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韩信不过一介无名小卒,夸夸其谈,萧何为什么如此赏识他?
韩信不仅是一介无名小卒,他也是一个有才华和潜力的年轻人,曾经在骑射比赛中夺得冠军,并因为指挥一次小规模的战斗而获得称赞。萧何赏识他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韩信在萧何面前夸夸其谈时,他所提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很有逻辑性和可行性,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见识
韩信不仅是一介无名小卒,他也是一个有才华和潜力的年轻人,曾经在骑射比赛中夺得冠军,并因为指挥一次小规模的战斗而获得称赞。萧何赏识他的原因有三个方面:
- 韩信在萧何面前夸夸其谈时,他所提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都很有逻辑性和可行性,展现出了他的智慧和见识。
- 萧何看中韩信的才华和潜力,也正是因为他相信韩信有能力为汉朝的未来做出贡献。萧何将韩信提拔为自己的助手,也是出于他对于韩信才华的肯定和对于汉朝前途的忧虑。
- 萧何在赏识韩信的同时,也考虑到了自己的利益和需要。当时,汉朝正面临着不少的战争和政治危机,需要有更多的得力将领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所以说,萧何如此赏识韩信,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证明,韩信确实为汉朝立下了赫赫功勋,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萧何出计杀害韩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萧何为了保护刘邦的江山,担心韩信有反叛的可能,因为韩信曾经趁刘邦被围困时要求立为齐王,而且在刘邦死后,他也没有表现出对吕后和刘盈的忠诚。
- 萧何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安全,担心韩信的功劳太大,威胁到自己在汉朝的地位,而且韩信也不满意萧何对他的掣肘和限制,两人之间有矛盾和隔阂。
- 萧何为了顺应吕后的意志,担心韩信会成为吕后清除异姓诸侯王的目标,而且吕后也怀疑韩信与陈平、周勃等人有密谋,想要推翻吕氏政权。
所以说,萧何出计杀害韩信,并不是单纯的出于个人恩怨或情义,而是综合了政治、军事、利益等多方面的考量。
当然,这也不能否认萧何对韩信的功劳和才能的认可,毕竟他曾经是韩信最大的保举人和支持者。但是在汉初动荡不安的局势下,萧何选择了牺牲韩信来稳定汉朝。
那么韩信有反叛的可能么?
韩信的心理和动机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但是从历史上的一些事实来看,我觉得韩信有反叛的可能,但也不是很大。
一方面,韩信有反叛的可能,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实力和野心。他拥有强大的军事才能和人望,曾经统领六国之地,功高震主。他也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曾经想要建立一个以齐为中心的联合政权,与汉朝分庭抗礼。他对刘邦和萧何的控制和打压也不满意,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
另一方面,韩信没有反叛的可能,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机会和胆量。他虽然有军事才能,但是缺乏政治智慧和谋略,不擅长应对复杂的局势和人际关系。他也没有足够的盟友和支持者,除了齐国之外,其他诸侯王都对他有敌意或戒备。他对刘邦和萧何也有一定的感恩之心,毕竟是他们给了他发挥才能的舞台和机会。
所以说,韩信有反叛的可能,但也不是很大。如果他真的想要反叛,他需要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并且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很可惜,这样的时机并没有出现,而且他也被萧何先下手为强。
那么萧何杀韩信是否合理呢?
我觉得萧何杀害韩信是否合理,要看从哪个角度来判断。
从萧何的角度来看,他杀害韩信是合理的,因为他是为了保护汉朝的统一和稳定,消除一个可能的威胁和隐患。他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安全,防止被韩信所排挤或取代。他也是为了顺应吕后的意志,避免与她发生冲突或对立。
从韩信的角度来看,他被萧何杀害是不合理的,因为他是为汉朝立下了赫赫功勋,没有做过什么背叛或谋反的事情。他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没有伤害过刘邦或萧何的利益或感情。他也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尊严和权力,没有屈服于刘邦或萧何的控制或打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萧何杀害韩信是既合理又不合理的,因为这件事情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确保了汉朝在刘邦死后的内部团结和外部安全,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内乱或分裂。有弊的一面是损失了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削弱了汉朝在对外征战中的优势和威望。
史记的行文很容易让人理解为萧何仅凭与韩信的交谈,就预见了他后来在实战中的一系列天才举动。这合乎史家的“佳话”审美,但不合逻辑。
韩信一定说了别的。
从韩信和刘邦聊的内容来看,
他先是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聊项羽的性格,然后花了三分之一的篇幅说章邯、董翳、司马欣不受秦地百姓的爱戴。
但这段话只解决了“可以赢”的问题,涉及到“怎么赢”的只有两句
任天下武勇
以天下城邑封功臣
这话很对,但不特别,别人也能说出来,刘邦不至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萧何说韩信“国士无双”,无可替代是为无双,他一定提供了别人提供不了的价值。
司马迁没明写。
我们来看看韩信在楚军时的位置。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郎中就是亲随,执戟郎就是负责宿卫的亲随。
从他可以多次向项羽提建议来看,他完全可以跟项羽说上话。
如果是非正常的进谏,比如闯进去的,那一次就可以滚了。
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他应该被定位为中层军官,预备将领。
项羽败亡之后,钟离眜投奔了韩信。
项王亡将锺离眛家在伊庐,素与信善。项王死後,亡归信。
钟离眜是楚军高级将领,陈平反间计的目标之一。
而韩信与钟离眜“素善”,可以想见,虽然职位有差距,但这俩人是属于一个朋友圈的。
龙且救齐时,说了这么一句话:
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韩信我还不知道吗?废物一个。
看到韩信撤退,他又说:
固知信怯也。
韩信灭了魏代赵燕齐,跟废和怯都不沾边。
龙且是在描述一个曾经很不起眼的旧相识,突然飞黄腾达了,他不愿意承认别人有真本事。
哦他呀,小信子,当年都不配给我提鞋!
这俩也是一个朋友圈的,未必亲近,但能观察到对方。
综合起来看,韩信特别的地方就出现了:
他掌握楚军领导层的信息。
韩信灭龙且时,示弱以引诱对方半渡的策略,是为龙且莽撞轻信的性格量身定制的。
还记得韩信跟刘邦聊了什么吗?
韩信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详细分析了项羽的性格,把项羽看似豪迈爱人,实则小肚鸡肠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可见韩信对楚军高层的信息掌握得很透彻。
也许司马迁只是以对项羽性格的分析为典型,体现韩信的思考模式,大战在即,不聊战略聊人物,暗示韩信掌握了大量楚军高级将领的信息,很可能包括这些人的性格,职位,受信任程度等等。
不止对楚军如此,后来对其他对手也如此。
伐魏时,韩信问郦食其,魏豹有没有用周叔为将。
信问郦生:“魏得毋用周叔为大将乎?”
曰:“栢直也。”
信曰:“竖子耳!”
——《汉书》
韩信知道周叔行,也知道栢直不行。看来这是韩信的必修课。
不止对人物信息如此,对战场变化亦如此。
伐赵时,李左车向陈馀提出了抵御韩信的正确意见,但陈馀不听,于是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韩信让人去窥探,知道陈馀不听李左车的,才敢率军进入井陉。
注意,这不是韩信根据赵军的动向反推出来赵军的策略,因为韩信不仅知道陈馀用了什么策略,他还知道陈馀否了什么策略,且这条策略出自何人,于是才“大喜”。
他知道敌军决策的过程。
所以汉书直接把史记中的“使人间视”改成了“使间人窥”。
间人就是间谍。
此时韩信手里已经有了一批专门从事情报工作的人员,我们姑且称之为情报机构。
这个情报机构发达到知道敌方首脑在军事会议上说了什么。
以韩信对情报的重视程度,我们可以推测,
在楚军时韩信掌握的情报不止关于将领,
他很可能还知道楚军在各地的布防情况,各将领的领兵人数等等机密,也许汉军进入彭城就有情报的功劳。
韩信本人虽然离开了楚军,但可能有他曾经的旧相识还在,作为一张基础的情报网,再经营经营,可供汉军使用。
别人都有战争迷雾,他韩信是个开图的。
一个顶级的战略家,必然首先是个顶级的情报专家。
同时代的西方,比韩信大十几岁的汉尼拔同样兼具这两种身份,异曲同工。
所以我的结论是,情报工作在韩信的战略体系中占据了首要的位置,是他所有一切战术天才得以实施的前提。
当他把关于楚军的大量情报说出来,拜将就成了一半了,再以此为基础讲述他的战略构思,萧何和刘邦被说服就合逻辑多了。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