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东交民巷,为何十万义和团打不下来?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三天后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三天后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当时毛主席关于这次入城仪式特意指示:必须经过东交民巷。东交民巷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何主席命令入城式必须经过此地呢?话说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后英、法、美、德、意、奥、比、荷、日等国相继在北京设立使馆。当时这些外国使馆就集中分布于东交民巷。东交民巷由此逐渐发展成为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
1901年清政府在《辛丑条约》中把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人的治外法权之地。从此中国对这一区域内的事务概不能过问。可以说东交民巷见证了整个近代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的血泪史。1949年人民解放军开着坦克、炮车进入东交民巷一举洗刷了百年国耻。说起来就在清政府把东交民巷划为外国治外法权之地的前一年清军与义和团还曾攻打过这个地方。当时驻守东交民巷的洋人士兵只有500来人,而作为进攻方的义和团加上清朝正规军有数万人之多。
1900年义和团开始进入直隶和北京。这时慈禧太后误信各国欲迫使她退位的假情报,于是下令对英、法、俄、美、德、日等列强宣战。列强随即组成八国联军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1900年6月20日慈禧下令攻打东交民巷。攻打东交民巷的行动一直持续到这年的8月14日。当时被围困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有3000多人。这其中约2000人是中国教民,而洋人中有500来人是使馆工作人员及其家属。
真正驻守使馆区的士兵只有500来人。即使再发动一些使馆工作人员拿起枪来抵抗也最多不过能凑足千把来人。当时攻打使馆区的义和团就有十万之众多。当然义和团主要装备的是大刀、长矛。义和团相信扶乩、请神、符水这样的迷信活动能帮助他们战胜洋人的枪弹,但实际的战场上这些活动并不能真让他们刀枪不入。攻打东交民巷的除了十万义和团之外还有清朝的正规军。这其中光是董福祥的甘军武卫后军和荣禄率领的武卫中军就有2万多人。
光是就有新式快枪数千支、汉阳枪炮厂造的57毫米快炮12尊。驻守东交民巷的洋人手中只有枪支没有大炮。光是董福祥和荣禄麾下的清军兵力就是东交民巷守军的数十倍,而且这两支部队都装备了不少的火炮,加之还有十万义和团协助他们的行动。按说就算用人海战术硬冲也能把东交民巷打下来吧?可清军与义和团打了50多天才造成使馆区洋人死亡43人、受伤152人。换句话说平均每天打死打伤大约3个洋人。
这首先是由于决策者慈禧的犹豫不决造成的。慈禧对列强宣战是因为相信了列强相逼自己退位的假情报。嗜权如命的慈禧其实是在冲动之下做出宣战决定的,等到她冷静下来后权衡利弊也实在是没把握同时与所有列强开战。慈禧下令攻打东交民巷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想把使馆区的洋人当成人质。慈禧也知道以清军的实力要在正面战场打赢列强很难,所以攻打使馆区实际上也是对列强的一种牵制。
当清军以优势兵力包围东交民巷后使馆区内的洋人实际上已成为慈禧手中的人质。这些人在国内大多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慈禧就正好利用这些人作为与列强讨价还价的筹码。大家想想现实中一个劫持人质的歹徒想要杀死人质难不难?他都把枪或刀夹在人质头上了还有什么难的?可他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杀死人质的。毕竟人质就是用来讨价还价的筹码。如果把人质杀了还有什么意义呢?除非是已下决心要鱼死网破才会杀人质的。
慈禧当时并不想和列强闹到鱼死网破的地步。慈禧并不关心列强割占中国多少土地,也不关心列强会索要多少赔款,她只关心自己的权力是否受到威胁。当她听信洋人要逼她退位的假情报时一怒之下就宣战了,可后来她也渐渐察觉到洋人要逼她退位的情报似乎不足为信。这时她的决心实际上已动摇了,但此时战端已开又不能说停就停啊。因此慈禧在战与和之间其实也是反复犹豫。
攻打东交民巷期间慈禧就曾多次宣布停火,后来甚至还下令给使馆送去食品作为慰问。义和团与清军真正猛力进攻东交民巷其实就是在1900年6月26日到7月13日这二十天不到的时间。清军一些将领其实也清楚慈禧的真实意图。因此他们往往只是用炮击作为威慑,但其实在开炮时刻意就没瞄准目标。这样一通打下来自然不可能真正造成使馆区内的洋人有多大伤亡。当然东交民巷没打下来除了慈禧在战略上犹豫不决之外也有其它原因。
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洋人守军虽说没装备大炮,但他们的枪械中却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柯尔特重机枪。机枪与火枪虽同属热兵器,但杀敌的效率却有质的差异。19世纪末东非某个部落的土著士兵伏击了一支德军部队。这支德军部队最后只剩下一名军医活了下来,可就是这名军医却靠着一挺机枪击杀了大批土著士兵反败为胜。在当时的殖民地战场上常能见到这种几百人用机枪对抗几千上万人以1:100左右交换比大胜的战例。
1900年被困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人当中曾有记载:当时使馆区内装备有三挺柯尔特重机枪。这不仅对清军士兵造成了巨大的杀伤,而且还成功端掉了清军一台先进的火炮。这种先进的机枪是1895年才发明的。像漂亮国这些列强是在1898年才大规模装备这种机枪。这种机枪在1900年还是一种刚问世几年的新式先进武器。当然更早以前清政府中有些人是接触过加特林、马克沁等机枪的。
李鸿章就曾在1884年的马克沁机枪展会上见识过这种机枪的威力,可当他知道这种枪的耗弹量以后却连呼“子弹太贵”。这里的“子弹太贵”不是指子弹的具体价格太贵,而是指大清国有限的武器生产能力无法保障这种新式机枪的大规模装备和供应。直到1900年机枪仍未能在清军中普及开来。1900年攻打东交民巷的甘军董福成部主要装备的是雷明登枪、毛瑟枪、汉阳造57毫米快炮,而东交民巷守军使用的是可以连发的柯尔特重机枪。
柯尔特重机枪在射击精度和射速上都远远超过了清军的枪械。虽说清军装备了火炮这样的重武器,但柯尔特重机枪的火力打击下连清军炮台都被端了。除了武器装备的差距之外双方的战术思维、管理体系也差了好大一截。清军虽说也装备了一些热兵器,但清军的军事理念、指挥系统、后勤补给完全停留在冷兵器时代。连装备了火炮的清朝正规军尚且如此,至于义和团的战斗力就更不敢恭维了。
义和团实际上根本就没有统一的指挥、统一的战略,所以打起仗来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义和团在攻打东交民巷时最为常见的场景就是:一众的义和团士兵身穿红衣红裤焚香祭拜,然后拿着大刀长矛高喊着口号冲锋。当洋人一通射击下来之后证明义和团所谓的刀枪不入、神功护体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战争期间义和团甚至将四处搜集来的女人的裤子、便桶和尿壶挂到城墙上作为武器说是可以御敌。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为啥?
萨沙问大家,那种持刀劫持人质的歹徒,杀死人质困难不困难?
当然不困难了,刀架在人质脖子上,一抹就死了。
然而歹徒非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会杀死人质的。
清军能否打下东交民巷?
在整整56天内,自然是能打下的。
当时东交民巷防御力量并不强,被团团包围时使馆区有3000人。其中2000人是中国教民,其余都是洋人。其中包括400名男性平民,147名女性平民,76名儿童。
负责保护使馆区的,是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
他们的武器装备也不怎么样,重武器仅有3挺机枪(柯尔特-勃朗宁1895)和4门小炮。
这里要介绍一下M1895重机枪,该枪可不是马克沁重机枪,而是一种漂亮国军队装备的气冷式重机枪。
该枪最大问题是持续射击性能较差,而且射速低。况且以使馆区这么大的面积,区区3挺重机枪根本没用。
清军和义和团稀里哗啦打了2个月,结果使馆区洋人仅有43人死亡、152人受伤。
平均到每一天只有3个人,也就是清军一天才打死打伤3个洋人。
如果说,进攻使馆区的只是拿着大刀长矛的义和团,这种伤亡倒也可以理解。
关键在于,使馆区洋人都认为进攻的一直都是清军,包括董福祥的甘军武卫后军以及荣禄率领的武卫中军。
这两支军队总兵力就有2万多人,装备大量先进武器。
所谓装备差劲的甘军,也有新式快枪数千支,汉阳枪炮厂造的57毫米快炮12尊。
照常理来说,己方两支军队的兵力就是洋人的五六十倍,还有不少火炮。就算采用人海战术硬冲,怎么也攻下来了!
之所以攻不下来,主要是慈禧太后不愿意攻下来。
使馆区只是慈禧太后劫持的人质,只要不攻下来才有威胁的价值,一旦将人质杀了就没价值了。
使馆区在慈禧太后的武力威胁下,洋人才会局促不安,甚至有可能服软。
如果攻破使馆区,将几百洋人们斩杀,就完全没有意义了。
况且根据国际法,使馆本来就是受到保护的中立区,攻打使馆等同于对别国宣战,更别说你还敢杀光使馆里面的人。
李鸿章他们一再警告慈禧不能屠杀使馆区,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洋人必定十倍报复,而且自己在法理上先输了。
清军将领都明白这个道理。
以董福祥为例,他的甘军自6月20日至6月23日一连四天每日发炮三百多发,轰击使馆区。
照常理来说,就算对着某个目标瞎打,也能造成洋人一定上网了。然而这1000多发炮弹,造成洋人伤亡极小。为啥?火炮刻意瞄不准,只是通过炮击进行威慑。
说起来,慈禧这伙傻鸟,这么多年来根本没长进。
当年慈禧老公咸丰,将巴夏礼一伙使团抓捕起来,弄死了一半,美其名曰擒贼擒王。结果洋人直接十倍报复,一把火把圆明园都烧了。
到了慈禧上台执政这么多年,还以为扣押住别人外交官就能吓唬住洋人?简直就是荒谬。
这说明慈禧对于国家政治不了解,甚至到了无知的地步。
洋人不会真的顾虑到使馆区的自己人,不然早就向慈禧服软了。而庚子事变,洋人压根没有任何录服软的意思,一味硬碰硬。就算使馆区被慈禧屠杀光了,洋人来了最多只是报仇而已。
话又说回来,清军和义和团想要彻底攻下使馆区,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义和团基本是没用的。他们拿着大刀长矛冲锋,洋人当时的枪械精度和射速都是比较高的,一个洋人步兵班较远距离,打死打伤人海冲锋的几十个义和团当然没有问题。
而义和团连民兵都不如,一般前面的中弹到底了,后面的见刀枪不入没效果,就吓跑了。
至于甘军虽然兵力不少,作战也比较勇敢,并不懂现代战争。他们即便能够攻下使馆区,肯定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不过,洋人们也认为清军是可以攻陷使馆区的。
英国人朴笛南姆威尔写有一篇《庚子使馆被围记》的文章,他说:“中国以大军围攻区区之使馆,而不能克,可见兵力之弱。众口一词,其意坚不可拔。不知此亦大误……盖中国人乃在能杀之时,而掣其刃,非其力之不能也。当时之中国政府,意见不一,其主持和平者,当事势决裂之后,犹暗中竭力挽回,以施拖延之政策,减轻其事之结果。”
慈禧太后出逃期间,曾向怀来县知县吴永解释道:“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留着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这败家娘们!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