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总是夸耀王家的地位显赫,为何却从不提自己的父亲?

王熙凤的父亲,就是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但是,这位总裁不仅总裁王家,也管着十二钗

王熙凤的父亲,就是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但是,这位总裁不仅总裁王家,也管着十二钗。换句话说,王熙凤的父亲是明朝皇帝,而且,隐藏着两个明朝皇帝。那么,这两个皇帝是谁,王熙凤为何总是夸耀王家的显赫地位,却从不提她的父亲呢?

凤姐的祖上是金陵体仁院总裁

《红楼梦》前八十回书中,几次暗点了王熙凤的父亲,但都没有提到他的名讳。凤姐夸耀王家地位显赫,最直接的一次是在第十六回。荣国府得到元妃归省的消息,大家就议论开了,赵嬷嬷说:“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扬州一带监造海舫,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赵嬷嬷说的这一次贾家接驾,是她记事的时候,年代久远了。

听赵嬷嬷这样说,王熙凤也想起了王家的事:“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赵嬷嬷接过话头,证实:“那是谁不知道的?如今还有个口号儿呢,说‘东海少了白玉床,龙王来请江南王’”。

这段对话,暗藏了一段历史,那就是郑和下西洋。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集结地都在江苏太仓,出洋地则是在福建福州长乐太平港。赵嬷嬷所说的姑苏扬州一带,王熙凤提到的粤、闽、浙这些地方,都是郑和造船之地,以及来自闽、粤、江、浙等地造船工匠。

除了贾府王家两次预备接驾外,赵嬷嬷还讲了这么一件事:“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甄家接驾四次,这就有六次“接驾”了。永乐年间,郑和总共六次下西洋,这段历史全部从赵嬷嬷、王熙凤的口中说出。

这处情节,意在点明永乐年,而不是要写郑和下西洋。王熙凤以永乐年夸耀自家地位显赫,其实是交代王熙凤的家世,她们家才是书中真正的钦差金陵生体仁院总裁。“体仁”二字,出自永乐皇帝朱棣的谥号:“大明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王熙凤的哥哥名叫王仁,其中就以“仁”字照应了“体仁”。

管外国人朝贺,养活外国人,这是皇帝的差事,王熙凤出自帝王家,这是毫无疑问的。除了这处暗示外,我再点两个细节来证实凤姐的真实身份。

第一处,凤姐出场时,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这条璎珞圈,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朱元璋的脖子上曾经蟠着一条“有足类龙而无角”的蛇,这种蛇就是“螭”。螭蟠在朱元璋的脖子上,“若镂刻状”,“人咸以为神龙之徵”。王熙凤出场时的描写,其中就暗藏了“凤阳”。如此,凤姐出身于凤阳朱家,她们家之显赫是无需夸耀的。

第二处,第七回书中写到了宁国府“丹墀”。书中说:“凤姐起身告辞,和宝玉携手同行。 尤氏等送至大厅,只见灯烛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丹墀,“赤地也”,唐朝李嘉佑《送王端赴朝》诗:“君承明主意,日日上丹墀。”丹墀,象征皇帝宫殿,《红楼梦》中则专指朱(赤)明皇帝。宁国府寓意大明皇统,而王熙凤是宁国府的姑姑,也就是“孤”的意思。

王熙凤家就是金陵体仁院的总裁,首先以永乐皇帝为象征。后代皇帝是不能提前代皇帝名讳的,这就是凤姐不提自己父亲,从不说自己父亲名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熙凤的父亲是金陵王

赵嬷嬷说,王家是“江南王”,而在第四回书中,护官符上却说王家是“金陵王”。为何前后文不照应,是不是王家因为世袭辈降了爵位呢?其实不是,江南王有两个寓意,第一个寓意就是上面所说的王熙凤家世出自凤阳,大明第一个都城就在江南之金陵。第二个寓意,则是说的南明时期,“凡鸟偏从末世来”,王熙凤是明清之交末世之凤。第二个寓意,还涉及到江南甄家四次接驾,这层寓意下文再讲。

金陵王,不是说的大明第一个都城南京,而是指的北京十二陵。南明时期,朱家只承认北京十二陵。金,讲的是朱元璋的家史,《朱氏世德碑》中说:“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元籍淘金户”。陵,即皇陵,金陵十二钗其中之一寓意是北京十二陵。王熙凤家是“金陵王”,十二陵第一陵便是长陵

那么,此时的“金陵王”是以谁为代表呢?那就是王夫人的哥哥王子腾。王子腾,由王子而升腾,当然指的是皇帝。“京营节度使”,指的是营建大明第二都城、节度京师的永乐皇帝。第四回中,王子腾“升了九省统制,奉旨出都查边”。第五十五回从探春口中,舅舅又升了“九省(都)检点”。这两笔正好是“王子腾”的诠释。

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封建诸子”,总共封了九大藩王,也称明初九大塞王。这九大塞王中,燕王朱棣发动藩王之乱,夺了建文帝皇位,由“查边”的藩王,旋升“九省都检点”。都统九大塞王,等于是号令天下。查边,也隐含了“天子守国门”之意。

检点,本应做点检。这一笔是仿写《水浒传》中的“如今东京柴世宗让位与赵检点继位”,施耐庵故意把“点检”颠倒为“检点”,是在戳穿“点检做天子”的谎言,赵匡胤不是因柴世宗禅让做了皇帝,而是因陈桥兵变谋朝篡位。《红楼梦》秉承《水浒传》主题和“诗禅”体裁,以此揭露封建本质,寓意封建必亡。

朱元璋恢复周制,“封建诸子”,为大明灭亡埋下了祸根。王熙凤家出自“金陵体仁院总裁”,与赵嬷嬷大谈郑和下西洋,也就暗藏了大明第一次藩王之乱,永乐皇帝派出船队下西洋寻找建文帝。后文书中的江南甄家,同样写的是藩镇之乱。

那么,王子腾是不是王熙凤的父亲呢?第三回书中,王熙凤出场时,众姐妹告诉林黛玉:“这是琏嫂子”。书中交代:“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王熙凤是王夫人的内侄女,也就是娘家哥哥的女儿。王夫人的哥哥只有一个,就是王子腾,高鹗所写的王子胜,出现在第一百一十一回,不是原著中的人物。因此,王熙凤的父亲,其实就是王子腾

王子腾是皇帝,王熙凤也有皇帝的隐喻,当然不能直接提她的父亲了。

江南甄家四次接驾,寓意南明四朝皇帝

“钦差南京体仁院总裁”,首先寓意了永乐皇帝朱棣,大明二祖之一。而大明最后一个皇帝,南明永历帝朱由榔的谥号是“应天推道敏毅恭俭经文纬武体仁克孝匡皇帝”。永乐皇帝谥号中的“体仁”,中间还差了几个字,永历皇帝谥号中的“体仁”则是连在一起的。《红楼梦》主题故事,写的就是南明时期的藩镇之乱,朱家藩王争夺皇统导致大明彻底消亡。

说北京只有十二陵,依据就在永历皇帝这里。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把朱由榔骗进清兵大营。吴三桂前往觐见时,朱由榔呵斥了一番,然后说:“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吴三桂答:“某能任之”。

据《阳秋杂录》记载,当时,吴三桂“缄口伏地若死人……伏不能起,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这段历史,也被写进《红楼梦》中。胡庸医见了尤二姐的金面,顿时“魂魄如飞上九天,通身麻木,一无所知”

尤二姐其实是“由二姐”,南明时期有朱由崧、朱由榔两个木字辈中的由字辈皇帝,尤二姐喜欢吃槟榔,由二姐、槟榔,就是朱由榔王熙凤借剑杀人,寓意朱由检之后的南明藩王之乱

南明时期,总共有四个被承认的大明皇统皇帝,也就是弘光帝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永历帝朱由榔。江南甄家四次接驾,指的是这四个南明皇帝,哪里是什么康熙南巡?

吴三桂原本答应朱由榔,带他去北京。但是,朱由榔有天日之表、龙凤之姿,明朝叛军,甚至清兵都认为他才是真龙天子,竟然要追随其起兵反清。于是,吴三桂奏请康熙,于康熙元年(1662年)阴历四月二十五日,以弓弦将朱由榔父子缢杀——尤二姐死前,就被胡太乙(医)堕下了一个成形的男胎

四月二十六日,吴三桂下令纵火焚化朱由榔。王熙凤《聪明累》曲中所唱的:“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也就暗藏了这段历史。第二十七回书中的:“至次日,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讲的是两代历史,“次日(四月二十五日)”、“四月二十六日”,就是朱由榔罹难被焚化的日子。

“未时交种节”,则指的是芒种交节到夏至,所以,书中说:“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这一年是顺治六年(1649年),第二年,以荣国府为象征的桂林靖江王灭亡,这家藩王的结局也是被缢杀,是林黛玉判词“玉带林中挂”所隐喻。靖江王城最终的结局,也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被大明叛将孔有德纵火焚毁。

王熙凤家是大明时期的金陵体仁院总裁,而朱由榔则是南明时期体仁院总裁,他是“槛外人”,没能进“十二陵”。总而言之,王熙凤有朱家皇帝的隐喻,象征南明藩王之争,所以,他们家是“江南王”。同样,皇帝不能称其父亲名讳,终《红楼梦》全书,王熙凤只能夸耀家史显赫,但却不能提父亲的名讳。

贾史王薛,其实是“家史王说”,大明灭亡后,以来自宁王府的王子朱统托(八大山人)、来自桂林靖江王家的王子朱若极(石涛)为主诉说家史。他们是大明皇室后裔,当然不能在书中直书大明皇帝的名讳了。

王熙凤祖上封都太尉统制县伯,又暗喻的是靖江王家。靖江王一世祖是朱元璋的大哥朱兴隆,也就是书中“兴隆街的大爷”。大哥称“伯”,而靖江王家是九大藩王中唯一非皇子亲王,这家藩王比皇子亲王低一格,女儿不能称郡主而只能称县君。

王熙凤不提自己的父亲,其实写的是南明藩王之乱。与赵嬷嬷夸耀王家,所提到的粤、闽、滇、浙,也是南明时期藩王播迁,或者说是逃亡之地。王家养活外国人,王熙凤所说的这句话,也得以“风月宝鉴”照看,另一面是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逃到缅甸避难。




凤姐有几次说起过王家,总是充满了自豪,却从来没有提到过她的父亲。凤姐不提起自己的父亲,不代表她的父亲叫人说不出口。凤姐屡屡只提王家不提父亲,这与说话的语境和家族社会的思维习惯有关。

凤姐的父亲不会太差劲

凤姐的父亲,在前八十回,一共只提到过两次。第一次在第六回:

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

第二次在十四回:

又有胞兄王仁连家眷回南,一面写家信禀叩父母并带往之物。

透过这两次“出镜”,我们可以得知,凤姐父亲的活动足迹:年轻时随父在京,后来返回祖籍金陵。凤姐的父亲后来回到金陵,不会是在那里吃老本混吃等死,他在金陵应该也有个一官半职。

王家是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由于第三次所表,侯爵只可传袭三代,伯比侯第一等,很可能县伯的爵位是一代而终,不能传给后人。王家的儿孙若想跻身官场,有两条路:一,好好学习,以科甲出仕;二,花钱买官。

王家虽也号称“诗书大宦名门之家”(第四十五李纨语),但是他们家的人,留给人的印象都没读太多书。宝钗说过凤姐“不认得字”;薛姨妈在接牙牌令时只用一些俗语,说明不通诗文;王夫人连牙牌令都不接,也不像是读过多少书的;王子腾的几个职位都是武职,看来“文化”也不太高。从家庭氛围来看,凤姐的父亲不大可能靠读书博取功名。

“护官符”上写着: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请来金陵王。凤姐曾说:“把我王家的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过一辈子呢。”这都说明王家很有钱。家里不差钱,官场上又有人脉,王家的子弟要捐官,不为难事。

赖大的儿子也捐官了,后来又被选上州官,这都是靠贾府的人脉上去的。贾府的奴才之子尚且能托光往上走,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子弟,就更不缺升官的途径了。凤姐的父亲不仅会做官,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金陵是四大家族的大本营,朝廷派任的地方官只有让他们满意了,才保得住官爵和性命。凤姐的父亲在金陵占地利人和,哪怕只是个庸才,只要不至于太蠢,他在金陵官场上就能混出个人样来。

王夫人谨慎会待人,薛姨妈精明善处世,王子腾接连升官,凤姐有一万个心眼子,王家的基因不差,凤姐的父亲想必也不会太平庸。他的能力,应该足以支撑他在金陵本土成个人物。

凤姐的父亲或许没有其弟王子腾优秀,但也不可能是泛泛之辈。凤姐就是哪天想提一提,也不会怕丢脸。

语境和家族社会的思维习惯

凤姐一共有三次提到王家。

第一次在第六回。凤姐正接待刘姥姥,贾蓉来借老舅太太送给凤姐的玻璃炕屏。凤姐假意说已经借出去了,贾蓉半跪在炕沿上哀求,凤姐笑道:

“也没见你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

这玻璃炕屏是“上回老舅太太给婶子的”,可见不是凤姐的嫁妆,而是后来给的。凤姐的父母都在金陵,这个给玻璃炕屏的“老舅太太”是王子腾夫人,凤姐在这时候提自己的父亲不合适。而且贾蓉是贾家的子侄,对应“王家”才合理。

第二次在十六回。贾琏、凤姐、赵嬷嬷一边吃酒,一边聊接驾一事。赵嬷嬷说江南甄家接驾四次的风光过往,凤姐忍不住插一句:

“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那时我爷爷单管各国进贡朝贺的事,凡有的外国人来,都是我们家养活。粤、闽、滇、浙所有的洋船货物都是我们家的。”

接驾还是凤姐爷爷时候的事,和她父亲没关系,此时也不适合提。

第三次在七十二回,贾琏笑凤姐要一二百两银子太狠,你们要三五千也拿得出来。凤姐翻身起来数落了贾琏说我有三五千,不是赚的你的。后面又说:

“把我们王家的地缝子扫一扫,就够你们过一辈子呢。说出来的话也不怕臊!现有对证:把太太和我的嫁妆细看看,比一比你们的,那一样是配不上你们的。”

凤姐和贾琏动肝火,要证明自己的钱不是在贾府当管家赚来的,举出王夫人和她的嫁妆。涉及到姑侄两代的嫁妆,就不是凤姐父亲一个人的事,这时候也不适合把父亲抬出来。

古时候是家族社会,不像现在的家庭都是一个个的小单位。我们现在说到“我家”,通常是默认父母及其子女所构成的家庭。古时候的人说“我家”则涵盖着爷爷奶奶、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及他们的子女所构成的家庭。一大家子人关起门来,可能会阋墙,会分出你的我的。但是只要打开门,在外人面前,就是一个整体。如果在外人面前分出你的我的,将会引起人的笑话。凤姐在“王家”之外的人面前提王家,不会单提她的父亲。

居住在贾府里的王夫人、薛姨妈和凤姐都来自王家,她们私下里聊天,很难不涉及到凤姐的父亲。文本里没看到凤姐提她的父亲,不代表她从来没说起过。

凤姐夸耀王家富有,不用单独提起她的父亲,王家的荣耀有她父亲一份。夸耀王家,意味着在夸耀这个大集体的同时,也炫耀了自己的父亲。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