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已到乌江边为何宁死也不渡?

这是南朝梁代官员肖铣所作《项脊轩志》中的名句,描述了汉末英雄项羽生前的风貌和他对江东的执念。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率领军队征战沙场,曾发起过霸王之业,经历过丰功伟绩和惨淡失败的人生

这是南朝梁代官员肖铣所作《项脊轩志》中的名句,描述了汉末英雄项羽生前的风貌和他对江东的执念。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革命家,他率领军队征战沙场,曾发起过霸王之业,经历过丰功伟绩和惨淡失败的人生。在乌江边,项羽选择宁死不渡,其背后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项羽的身份和职责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项羽是楚王,他的权力和地位可能会遭到削弱,甚至失去统治地位,一旦自己重要的失败,他的家族、家人、朋友和部队都可能因为自己的失败而受到牵连。因此,项羽唯一的出路就是在乌江边宣布自己的死亡,让士兵们逃命,这样能保证自己和自己的亲友不受到牵连。


其次,项羽的执念和信念让他不能接受失败和降服。项羽一直抱有"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之气,他一直希望在独尊天下的奋斗中成就霸业,成功终究没有到来,但是他不愿认输、屈服。这种象征信仰的坚持,是他生前的象征之一。


最后,项羽的抉择也可能是出于个人的情感层面。拥有这自己的江山和统治权,却遭到颠覆和失去,在一夜之间远离家人、亲友、爱人,着实让人觉得难以接受。就算是死亡,也希望留下自己的形象和历史评价。从此,号叫项脊轩的庐山别墅,成为后人缅怀项羽的遗迹。




大英雄岂肯受辱?

士可杀不可辱,这是春秋战国以来英雄侠士们奉行的一条准则。项羽出身名门,其家世代为楚国大将,身为贵族,是很要面子的。项羽自己尚武而轻文,想凭绝世武功而降伏天下,有其认识的局限。项羽身材高大,力大无穷。少年时,同辈小伙伴便无人能敌。父亲死得早,由叔父项梁抚养成人。从小,叔父便教他武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但项羽并不满足,他要学“万人敌”,令叔父高兴得手舞足蹈,亲自教他研习兵书。遗憾的是,天赋高的人,往往狂傲,项羽并没有学到兵法的精髓。由于狂傲,项羽一贯目中无人。秦始皇巡游天下时,端坐于浩浩荡荡的车队中最豪华的马车上,项羽见了,竟说三岁小孩即可取而代之。这与他未来的老对手刘邦“大丈夫理当如此”完全两样。由于狂傲,虚荣是难免的,项羽认为,大丈夫功成名就,如果不能回故乡扬名立万,无异于穿着华丽的衣服却在夜间行走。性格决定命运!项羽至死也没有明白自己败在哪里,他始终认为是“天将灭我”。被围垓下,率二十八骑兵,斩将夺旗,来回厮杀,冲出重围。破敌阵,于万马从中如入无人之境,这其实只是匹夫之勇啊,项羽临死展示给后人的也还是匹夫之勇,仅此而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项羽不善谋略,倒也少了许多弯弯肠子。直来直去的性格,比他那流氓无赖的对手赢得了更多人的同情。其实,项羽只能做先锋官,不能当元帅,更不是做政客的料。乌江突围以后,他完全可以活下来,但他不愿“忍辱包羞”,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他也不可能放下“自身的高贵”和虚荣,他一门心思的是虎死不倒威,可杀不可辱!

李清照欣赏“不肯过江东”的大英雄项羽,是希望风雨飘摇的南宋小朝廷能有一点骨气,能出几个铁血铮铮的汉子。杜牧从政治家的立场认为项羽还有“重振旗鼓”“卷土重来”的可能,希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两位文学家的观点也都是各有道理的。是是非非,任凭后人评说。西风烈烈,江水悠悠,斯人已去,江山依在,夕阳仍红!“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读者,自然对项羽会有万种评说,不足为奇!

读史使人明智,我们能从项羽身上读出点教训,读出点智慧,也就不错了。

(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