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的孝文化真的合理吗?

合理,因为百善孝为先!别以为这只是口号,这就是事实…孝是爱的基础,是达到“仁者爱人”这四个字的根本。换句话说“孝”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爱”…孝和爱不对立很多网民喜欢把“孝”和“爱”对立起来,比如这个问题下的大多数回答,对中国人讲究个“孝”字简直是深恶痛绝,甚至有人提出“中国人应该抛弃‘孝’这个字,而捡起‘爱’”这样的观点

合理,因为百善孝为先!

别以为这只是口号,这就是事实…

孝是爱的基础,是达到“仁者爱人”这四个字的根本。

换句话说“孝”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爱”…

孝和爱不对立

很多网民喜欢把“孝”和“爱”对立起来,比如这个问题下的大多数回答,对中国人讲究个“孝”字简直是深恶痛绝,甚至有人提出“中国人应该抛弃‘孝’这个字,而捡起‘爱’”这样的观点。

我认为这些人即不懂孝敬父母,也不懂爱护妻儿,至于爱护他人,更是妄谈。

孟子说: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

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易经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既然天地都是有别的,人的爱不可能是无别无差等的…

及人之老的基础是老吾老,及人之幼的基础是幼吾幼!

所以要从亲近的开始,最亲近者莫过父子兄弟夫妻师长。

以孝为同心圆,一层一层地往外扩张达到“仁者爱人”的境界,这是目的。

所以:“孝”是“爱”的基础!

应该如何孝

很多人仇视这个“孝”字,其根本是不了解孝为何物,或者应该如何去孝。

《孝经》开宗明义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

孟子说:“孝之大莫大于尊亲”。

这很好理解吧,意思是说别闲着没事干学人自杀一下子,损坏自己的身体,别学人作奸犯科搞的自己刑罚加身让父母操心着急,这是孝的开始;

做点能让父母在别人面前吹牛逼,当谈到自己时能竖起大拇指拍着胸脯大大方方地给别人说这是我儿子(我闺女)的事情,这是孝的根本;

在以上的基础上对父母稍微好点,别动不动吼啊骂的,尊重一下父母就差不多可以了。

也就是说,做好孝这个字,就两点:“对自己好点,对父母好点。”

这不难吧?不过分吧?

正确理解“孝”字

很多人不喜欢“孝”这个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孝”这个字要一味的顺从父母。

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孝”并没有非要你一味的顺从父母。

赵歧在十三经注里对大家耳熟能详的“不孝有三”有注释,说这不孝有三的头一不孝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父母的主张明显有错,你不劝阻,奉承曲从,最后父母做错了,这就是你的头一桩不孝。

举个例子:说某个家庭婆媳关系总搞不好,但很多时候明显是父母做得太过份,可这儿子又特别孝顺父母,对父母的错是一句也不说。每次家庭闹矛盾就找媳妇的毛病,这媳妇终是受不了离了婚,到后来这家子娶不上媳妇搞得断了香火,请问这又是孝还是不孝?

总结:

一、孝是仁的根本,因为爱有差等,所以应该从最亲最近的人开始。

二、孝很简单,对自己好点,对父母好点。

以上!



@夏天的雷风

一个做科普的人…




文化是我们中国人做人何根本,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又怎么会拿真心对待身边的人呢,所以我们中国人有个习惯,就是不喜欢和不孝顺父母的人打交道。

"自古忠良出孝门”,古代很多皇帝选忠臣良将的时候也是从孝门中选取,可见明君对孝文化也是十分认同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孝顺父母首先要自尊自爱,把自己活好,让父母放心,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心,才是孝道的开始。

一个上进的人,一个阳光的人,都会经历生活中的困苦磨难,由此想到父母养大自己不容易,生出感恩之心,一定会好好孝顺父母。反之,有的孩子遇到一点磨难,一个小坎就过不去了,跳楼了。连自己都不爱,这种人就是活着又怎么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呢?

爱自己,爱父母,爱一切身边的人,加油!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