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为什么丢掉江山?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败给叔叔朱棣?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早就明白其中原因。1398年,朱元璋病逝,他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败给叔叔朱棣?这一点,明太祖朱元璋早就明白其中原因。
1398年,朱元璋病逝,他的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在这个宝座上坐得一点儿都不踏实:他即位一年之后,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就以“奉天靖难”的名义,从北平起兵攻打南京。
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从两方面力量对比来看,朱棣刚开始没什么优势,他所率的燕军只占据了一座北平城,兵将和可动用的资源确实不多;反观建文帝,他的优势却非常明显,拥有举国之兵,财力、物力都很充足,看上去完全可以打败朱棣。
可是战争结局出人意料,最后朱棣成功地占领了南京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为什么实力强大的朱允炆最后反倒败北,将大好的江山拱手送给了叔叔朱棣呢?
其实对于这种结局,明太祖朱元璋早就看得非常清楚,他甚至从一开始就想把朱棣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好避免这种同室操戈、叔侄相杀的命运,但是却被大臣以“礼法”之名劝止,最后无奈只好立已故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作为开国之君,朱元璋从25岁起就投身于连年征战之中,他凭借出众的军事和领导才能获得了文臣武将的拥护与辅佐,最终成功登上皇位,开始了他长达三十余年的统治。
坐在那个位置上,没有人不想把它传承下去,朱元璋当然也是如此。所以,长子朱标出生以后,朱元璋就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对儿子的教育上,好让他能够成功地坐稳江山:朱标只有几岁的时候,朱元璋就给他挑选当代大儒宋濂等人当老师,朱标年纪稍微大些后,朱元璋还适时地对他进行“忆苦思甜”教育,让他回乡祭拜先祖,还教导他沿途注意考察风土人情,了解民生状况。
朱标被立为太子后,朱元璋更是恨不得把自己的能臣武将都派去教导朱标,让他成为文武兼备、仁政武德样样皆行的全能君主。
朱标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长大之后,除了性格比较仁厚之外,其他各方面都很让朱元璋满意。
不仅对朱标如此费心培养,朱元璋对他的另外二十几个儿子的教育也都很到位,希望他们将来个个都能成为文能安邦、武能定国、忠心辅佐朱标的各地藩王。
教育措施到位,天资好、肯用功的人才很快就脱颖而出,朱元璋的二十几个儿子中,四子朱棣成为最让朱元璋满意的一位。
如果事情完全按照朱元璋的预想:朱标顺利接手自己的全盘事业,他的弟兄们忠心辅佐,那样朱元璋临终闭眼时都会笑容满面。
可惜世事并非皆如人愿,1392年,正当壮年的朱标突然病逝,让日渐衰老的朱元璋的满腔希望扑了个空,让他数十年的精心付出都化为乌有。
朱元璋悲痛欲绝,这绝不仅仅是一位老父亲的悲哀,更是一位君主失去理想继承人的悲凉。
从悲痛中稍有缓解之后,朱元璋还要面对重新挑选继承人的问题:人选当然多的是,要考虑的主要还是各方面因素的平衡。
朱元璋首先提出要立朱棣,他一直最喜欢、认为最像自己的四子。
朱棣人才出众,武功卓越,从这两方面立他为太子并没有太大问题,如果朱棣是继承人,朱元璋将会从始至终都非常安心。
可是,有大臣偏偏提出了“礼法”的问题:太子还有儿子哪,立皇太孙不是名正言顺吗?如果圣上立了燕王朱棣,让您其他的嫡子怎么想啊?
吧啦吧啦吧啦……
作为那个时代的君主,朱元璋不能不考虑礼法;可是作为一国之君,他还要均衡各方面力量。
不立有实力的朱棣,而立太子的儿子朱允炆?朱元璋并不是不喜欢朱允炆,相反,他很喜欢这个孝顺的孩子,可是朱允炆性格仁厚,很像他的父亲,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们进行过的那一整套“继承人”的教育,他担心没有时间再给孙辈们完整地进行一次。
朱元璋已经老了,他知道,他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培养朱允炆,他再不能像对待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一样,拿出当朝官员近一半的班底去引领他,去培养他,他也没有更多的机会去给朱允炆提供监国的机会。
但是,朱元璋的所有担心、遗憾都不得不让位于礼法,最终,他还是选择立朱允炆为继承人。
做了这个决定的朱元璋很伤心,以他的经验,他明白未来终将有事会发生:柔弱的朱允炆终究斗不过他那些虎视眈眈的叔叔,尤其是朱棣,他又怎么肯甘心被侄子统领?
朱允炆从小就聪明好学,他的性格十分仁厚宽慈,这样的一位年轻人,手握大好河山,就像一个携了无价珠宝在街市闲逛的孩童。
朱允炆此时需要的,是十分忠诚、但是又具备雷霆手段的能臣的辅佐。
可是他偏偏又缺少这样的能臣:朱元璋在世的最后几年,曾经跟随他夺得天下的能臣良将都被诛除殆尽,留给朱允炆的只有齐泰、黄子澄这样的官员。
朱元璋最后几年的连番绝杀,除掉的不仅是他的隐忧,不仅是可能会危及江山的曾经的功臣,还有其他大臣们对朝廷的信任与亲近,以及为朝廷赴汤蹈火的勇气和决心。
朱元璋临终时交给朱允炆的,除了那金光闪闪的权杖之外,就是这些已经人心动摇的大臣班底。
坐在宝座上的那个人只要还姓朱,大臣们在礼法上就没有任何顾忌,并不会因为这种“变节”而在历史上留下任何污点。
所以,朱允炆可以走下宝座,而成片地跪在宝座之前的,却可以是同样一批大臣。
正因为如此,当朱棣的燕军攻陷南京,朱棣雄赳赳地走进金殿之时,除了朱允炆及其皇室成员,以及方孝孺、徐达长子徐辉祖等少数人坚决不投降之外,很多大臣都迅速地、顺从地跪了下来,留给朱棣一大片匍匐在脚下的身影。
有一天朱元璋做了一个梦,梦到两条龙在殿中相斗,黄龙战胜了白龙。第二天一早,他看到朱棣与朱允炆分别穿着黄色衣服和白色衣服在大殿里玩耍。
朱元璋看到眼前这一幕后心里非常不是滋味,他知道日后叔侄二人肯定不和,为了保护孙子朱允炆,朱元璋为他准备了袈裟和度牒,为的是能让他顺利逃脱。
这是明朝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记载的内容,这段野史无非是在宣扬朱棣能即位全都是“天意”。其实仔细推敲后就能发现,朱允炆之所以败给了叔叔朱棣,除了是因为朱棣过于强大外,还有就是因为朱元璋和朱允炆犯下了太多的错误。
朱元璋的错误
懿文太子朱标去世的早,他的长子也早早去世了,朱元璋便立了朱标的次子为皇太孙。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不仅是因为他很爱朱标,更是因为他是一个传统思想的坚定支持者,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若无嫡子,及有罪戾,立嫡孙。无嫡孙,以次立嫡子同母弟。
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朱标死后,他的弟弟们根本就不可能成为太子,因为朱元璋认定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立长不立贤”。这也为后来朱棣朱允炆叔侄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而朱元璋对这位孙子也非常满意,据《明史》记载:
颍慧好学,性至孝。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至是以命太孙,太孙亦复佐以宽大。尝请于太祖,遍考礼经,参之历朝刑法,改定洪武《律》畸重者七十三条,天下莫不颂德焉。
这位聪明又孝顺的孩子很快就有了危机感,那就是他的叔叔们势力太强大了。朱元璋太过于传统,对家人太好。亲王每年的俸禄高达万石,并且府上的护卫甲士至少有3000人,多的甚至达到9万人。
亲王权势滔天,对于朱允炆来说就是不稳定因素。可是朱元璋却不认为自己的儿子们会威胁到他的宝贝孙子,反倒是将毒手伸向了开国功臣。
众多大臣们死于朱元璋之手,以至于朱元璋临终前只留给了孙子黄子澄、齐泰两个优柔寡断的人。
朱允炆犯下的错误
洪武31年,朱元璋去世,年轻的朱允炆即位,然而他刚一继承皇位,他和齐泰就引来了诸王的不满。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孝道,齐泰却下令诸王不必前来奔丧。齐泰怕诸王趁机作乱,却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罪了诸王。
朱允炆还没即位时,曾问黄子澄道:
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
黄子澄听后说道:“削藩啊!”朱允炆要的就是这句话,所以他一即位就和黄子澄、齐泰做起了削藩准备。
削藩是一项考验智力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出差池。可是饱读史书的君臣三人却不管那么多,他们以暴力的手段先将朱棣的同母弟周王一家抓到南京软禁,然后废周王为庶人。
紧接着他又找了个理由将代王朱桂废为了庶人。湘王朱柏也没能逃过他的毒手,当他听说朱允炆对他起了疑心之后,这位文武双全的亲王叹道:
亲太祖皇帝子,南面而王,太祖宾天,疾不及视,葬不及会,抱兹沉痛,有何乐于世!今又将辱于奴婢之人乎?苟求生活吾不能也!
朱柏太有骨气了,他的气节感染了其他人,整个湘王府里的人都随他一起葬身火海。
事已至此,诸王恐惧不已。已经有个叔叔被自己逼死了,朱允炆却从不反省自己的行为,更让人不解的是,他对别的叔叔都非常冷漠,却唯独屡屡放过最有能力且最有反叛之心的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与从小在宫中娇生惯养、受儒生培养的朱允炆不同的是,朱棣出生于军营,自幼与父亲南征北战,成年后威名大振。
这样的人自然不甘落于朱允炆之后。建文元年二月,朱棣以礼觐见新君,态度却非常不敬,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二月,燕王入觐,行皇道入,登陛不拜。
意思是燕王走皇帝的专用通道,见了皇帝也不下拜。面对燕王的不敬,许多大臣都纷纷请求朱允炆惩罚朱棣,齐泰和黄子澄却没有反应,朱允炆的态度也颇值得玩味,他说:“燕王是我的亲人,他是不会有不轨之心的。”
同年四月是朱元璋的小祥忌日,朱棣为防不测,便称病不去,让三个儿子代替自己去南京。
朱高炽和两个弟弟刚来南京,齐泰就劝说朱允炆将这三个人抓起来,毕竟朱棣就剩这三个儿子了,抓住他们必定能控制朱棣。谁知黄子澄却不同意,就连朱高炽的舅舅都劝朱允炆将他们抓起来。
谁知朱允炆又犹豫了,最后竟然把这三个人都放回了北平。本来朱棣还后悔让三个儿子全来南京,哪知三个人都毫发无伤地回来了,他大喊“天助我也”。
朱棣犯了这么大的错误,朱允炆却不好好珍惜,以至于有了后面的悲剧。
没过多久,朱允炆便派张昺和谢贵前去监视朱棣。同年六月,朱允炆又犯了一个错,他下令逮捕燕王府上的一些官员。事情紧急,朱棣干脆装疯卖傻来躲避祸患。
自古以来,达官贵人为了躲避一些危险,常常会选择装疯卖傻,比如孙膑、司马懿等人。朱允炆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就连齐泰和黄子澄都劝说皇帝趁着这段时间赶紧除掉燕王,可是他却又一次的放过了朱棣。
到了七月,朱棣听从朱能的建议,将张昺和谢贵骗进了燕王府,然后杀死了二人。这时朱棣身边仅有800人,却冲出了燕王府,并在几天内就夺去了北平九门,之后就气势汹汹地杀向了南京。
不知道是因为朱允炆刚得到了消息还是因为反应太慢,到了8月份他才想起来要与朱棣作战。这时齐泰发现,朱元璋时代的功臣只有耿炳文还活着,而且他与朱允炆一家是姻亲关系,于是老将耿炳文只能前去。
出发前,朱允炆又一次的犯糊涂了,他嘱咐众将士不要伤害朱棣。战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事情,朱允炆却畏畏缩缩,胜负早有定数。
耿炳文尽力了,可是仍然不敌朱棣。黄子澄一看情况不好,立马准备让李景隆代替耿炳文,齐泰不同意,但是黄子澄却一意孤行。
李景隆就是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可是他本人却是纨绔子弟,当朱棣听说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成为大将军并带领五十万大军后,笑着说道:
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
就这样,朱棣一路势如破竹,四年后终于来到了南京。在此期间,朱允炆一点儿也没有危机意识,经常与方孝儒等人讨论《周礼》,却不想着如何治理国家。
朱允炆受朱元璋影响,对宦官们非常苛刻,怀恨在心的宦官们时常为朱棣通风报信,完成了信息的不对称。
直到朱棣来到了南京,朱允炆终于慌了神,他听从方孝儒的建议,让姑姑成庆郡主出城门向朱棣求和,并向他保证,只要朱棣退兵,朱允炆便割地。
此时的朱允炆还是太天真,朱棣花了这么长时间准备,难道只是为了贪图一点儿土地?朱棣果然拒绝了他的要求,很快,李景隆等人就为朱棣打开了城门。
朱允炆急忙向群臣求救,发现齐泰和黄子澄早就没了踪影。等到朱棣进宫后,朱允炆已不知所踪,成了历史谜团。
总结:朱元璋自以为他为孙子安排了一切,却唯独忘记了儿子们会对朱允炆产生威胁,再加上用人不当。本来朱允炆就犹豫不决,朱元璋应该为他安排果断的人辅佐他才对,而不是向黄子澄和齐泰这种优柔寡断之人。等到朱允炆需要用人时才发现周围无人可用。
朱元璋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朱允炆也不完全无辜,他有多次机会能够除掉朱棣?却总是犹犹豫豫,最终败给了朱棣。
朱棣即位后,开启了“永乐盛世”,治国能力比朱允炆强了许多倍,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