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粟裕指挥辽沈战役会怎么样?
著名战役可以用假设来进行讨论和推演,然而关于粟裕将军职务的这个假设,则根本不能成立,简直是在质疑延安领导层的政治智慧。要知道,东北我军的“发育”和发展壮大,是解放战争的重中之重,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粟裕将军都不可能成为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
著名战役可以用假设来进行讨论和推演,然而关于粟裕将军职务的这个假设,则根本不能成立,简直是在质疑延安领导层的政治智慧。要知道,东北我军的“发育”和发展壮大,是解放战争的重中之重,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粟裕将军都不可能成为东北野战军的司令员。
抗战胜利以后,延安确定了“向南防御,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抢占和经营东北成为第一要务,为此,延安从陕北总部和各大战略区,抽调了约2万干部和11万精兵出关,军政各方面的级别都是比较高的,高级干部比如派往东北彭真、陈云和罗荣桓等同志。
解放战争时期,各战略区的领导体制是各中央局、各大军区、各野战军,为了保证战争年代的统一决策,多为“一元化领导”。比如林总在1946年6月以后,就身兼东北局书记、东北军区司令员和政委,1948年再兼东北野战军司令员。
然而调粟裕将军出关,却根本不在延安的考虑范围之内,一方面,此举必然是埋没人才;另一方面,粟裕果真去到东北,也很难任命为主要军事指挥员,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党内级别不够
粟裕将军并没有参加1945年在延安举行的“七大”,不过仍然跟陈赓将军一起,被大会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当时的职务,是新四军第1师师长兼苏浙军区司令员,之后才有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至于党内职务,粟裕担任的是“华中分局”常委,注意分局略低于几大战略区的中央局。
而抗战胜利后,在新组建的东北局之中,聚集了20多名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其中仅政治局委员即多达四名。这也是林总在东北解放战争初期,没能实现“一元化领导”的主要原因,因为他只是一名中央委员。
直到1946年6月,鉴于东北局内部出现了争论,影响了战略规划和作战方针的制定,在此情况下,是毛主席力排众议,“破格”任命林总为东北局第一书记。
换句话说,就连林总这个中央委员,都是以破格晋升的方式,得以执掌的东北局,那么以粟裕候补委员的党内职务,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淮海战役期间,身为华野代司令员代政委的粟裕,却不能入选总前委的常委名单,原因即在于此。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如果粟裕将军不能成为东北局的主要领导,又怎么能够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实施规模弘大的辽沈战役?
二、军队资历不足
之前撰文介绍过,由于编制较为特殊的原因,八路军三个师的师部,是与新四军军部平级的;因此新四军初建时的四个支队,级别接近于八路军各“旅”,而粟裕当时的职务,是第二支队副司令员,也就是副旅长的级别。
而调往东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中,堪称名将如云,比如罗荣桓,那是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政委;比如陈光,那是115师第343旅旅长、代师长,包括黄克诚,在新四军的职务也是跟粟裕持平的:第3师师长兼苏北军区司令员。
毕竟粟裕将军属于我军高级将领的“后起之秀”,在到达东北的高级将领群体中,不少都是粟裕的老首长或者是级别相仿的老同志,是很难实现顺畅领导的,延安必然要考虑到这一层,断不会有调粟裕出关的动议。
实说实说,以东北战略区的重要性和东北将领群体的规格,非未来开国元帅的级别,是很难前往坐镇指挥的。
三、队伍“山头”不对
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必须承认我军内部“山头”之存在的,其主要作用在于,上下级之间和同级将领之间,互相非常的熟悉,如此有利于作战指挥和具体执行。
我们常说的“帅必知将,将必懂帅”,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上级首长对手下将领们的作战特点特别了解,各部队长对首长的指挥风格特别熟悉,战役战斗中,必可起事半功倍之效。
然而东北我军最初的骨干力量,几乎是以八路军115师系统为主体的,在全部11万出关部队中,以115师师部和343旅发展起来的山东军区部队,达到了6万人之多,也就是林帅红一军团的老底子;以344旅发展起来的新四军第3师,达到了3万余人,也就是徐大将红十五军团的老底子。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重新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所下辖的便是这两个军团。面抗战爆发后,再改编成为八路军第115师,因此其师、旅、团的主要干部,都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名将,林总能够担任115师师长,那是没什么争议的。
而粟裕将军并没有参加长征,是在南方红军游击队伍中产生的名将,浴血坚持三年,抗日战争八年,跟八路军115师的大多数将领们,均无过多甚至没有交集,互相又怎么可能配合默契?比如我们熟悉的华野“叶、王、陶”三大纵队司令员,那都是抗战期间粟裕的老部下。
而大家津津乐道的“东北五虎”,也就是五个主力纵队的司令员:李天佑、刘震、韩先楚、吴克华、陈光,皆出自红一方面军(八路军115师)系统,也都是林总的老部下。包括野司的另外三位主要首长:政委、参谋长、政治部主任,也都是林总的老搭档。
说直白点,以东北我军的这个组织架构,即便陈老总去了都很难指挥得力,关于长征的历史脉络,读者大多清楚。
四、胜利毫无悬念
辽沈战役,又被称为东北我军1948年的“秋季攻势”,在之前的夏季攻势结束以后,东北人民解放军已经控制了东北地区97%的土地、86%的人口,控制了东北地区绝大部分铁路、公路干线,同时拥有稳定的后勤保障,包括军火、粮食和随军民工等等方面。
而敌军已经彻底丧失了野战能力,只能龟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城市群,尽管其物资供应较为匮乏,但是守上半年几个月还是没有问题的。也就是说,辽沈战役的难点不再是运动战,而是必须选择一个城市群开刀的攻坚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谁来担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战役手段都没有太多的选项,要么先打长春,要么先打锦州,至于敌人兵力最多粮弹最为充足的沈阳,肯定要放在最后攻取。
东野主动选择了先打长春,屡攻不克,终于在西柏坡的引导和命令下,决定南下先打锦州,完成了对整个东北敌军的“关门打狗”,此后经奋勇作战,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完全解放了东北。
即便是粟裕将军来担任东野司令员,也得服从军委命令先打锦州,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案吗?既然如此,无论由两位战神级的人物谁来指挥,战役进程的变化差别都不大,也不影响战役主要结果。
因为从双方力量对比来看,103万东北人民解放军对阵55万敌军,同时在装备后勤皆占优势的情况下,打败敌人取得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是没有悬念的。
不要把粟总拉火坑来,林彪与粟裕各有所能,先进入东北的是彭真高岗,无法打开局面,毛委员才电令共产党的灭火将军林彪急转东北
朝鲜战争,中国志愿军举世公认,轻歩兵巅峰,其主要部队来自四野;解放战争,辽沈之后,四野所向披靡,见到东北瓜皮帽国民党军望风而逃
林粟个人作战风格迥异,强敌面前,敌强由你强,我自一旁去发展壮大强大自己,再来收拾你,这是林彪,而粟总却总是神仙仗,不要对他俩进行比较,都是战神
六几年以后出生的人,大多对林彪的印象不好,因为我们从书本上来的知识就是林彪阴谋家反革命,功劳是不能提的,我看过一本老红军写的革命回忆录,书中不带个人观点,纯记事,建议大家看看,林彪的名字出现次数可能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就是毛泽东的灭火器,咱给他起外号:灭火将军
蒋介石先生称林彪为战争魔鬼,白崇喜视林彪为共军中唯一对手
林彪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