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中国民党有多少派系,怎么一个小小的季伟民都是什么老改组派的?

国民党内的派系数不胜数,多如牛毛。先说军队派系

国民党内的派系数不胜数,多如牛毛。

先说军队派系。

北伐之前,国民党控制的军队大致分为七派。

一是蒋派,也就是北伐军第一军。军长何应钦,实际领导人为蒋介石。

这一派以黄埔生为主,又称党军,是蒋介石的发家资本。


二是谭派湘军,也就是北伐军第二军。军长谭延闿。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湘军第三混成旅和第六混成旅。北伐战争后期,谭派湘军被中央军同化。

三是驻粤滇军,也就是第三军。军长朱培德。

这支部队是从滇军中分离出来的。北伐战争后,第三军被缩编为一个师,亦被中央军同化。

四是李派粤军,也就是第四军。军长李济深。

李济深下面还有三个大名鼎鼎的师长,分别是张发奎、陈铭枢和陈济棠。

这三位都是牛人,后来各自独立发展。

首先自立门户的是张发奎。

北伐战争期间,张发奎的第十二师战功卓著。

由此,张发奎脱离了粤军系统。

1927年,宁汉分裂后,张派粤军是武汉国民政府的台柱力量,多次参与反蒋。

但因为被南昌起义削弱了实力,加上军费无着落,这支部队最终被陈诚吞并,成为中央军的旁系。

这一派的知名将领不少,除了张发奎外,还有黄琪翔、吴奇伟、薛岳等。


1929年,李济深被蒋介石软禁。

受此影响,李派粤军又分成了两派。

一是陈铭枢派粤军,即原第四军第十师。

这一派一度拥护蒋介石,后因抗日问题与蒋决裂,遂发动福建事变。

福建事变失败后,陈派粤军被中央军吞并。派系知名将领除陈铭枢外,还有蒋光鼐、蔡廷锴等。

二是陈济棠派粤军,即原第四军第十一师。

这一派的下场同上,因为反蒋,最后成为中央军旁支。派系主要人员有:陈济棠、余汉谋等。



五是李福林派粤军,也就是北伐军第五军。军长李福林

这支部队是广东的土著武装,兵少将寡,实力最弱。北伐战争后期,李福林因为拥护汪精卫,受到排挤,被迫下野。其部后被李济深派吞并。

六是程派湘军,也就是第六军。军长程潜。

这支部队是程潜担任湖南招抚使期间组建的。

1928年5月,程潜因为与李宗仁有矛盾,被桂系扣押。第六军遂被桂系吞并。

同年8月,第六军从湖南开往江西途中,被撤销番号,最终解散。

七是新桂系,也就是第七军,军长李宗仁。

核心人物除李宗仁外,还有白崇禧、黄绍竑、黄旭初、夏威、李品仙、廖磊、叶琪、杨腾辉、胡宗铎、陶钧等。

这一派就不用多介绍了。


北伐战争期间,唐生智率部加入北伐军,其部被编为第八军。

唐派湘军最初是湘军第四师,后因反桂反蒋,先是被新桂系吞并,最终被中央军缴械。

至中原大战前,最初的北伐军派系,除新桂系外,其余或被中央军吞并,或被解散。

1929年,随着北洋系瓦解,国民党又出现五大派系。除了中央军和新桂系外。

还有冯玉祥的西北军系,阎锡山的晋绥军系以及张学良的东北军系。

这其中的西北军系在后来又分成了好几派。较大影响力的有宋哲元系、韩复渠系、吉鸿昌系、石友三系、孙连仲系等。

晋绥军中分裂也出了傅作义系。

东北军因为西安事变,最终被蒋介石分化瓦解。

除了五大派系,地方上还有很多小派系。

如云南的龙云;贵州的黔军桐梓系、黔军铜仁系;

西北马家军中的宁马、青马、甘马;

四川的速成系(刘湘)、保定系(邓锡侯)、军官系(李家钰)等。


在中央军内部,也有派系。

陆军大体可细分为陈诚的土木系、何应钦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顾祝同系,以及蒋介石最一手打造的中央警卫军系,也就是所谓的德械师。

海军分为电雷系、粤系、青岛系、闽系。

这其中的电雷系是蒋介石扶持建立的新兴海军派系,原本实力最弱。但抗战胜利后,电雷系与青岛系的两支反闽势力合流,遂成为国民政府海军的基础力量。

但要是论知名人物,还是闽系海军最多。

如萨镇冰、杨树庄、陈绍宽,就都是出自闽系。

再说政治派系。

国民党内最大的政治派系也是蒋系。

不过蒋系内部并不团结,又分成了CC系、黄埔系和政学系。

CC系的首领是陈果夫和陈立夫,他们是蒋介石大哥陈其美的侄子。

因为陈其美的关系,蒋介石发迹后,二陈便一直负责国民党的党务组织工作。


CC系势力最鼎盛时,控制着多个行政机构、教育部门、青年团体和工会。当时的民间一直有“蒋家天下陈家党”这样的说法。

解放战争后期,随着国民党统治的瓦解,蒋介石渐渐将二陈的权力交给蒋经国,为小蒋的接班而铺路。

如此一来,CC系便自行瓦解,一部分人辞职,远走海外。一部分人成了“蒋公子党”。

黄埔系主要由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组成,代表人物是胡宗南、戴笠、康泽等。

因为忠于老蒋,所以黄埔系实际是蒋介石刻意培养,用来控制军队以及制衡CC的。

1920年代后期,CC系和黄埔系各自搞出了一个特务组织,这便是后来的中统和军统。

中统的前身是隶属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的“党务调查科”,军统的前身是贺衷寒、戴笠、郑介民、康泽等人在1931年组织的复兴社。

1937年4月,蒋介石将徐恩曾负责的“党务调查处”与戴笠负责的“力行社”合并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立夫任局长。

原调查处为一处,负责党务,由徐恩曾任处长;

原力行社为二处,负责特务,由戴笠管理。

另外,还有一个三处负责邮电检查。负责人是丁默邨。


1938年3月,蒋介石为了防止日伪活动,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抗战力量,以一处为基础,成立中统,组织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以二处为基础,成立军统,组织全称是“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军统成立之初,局长由陈立夫兼任,戴笠任副局长。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中统、军统,内部也都有小派系。

比如军统内部就有广东派,首领郑介民;浙江派,首领毛人凤;湖南派,首领唐纵。

抗战胜利后,为了削弱两大特务组织。蒋介石将中统改为党通局,叶秀峰任局长;军统改组为保密局。

保密局局长起先是郑介民,后来郑出任国防部二厅厅长,转往军事情报系统。唐纵改任内政部政务次长兼警察总署署长,改搞警察工作。

于是,保密局局长便由毛人凤继任。

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党通局改为内政部调查局,保密局改为国防部情报局。

除了CC系和黄埔系外,蒋派内部还有一个政学系。

这一派很特殊,没有小兵,所有成员都是大佬。主要成员有杨永泰、张群、熊式辉、吴铁城等。


1930年代,政学系曾经风光一时,但也因为抢了风头,政学系在当时遭到了CC系和黄埔系的打压。

1936年,杨永泰被CC系暗杀后,政学系逐渐没落。

蒋派之外,国民党内还有许多小的政治派系。

比较有名的有三个。

一是西山会议派,这是中国国民党内的右派组织。

1925年11月23日,国民党中执委中的骨干分子林森、邹鲁、居正等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中央会议,通过了反苏、反对国共合作的一系列反动文件。

由此“西山会议派”产生。

1926年1月,虽然广州的国民党人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斥责西山会议是非法会议,并给予邹鲁、谢持等人以党纪处分。

但随着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西山会议派渐渐得势。

1927年,宁汉合流。西山会议派成员一部分依附于蒋介石,一部分与胡汉民互通声气。


二是胡汉民派。

作为国民党元老级人物,胡汉民在孙中山先生去世后,曾一度被视为孙的接班人。其势力也是当时的国民党内最强的派系。

但因为廖仲恺遇刺案,胡汉民受到打击,胡派势力也被大大削弱。

此后几年,胡汉民一度与蒋介石合作。但因为理念不合,胡汉民遭到蒋介石软禁,史称“汤山事件”。

这件事,胡派与蒋派分裂,随后在广州联合陈济棠系粤军,另立中央。

1936年,胡汉民逝世后。

随着陈济棠系被中央军吞并,胡派也渐渐销声匿迹。

第三是就是改组派。

1927年底,受广州起义影响,汪精卫被迫下野出国。

一年后,不甘心失败的汪精卫回国,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简称改组派。主要成员有汪精卫陈公博、顾孟余、王乐平等人。


改组派成立后,反对蒋介石独裁,主张"恢复1924年改组精神",改组国民党。认为在不妨碍国民革命的条件下,工人有罢工的自由。同时还主张将地主土地没收。

由于改组派成员许多都是国民党在地方上的党务负责人,因而一时之间,组织迅速发展,威胁到了蒋介石统治。

1930年初,蒋介石派特务在上海刺杀了改组派大佬王乐平,并派人查封了改组派创立的《革命评论》和《前进》等刊物。

受此影响,改组派的领导机关被瓦解,基层活动也随之停止了。

同年,汪精卫与阎锡山、冯玉祥合作,在北平召开“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公开反对蒋介石,要求蒋下野。

但随着蒋介石打赢中原大战,汪精卫等人绕道逃往香港,改组派押宝失败,组织最终瓦解。

1932年,汪精卫与蒋介石和解,改组派中的许多人又得以在国民政府中任职。一些人还进入了CC系。

潜伏》中的季伟民是虚构人物,以他的级别而言,显然不可能是改组派的创始人。

但季伟民在CC系控制的党通局中任职,是有可能的。

需要注意的是,改组派不等于汪精卫派。

1938年,汪精卫沦为汉奸后,除了陈公博外,昔日的改组派成员大多没有追随汪精卫投日。




【政学系】

李根源

1916年袁世凯死后,旧国会恢复。作为旧国会第一大政党的国民党名存实亡,该党议员分化为几个派别。张耀曾、李根源、谷钟秀等联络欧事研究会成员及相同政见者组成政学系。1918年段祺瑞非法解散旧国会,另组新国会(即安福国会)。为挽救共和制,孙文在南方发起护法战争,并邀请国会议员南下。多数政学系的原国会议员到达广州,进入非常国会,选举孙为非常大总统。然而在护法军政府内部,西南军阀及投机政客百般排斥孙文,欲与北洋政府妥协。政学系被他们拉拢,成为非常国会中主和派的政治代表。该派1923年随着旧国会的解散而消逝。

【改组派】

汪精卫

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遭到失败。同年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声称要"集合革命同志",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随后即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总部,奉汪精卫为领袖,以陈公博为总负责人(陈赴巴黎后,由王乐平继任),标榜"恢复民国十三年改组国民党的精神",实际上是企图通过改组国民党,与蒋介石争夺党权和政权。

【再造派】

胡汉民、孙科

1928年1月,蒋介石重握大权后,胡汉民、孙科被迫出国考察。拥胡、孙的王昆仑、谌小岑、梁寒操、钟天心、周一心、程元斟等人聚集上海活动,创办《再造旬刊》、《民众日报》,以为国民党患了"疯瘫的病症","党的生路,只有再造",故称为"再造派",成员大多来自孙文主义学会北方分会。

【CC系】

陈立夫、陈果夫

CC名称的来历缘起于1927年9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央俱乐部"(Central Club的简称)之说,虽流传甚广,但除一些口耳相传和间接的忆述文字外,从未得到有力的直接证实。陈氏(果夫、立夫)兄弟数十年来一直否认CC系的存在。其骨干分子亦大多缄口不谈。CC系是一个政治派系,CC系的实力主要分布在国民党中央党务部门尤其是组织部、中统局、地方各级党部和教育系统(尤其是大学)。

【西山会议派】

林森

西山会议派成立1925年11月23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中的右派林森、居正、邹鲁、叶楚伧等10余人,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反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等议案。这批人被称为西山会议派。他们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在北方等地设立地方党部,1926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支持下,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弹劾西山会议派的决议案,处分了邹鲁、谢持等人。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后,西山会议派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新政学系】

杨永泰、张群、熊式辉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原政学系杨永泰、黄郛、张群等与中国国民党官僚熊式辉、陈仪、吴鼎昌等相互提携,拥护蒋介石,成为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派系,时称“新政学系”。杨永泰、熊式辉和张群被称为新政学系三巨头。该系并无固定的组织,其成员便是在这三巨头手下做官时间较长或地位较重要的人物。1948年上半年该系筹办笃力月刊社,企图建立一个固定的组织,但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未及成立。南京解放后,新政学系的上层人物或跟随蒋介石逃往台湾,或流亡海外,该集团遂告消失。

【干校系】

蒋经国

三青团中央干校是蒋经国其成就功业的关键一站。蒋经国对三青团中央干校的经营,不仅形成了蒋经国嫡系的另一大派系——干校系,使他从偏于一隅的地方专员摇身一变成为中央大员,而且为他跨入军界创造了条件。干校系是蒋经国系的中坚力量,是后来台湾蒋经国政权的一个重要基础。


以上为中国国民党内主要政治派系。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