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有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更早的不好说,因为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佐证,完全就是凭借推断甚至是臆想。但是有两个节点是界限明显的

更早的不好说,因为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佐证,完全就是凭借推断甚至是臆想。但是有两个节点是界限明显的。

第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使中国从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形成了统一一致,使国家真正变得“强”而“大”。

这种思想让后世历朝历代(特别是开国者)在统一国家,发展经济、文化和军事,从而而保持上千年的世界经济强国地位,而不是如同欧洲、非洲一样成为众国林立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第二是毛泽东领导新中国建立工业化

中国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是从十九世纪末(清末)开始的,民国学习和引进了西方的思想、政治、科技,使得民国成为继春秋战国之后思想最为活跃的一个时期,由此也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等寻求民族复兴的政党的诞生。

但是民国由于军阀林立、内忧外患,科技和工业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而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在建立新中国后,发展了现代国防,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使中国摆脱了愚昧、贫穷、混乱的状态,让新中国有条件从一个农业国走上了现代科技和工业时代,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毛泽东主席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并改变了世界格局。





有!夏、商、周三代之前,是君贤于臣。作为君主的,以身作则,治理天下以教化为主,刑法为次。君主都是圣人。

三代之中,开国之君都是圣贤,君臣之间品德修养距离逐渐缩短,治国也是以身作则,以教化为主,刑法为次。到了中后期,君主要么平庸,要么昏聩,不只教化不能推行,连刑法也混乱。

三代之中,其中周朝是个特殊的朝代,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西周社会与文化可与夏、商同论。春秋时期,由于私学的兴起,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学术大师,出于对上古思想文化的沉淀与反思,各自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先河,也为后世开启民智打下了基础。这时期各诸侯国治国仍是教化偏重于刑法。但到了后期,三晋与秦治国理念开始由教化转向刑法,周公的礼教治国理念逐渐被抛弃,这正是孔子所纠结的。这个时期,各诸侯国大多数是臣贤于君。

到了战国与秦,礼教被完全抛弃,刑法成为治国唯一的手段。又由于兵家的兵法传世,被礼教所不允的奸诈机巧全都用上,上百年的混乱,到了汉朝建立才逐渐安定下来。

汉朝的建立,虽有萧何制定法律,用黄老之术为治世手段,但陆贾的《新语》,叔孙通的礼仪,为日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埋下了伏笔。汉武帝虽听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但他和汉宣帝一直是儒、法两家并用。也就是汉宣帝所说霸王之道杂用。霸道指武力,王道指教化。所以,自三代之后各王朝,以汉唐实力最强。

自汉之后各王朝,君臣的修养,只有明君贤臣。君主的修养,很难够上贤的标准,更称不起圣。

各时期的文化,春秋时期的文化,当然是中国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战国与秦文化,是兵家、法家文化的执行者。汉文化将儒家推为正统。汉文学前期以赋为主,诗歌也开始萌芽。一直发展传承至今。其中发展到唐、宋为巅峰时期。文学至宋,为鼎盛时期。元因统治者汉文化薄弱,所以文学不盛,只有被称作南人的文士将诗词转化为曲,盛行一时。明清诗文也不彰显,只有小说异军突起。发展到五四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成了断崖,西方文化开始涌入。中西文化交汇,象个大杂烩,并没形成什么特色,只有科技的发展,利国利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又有兴起的态势,然又有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不知何时才能真正的崛起。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