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统一了东德后,为何要迁都到东德的柏林?

1990年的两德统一国际政治格局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性大事。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分区占领

1990年的两德统一国际政治格局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性大事。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分区占领。1949年5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同年10月苏联占领区宣布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此后西德和东德分别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岁月中分裂的德国成了以漂亮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对峙前沿。

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的柏林墙作为东西方冷战对峙的标志将两个德国分隔开来。在持续数十年的分裂状态下德意志人意识深处始终翘首期盼着国家的统一。1989年9月下旬发端于波兰的政治剧变风潮波及到邻国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东欧社会主义阵营成员的东德随即停止了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互免签证交通,同时再次强化了对东西德之间人口流动的控制力度。这反而刺激了事态的进一步升级。

在1989年10月7日的东德40周年国庆日莱比锡、德累斯顿、波茨坦、马格德堡、耶拿等地均爆发了不同规模的抗议示威,在首都柏林的国庆庆典会场7000余名示威抗议群众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就在东德的示威抗议活动日渐升级之时苏东阵营的波兰和匈牙利两国开放了边境。这使大量东德公民得以通过波兰和匈牙利辗转进入西德。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迫于各方压力宣布开放“柏林墙”。

1990年3月18日东德举行议会选举组成了以德梅齐埃为总理的由基民盟、自由民主联盟和社民党组成的联合政府。联合政府上台后实行市场经济。这开启了东德经济私有化的进程。与此同时一个更为宏大的命题被提上议事日程——这就是两德统一问题。德国的统一无非不过三种方式:一种是东德并入西德;一种是西德并入东德;还有一种就是把统一过程当成是东西两个德国的正式合并,从而产生一个新德国并重写宪法。

西德并入东德这种方式从一开始就没被考虑过。当时西德的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国际影响力都明显高于东德。长期以来东德与西德的经济差距导致每年都有大量东德人口外逃到西德。1989年西德领土面积是东德的2.5倍、人口是东德的近4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东德的4倍、人均月收入比东德高出3倍、进出口贸易是东德的10倍之多......要让实力明显更强的西德并入东德是根本不现实的。

双方作为平等主体组成一个新德国的方式看起来似乎是公平的,可当时的国际形势在客观上对东德方面相当不利:当时正值以苏联为首的东欧阵营崩溃瓦解之际,一时间波兰、捷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纷纷转投西方阵营。在这种形势下东德内部也存在对自身传统模式的否定倾向。由实力更强的西德合并东德虽不公平,但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下却是德意志民族实现统一相对简单务实的一种方式。

最终两边的人民和决策者为了避免在统一进程中节外生枝决定采纳由西德合并东德这一相对简单的模式:西德通过修改宪法使其权力扩展到原属东德的五个州,从而使东西德在宪制上合并成为同一个国家。两德统一不仅是德国的内政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欧洲格局的重大事件。德国在二战后的分裂本就是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主导下在冷战的特殊格局中形成的。德国的统一将极大改变欧洲既有的地缘政治格局。

这势必会对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的利益造成一定影响。两德统一的模式是东德加入西德。这意味着苏联将会失去在东德的战略利益。可这时的苏联还能怎么做呢?整个东欧阵营此时的局势都已发展到摇摇欲坠的地步: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相继发生剧变,而在苏联国内保守僵化的体制、萎靡不振的国民经济严重束缚着国家发展。此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被严峻的国内问题以及东欧各国的剧变闹得心力交瘁。

这时苏联急需进行战略收缩以集中主要精力应对国内问题。苏联急于抛弃东德这一政治包袱,而德国方面的统一意志又是如此坚定。1989年11月17日组成的以莫德罗为首的东德联合政府提出要与西德建立条约共同体。这一提议迅速得到了时任西德总理科尔的积极回应,随后科尔访问了东德并与东德方面进行了会谈。1990年1月莫德罗在访问莫斯科时向戈尔巴乔夫表达了德国民众的统一意愿。

东德这一表态使苏联方面意识到再强行将东德留在东欧阵营的意义已不大。此时东欧阵营已然分崩离析,苏联的主要精力也已转移到国内。在东德方面向苏联表达统一诉求之时西德方面也没闲着:科尔一次性给予苏联200亿马克的无息贷款,还决定以特别价格向苏联供应数万吨的牛肉、猪肉、黄油、奶粉和奶酪。这对正在经济困境中艰难挣扎的苏联是极具吸引力的。德国为实现统一目标不只是对苏联进行公关工作。

事实上德国也广泛争取美、英、法以及欧洲各国的支持。德国统一所面临的战略压力不只来自于苏联,同样也来自美、英、法等西方国家。漂亮国在两德统一这件事上既没明确表示支持也没表示反对,而英、法两国均曾在两德统一问题上提出过反对意见。英、法之所以反对德国统一主要是出于欧洲地缘均势的考量。两德统一将对原有的欧洲地缘政治格局造成强烈的冲击。英、法担心德国统一后会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成为自己强有力的竞争者。

1990年2月在渥太华举行的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23国外长会议上西德外长根舍提出“2+4”方案——由东德、西德以及美、苏、英、法四大国的外长组成的会议进行关于两德统一问题的磋商。德国为争取各国对德国统一的支持做出承诺:不再恢复二战前的领土并将这点写入宪法,放弃拥有核武器,缩小军事规模,放弃研制化学、生物武器的权利。1990年10月3日东德原14个专区全部并入西德改为5个州。

因为德国的统一采取的是由西德合并东德的模式,所以统一后的德国在国名全称、政府机构、宪法、货币、国旗、国徽、国歌等各方面都完全继承自西德,但唯独在确定首都时选择了原东德的首都柏林。其实在东西德分裂之前柏林就已是德国的首都:柏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末,15世纪以后柏林先后成为勃兰登堡邦国和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柏林在19世纪中期已发展成为一座特大工业化城市。

从1864年到1871年普鲁士王国通过普丹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柏林作为普鲁士王国的首都自然也在这一过程中升级成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首都。继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后魏玛共和国时期、纳粹德国时期也一直定都于柏林。东德与西德分家后东德定都于东柏林,而西柏林则成为了远离西德本土的一块飞地。西柏林东南西北四境完全被东德领土包围。

西德如果定都于西柏林就等于把政府安排在了苏联人的眼皮底下。西德慎重考虑后把首都定在小城波恩,但西德始终认为西德、东德的分裂只是暂时的。波恩无论经济基础还是历史文化底蕴都不大适合作为首都,所以西德从一开始就只把波恩当成临时性首都。统一后联邦德国众议院于1991年6月21日以338票对320票达成决议将首都由波恩迁至柏林。从赞成票只比反对票多18张可以看出当时赞成迁都和反对迁都这两种主张之间的博弈有多激烈。

当时德国政府估计为了将首都从波恩迁到柏林需要花费超过200亿马克,而且这还不包括公务人员及其家人的安置费用、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等等。那些反对迁都的人很多都是被如此庞大的开支震惊到了,可赞成迁都的人也有他们自己的理由。首先柏林在德国分裂之前曾长期作为首都,所以柏林本身就已成为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象征。当时德国官方把迁都柏林定义为“迁回”柏林,因为柏林本就是德意志国家的正统首都。

把首都迁回柏林更有助于强化全体德国人的历史认同感。部分东德人对采用西德合并东德这种方式实现统一是有意见的,加之东德与西德之间在经济以及社会形态上的差异也使两边的人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心理隔阂。在这种形势下如果统一后的政府官员们始终待在原西德的土地上就无法充分了解东部地区,那么政府所制定出来的政策也就未必能得到东部地区人民的认同。这样久而久之人们心理上的隔阂就可能重新造成国家的分裂。

迁都柏林以后德国政府在组织架构上继承自西德,可官员们却是在原东德的土地上办公。这实际上在无形中强化了对东部地区的控制。德国统一前西德经济一直比东德强,所以投资者往往倾向于各种基础设施更完善的西德。如果东西部之间人民生活水平上的差异迟迟得不到改善,那么德国就会有重新陷入分裂状态的危险。首都定在原东德地区更利于吸引投资进入东部地区,从而起到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统一的双重功效。

两德统一使德国获得了更多可以统一调配的资源、劳动力以及更为庞大的国内市场。随着统一之后经济实力更强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使德国在1990~1991年迎来了一轮经济发展高峰。东西德的合并实现了德意志民族梦寐以求的统一理想。德国似乎正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时西部和东部就像是一对恩爱的新婚夫妻,但随着婚后初期的新鲜劲一过各种磨合碰撞也就随之而来。

1990年7月1日德国货币联盟生效。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德国的货币统一问题。统一前西德的经济水平高于东德,而西德马克在国际上的价值也高于东德马克。当时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的兑换比率是5:1,东德方面希望西德能在货币统一的问题上高抬贵手让到4:1,但令东德方面出乎意料的是西德方面竟承诺按1:1的比率进行兑换。消息传开后东德老百姓像中了彩票一样高兴,因为这相当于他们手中的钱比自己原先预想的增加了4倍。

可这在无形中也相当于迫使东德企业在一夜之间为员工提薪500%。绝大多数老百姓只看到自己直接收入的增加,但他们意识不到这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一夜之间背负上沉重包袱的东德企业一家接一家倒闭,于是东德的老百姓很快发现自己正面临严峻的失业危机。统一前夕西德总理科尔曾承诺:“在统一后3~5年内让东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西德一样”。现在东德企业一家接一家倒闭,东德老百姓连找工作养家糊口都成了问题。

统一后的德国政府应对这种状况的解决之道就是让西部为发展相对滞后的东部输血:1990年~2000年十年间德国西部对东部的援助资金高达1.5亿马克。原西德地区的人民因此需要缴纳一笔团结税。原西德地区的人民起初怀着国家统一的兴奋喜悦情绪接受了这笔新开征的税,可等到激情新鲜感过了以后大家都得为现实的柴米油盐问题奔波。日子久了以后谁也不愿平白无故多交一笔税。

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你有一个兄弟很穷,于是你出于好意资助他。一开始你也不觉得这有何不妥,可如果你这个兄弟一直需要你资助,那么你还愿意完全放弃自己的生活去帮助他吗?事实上统一之后的西德人看东德人就是这样。一开始他们视对方为手足同胞,因此他们发自内心愿意帮助这些东部同胞。可当他们发现这些同胞需要自己持续不断资助时各种怨言就出现了。那么原东德地区的人又是如何看待西部地区的人呢?

统一前东德的社会福利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但东德人在心理上是将自己和西德人对比的。这么一比较就使差距暴露无遗。统一时科尔总理承诺让东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西德看齐。可如果这个目标不能按当时科尔总理承诺的那样顺利达成,那么东德人的失望之情就可想而知了。当德国统一10年后很多记者去采访德国的普通公民关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他们得到的答案中有些却认为两德统一并没使他们的生活状态变得更好。

即使是一母同胞的手足兄弟,即使是亲密无间的恋人也会存在一些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只有承认并尊重这些差异并设法调和才能把日子过好。西德人和东德人在几十年的隔绝状态下生活习惯、思维习惯都出现了一些差异。在德国有一项关于择偶标准的调查结果显示:33%的西德人表示绝不会找东德人。统一后有些德国经济学家认为德国经济的低迷是因为德国有其他主要经济大国所没有的沉重包袱。很显然这个所谓的包袱指的就是东德。

1.5万亿马克的投入终于使东德的生活水平在21世纪达到了西德的90%,那么西德人当然会想这笔钱如果直接用于西德将会如何呢?实体的柏林墙早在30多年前就已倒塌,可德国人民心中的那堵墙还需要全体德国人努力去推倒。1992年后德国经济的低迷状态更多是东西部之间两种不同经济体系的彼此磨合所致,同样东西部人民之间也需要心理上的磨合。当然如今无论西德人或是东德人首先对自己的定位是德国人。

德国人确实对现状有所抱怨,但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西德人会抱怨为支援东德建设需要多负担一笔税收。抱怨归抱怨,可他们还是接受了。祖国统一是第一位的。在这个大原则下因为差异导致的摩擦纠纷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一样会吵架、会争执,但首先大家应当将家庭的发展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随着两德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已使德国内部的地域分歧变得模糊。日耳曼人作为一个整体正在重新走向同舟共济。




在近代史中,德国无疑是霸主一般的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它主导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由它主导爆发的,虽然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却没人能否认得了它在历史中的强悍实力以及深厚底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德国受到了许多制裁、土地丢失了不少,不过相比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经受到的结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的状况还算是好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不仅丢掉了大量的土地,他们还极为凄惨地被分割成了两个部分。

西德和东德的出现

最开始的时候,德国是被四个国家占领的,这四个国家分别是漂亮国、苏联、英国、法国,他们在占领了德国后,就各自展开了对德国的战后统治。

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的需要,漂亮国、英国、法国三个国家所占领的部分合并在一起建立了西德。

那时候,除了军事方面仍由漂亮国等国家控制大部分之外,西德的德国人拿回了对自己国家的统治权力,在各方面的事务上,他们自己有着很大的自主权。

在西德建立后,苏联人也不甘落后,直接控制他们占领区的德国人建立了东德政权。

从表面上来看,东德和西德是差不多的,国家大权都掌握在德国人手中,但是实际上,东德人对东德的掌控远比西德人对西德的掌控还要微弱许多。


在苏联人的阴影笼罩下,东德人基本上没有多大的自主权,就如同一个傀儡政权一般,想要展开什么决定,都要经过苏联人的同意才能展开,民众的生活,也要时刻受到东德情报组织斯塔西的监控,难有隐私可言。

西柏林的尴尬处境

在此过程中,由于柏林也随之被划分成了东柏林、西柏林,所以可能很多人会觉得东德和西德的分界线是从柏林中间穿过的,但实际上的状况却并不是如此。

东德和西德的分界线其实根本就没有穿过柏林,在历史中,整个柏林城是死死被东德包围起来的,西柏林对于西德来说,实际上就是一块被其他国家国土分隔起来的飞地。

平常西德国内想要和西柏林展开物资交流,是需要借道东德的掌控区域才能进入西柏林的。

在西德和西柏林展开交流的时候,为了防止西德人在自己的国土里乱跑,东德人就划分了两条公路、三条铁路、一条水路、三条空中通道给西德人。

仅局限于他们用这几条通道和西柏林展开交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西德人敢逾越这几条通道的话,那么就会经受到东德的制裁。

按照柏林在德国历史中的地位,如果不是这种飞地状况的局限,西德在建立的时候是有绝大可能把都城确定在西柏林的,毕竟柏林在以往的历史中,一直都是德国的首都。

只不过为了不让自己的都城时刻处在敌人的包围下,西德人放弃了把都城确定在西柏林的想法,最终他们把都城确定在了一座名叫波恩的城市。

相比于柏林来说,波恩的规模非常小。

在1939年的时候,这座城市才稍稍突破了10万人口大关,即便发展到了现如今,这座城市也才发展出了30来万人口。

这点人口、这点规模可能都不及我们的一个县城,又何谈支撑得起一个大国都城的职责?

因此,对于定都波恩的事情,很多西德人一直保持着反对态度。

合并后,柏林成为了西德的首都

一直到东德、西德合并后,西德都城的事情才彻底稳定下来。

在1990年的时候,西德和东德合并了,这次的合并是以西德为主展开的。

在东德和西德合并一年之后,西德专门展开了一场投票,决定到底该不该把统一的德国都城确定在柏林。

在那次投票中,想要把都城确定在柏林的人占据到了多数,因此,在1991年的时候,西德就把都城从波恩转移到了已经拆掉柏林墙的柏林。

要说西德为何会把都城转移到这里,说实话更多还是民心所向。

因为这里无论对于东德人还是西德人来说,都是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城市,把都城转移到这里,既满足了很多西德人的想法,又能促进西德和东德的融合,毕竟柏林身处在曾经的东德故土内,把都城确定在这里,能很大程度上地安稳东德人的心。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