼓励下,三个女儿 都非常刻苦,先后被评为省市县的三好学生。
2004年李小玲考上湘潭大学,2010年考取中国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2005年,李小玉考取武汉大学外语系, 2010年考取漂亮国林肯大学 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
2008年,李东东考上北京师范大学。 在母校读在职研究生。 三个继女都出类拔萃,这和李享知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三个继女都事业有成,他自己的三个孩子生活得也不错。按理说,李享知和妻子辛苦半辈子,应该可以安享晚年。
可他却把妻子送到大女儿那边,他只在每个周末去看望妻子,又是为了什么?
即便女儿们每年都会给他寄快递,从生活用品到羊毛大衣,应有尽有。李享知却把那些东西都放进柜子里。
多年的含辛茹苦终于有了回报,为何李享知却整日愁眉不展?
原来,这些年,李享知内心的愧疚像座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老大李小玲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老二,老三是高考状元。三个继女都如此优秀,李享知的三个孩子却全都是初中毕业。
李享知本人是高中毕业生,他知道读书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机会。所以他才会对六个孩子严格要求。
他坚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三个亲生子女和继子女的文化程度相差甚远, 是他最大的心结。
三个继女在他的培养下都成才了,而他自己的三个孩子却都是初中毕业。他的大女儿在做生意,两个儿子在广东做快递生意。
虽然孩子们生活得也都不错,但李享知的内心却越来越感到不安,他看着亡妻的身份证诉说着内心的苦闷。
他觉得妻子离开,等于把三个孩子托付给他了,而他这些年忙着挣钱养六个孩子,因为精力和时间都顾不上,导致他对自己孩子就没那么上心。现在他越想越觉得亏欠孩子们,如果不是拿出全部精力来供养三个继女,或许他的孩子也能上个大学吧。如果孩子们能上大学,最起码不会像现在这么辛苦。
随着年纪的增长,李享知对孩子们的愧疚越来越多。他亲生女儿李海英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李享知非常牵挂外孙女的学习成绩。经常打电话叮嘱女儿。
女儿笑着说自己在小时候也曾经埋怨过父亲,那时候家里那么穷,父亲再娶,却一下子带过来三个孩子。导致他们姐弟吃不饱。但等她年纪大点,她就能理解父亲了,她觉得父亲是一个好人,父亲的做法一定有他的道理。
她是家中老大,所以家务活和地里活干得最多,她也是家中出力最大的那一个。收稻谷时,弟弟妹妹在稻田里,她和爸爸叔叔用脚去踩稻谷。吃饭时偶尔有肉,她总是让弟弟妹妹先吃,结果轮到她,却没有了。
李海英在说这些话时,没有丝毫的怨气和不满,她回忆起那段时间,满满的都是甜蜜。六个孩子一起吃饭,一起做事,虽然苦,但却都是她和弟弟妹妹们童年最宝贵的回忆。
李海英长大后去上班,父亲看着她每天工作时间长,很心疼她,总是说,当年你要是多读书就好了。
李海英从来没有怪过爸爸,不是爸爸不让她读书,而是她自己读不进去。妹妹们都聪明,而她没有读书的天赋。这不是爸爸的责任。
当年她看着爸爸很辛苦地养着六个孩子,却从不肯让任何一个孩子辍学回家,她曾经问过爸爸,你这样做值不值得?
她爸却说:“值得,任何一个能读进去书的孩子,我都会尽其所能地帮助她,更别说是继女了。”
这就是女儿口中的李享知,他自己是个读书人,他知道穷孩子靠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他没有偏心自己的亲生子女,相反,他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继女们身上。三个继女都学业有成,跟他的教导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听说爸爸是因为为自己和两个弟弟没能上大学而郁郁寡欢,李海英这才知道父亲的心结,原来父亲一直对自己和两个弟弟有愧疚,原来这竟然是父亲埋藏半生的隐痛。
李海英不愿意父亲继续这样苦恼下去,她给父亲录音说出自己的心意。
她说自己现在为人妻,为人母,一个人只有在长大后才知道父母为他们受的苦。她永远也不会责怪爸爸,爸爸撑起这个家不容易。爸爸这辈子坚强,自尊,善良,勤劳。她敬佩爸爸所做的一切,爸爸组成这样一个大家庭不容易。是爸爸在最艰苦的日子里,带着大家共渡难关,也是爸爸在最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出三个妹妹那样优秀的人才。她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和自豪。
女儿发自肺腑的话,也终于让李享知放下多年心结。
亲生女儿这样评价李享知,继女眼中的李享知又是什么样子?
继女李小玲说,她永远记得自家那个小村子,记得家里最穷时候的模样。当时村子里有好多孩子都是读完初中就出去打工了,而继父却从未想过让她们出去打工。
继父经常说,一个女孩子,如果不读书,在社会上就没有生存能力。一粒种子,放在岸上,营养会流失。放在土里,它就会开花结果。
当时村子里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很多家长都只让儿子读书,继父却把所有的心血和精力都付出给她们三姐妹了。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继父把精力倾注在她们身上多,自然对姐姐和弟弟的付出就少一些。如果没有她们,姐姐弟弟的童年应该会更好一点。
李小玲回忆起她们小时候,在学校里受欺负的时候,爸爸总是很阳光,说别人欺负了我们,但是我们自强不息,用行动却打脸对方。
继父根据她们姐妹三个的性格,对她们的人生都早早有了规划。继父觉得自己简单踏实,适合考公务员。老二适合考军校,老三适合当教师。如今自己和小妹妹都按照继父的规划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唯独二妹妹去了漂亮国。
她很感激继父,在母亲和她们姊妹三个最困难的时候,给了她们一个家。又在最苦难的时候,尽最大能力供她们读书上学。这才让她们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继父对她们三姐妹来说,是超越亲生父亲的存在,更是她们生命中的贵人和恩人。
写在最后:
当年,李享知家中一共九口人,他种了十二亩地,一年的收入也仅仅够六个孩子交学费。
他家是村里最穷的一户,三个继女又是再婚妻子带来的。如果李享知自私一点,早早让孩子们辍学帮忙,大概他自己就不会那么累。如果他早早让孩子们跟其他孩子一样出去打工,大概他也不会那么苦。
小村里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严重,如果李享知不让继女们读书,大概也没人会说什么,但社会上却会少了三个优秀的女子。
李享知宁可自己吃苦,也要让孩子们读书,他认为读书才是穷人家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他认为女孩子不读书,将来到社会上就没有生存能力。
当亲生女儿问他为继女付出那么多值得吗?
他说值得,即便是一个陌生人,只要他能读进去书,他都会尽其所能地帮助,更别说是自己二婚妻子的女儿,于情于理,他都要不遗余力地让孩子们读书,只要孩子们能读进去,他哪怕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们。
一个农户人家,居然出来三个那么优秀的孩子,这里面有女儿们的努力,更有李享知的辛苦付出。
是他的眼界决定了三个继女的未来。
虽然李享知自己的三个孩子没有高学历,但是在善良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们走上社会后也都过得很好。
一个家,父亲重要,母亲同样重要。想要让一个家族长盛不衰,对孩子们的培养和教育就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李享知对继女们的督促和鼓励,李小玲姊妹们未必能有现在的成就。
因为一个孩子小时候,她的人生观都没有成熟,这时候,大人对她说的话,帮她做的决定就尤为重要。
李小玲三姊妹是幸运的,她们遇到了仁义的李享知。李享知的眼界又决定了三个孩子的未来。
李享知最让人敬佩的地方,是他作为一个继父,在家境很贫寒的情况下,供出三个那么优秀的继女。而他的付出也得到了亲生孩子的理解和继女们的感恩,所以继女们经常会给他买东西回来,从羊毛大衣到各种生活用品,儿女们都为他准备妥当。
在孩子们的心中,她们付出再多也抵不上当年继父的养育之恩和供养之恩。所以,在她们心中,继父是她们人生中的贵人,更是比亲生父亲恩情还大的爸爸,继父那如山的背影,那宽广的胸怀,将一直停留在她们心中。
人们常说,父爱如山。在李小玲三姐妹心中,李享知的父爱已经远远超越了很多大山。
昨天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几度落泪,为这个老人的善良无私,为姐妹间的友爱互助。为老人对三个孩子的温暖。
这个世界的美好,正是有许许多多李享知这样的好人的加持,才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最难能可贵的真情。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