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选一个腿脚不便的儿子继位?
勇武善战还戎马一生的朱棣会把皇位传给他那腿脚不便且体重都胖到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大胖儿子朱高炽当然是有原因的,虽然朱高炽腿脚不便还肥胖过人,而且继位之后朱高炽仅当了九个月的皇帝,但是他却达到了爷爷明太祖朱元璋和老爹明成祖朱棣都未达到的思想高度,看他的庙号明仁宗就能明白为啥朱棣要把皇位传给他了。朱高炽是一个宽厚仁孝的小胖子朱高炽是朱棣标准的嫡长子,别看朱棣一生妻妾不少,但他最爱的女人还是嫡妻徐氏,他一生共生育了九名子女,其中有七名子女都是徐氏所生,尤其是他一生的三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勇武善战还戎马一生的朱棣会把皇位传给他那腿脚不便且体重都胖到走路都需要人搀扶的大胖儿子朱高炽当然是有原因的,虽然朱高炽腿脚不便还肥胖过人,而且继位之后朱高炽仅当了九个月的皇帝,但是他却达到了爷爷明太祖朱元璋和老爹明成祖朱棣都未达到的思想高度,看他的庙号明仁宗就能明白为啥朱棣要把皇位传给他了。
朱高炽是一个宽厚仁孝的小胖子
朱高炽是朱棣标准的嫡长子,别看朱棣一生妻妾不少,但他最爱的女人还是嫡妻徐氏,他一生共生育了九名子女,其中有七名子女都是徐氏所生,尤其是他一生的三个儿子老大朱高炽、老二朱高煦、老三朱高燧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
能吸引朱棣一生的女人自然也不是平凡女孩,朱高炽的生母徐氏乃是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儿,换言之朱高炽的外公就是徐达。不过别看朱高炽的老爹朱棣戎马一生,极为勇武,曾经五次远征蒙古,外公徐达也是不世出的名将,帮助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建立大明,但偏偏朱棣和徐达这两代猛人的后人朱高炽自幼就喜静不喜动,斯文儒雅,丝毫没有朱棣和徐达的勇武之风。
洪武十一年(1378年)时,年仅16岁的徐氏为18岁的朱棣生育了长子朱高炽,作为长子朱高炽自幼就受到朱棣夫妇的重视,朱棣对朱高炽的教育尤为重视,自幼就让他学习骑射与儒家经典。
别看朱高炽在史料中记载胖到连走路都需要太监搀扶,其实朱高炽幼年时期也是一名颇为骁勇的美少年,只不过随着阅读儒家经典越来越多,朱高炽逐渐变得喜文厌武,喜静不喜动了,就这样不仅他的骑射功夫荒废了,并且在锦衣玉食的生活环境下,连他的体重都跟着蹭蹭上涨,最终导致他成了一个连走路都得别人搀扶的超级小胖子。
一直受到儒家教育的朱高炽十分推崇儒家的仁政思想,所以他长大后待人宽厚,尤其是对待下属极其宽仁厚义,也颇受下属拥护和爱戴,连明太祖朱元璋都曾经表扬过他的宽厚。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时,朱元璋召各藩王世子入京受教,朱元璋的目的是想亲自培养一下这些皇孙,好让他们做好一个藩王能替大明守好江山。当时18岁的朱高炽已经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于是他也被召到了南京接受朱元璋的亲自教导。
在南京期间,有一次朱元璋想锻炼孙子们的治军能力,他要求孙子们在第二天的天明破晓时分去检阅南京周围各处的驻军,每人检阅一处,然后回来向他报告。最后这些皇孙都按时检阅好了驻军回来向朱元璋报告,唯独朱高炽是最晚回来的。
朱元璋看着当时体型就已经横向发展偏胖的朱高炽,就认为朱高炽肯定是平日里在燕王府养尊处优惯了,不能早起,所以才回来的最晚。于是朱元璋就很不高兴的质问朱高炽为何最晚回来,朱高炽却回答他在天明破晓时分已经抵达了军营,只是他看着士兵们还没有吃早饭就要接受检阅,于心不忍,加之当天的天气比较寒冷,他不忍士兵们忍饥受冻的接受检阅,因此他特意下令让全营士兵先行吃早餐,他在士兵们酒足饭饱身体暖和之后,才开始检阅部队。
朱高炽的这番回答让朱元璋大感意外,朱元璋统兵多年,但是却从来没站在士兵的角度想过这些问题,因此朱元璋觉得这个小胖孙子并不像外表看起来这么又蠢又胖,他的心思细腻宽仁,他这种行为肯定能得到军心,为此朱元璋十分高兴,当场称赞表扬了朱高炽做得非常好,值得其他皇孙学习。
后来朱元璋又锻炼孙子们处理政务的能力,他让孙子们参与批阅朝臣的奏折,朱高炽在批阅奏折时却故意把一些言词不严谨的奏折藏匿起来,朱元璋查到这件事后,又责问他为何包庇这些言词不严谨的朝臣。
朱元璋对待朝臣极为严苛,朝臣在奏折上稍微用词不当,就会受到朱元璋的惩罚,轻则挨骂,重则罢官,因此朝臣们都十分害怕朱元璋。
面对朱元璋的责问,朱高炽则坦然回答,朝臣每天公务繁忙还要写奏折,难免会有言词不够严谨或失当的时候,这些都是小事,他不希望因这些小事惹朱元璋生气,也不希望朝臣因这些小事受罚。朱元璋听了朱高炽的这番回答颇为高兴,他当场称赞朱高炽颇有仁君气度,可见朱高炽的宽仁是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在朱棣起兵发起靖难之役后,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骑马都费劲,因此朱棣就让他坐镇老巢北平巩固后方,而朱高炽的两个骁勇善战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则被朱棣带到战场上。在朱高炽坐镇北平期间,朱棣在前线征战,朱高炽总能让朱棣的后勤军需补给及时到位,这个也使得朱棣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与大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战斗中。
后来朱允炆的大将李景隆率十万大军奇袭北平,当时朱棣在在大宁(现今内蒙古宁城县)谋夺朵颜三卫,在北平只给朱高炽留下了两三万的老弱残兵,而朱高炽面对李景隆多出数倍的兵力不慌不乱的指挥老弱残兵积极守城,并利用天气的优势冰冻北平城墙抵御住了李景隆大军的全力攻城,最终朱高炽坚守北平成功,拖到了朱棣从大宁回援北平。并且在朱棣回援之后,朱高炽还果断的命令城中守军主动出击,配合朱棣内外夹击李景隆,这使得李景隆惨败而逃,由此可见朱高炽不仅熟读儒家经典,他也颇有军事指挥能力。
李景隆战败之后,文臣方孝孺又给朱允炆献上了离间计,由于当年在南京时,朱高炽与堂兄朱允炆关系最为亲密,因此方孝孺就建议朱允炆利用这个关系离间朱高炽与朱棣的父子关系,方孝孺建议朱允炆下旨给朱高炽,只要朱高炽献出北平,朱允炆既往不咎并直接册封朱高炽为燕王。
方孝孺让朱允炆大张旗鼓的宣传这道圣旨,这也是方孝孺离间计的高明之处,只要朱允炆大张旗鼓的把册封朱高炽为燕王的圣旨宣扬出去,朱高炽献不献出北平都会受到父亲朱棣的猜忌,这样只要朱高炽和朱棣父子离心,那么朱允炆就可以趁机剿灭朱棣了。
朱高炽却没有中这个离间计,《明史》记载:朝廷赐世子书,为离间。世子不启缄,驰上之。这意思就是朱允炆的册封使者和诏书刚到北平,朱高炽连看都不看,直接命人把使者和诏书全部交给了前线的朱棣。
虽然朱高炽没有中朱允炆的离间计,但是朱棣却险些中了离间计,由于朱允炆大张旗鼓的宣传要册封朱高炽为燕王,因此朱棣颇为疑心朱高炽,而老二朱高煦一直想图谋朱高炽的世子之位,所以他就在朱棣面前构陷朱高炽,称朱高炽在南京时就与朱允炆关系亲密,很可能会接受朱允炆的招安背叛朱棣。
有了朱允炆的大张旗鼓宣传,再加上朱高煦的挑唆,因此朱棣就果真担心朱高炽会背叛自己,于是他就准备秘密安排在北平的心腹将领准备捕杀朱高炽。
幸亏朱高炽把朱允炆的使者和诏书送到的早,朱棣还没来得及部署,就看到了朱允炆的使者和诏书,《明史》记载:成祖发书视之,乃叹曰:“几杀吾子。”朱棣看到朱高炽把朱允炆的使者和没开封的诏书全都送了过来,立刻就打消了对朱高炽的疑虑。
朱高炽宽厚仁义,他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却时刻图谋他的位置,在朱棣登基之后,朱棣曾经一度犹豫是册立宽厚仁义的朱高炽还是册立骁勇善战的老二朱高煦为太子,当时朝廷中的文臣支持宽厚仁义的朱高炽成为太子,武将则支持骁勇善战的朱高煦成为太子。
最后内阁首辅解缙坚定了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解缙称:“皇长子宽厚仁孝天下归心,况陛下还有一个好圣孙。”
解缙的意思就是说朱高炽宽厚仁孝,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护,而且他还有一个优秀的好儿子朱瞻基,也就是朱棣的好圣孙。毕竟考虑皇位继承人不能只看一代,还要看看二代,因此解缙的劝谏坚定了朱棣册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最终朱高炽被朱棣册封为太子。
不过朱高炽的这个太子最初当得并不省心,虽然他被确立为太子,但是朱高煦和朱高燧依旧时刻图谋着太子之位,二人甚至联手经常找机会构陷朱高炽,幸亏朱高炽得到文臣的拥护爱戴,被文臣们保了下来,可以说朱高炽这个太子当的真累,时刻要面对两个弟弟的构陷。
但是朱高炽对待两个弟弟却是以德报怨,朱高煦曾经秘密召集死士图谋效仿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大哥朱高炽,并逼迫老爹朱棣退位,但是朱高煦的图谋被指挥使徐野驴发现,朱高煦当街击杀徐野驴,引起了朱棣警觉和震怒,朱棣就想把朱高煦削除宗籍废为庶人。这时候是朱高炽站出来哭求朱棣宽恕朱高煦,这才使得朱棣平息了怒火,宽恕了朱高煦。
同样朱高燧也十分有野心,朱高燧曾想趁着朱棣晚年重病期间,收买朱棣身边的太监将其毒杀,然后矫诏篡位,这个图谋最终败露,朱棣十分生气,他对朱高燧起了杀心,想将朱高燧杀掉,又是朱高炽抱着朱棣大腿痛哭替朱高燧求情,把全部责任都推到了朱高燧的手下身上,这才使得朱棣只诛杀了朱高燧的亲信部下,赦免了朱高燧。
朱高炽在继位之后也对两个弟弟很好,希望用宽厚仁义来感化他们,不过最后只有朱高燧被朱高炽感化,并在朱高炽继位之后主动上交了两个藩王护卫兵权,朱高煦依旧故我,后来在朱瞻基继位后起兵反叛,被朱瞻基平定。
相比于老爹朱棣两次都对儿子起了杀心,朱高炽对待曾经想害死自己的两个弟弟却是以德报怨,在他们要被朱棣惩罚时,他不仅不落井下石,还替他们求情,朱高炽的宽仁也与老爹朱棣的狠辣形成鲜明对比。
朱高炽虽然只当了十个月皇帝却曾六次监国,永乐盛世算是他和老爹朱棣共同打造
朱棣是一个戎马一生手段狠辣的皇帝,如果朱高炽真的只是一个宽厚的老好人,仅靠着儿子朱瞻基的优秀,那么朱棣绝不会把皇位传给他。朱高炽在当太子前期还能受困于两个弟弟的构陷,不过到了后期,朱高炽的太子之位稳如磐石,朱棣是根本不想换太子了。
朱高炽能让朱棣彻底打消换太子的想法,还在于他卓越的治国能力。由于朱棣是从侄子朱允炆手中篡夺的皇位,朱棣在登基之后就想快速建功立业,以此打消人们对他得位不正的质疑,所以朱棣在武功上先后五次北伐蒙古,在文化上修撰《永乐大典》,又派太监郑和多次下西洋。
朱棣在北伐蒙古期间,他就准备迁都北平,但当时南京还是大明名义上的都城,朱棣留下朱高炽在南京以太子身份监国,朱高炽在太子时期曾先后六次监国,朱高炽累计监国时间长达20年,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朱高炽监国。要知道朱棣总共在位22年,朱高炽却监国长达20年,可以不夸张地说,后世称朱棣在位时期为永乐盛世,那么永乐盛世就基本是由朱高炽所缔造。
这么说吧,朱棣长于武功不善文治,他在位期间长时间让朱高炽监国,他实际上只掌控军权,政权基本由朱高炽所掌控,这也是后世为何会戏称朱棣实际上是儿子朱高炽麾下的征北大将军,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北伐蒙古,专门负责打仗。
所以别看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但实际上永乐盛世是他和老爹朱棣共同打造,甚至都可以毫不过分的说永乐盛世是他一手缔造,他的实际执政时间还是比较长的。
朱高炽在监国时期改革完善了朱棣制定的内阁制度,朱高炽在朱棣制定的内阁制度基础上增加了票拟制度,朱高炽让每位内阁大臣在奏折上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然后内阁大臣的看法建议由皇帝统一裁定,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出内阁大臣参政议政的参议长处。
完善内阁制度是朱高炽的政治智慧,他最大的长处还在于宽仁,他在监国执政期间非常宽仁,朱棣对于当年的建文旧臣惩罚非常残酷,很多建文旧臣的家属亲族都受到牵连被发配沦为奴隶。
朱高炽在监国时期赦免了很多无辜被牵连的建文旧臣家属亲族,皇帝最反感的就是自己制定的政策被人推翻,朱高炽公然推翻了朱棣残酷的惩罚政策,这一度让朱棣很不高兴,也成了朱高煦和朱高燧构陷他的理由。
不过朱高炽依旧坚持自己的宽仁,赦免了这些建文旧臣的家属亲族,后来也幸亏一众文臣力保了朱高炽,才使他化险为夷。
朱高炽不仅对待官员阶层十分宽仁,他在监国执政期间十分重视平民百姓的民生问题,在他监国时期全国各地时常有灾荒爆发,他最为重视的不是赈灾之策,而是灾民在灾后的生计和重建问题。
为此朱高炽曾亲自深入灾区探访灾民的疾苦问题,他在得知灾区有很多灾民在灾后生活无着,为了能吃口饭被逼得卖儿卖女,他为此专门制定了灾区重建政策,要求免除受灾地区的所有税赋,还命令当地官府负责寻访并出资赎回那些被父母无奈卖掉的儿女。
朱高炽制定的这项灾后重建政策让灾民们高兴万分,也给大明朝廷赢得了民心,永乐盛世的称呼也是在这时期被灾民们广泛流传而来,朱棣北伐归来后得知朱高炽制定的这项政策之后,他十分高兴,连连称赞朱高炽有仁君风范。
可以说朱高炽监国时期政绩斐然,深受官员和百姓的拥护爱戴,他在监国时期赈济灾民、开垦荒地、修筑堤坝、解决漕运、在全国扩建粮仓以备灾荒,最关键的是朱高炽每次都能及时保证朱棣北伐蒙古,南征越南等军事行动的军需补给。
因此《明史》中称朱高炽监国时期为: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
朱高炽监国执政时期不仅帮助朱棣开创了永乐盛世,也为日后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明史》中对他监国时期的评价“朝无废事”是对他最高的认可,20年的监国执政却只给他换来了十个月的皇帝生涯。
虽然朱高炽继位仅有十个月,但他在这十个月里也是政绩斐然,他继续推行仁政,并叫停了朱棣时期一些浪费人力、财力还有一些不得人心的政策,最关键的还是赢得了民心。
朱高炽继位之时正好赶上多地爆发旱灾,灾区百姓颗粒无收,吃不上饭,流离失所。朱高炽当即下旨要求灾区的官府打开官仓放粮赈济百姓,并且要求各地官府要不限量放粮赈灾。由于受灾人数很多,因此朝臣们都认为如果不限量放粮赈济,那么朝廷会负担不起,也会导致国家粮库空虚,所以朝臣们都建议朱高炽把放粮赈济改为借粮赈灾,让灾民们给国家打欠条,等日后灾民们收成好了再把粮食还回国家粮仓。
为此朱高炽严厉斥责了这些提议借粮的官员,他表示国家的根本是人民,如果国民有难国家不能无偿帮助,那么国民还需要朝廷和皇帝干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水国为舟,水没了,舟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看一看朱高炽的思想高度,他的这种思想高度别说远超于他的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甚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没有几个皇帝有这种思想高度。
其实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以武治天下,父子二人在位期间都是严刑苛法,在宽仁这一点他们都远不及朱高炽。
朱元璋虽然是开国皇帝,但是他在位时期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民生息,按照《中国农民起义史话》统计,朱元璋在位的31年中爆发超过一千人以上规模的农民起义次数多达20次,朱元璋也是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中在位时期爆发农民起义次数最多的开国皇帝,可见朱元璋虽然结束了元末大起义的乱世,但是他没有做到与民生息,所以才会激起了这么多的农民起义。
朱棣更为重视武功,他在位时期北伐蒙古,南征越南,这一系列军事行动的背后都是由老百姓在给他买单,如果朱棣不是有朱高炽这么一个宽厚仁义的好太子监国,恐怕永乐盛世就该变成永乐末世了。
所以明朝自开国在朱元璋时期就没有真正做到与民生息,朱元璋就曾意识到这个问题,他的太子长子朱标宽厚仁义还很有威望,与朱高炽的风范相近,朱标本是不二继承人选,但是朱标英年早逝,这才迫使朱元璋只能改选颇有父风的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当继承人。
朱元璋的本意是在朱允炆执政时代可以真正做到与民生息,但是他万没想到最后朱棣会篡位成功,喜好武功的朱棣也懒得去想与民生息的事情,而朱高炽则正好弥补了老爹朱棣的不足。
因此当朱棣也认识到需要选一位宽厚仁义的继承人,为大明真正做到与民生息,那朱高炽就是不二人选,也因此在后来朱高炽的宽厚仁义加上卓越的治国才能就让朱棣彻底打消了换太子的想法。
写在最后
朱高炽的明仁宗庙号充分体现了他一生行仁政、容百官、恤黎民的风格,也充分说明了他与父亲朱棣和爷爷朱元璋的不同,他真正使得大明做到了与民生息,长足发展的局势。虽然朱高炽在位仅十个月,死的时候才年仅48岁,但是后世却对他评价极高。
一个“仁”字就使得朱高炽的思想高度超过了爷爷朱元璋和父亲朱棣,他能很好地弥补朱棣的不足,所以即便他腿脚不灵便还身体肥胖多病,他也是朱棣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不仅他能弥补朱棣的不足,他的儿子朱瞻基还十分优秀,朱棣不把皇位传给他还能传给谁?
朱高炽不仅腿脚不便,而且胖得连马都骑不上。戎马一生的朱棣,对这个儿子,实在是看不上眼,登基之后,拖了整整2年,不肯立太子。
但是,反复衡量的朱棣,最终还是违背了对朱高煦的承诺,选朱高炽做继承人。
他这一艰难的选择,不仅仅是为了他最爱的孙子朱瞻基,还考虑到了明朝的传承、官员的意见。
朱高炽这20年的太子生涯,实在不好过。外有弟弟虎视眈眈,内有父亲刻意打压。然而,20年来,地位稳固,最终顺利登基,也不仅仅是靠生了一个好儿子。他也有着自己的大智慧。
朱棣在继承人上的纠结,要从靖难时期说起。
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登基的第2年,朱棣起兵靖难。此后长达4年的时间里,朱棣的长子朱高炽留守朱棣的大本营,当时还叫做北平的北京,而次子朱高煦,则跟着他一起出征。
在朱高炽镇守北平的日子里,朱高煦在朱棣身边,立下汗马功劳,并至少3次,救了朱棣的命。
- 1400年,白沟河之战,朱棣被包围,射光了箭,砍断了剑,眼看就要抵挡不住了。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救他突围。
- 后来,朱棣兵败东昌,连大将张玉都战死了。又是朱高煦及时率军赶到,击退敌军,把他了救出来。
- 1402年,浦子口之战,朱棣实在打不过盛庸,军队也到了强弩之末。朱棣都开始打退堂鼓,准备议和退兵。还是朱高煦赶到,帮助他转危为安。
也就是在浦子口之战中,朱棣看到赶来救场的朱高煦,大喜过望,拍着他的背,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好好干,你的大哥身体不好。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殊死战燕王率精骑直冲庸阵,庸军小却。
这句话,实在太暧昧了。
可以理解为,朱棣只是纯粹地,偶然地,在这么微妙的场合,叙述了一个朱高炽身体不好的事实。
更可以理解为,作为大哥的朱高炽身体不好,朱高煦大有希望,成为朱棣的继承人。
而朱高煦,理所当然地把这句话放在了心上。
他奋勇杀敌,跟着朱棣进入南京城,看着朱棣登上了皇位。
而远在北平的朱高炽,则只等到了朱棣的一条命令:北平改名为北京,朱高炽镇守北京。
此时的朱棣,是大明的天子。南京,是大明的都城。而作为朱棣嫡长子、燕王世子的朱高炽,只能留在北京。
《明史》:成祖践阼,以北平为北京,仍命居守。
大局已定,朱棣也登上了皇位,就该考虑立太子的事了。
而且这种事还不好拖。朱棣已经42岁了,在古代,这个年龄算半个老人家了。他的几个儿子,也早已成年。
历史上的皇帝,在这种时候,早就把太子定下来了。
但是朱棣,却把这件事拖了整整2年。
他实在拿不定主意,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立自己不喜欢的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还是任性一把,立自己喜欢、靖难中也立了大功的朱高煦做太子。
朝中的大臣,也分成了两派。
以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为代表的武将,站在朱高煦这边,
《明史》: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
而文官们,大多支持朱高炽。
《明史》:独忠以为不可,在帝前历数古嫡孽事。……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
朱棣犹豫了整整2年,考虑了整整2年,和大臣商量了整整2年,终于,在永乐二年,把朱高炽从北京召到南京,立为皇太子。
《明史》:永乐二年二月,始召至京,立为皇太子。
朱棣最终选择了朱高炽,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
一、朱棣要“拨乱反正”
朱棣的皇位,不是他的父亲朱元璋传给他的,而是他自己起兵,从侄子朱允炆的手上抢过来的。
在唐朝,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但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杀死兄弟,控制父亲,夺得了皇位。
接下来,李世民的皇位继承,又出了岔子。他的长子李承乾造反被废,他出于私心,没有按照继承顺序,立嫡次子李泰为太子,而立了嫡三子李治。
这给唐朝开了一个非常坏的头:唐朝的皇位,可以无视继承法,靠实力抢过来。
从那之后,唐朝没有多少次皇位交接,是正常传承的,是没有争议、血腥和杀戮的。
如今,朱棣已经靠起兵夺得了皇位。他的皇位能不能顺利继承、平稳过渡,有可能影响后世的皇位传承。
为了明朝的稳定,为了明朝的千秋万代,他也该按照继承法,立嫡长子朱高炽当太子。
而不是为了私心,立他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
二、文官集团的支持
朱棣时期的文官集团,力量还相对弱小,还没有发展成后世那个庞然大物。
但是,朱棣依然不得不倚仗他们。
毕竟,打天下,靠的是武将,治理天下,靠的是文臣。
而这些文官,是礼法的最大支持者。他们坚定地站在嫡长子朱高炽这一边。
他们总是在朱棣面前说,立储,以嫡以长。对着朱棣一一列举,历朝历代,因为立储不立嫡长子,出的那些乱子。
朱棣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
三、“好圣孙”朱瞻基的作用
朱棣和很多大臣商量过,到底应该立谁为太子,却总拿不定主意。
直到有一次,他和大才子解缙谈到了这件事。
他问解缙,朱高炽和朱高煦,到底该立谁为太子。
解缙毫不犹豫地说:皇长子(指朱高炽)仁爱孝顺,天下人都心悦诚服。
朱棣听了,没有说话。显然,他对这个回答,并不满意。
解缙又磕头,说了3个字:好圣孙。
朱棣终于被打动了,点头同意。
《明史》: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
好圣孙,指的就是朱棣的大孙子,朱高炽的大儿子,朱瞻基。
朱棣对于这个孙子,非常宠爱。不仅仅是因为隔代亲,也不仅仅是因为朱瞻基的性格和他的脾气相投,还因为,朱瞻基的出生,对他而言,是一个天大的吉兆。
朱瞻基出生的时候,朱棣已经快被朱允炆逼到了绝路。为了自保,甚至要装疯卖傻,好骗过监视他的人。
就在这个时候,他做了一个梦。梦里,他的父亲朱元璋递给他一个大圭,对他说,把这个传给子孙,大明会永远昌盛。
大圭,是皇位的象征。
第二天,朱瞻基就出生了。朱棣见到这个孩子,觉得他英气满面,应了自己的梦境。
这个梦,对于朱棣而言,实在是太有象征意义了。
对于朱棣而言,梦里朱元璋说的那个“传之子孙”,指的就是朱瞻基。
《明史》:生之前夕,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曰:“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
朱瞻基是朱高炽的儿子。也就是说,如果朱棣不立朱高炽为太子,不把皇位传给朱高炽,他这个宝贝孙子,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他这个梦,也许就没法应验了。
明朝的人,是很迷信的。
所以,为了朱瞻基,为了这个梦,他也要立朱高炽做太子。
朱高炽等了整整2年,才来到南京,当上太子。可是这20年的太子生涯,实在是不好过。
不仅朱高煦一个劲地捣鬼,意图夺嫡,朱棣也经常打压他。
- 初期,不给他太子的权力。朱元璋的太子朱标,直接参与政务,而朱高炽,经常只能陪进京朝见的堂兄弟们吃饭。
- 朱高炽监国期间,训斥贪婪的官员,也要被朱棣批评;监国期间处理的政务,经常被朱棣宣布作废。
- 东宫迎驾事件,朱棣亲征回京一个月后,突然找借口说,当初太子迎接他,晚了一步,并以这个理由,逮捕大量东宫官员。
- 就连朱高炽减肥,朱棣也要亲自管,厨子给朱高炽多煮了点吃的,朱棣都要杀了厨子。
可以说,朱高炽这20年的太子生涯,过得是如履薄冰。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被废掉。
但是,无论朱棣对朱高炽多不满意,终究没有废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朱高炽能撑过这20年,最终顺利继位,不仅仅是因为礼法的约束,群臣的支持,朱瞻基的帮助。这和他自己的能力,他自己的大智慧,也是分不开的。
1、能力出众
朱棣是一个闲不住的皇帝。要么巡幸北京,要么御驾亲征,经常远离首都。
在这20年里,朱高炽6次监国。时间长的,近4年。时间短的,也有4个月。
监国期间,除了必须朱棣亲自处理的军国大事之外,明朝的大事小事,都由朱高炽一手掌管。
朱棣在外打仗,也是靠朱高炽做好后勤工作。
而他的监国成绩,除了朱棣对他不满,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一些事件,可以说是人人称赞。明朝在他的手下,一切井然有序。
2、众望所归
朱高炽是一个仁慈的人。
有一次,他从南京启程,被朱棣召去北京。路上,看到男男女女沿路捡草籽。一问,才知道,原来当地闹了饥荒。
朱高炽赶紧命令当地官员,开仓放粮。然而,没有皇帝的命令,官员不敢承担责任。
此时的朱高炽,正被朱棣怎么看都不爽。但他还是告诉官员,只管放粮,一切的责任,由他承担。
他崇尚儒学,友爱大臣,名声非常好。在当时人的眼里,他是近乎完美的未来君主。
3、顺应时势
历史的趋势,打天下之后,必然要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
明朝经历过朱元璋开国,朱棣靖难、御驾亲征,国力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无论谁做下一任皇帝,都要与民休息,发展文治。
而朱高炽,就是那个擅长内政、擅长文治、关心民生的人。
他的选择,他的举措,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顺应时势。
所以,即便朱棣不喜欢他,打压他,他的地位依然稳如泰山。
永乐九年,朱棣把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立为皇太孙。这相当于昭告天下:太子地位稳定,无需再有小心思。
毕竟,自古以来,皇帝废太子就不容易。如果太孙在,废太子的同时也要废太孙,一次性废黜两个储君,更不容易。
从朱瞻基当上皇太孙开始,朱高炽的地位,就再也没人能撼动。
写在最后
朱棣心目中的继承人,要像自己一样,勇武,果断,能干。
无论是朱高煦,还是朱瞻基,都是这样的人。
他的长子朱高炽,却一点都不像他。
- 朱棣健康硬朗,朱高炽又瘸又胖,走路都不利索。
- 朱棣能征善战,朱高炽连马都骑不上。
- 朱棣暴戾残酷,朱高炽厚道仁爱。
然而,处于礼法和明朝发展的考虑,朱棣依然舍弃了他喜欢的二儿子朱高煦,立朱高炽为继承人。
不过,朱棣这么喜欢朱瞻基,立朱高炽当太子,也就意味着朱瞻基是未来的皇帝。
这么一想,估计朱棣的心理也平衡不少。
你觉得呢?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