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没有污名化项羽?

公元前208年的六月,在薛县这个地方,发生了两个重要的事件。这年春天,高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被秦将章邯击败,随后下落不明,直到5个月后,楚国义军领袖项梁才最终确认陈王遇害,于是问记于谋士范增,并广发英雄帖,召集各路反秦势力共商大计

公元前208年的六月,在薛县这个地方,发生了两个重要的事件。


这年春天,高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被秦将章邯击败,随后下落不明,直到5个月后,楚国义军领袖项梁才最终确认陈王遇害,于是问记于谋士范增,并广发英雄帖,召集各路反秦势力共商大计。


范增献计: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不复立楚之后也”。

思忖之后,项梁接受范增的建议,决定派人寻找楚怀王之后。

项羽(剧照)

怀王之后熊心,从落魄之人一夜之间成了楚王,为凝聚楚地人心,项梁仍称其楚怀王,意为“从民所望也”,后定都盱眙,楚国复立。

同样是在薛县,刘邦带领自己沛县的一众兄弟,来响应项梁的号召,在这里,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对手见到了彼此,一个觉得对方名将之后,勇武威猛,一个觉得对方破衣烂衫,乌合之众。


为了配合叔父的大义,团结反秦力量,项羽和这位大自己二十多岁的沛县义军领袖,称兄道弟。

此时的二人,一个意气风发,一个老谋深算,但是两个人无论如何不会想到,6年之后,仅仅是6年之后,不仅大秦帝国覆灭,二人对于天下的争夺也落下帷幕。


项羽作为西楚霸王乌江自刎,刘邦依靠强大的韧性和汉初三杰的辅佐,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刘邦(剧照)

项羽率领楚国大军,勇猛异常,斩杀宋义,破釜沉舟,一举消灭秦帝国此时能拿出的为数不多的主力精锐。

而刘邦,此时正在张良的运筹下,遵从义帝“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号召,率领沛县的一众子弟,一路向西,未经几次大战,便在项羽牵制帝国主力之际,进入关中纳降子婴。

鸿门宴之后,项羽并未遵从义帝的旨意,大封诸侯之际,刘邦只得到了偏远的巴蜀之地。

心有不甘的刘邦,在瞒过项羽之后,一举平定关中,收服北方诸侯,与项羽形成对峙之势。


接下来的四年,是反复拉锯的四年,从鸿沟到齐地,再从齐地到垓下。


乌江畔,刘邦站立在马车上,前后大军簇拥,不远之处的项羽,仅剩的18骑也全部落马,浑身是血的项羽持剑面对司马童,此时的二人,不知道回想起六年之前在薛县的场景,是什么样的感慨。

楚汉争霸

历史就是这么让人回味,楚汉之争能够在中国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除了短短不到十年却又无比精彩纷呈的群雄之争,还有就是争夺的双方,在后人看来都不像是反派,成功者开创了新的大一统王朝,给这个民族,带来了名字,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凝结,失败者成为千古无二的大英雄,后世文人墨客,无不为其叹息吟咏。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每个朝代的开创时期,都有两个或多个主角进行逐鹿中原,成功者登基称帝,失败者多被污名化以至长达数百年的贬低,例如,元末的朱元璋和陈友谅。

而项羽和刘邦,这两位大一统王朝开创之后的第一对角逐者,项羽作为最终失败者不仅没有被贬低和污名化,还得到了后世称赞与敬仰,例如,“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甚至是作为胜利者的刘邦,也表现出对于项羽的认可:

“吾听项羽之计而用之,故得天下”。

想要搞清楚为什么刘邦在登基称帝之后,没有对项羽进行名誉上的打压,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一、个人心理角度:刘邦和项羽的出身,决定了二人的眼界和胸怀。

一个人的出身和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后对于事物和人的判断,出身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眼界,却不一定能够决定一个人的胸怀。

公元前256年,沛县中阳里的一个不起眼的农村家庭,一个男孩出生,根据家中排行,称为刘季。

刘邦(剧照)

这一年,秦始皇嬴政,还在赵国为质,那个令六国闻风丧胆而又恨之入骨的老秦王嬴稷,在生命的最后几年,还在为大秦东出不遗余力,一直把周王室打到交出九鼎。

刘季的童年、青年,就是在战国的最后时光。

虽然出身不高,平日所接触的也多是屠猪卖狗之辈,但是青年时期的刘季却有一颗侠义之心,平时不务正业,在那个普遍结婚较早的时代,二三十岁还没成家的刘季,不读书不务农,只好结交所谓的豪杰。

他的偶像是魏国的信陵君,为此,青年时期的刘季甚至外出游荡,探寻偶像的足迹。

后来,秦国几年之中连丧三王,年幼的嬴政,在吕不韦的支持下成为新的秦王,并在李斯的辅佐下,逐步统一六国。

项羽(剧照)

此时的刘季,成为秦帝国的底层官员,亭长,有了官身,刘季依旧不改往日形象,喝喝酒打打价。

吕氏乔迁,吹牛喊出“献万金”的刘季,得到吕太公的赏识,终于在不惑之年迎娶了吕雉。

秦二世荒淫,各地风起云涌,带领囚徒逾期的刘季有家难回,流亡芒砀山,无奈之下,斩白蛇起义,打回沛县,成为沛公,此时的刘季,才真正成为刘邦。

从刘邦的起家史可以看出,刘邦此人绝非草莽,更不是头脑简单的街头无赖,早年的游历,让青年时期的刘邦开阔眼界,可以说,他对于局势的判断,早已超出自己带领的沛县兄弟,甚至不亚于舞台中央的章邯、陈胜。

而创业的无奈和艰辛,更让出身较低的刘邦,在心理上更追求对于务实的优选,而不是什么大义,这从后来刘邦在雍齿反叛后投靠项梁,入关中约法三章,任用韩信都可以看出,刘邦做决策,首选务实。

刘邦

正是这种性格,让称帝之后的刘邦没有刻意对项羽进行抹黑,污名化。

刘邦所要考虑的,不是抹黑项羽的影响,而是污名化项羽对自己和新开辟的大汉王朝,有什么好处。

对于正统性的树立,只需要喊出项羽杀义帝一事即可,过分的污名化,只会让当时的儒生谩骂刘邦的心胸狭隘。

如果对项羽进行刻意的抹黑,那么,自己逃亡路上踹孩子,亲爹被烹之际喊一句分我一杯,又如何自圆?

刘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但也绝不是小人,青年时期就有一颗侠义之心的人,功成名就之后回首往事,亦不会做出此等事。

第二,时局的影响。

刘邦对于项羽,是从曾经的战友和兄弟,一步一步到竞争对手和仇敌的,二人的感情,并不是纯粹的和简单的,而是不断变化且日趋复杂的。

刘邦对于项羽,应该有一定的感情,或者说有那么一段时间,高高在上的项羽,是得到过刘邦的认可和尊敬的。

项羽乌江自刎,天下尽归刘邦,汉王朝建立之后,是存在诸多异姓诸侯王的。

这时候的局势,污名化项羽,百害而无一利,项羽的神勇,能够战胜她,更能显示自己的强大,以及心胸的开阔。

刘邦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深谙统治的艺术,分封异性诸侯只是权宜之计,这意味着,人生的最后几年,即便是称帝,也不能够享受,而是用最后的时光,平定异姓诸侯王,让大汉王朝不至于再出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人。

此时的异姓诸侯王,是有一部分人之前是项羽阵营的,污名化项羽,会让这些人内心不甘,汉朝可没有电报和手机,信息传递不便的年代,这些距离较远的诸侯王,在老上司项羽被抹黑之后,难免不会多想,继而蠢蠢欲动,以求自保。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刘邦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想要平定诸侯王,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所以说,作为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刘邦对于局势的判断和把控,是十分准确的。


另外,汉初时期,刘邦定下黄老思想治国的基调,国家动乱数十年,已经经不起折腾,只能通过无为而治的手段,让天下恢复生机,此时对项羽进行污名化,难免不会引起楚地和江东百姓的不满,要知道,项羽垓下之战失败之后,还是有众多支持者的。

第三,项羽本身的光环,在那个时期无法抹黑。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在泗水郡。

这是一个一出生就顶着英雄光环的男人,他是楚国名将之后,可以说是名门望族。

从幼年开始,项羽就在叔父的培养下,不断被灌输对于秦帝国的仇恨,而项羽天生神力,年纪轻轻就勇猛异常,且读书学剑。

叔父战死,二十来岁的项羽破釜沉舟,一战天下闻名,一个这样出身的人,加上年少成名和背负的血海深仇,注定是一个纯粹的人。

他身上的种种标签,都是世人追求和崇拜的对象,可以说,刘邦还在进军关中的路上时,项羽就以成为了大多数人的偶像。

楚汉争霸

纯粹,意味着其刚坚不可摧,但是也预示着过刚易折,这也就是为什么项羽能够一战定乾坤让秦帝国倾覆,却又最终败在沛县油腻大叔刘邦手里的原因。

而项羽这种失败,又给他增加了一个悲情英雄的标签,在百姓的心中,他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加牢固了。

对于这样的一个人,出身高贵,背负仇恨,年少成名战无不胜,却英雄气短悲情骤至,即便是胜利者刘邦,也是难以抹黑的。

另外,从后世的历史经验不难看出,对于王朝开创者的竞争对手进行抹黑,多数是这个王朝的后继之君所发起的,王朝的开创者,多是心胸开阔气宇不凡之人,自信得天下,还有必要对竞争者进行抹黑吗?

楚汉之际,先秦遗风尚存,人们依旧崇尚信义,即便是贵如帝王,也不能违背约定俗成的社会信义。

再者,对于统治者的抹黑,无论是秦汉之际还是后世王朝,多是儒生所为,即便是皇帝想要抹黑,也要儒生去进行实操,但是刘邦恰巧是一个不喜欢儒生的皇帝。


简短总结。

刘邦并非小人,对于项羽这样的竞争对手,他没有必要进行抹黑。

抹黑项羽对于新建的大汉王朝百害而无一利,作为一个务实的皇帝,刘邦不会做徒劳无功的事。

项羽是英雄,尤其是在当时的人心里,其地位是没法抹黑的,强行抹黑很有可能自取其辱。




古代统治者,对于和自己竞争最终失败的人,都会有意贬损他,污化他。对其子孙后代,都会着意打击。比如李世民打败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后,不但杀掉他们的儿子,而且对他们进行了着意地贬损。在史书上,李建成变成了一个庸碌无能,贪图享受,迫害兄弟的人。李元吉则是一个心狠手辣,自私凶狠、谋朝篡位的人。这就是李世民对作为失败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污化。再比如朱元璋打败陈友谅以后,对陈友谅的后代也极力打击。虽然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已经投降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却把陈理送到高丽去,让他在那里自生自灭。

(朱元璋)

明明竞争对手已经失败了,也没有什么实力了,为什么这些古代统治者,还要对其进行污化,同时对其亲属进行严厉打击呢?这是因为竞争者虽然已经失败了,但是,他们的党羽也许还在,他们的影响力还在。如果不严厉打击,失败者也许就会死灰复燃。别人就会利用失败者大做文章。比如明朝虽然失败了,但是民间却不断有人假托明皇室的后代起义。因而,清朝要对明朝进行污化,降低明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是,为什么刘邦夺得天下以后,却并没有污化他的竞争对手项羽呢?不但没有污化他,而且对项羽的亲属还非常好。

项羽的亲属中,项伯被刘邦封为射阳侯。

如果说项伯是因为对刘邦有恩,才被封侯的话。项羽的其他亲属,刘邦对他们也是很好的。比如项襄,他是主动投降刘邦的,刘邦封他为桃侯。项他,他是与刘邦作战,被灌婴擒获的,刘邦后来依然封他为平皋侯。其他姓项的,虽然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他们去哪里了,但是,也没有刘邦折磨他们的记录。

(刘邦)

而且,刘邦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赐项羽的那些亲属姓“刘”,包括项伯、项襄、项他,都被刘邦赐姓“刘”。这也就是说,刘邦是把项羽的后人,当成自己一家人了。这在古代统治者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但不污化项羽,反而还对项羽那么好呢?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胸怀天下的缘故。

这个话有一定的道理。比如雍齿,他曾经多次背叛刘邦,对刘邦进行釜底抽薪,刘邦恨得他牙痒。连刘邦自己也对张良说,雍齿是他最痛恨的人。但是,当张良建议刘邦,先把雍齿封侯,以便安定功臣的心的时候。刘邦毫不犹豫地就把雍齿封为侯了。而且此后,刘邦杀掉了那么多功臣,都没有动过雍齿。

不过,如果说是因为刘邦宽宏大量,才没有污化项羽,打击项羽的亲属,其实也说不过去。刘邦绝对不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封雍齿为侯,也不是因为宽宏大量,而是因为他要利用雍齿为他做事情。

也就是说,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江山长治久安。

(项羽)

当刘邦夺得天下以后,他发现那些异姓诸侯王们对他有很大的威胁,因此,他对他们进行了严厉的打击。韩信为他建国立下的功劳是最大的,但他反而最提防韩信,用阴谋手段把韩信给拿下来,后来还默认了吕后杀韩信。卢绾是他最好的朋友,可以随便出入他的皇宫。但他发现卢绾对他不利的时候,他因此率军讨伐卢绾。樊哙是他从小的哥们,但为了避免自己去世后,樊哙作乱,因此不管樊哙有没有罪,都派周勃、陈平去杀他。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刘邦之所以没有污化项羽,并善待项羽的亲属,原因就在于,项羽及其亲属,对刘邦不会构成威胁。

实际上,项羽虽然曾经站在权力的最高峰,但他最终是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失败的。垓下一战,就是一个证明。不但他曾经的部下彭越、英布对他倒戈,与刘邦的军队一起围攻他。而且他的士兵们,也纷纷离开了他。以至于他本来有10万军队,最终却一无所有,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

这说明,已经没有人拥戴项羽了。因而项羽也不再是刘邦的一个威胁。既然如此,刘邦也就没有必要污化项羽,打击其亲属了。

(参考资料:《史记》)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