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反清,老老实实待着“颐养天年”不好吗?
吴三桂的反清的原因是康熙帝的撤藩,本质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斗争,康熙帝想通过撤藩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做着世镇云南的美梦的吴三桂却并不想交出自己手中的权力。吴三桂历经明清两朝,崇祯帝亡时投降清朝,助清兵入关,扫平天下,连明朝最后的香火南明也是断送在吴三桂手中,暮年时却又以“兴明讨虏”的名义起兵,令人唏嘘不已
吴三桂的反清的原因是康熙帝的撤藩,本质就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斗争,康熙帝想通过撤藩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做着世镇云南的美梦的吴三桂却并不想交出自己手中的权力。
吴三桂历经明清两朝,崇祯帝亡时投降清朝,助清兵入关,扫平天下,连明朝最后的香火南明也是断送在吴三桂手中,暮年时却又以“兴明讨虏”的名义起兵,令人唏嘘不已。
一、将门新星
吴三桂字长伯,一字月先,出身将门世家,自幼习武,善于骑射,是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的外甥,崇祯年间考中武举,在辽东战争中屡立战功,在崇祯十二年(1639年)获授总兵团练辽东宁远中左、中右、前屯、中后兵马事务(简称“宁远团练总兵”)。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下昌平、居庸关,大军直指京师北京城,崇祯帝诏征天下兵马勤王,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五日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 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属河北省唐山市)时突获北京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吴三桂率兵返回山海关伺机而动。
二、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据守山海关,山海关的位置可谓重中之重,是北京城北面的最后一道屏障,李自成和多尔衮都想拉拢他,兵不血刃的拿下山海关,两人都曾多次招降吴三桂。
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攻下北京城不久后,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这其中就包括吴三桂家,据说其爱妾陈圆圆和家人都被掳去。吴三桂也曾一度决定投降李自成,率军离山海关进京,行至永平(今卢龙)西沙河驿时,遇从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吴襄在京遭农民军拷掠,爱妾陈圆圆被夺占,于是顿改初衷,打着为崇祯帝复仇旗号,拒降李自成。为保全家人性命,吴答应与李自成议和,为防李自成有诈,又私下以黄河南北分治为条件向多尔衮求助,多尔衮率军在山海关外集结。
李自成率六万大军攻打山海关,与吴三桂在山海关下大战,吴三桂不敌李自成,在岌岌可危之时,吴三桂向多尔衮投降,清军在关键时刻加入战场,一举击溃李自成军,奠定了清军入主中原的基础。
清兵入关后,定都北京城,册封吴三桂为平西王。
三、镇守云贵
清朝入关后,八旗兵已经不能满足全国征战的需求,大量的汉军将领受到重用,吴三桂就是其中的代表,先后参与了平定李自成、张献忠残部的战斗。
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又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永历政权,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即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顺治十八年(1661年),师出缅甸,俘虏永历帝朱由榔,押至昆明处死。
康熙元年(1662年)十一月,吴三桂以擒杀桂王(永历帝朱由榔)的功劳晋爵亲王,兼辖贵州, 其子吴应熊也与公主成婚,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吴三桂初镇云贵,清廷曾准予便宜行事,云、贵督抚全受他节制,风头一时无两,云贵两地完全成了吴三桂的私人王国。
其一:直接掌控云贵官员的任命权,据清史稿记载:时吴三桂镇云南,郡县吏得自辟署,谓之“西选”。就连当时清廷给云、贵二省督抚的敕书,都要写入“听王节制”四字。
其二:掌控云贵之地的经济,他借疏河修城,广征关市,开盐井,开矿铸钱,所铸钱币被称为“西钱”。
其三:拥兵自重,所辖兵马高达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 暗存硝磺等禁物,通使达赖喇嘛,互市茶马,蒙古之马由西藏入云南每年数千匹,补足了军队对马匹的需求。
在云贵之地的特权,让吴三桂做起了像明朝“沐王府”一样世镇云南的美梦。
这一情况持续到顺治朝结束,康熙朝开始,清廷已经慢慢意识到像吴三桂这样的藩镇割据的危害,开始逐步削减吴三桂在云贵的权力。
四、三藩之乱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理由,收缴了吴三桂的平西大将军印信,接着又“截其用人题补之权,迁除悉归部选”,收回了人事任命权。
康熙帝在亲政数年后,深知朝廷中外之利害和前代藩镇之得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决定撤藩。
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以目疾请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以相试探。康熙帝命吴三桂将所管各项事务交出,责令云贵两省督抚管理,听命于中央,同时还剥夺了他的司法特权,“平西藩下逃人,俱归有司审理,章京不得干预”。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李本深合词请命平西王仍总管云贵事务,康熙帝以照顾吴三桂身体为理由,予以拒绝。
随着这一系列命令,吴三桂正慢慢失去对云贵两地的控制权。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南王尚可喜上疏请归老辽东,留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经户、兵两部和议政王贝勒大臣集议,认为如果尚之信拥兵留镇广东,跋扈难制,康熙帝认为时机已到,遂诏令尽撤全藩。平西王吴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得知后在同年七月先后上疏奏请撤藩来试探朝廷意旨。经户、兵二部确议,吴三桂及所部五十三佐领官兵家口应俱迁移,以吴三桂之子,耿精忠诸弟都宿卫京师,以做人质,这样吴三桂和耿精忠就不敢叛乱了,康熙帝就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
从经营多年的云贵之地,一下撤往关外,击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于是他决议掀起叛乱,杀掉了云南巡抚朱国治,拘捕了按察使以下不顺从的官员,发布檄文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并移会台湾郑经,邀约响应,自此三藩之乱开始。
此时,清朝刚入关不久,各地满汉矛盾普遍存在,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二藩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吴三桂乘锐连下贵州全省、湖南的衡州,一时之间,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
五、称帝败亡
吴三桂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一带后,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吴三桂却锐气不足,不敢渡江与清军交战。这样就给了康熙帝机会,他坚决打击吴三桂,进攻吴三桂所占领的湖南地区,而对其他的反叛者却实行招抚,通过分化力量而孤立吴三桂。
康熙十五年(1676年)耿精忠、尚之信相继投降,吴三桂的局势岌岌可危,他感觉到可能会败亡,于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登基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
衡州的夏季酷热,加之心情不舒畅,焦虑过重,肝火过盛,吴三桂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经过太医百般调治,却终不见效,同年(康熙十七年)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皇宫驾崩,在位仅仅五个多月。
吴三桂死后,其孙吴世璠继位称帝,不过此时虽是节节抵抗,但其败势已成定局。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清军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历经8年的三藩之乱结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594条回答。
吴三桂其实并没有想要造反,完全是被康熙逼反的。
从吴三桂的所作所为来看,至少协同满清进入北京以后,他就知道大势已去。
入关之前,满清还打着击败李自成为大明皇帝报仇的政治口号,也就是借兵伐寇。
吴三桂稍后可能怕给满清的红利不够多,还提出两国划黄河而治。
入关以后,满清就再也不提这个口号,显然就是要占据中原了。
当时吴三桂无论军事实力,还是后勤补给都受制于人,不可能同满清作对了。
况且满清也是他带入关的,成为全国汉人众口一词的大汉奸,难以挽回历史骂名。
由此,吴三桂也就只能接受平西王爷的投降,试图捞一些个人利益了。
之后满清虽然利用吴三桂对付农民军和南明政权,却始终给与监视和控制。
在李自成被消灭以后,满清第一时间将吴三桂调回锦州监视。
只是随后南征不利,在1647年,满清才又让吴三桂入关作战,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及明朝余部,但安排将领八旗将领李国翰监视。
此次启用吴三桂,完全是无可奈何。
满清毕竟只有几百万人口,二三十万八旗兵,即便是明朝政权已经内部崩溃,想要征服这么大的国家也是极其困难的。
这种情况下,只能以汉制汉,利用吴三桂等人招募汉人伪军,攻打汉人抵抗力量。
随后吴三桂先是攻入山西和陕西,消灭了李自成残部,随后又攻入四川,击溃了张献忠部,接着杀入贵州、云南,协助清军打垮了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
有意思的是,在逼迫缅甸国王交出永历帝朱由榔后,满清却强迫吴三桂杀死永历皇帝。
无论怎么说,吴三桂曾经做过大明的武将,杀死大明皇帝是大逆不道的叛逆行为。
为什么满清自己杀死了那么多王爷、南明皇帝,却要强迫吴三桂杀死永历皇帝?
其实,这就是让吴三桂自侮自污的手段。
之前满清强迫吴三桂裁军,将部下从6万人减少到2万人。
这还不够,为了防止吴三桂可能的叛变,反清复明,让他杀死永历皇帝,成为恶名昭彰的大叛徒。
之后,再也不会有汉人相信这种人,吴三桂从政治上等于自爆了。
顺治时代就制定了逐步瓦解四个藩王,彻底消除汉人军阀隐患的政策,但不可操之过急。
四个汉人藩王中后,先是孔有德被南明李定国所杀,只留下女儿。孝庄文皇后虽收为她为义女,却借机废除了定南王。
按部就班下去,会逐步将三藩废除,当时他们也没有什么实力,不敢反叛。
没想到,鳌拜上台以后只顾对付八旗贵族的政敌,反而扶持三藩壮大,以削弱八旗的力量,已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三藩由此巩固了势力和地位,开始在三省立足盘踞。
等到鳌拜被杀,康熙上位,三藩已经形成了气候,想要迅速除掉就不容易了。
说起来,康熙年轻气盛,处理三藩问题犯了很大的错误。
当时鳌拜垮台以后,他的政敌攻击鳌拜所有的政治措施,甚至将吴三桂归于鳌拜党羽,要求尽快除掉。
而康熙也认为自己有20万八旗兵,30万绿营兵,战时还可以征兵40万,总兵力近百万人。
同时,满清政府控制全国各个富余省份,三藩除了广东以外,都是贫穷落后地区,经济上也无法抗衡。
于是,康熙开始准备武力对付。
康熙帝晋封察哈尔部首领布尔尼为亲王,位列内蒙古四十八旗王公之上,抵御可能来自于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入侵;同时,在东北地区仅以驱逐等保守策略应对罗刹彼得一世在远东的扩张。
相比起来,吴三桂等三藩实力差距太大。
其中最强的是盘踞云南的吴三桂,但也只有汉军五十三佐领共10600人,绿营兵组织“四镇十营”的2万多人,总兵力不过3万多人。
至于尚可喜、耿精忠分别只有1万多人,三藩兵力总和不过五六万,实力同满清差距巨大,似乎根本不是对手。
更重要的是,三藩内部还不和。
实力较强的尚可喜父子三人不合,互相争夺权力,都无心反叛。
果然,三藩最初就是尚可喜父子争夺权力,导致要求撤藩。
康熙苦于没有借口,立即表示同意,命尚氏父子一齐返回辽东故乡,事实证明此举是昏招。
吴三桂和耿精忠大惊,联合起来要求撤藩以为试探。
其实当时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都没有做什么叛乱的准备。他们目的只是仿效当年沐王一样,可以世袭王爷爵位,时代荣华富贵,掌握兵权。
康熙毕竟年轻,在大臣煽动下立即表示同意,还派南巡抚朱国治监督、催促吴三桂离开云南。
吴三桂深知伴君如伴虎,一旦他放弃兵权真的隐退,极有可能就是死无葬身之地,鳌拜活生生的例子就在眼前。
于是,吴三桂只能反叛,没有其他道路可走。
而本来没准备反叛的耿精忠、尚之信也只能一同叛乱。
三藩并没有什么实力,其中尚之信基本在广东按兵不动,向康熙示好,两面下注,观望大局。
即便如此,三藩竟然出人预料的顺利。
吴三桂和耿精忠的军队,很快就占领了云桂黔蜀湘闽六省,又占领浙赣大部。
这不是三藩厉害,而是满清太草包所致。
本来满清有着绝对兵力优势,然而康熙也没料到吴三桂一时三刻就会叛乱,作战准备不足,仓促应战。
此时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有明显下降。本来八旗兵入关以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极少打败仗。
此刻面对曾经手下败将吴三桂军队,八旗兵往往未战先惧,战斗中出现大量临阵脱逃、借故撤退现象。
其实,此时满清已经坐天下多年,旗人子弟也学会享受美好生活,谁还愿意拼掉自己的性命。
除了八旗战斗力锐减以外,由于满清入关后的屠杀暴行,加上剃发易服的民族压迫,大量不满的汉族老百姓加入三藩军队,这才成为燎原之势。
即便如此,满清毕竟还是掌握军事上绝对优势,慢慢采用实力碾压方式。
经过长达8年战争,缓慢击败吴三桂。
三藩实力衰弱,内部不合。当吴三桂作战刚刚开始不利时,首先尚之信窝里反,宣布归顺满清。接着耿精忠也宣布投靠满清,倒戈过去了。
可笑的是,这两个家伙自认为聪明,结果都被康熙秋后算账,耿精忠被凌迟处死,尚之信被逼自杀。
而广西王孙延龄也投靠满清,至此三藩阵营基本瓦解。
吴三桂残部虽然还挣扎作战4年,但大局已定,三藩必然要完蛋。
说来说去,吴三桂就是周星驰说的“一条内裤一张卫生纸”而已,只是被利用的叛徒垃圾,一旦没有利用价值就必死无疑。
吴三桂无论反叛还是不反叛,结局都差不了多少。
以这种卑劣之徒的性格,宁可选择拼一拼,也不会坐以待毙。
再说通俗点,做汉奸的就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
而对于所谓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来说,对付实力弱小且内部散乱的三藩,差点被他们打下半壁江山,也是丢脸丢到家了。
也不知道还有什么脸吹嘘康熙英明神武,一个平庸的皇帝罢了。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