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河塘里有很多鱼,是那时的人不喜欢吃鱼吗?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还是大集体生产队,国家大力号召农民“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夺取农业大丰收”!村里面的河塘里确实有很多魚,村里的老百姓十人有“十一”人都想吃鱼肉喝魚汤。但是,条件不允许,第一,没有时间,第二,缺少捕魚的先进器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大集体生产队,国家大力号召农民“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夺取农业大丰收”!

村里面的河塘里确实有很多魚,村里的老百姓十人有“十一”人都想吃鱼肉喝魚汤。但是,条件不允许,第一,没有时间,第二,缺少捕魚的先进器具。

我的家乡――豫宛西的镇平城南二十多里,并非南方的鱼米之乡,这里大多是旱地,只有赵河、淇河等河道路过我的家乡,“鱼儿离不开水”呀!我的家乡有一个护庄河,河宽六七米,夏秋之季护庄河水存储量最大时,河水约有一米多深,村庄的的东、西、南有庄(寨)门出入的大道,河里有红鲤鱼、草鱼、鲫鱼、鲢鱼、鲶鱼、黄鳝、泥鳅、浮鱼、蚂虾……

村庄的人们偶尔从村庄的河里或野外的小河沟溪中捞取些少量鱼类,村子里的庄河是全村人公有的集体财产,庄上只有一位外号叫做“鱼鹰”的人有一只捕鱼的“大捞子网”,夏末或中秋农闲时节,全村的许多青壮劳力下河用这个大网从河的一头“溜底顺边儿”过去到河的岸头,满满地捕捞收获了太多太多的大大小小各类的鱼虾、也有水鸭蛋和鹅蛋……,然后由队长、会计、保管组织人员按每家每户人数分配发放

























……




不是不喜欢,是没条件喜欢。

我老家是豫东的,村旁有一条小河流过,属于淮河的支流,一年四季清水淙淙,当然有很多鱼虾,村前村后有几个水塘,基本上都没干涸过,自然有鱼有虾。

吃鱼先捉鱼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是一个现代年轻人难以想象的物质匮乏时代,说出来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不信,甚至认为是笑话。

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没有现代机械,都是重体力劳动,即便是冬季农闲时,要晾晒粮食,要积肥,要整理牛棚猪圈,要收拾柴火……还要响应政府号召去挖河,几乎每年都要去挖河,纯体力劳动。所以,一般的农民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捉鱼捉虾。那时候,村里除了个别的二流子,没有人会去捉鱼摸虾,“钓鱼打猎,不务正业!”这是农村俗语。

其次,捉鱼需要工具,徒手的话效果很差。一般人谁也不愿意去花钱买鱼网等渔具,农民确实手头不宽裕,即便是自己会结网,买线也需要钱。那年头农民能省的钱绝对不会去花,这很好理解,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没解决,会过日子的人是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的。农村很多人家连吃盐点灯的油钱都要算计着花,真是穷到这种程度。

吃鱼先做鱼

那个年代,在农家盐基本就是唯一的调味料。油,不到过年,集体不分点油是吃不上油的。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没见过味精。

我们现在到饭店里吃饭,一条鱼要用到多少调味料,有时候还嫌这嫌那的。可以想象一下,没有调料,做出来的鱼虾真不是美味,确实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是纯得让人难以接受,吃不到好道上。

我小时候就有类似的经历,偶尔下河摸鱼,拿回家母亲也没有时间给做,能收拾好用盐腌上,晒干,吃个咸鱼就不错了!有好多次,我晚上摸了很多爬蚱(现在都叫金蝉),正是三夏双抢(抢收抢种)季节,母亲没有时间做,又没有冰箱,第二天放臭了只能喂鸡鸭,不像现在金蝉多金贵,一只快一元钱了。

嗨,说多了的都是伤感,现在生活条件多好!身在福中要惜福,不然,真是在作!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