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日本战国时代战争放到中国来看,大概相当于什么规模?

有种搞笑的说法,是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就好比是“村战”。所谓“村战”,就是说,别看日本战国时代打的挺热闹,但在人数和规模上,跟几个村子发生械斗差不多

有种搞笑的说法,是说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就好比是“村战”。

所谓“村战”,就是说,别看日本战国时代打的挺热闹,但在人数和规模上,跟几个村子发生械斗差不多。

比如,著名的日本历史人物织田信长,他的成名之战桶狭间合战,其当时麾下所带的兵力,也不过是两千人而已。

再比如,被称为日本战国时代“信浓四大将”的村上义清、诹访赖重、小笠原长,以及木曾义在,这四人,曾组织联军讨伐过大名武田信玄。

他们组织起来的联军人数是多少呢?答案是1800人。

猛地一看,这区区一两千人规模的战役,似乎还真有点“村战”的意思,尤其是和我国古代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战争规模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但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一种认知上的偏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首先,战役参与的人数多少,与战役是否著名,以及造成的影响大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这话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子,三国时期,曹魏将领张辽张文远,他就主持参与了一场极为著名,且造成后续影响相当深远的战役。

这场战役的名字,叫做逍遥津之战。

此战的结果,是魏军实现了对吴军的“大破之”,同时,张辽还差那么一点就生擒吴主孙权(几复获权)。

不仅如此,失败后的吴军,“人马皆披靡”,一度“几至危殆”,甚至,当时还出现了大批的“吴降人”。

另外,此战之后,张辽还在东吴民间,喜提了一个“荣誉称号”,,即谁家小孩子要是哭闹不停,家大人只要一提张辽的名字,小孩马上停止哭泣。

所谓“张辽止啼”的典故,就是出于此处,并且在唐代时,日本出使大唐,学会和弄明白了这个成语,回去之后,发明了一个俗语,叫做“辽来来(辽来々)”。

这个俗语,在日本盛行的时间,一直持续到公元1274年(南宋咸淳十年,日本文永十一年,当年忽必烈派兵武力征讨日本)。

之所以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逍遥津之战不管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影响甚大,既然该战役有这么大影响,说其是一场著名的战役,不算为过吧?

但张辽当时带了多少兵力呢?答案是只有八百人。

如果按照上述对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所定义的“村战”标准,那张辽的逍遥津之战,简直是连村战都算不上。

不止是逍遥津之战,在唐朝,也有类似的案例。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世民与王世充的虎牢关之战,最初阶段时,李世民所率领的玄甲军,在对阵王世充时,兵力有多少呢?

秦王世民选精锐千余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资治通鉴》

看到没,也就只是一千多人而已,但这一千多玄甲军,却打的王世充的军队“畏之”,甚至,还将王世充打的仅带残部逃走。

另外宋朝时,岳飞也有仅带八百人,就击退敌军的南薰门之战的例子。

类似于上述的战役案例,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可谓是数不胜数,而这些著名的战役,能说其也是村战吗?

答案是当然不能。

所以,那种嘲笑日本战国时期的战争,就好像几个村子发生械斗的说法,是有很大偏差的,至少,不能仅凭参战人数,而不看战役影响就武断的将其定义为“村战”。

而回到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上,严格来讲,当时的战争规模并不算小。

先说前文提到的织田信长的成名战,也就是桶狭间合战,当时他之所以会仅带两千人,是有一定原因的。

公元1552年(日本天文二十一年),织田氏的家督织田信秀猝死,其嫡长子织田信长,也因此继位,成为织田氏的新任家督。

但就在织田信长继位的数年后,东海道大名今川义元(今川氏的家督),悍然发动了对织田氏麾下控制区域尾张国的攻击。

按史料记载,今川义元开始发兵的时间,是1560年的5月10日。

而等到织田信长得知消息,已经到了5月18日晚间,没等他开始着手安排迎战,今川义元的军队,已经开始攻击丸根、鹫津两地,这两个地方,距离织田信长当时所在的清州,已经相当近了。

在这种十分仓促的情况下,织田信长压根做不到周密部署和安排,更没有时间去调兵遣将,再耽误一会,敌军就打到眼前了。

因此,织田信长在5月19日凌晨(大约是凌晨3点左右),急忙叫人出发。

经过极短时间的召集,在凌晨4点前后,织田信长带着人火速冲了出去,典故“织田出阵”,就是说的这件事。

而当时时间如此紧迫,织田信长是不可能召集太多人马的。

据记载,当时跟随织田信长一起走的,只有其五个心腹,加上织田信长本人,一共也只有六个人。

当然,在路上织田信长一路跑,一路也在集结军队,到了当天上午八点,织田信长走到热田神宫的时候,其当时身边的总兵力为““马上六骑(含织田信长),杂兵二百”。

两个小时后,也就是织田信长走到善照寺,并召开第一次军情会议之际,其本队兵力,约为1000~1500人。

就是这样一路走一路召集,逐渐有士兵赶上了织田信长,最终在抵达桶狭间一带时,汇集成了两千多点的总体兵力。

而除此之外,应该还有部分兵力还在后面,但直到桶狭间之战结束,这些人也没能赶到。

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织田信长当时只有两千人的原因,一来是因为其没有时间集结全军,二来则是其行动速度过快,以至于只有少部分人跟了上来。

并且,从此战之中织田信长的表现来看,该战役,可以定性为一场轻装简从的长途奔袭战。

说白了,织田信长就是要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所以他最开始,才会仅带了五人就冲了出去,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敌人知晓己方的具体行动方案。

靠着出其不意的奔袭,织田信长带着这两千人,着实给今川义元制造了极大的混乱,同时加上天降暴雨,更让今川义元的军队无法形成也有效反击。

最终,今川义元战死,织田信长大获全胜。

所以还是那句话,仅看参战人数,不看具体的战役过程,以及将领的相关策略,就武断的将其定性为“村战”,并不严谨。

再打个比方,如果,把指挥一个排的兵力作战,称为“排长大战”,这说法确实不错。

但是,把指挥十个排的兵力作战,还称为“排长大战”,甚至把指挥一百个、一千个排的兵力作战,依然称为“排长大战”,是不是就有点脱离现实了呢?

总之就是,定义一场战争的性质和规模,不能光看参与的人数,人数只是其中的指标之一,还得去看战役的影响、过程等因素。

不然的话,按照前文提到的所谓“村战”标准,那全世界的战争,都该称之为“村战”了。

再者说,日本战国时代,还是有不少场人数规模较大的战役的,单是由织田信长指挥参与的,就有好几个。

比如发生在1568年的观音寺之战,当时织田信长攻打南近江大名六角义贤、六角义治父子,此战,织田一方,兵力就有五万之多。

还有,在1571年的火烧比睿山时,织田军则有近八万人之多。

到了1582年,也就是织田信长即将进入全盛期之前,他当年在各地征战的军队人数,据统计就高达10万人。

不管是五万人,还是七八万,乃至十万兵力,这应该不算少了吧,要知道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每次的兵力也只不过是几万人而已。

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再来做一个对比。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应该称得上大型战役了吧,当时袁绍实力极为雄厚,在此战中共计投入兵力约为11万人。

曹操一方,则仅有区区两万多人,两者相加,总兵力约为13万人多点。

而日本战国时代后期的著名战役关原合战,对战双方中,德川家康的“东军”,兵力为7万到10万之间,姑且按照十万。

另一方,为石田三成组成的“西军”,其兵力,则是8万人。

两者相加的话,那就是18万人,这可要比官渡之战的人数还要多上几万人,这种规模的战役,说其和官渡之战同样重要,应该不算为过。

此外还有,刘备与东吴的夷陵之战,蜀汉的兵力为四万多,加上一万多五溪蛮夷组成的士兵,合计约为六万人。

对手东吴,参战兵力约五万多,两者加起来,也就12万人上下。

而日本战国时期,这种十几万人,甚至二十多万人参与的战役,并不是没有,除了前文所说的关原合战,还有大坂夏之阵(对阵双方共投入兵力约为21万)、小田原合战(对阵双方投入兵力约为25万)等等。

总之就是,日本战国时代的战争规模,和我国三国时代的战争规模基本接近。

毕竟当时日本的人口(战国时代初期为700万人左右),和三国时期的人口(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767万左右),在数量上差不多,所以,战争规模自然也比较接近,是可以做一个基本类比的。




某个朋友的恶搞~

日本本州岛的面积大概和河北省差不多,于是……

“沧州之虎”武信玄经过十年奋斗终于统一了沧州地区,正在雄心勃勃准备上北京的时候,他遇到了一生的宿命敌人---“塘沽之龙”林谦信!两个人展开了长达十五年的宿命之战,几次大战不分胜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第三次大邱庄之战了。没办法,不解决林谦信当时确实没法上京了!

就在二人于宿命中纠缠不休的时候,一个号称“第八天鬼王”的年轻人在唐山崛起了,他就是河北布武的田信长!以疾风怒涛之势席卷了大半个河北,命运如此弄人,让龙虎相斗不休,若不是这样,他们随便一个人早就进了北京!

此外的河北战国群雄还有“大兴之熊”、“天津九区一县无胜此人者”、“唐山之虎”、仅用10年时间就统一石家庄地区的“石家庄能人”……

其实啊,日本战国名将被吹这么高,是因为人家八九十年代经济发达,有钱,有吸引力,能编,有钱编·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