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巅峰时期实力有多强?真的有望恢复汉室天下吗?

蜀汉巅峰时期应当在刘备称汉中王和关羽威震华夏时期。当时蜀汉彊域控制整个益州和荆州的大半个南郡、武陵郡、零陵郡

蜀汉巅峰时期应当在刘备称汉中王和关羽威震华夏时期。当时蜀汉彊域控制整个益州和荆州的大半个南郡、武陵郡、零陵郡。据《三国志裴松之注》和《晋书》记载推测这时蜀汉人口在一百七十万,不含其所谓的稳藏人口。按照三国人口和兵的比例,也就是说蜀汉军队大概有十七万人。蜀汉这时的实力跟东吴是旗鼓相当。但是这时蜀汉的士气人心要比东吴要好得多。东吴自赤壁之战后虽然频繁北上进攻,但取得的胜利有限。




这时蜀汉的文武阵容也是最巅峰时。文臣:军事将军诸葛亮、尚书令法正、尚书刘巴、侍中廖立、治中从事黄权等。武将: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诩军将军赵云、镇北将军魏延等。诸葛亮是蜀汉的股肱,主要负责军政务坐镇后方。跟楚汉之争时萧何做的事情是一样。法正是蜀汉的谋主,是出谋划策。刘巴和黄权也为刘备出谋划策,黄权是文武双全。刘备能拿下汉中,黄权的功劳也不少。据《三国志蜀志黄权传》记载:然卒破杜濩、朴胡,杀夏侯渊,据汉中,皆(黄)权本谋也。关羽、张飞、马超就是蜀汉爪牙。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在西汉初时刘邦曾询问众臣自己得天下的原因。众臣讲了不少原因,刘邦都说不对。刘邦讲:“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汉初三杰按照他们作用,对照三国来讲其实就是股肱、谋主、爪牙。当年刘备颠沛流离很大的原因就是三杰不齐。我认为历代成就功业者明主加三杰缺一不可。


但是即使是蜀汉全盛时期,我认为要恢复汉室天下也是非常艰难。首先刘备的匡复汉室跟刘秀是不一样。刘秀中兴汉室那是因为百姓思汉,新朝当了西汉灭亡的替罪羊。没有新朝,西汉也是差不多了。东汉情况就不一样了。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適今日也。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


在公元207诸葛亮《隆中对》讲: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意思是讲在天下时势发生大的变化时从荆益两州北上。这样就能建立蜀汉的霸业,才能恢复汉室天下。也就是讲首要条件是天下有变。公元217年法正提出攻下汉中后的上中下三策,我认为是对《隆中对》进一步深化。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




我认为诸葛亮《隆中对》强调天下有变的先决条件,是非常之重要的关键。有人讲刘邦能出汉中一统天下,诸葛亮却不能,因为诸葛亮不是韩信。我个人认为这个理由是不成立。当时刘邦东出,正处于鼎沸之时。虽然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从他们起兵开始算也就两年时。曹魏可是经营北方三十年多年,不可同日而语。公元前206年四月诸侯回封地,五月田荣、陈馀、代王赵歇就反了。六月田荣灭掉了齐地的胶东王、齐王、济北王,田荣自立为齐王。陈馀当代王,歇当赵王,自己当代王。这不就是天下有变。


很多人以为刘邦一东出,韩信暗渡陈仓,一下就占据三秦(关中)。从塞王、翟王投降的时间来看,用时近半年。一年后雍王章邯则被围于废丘,投降后自杀。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带着诸侯的人马,加上自已的一共五十六万人打下西楚都城彭城。从汉中到彭城三千多里路程,用时一年多。有人会问,西楚霸王项羽呢?在这一年时间里项羽一直待在齐国。有人会问这么久时间,项羽为何一直没有亲自救雍王、塞王、翟王、西魏王、殷王、河南王。因为项羽深陷齐国战场不能自拔。如果换成曹魏,在刘邦东出时,用不了二十天援军就到达关中。


今我(蜀汉)与肇建(曹魏、东吴)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仇国论》


蜀汉先天不足


首先来讲蜀汉的人才即使在巅峰时期也远不如曹魏、东吴。很多人觉得蜀汉人才非常之多且比曹魏、东吴强。这是受小说、影视等影响,因为这些把大量的篇幅给到蜀汉人物,而且过于贬低其他两国人物。历来一个王朝一个国其人才都是集中在前期。一方面是因为人主会用,另一方面收聚的四方人才。我们知道刘备的起点是三国之主中最低,跟诸侯也无法相提并论。虽然是汉室宗亲,但己沦落为卖草鞋。没有曹操、袁绍他们这样的家世和名望。



虽然很多人认为刘备是英雄。但他这个英雄没有用武之地。其地盘不过一个小县或者一个小郡。真正能称为一方诸侯,也只有据有徐州那一年。没有自己的地盘,一直是颠沛流离,错失了很多人才。比如陈登、陈群、袁涣、田豫等。等到刘备分荆夺益,曹操己占据北方多年,天下俊杰大部分都让曹操收聚了。刘备只能收聚荆益两州有限的人才。再者荆州有相当一部分是落入曹操手中。在两汉时期荆益两州,用今天的话来讲是偏远山区。因为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在北方司、兖、豫等州。


先主之初微矣,虽有英雄之姿,而无袁、曹之权藉,屡挫屡奔,而客处于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之也寡。及其分荆据益,曹氏之势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尽其才,人争归之,蜀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读通鉴论》


当官渡之战后刘备给曹操追击,逃往荆州投奔刘表。一待就是七年,人马不过数千,城不过新野小城。只是到一小部分荆州豪强的支持。在董卓之乱后,非常多的北方士人为避战乱举宗族迁往南方。他们被称为宾旅寄寓之士,也称流亡北士。迁往江东的以徐州人为主。迁往荆州的最多,以兖州、豫州为主。迁往益州,以荆州南阳和三辅为主。中原迁往益州是最少,因为太远且道路艰难。



当时避乱荆州的北方士人,他们大部分都不看好刘表。虽然有些人认为刘备是个英雄,但无用之地。大部分都投曹操,或北上返回家乡,最后也是在曹魏出仕。只有诸葛亮、徐庶、伊籍等少数人投刘备。如果当时据有荆州的是刘备,也许会有更多人投奔。比如诸葛亮的好朋友孟建是豫州人,曹操一统北方后已经安定。孟建思念家乡,于是返回北方。当时诸葛亮还劝他别回去。孟建后来在曹魏官居凉州刺史、征东将军。诸葛亮北伐时得知石韬和徐庶在曹魏的仕途叹息:“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石韬担任郡守、典农校尉。徐庶任御史中丞。跟当初在隆中时诸葛亮预测的一样:“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也许诸葛亮认为他们能更进一步。


东吴的人才比蜀汉多,首先是起点要比刘备要好得多。有人讲孙坚打出名望,孙策打下地盘,孙权坐享其成。这话虽然不尽然对,但也有一点道理。孙权是站在父兄的肩膀上。有现成的人才,地盘。但孙权可不是坐享其成,其优点是举贤用人方面。东吴除了其杨、荆、交三州的人才,还把避乱江东的流亡北方士大部分收入囊中。比如孙策时的四大谋主张昭、张纮、秦松、陈端,都是避乱江东的徐州人。还有鲁肃、诸葛瑾、步骘、腾耽、是仪、胡综、徐盛、潘璋等都是北方人,大部分都是徐州人。



蜀汉的人才在整体数量上是远不如曹魏、东吴。在个别方面有比曹魏强。论治国,曹魏、东吴就没有人能比得上诸葛亮。但架不住人家的数量优势。比如蜀汉的谋主也就庞统(公元214年)、法正(公元220年)、刘巴(公元222年)。反观曹魏这边有荀彧、荀攸、郭嘉、董昭、贾诩、刘晔、蒋济。再往下一等杜袭、徐邈之类的就更多了。武将也是如此,五子良将、夏侯曹氏诸将、郭淮、陈泰、满宠等。还有如斐潜、田豫、胡质、赵俨等坐镇一方的文武全才。


地理条件阻碍双方


我们都知道蜀汉和东吴都是凭借地理条件阻挡曹魏南下一统,但也同样阻碍了蜀汉和东吴北上中原。在赤壁之战前曹操就准备解决北方袁氏后南下。郭嘉认为要一统天下,首先要拿下荆州。诸葛亮《隆中对》讲: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就是讲曹操一旦拿下荆州,向南则能图交州,顺江东下则能图杨州,向西则能图益州。所以在公元207年远征乌丸回来后曹操立马训练水师。


公元208年曹操征荆州,但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此后十年间曹操都没有再次南下发动统一战争。根据史书记载曹操只在公元208年和209年训练过水师,从此之后并没有训练过水师。虽然这十年间曹操年年不停地东征西讨,是为了遏制孙刘的进攻。都是孙刘进攻在前,曹操反击在后。曹操在战略上认为拿下荆州才能一统天下,但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就没有再次南下。是他不想、不能吗?因为曹操察蜀贼栖於山岩,视吴虏窜於江湖,皆挠而避之,不责将士之力,不争一朝之忿,诚所谓见胜而战,知难而退也。


在赤壁之战曹操这边很多人都意识到因为地理条件,短时间内是难以消灭孙刘。曹操自己是非常清楚,至所以要发动战争只是反击战而已。公元214年五月孙权攻皖城,破坏劫掠数万人口。七月曹操亲自率军征讨。丞相参军傅干表示以前靠武力平定了天下大部分。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


当曹丕当皇帝后询问众臣统一天下先讨那国。贾诩表示: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汎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刘)备、(孙)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也就是说在贾诩看来曹魏没有人能比得上刘备、诸葛亮和孙权、陆逊。


但是曹丕不信邪三次发动征讨东吴的战争。最终只能发出两句叹息。“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但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就一直在谋划阻碍蜀吴北上。在东线营建合肥城,在皖城屯田。这也是东吴为何老打这两个地方。据史书记载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也就是说曹操把靠近东吴的水域军民都迁走,人为制造无人区。在西线公元215年曹操占据汉中后就迁走了近二十万人。公元219年五月曹操从汉中退军,带走了汉中原来驻军近五万人。汉中丢失己成定局,曹操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然后把武都郡的氏族人五万余落迁往陇西。


曹魏要东征或者西征都面临地理条件的限制。东征则要面对南方江湖众多,骑兵根本无法发挥战力。水战又非北方人所长。公元213年曹操率军征讨东吴。孙权写信给曹操讲:“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意思是讲春天雨季到了,你赶紧走。曹操也马上撤军了。因为雨季到来江河湖泊势必暴涨,那时就是东吴水军发挥本领的时候。正如襄樊战争时汉水暴涨,关羽率军乘大船进攻于禁等人。但是吴军也不敢远离岸边。在水里曹魏打不了你,在岸上还打不了吗?蜀汉也是如此,靠重险之固挡住曹魏,但是出去也难。


鼎足之势


当时天下成鼎足之势,短时间内谁吞并不了谁,即使曹魏的实力远强于蜀汉。诸葛亮《绝盟好议》中讲:你们都认为孙权跟我们结盟只是为了鼎足而立,不能跟我们一起抗衡强魏,而且孙权的愿望己满足,没有越过长江的打算。这个想法是不对。为何呢?难道是他的智慧和力量不够,只能守长江自保。孙权不能越过长江,正如魏贼不能渡过汉水,不是力量足够有利也不去争取。


今议者咸以(孙)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孙)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


三国鼎足之势在赤壁之战后就已的形成。诸葛亮对孙权讲只要两家联合必能打败曹操。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魏蜀吴三方都知道短时间内是无法用武力一统天下。但是三方都经常发动战争,这是以攻为守。比如曹操打东吴,连长江都没到。孙权也是如此,虽然多次北上,但也不敢轻易上岸。三方都维持在一个平衡阶段。孙权和刘备无论谁发动攻势,曹操就打谁。但也只是遏制其势。



在曹操准备征讨刘备时,刘廙劝阻。刘廙讲从前乐毅能够以弱小的燕国打败强大的齐国,却不能以轻兵平定即墨。原因在于夫自为计者虽弱必固,欲自溃者虽强必败也。自您起兵三十年来没有打不败的对手。现在以天下的兵马,常胜的军威。只有依仗天险拒不服从的孙权和刘备。他们的大臣和力量比不上当初的袁绍。但是袁绍到底灭亡,而孙、刘却依旧存在。并非是我们力量智谋不如从前,只是因为自为计者和自溃者的形势地位转换了......。曹操回答:“非但君当知臣,臣亦当知君。今欲使吾坐行西伯之德,恐非其人也。”


从刘廙的话来看,曹操不能灭掉孙刘不是因为力量和智谋不足。是因为曹魏正处于自溃者。刘廙认为孙刘依仗天险拒不臣服加上他们也有出类拔萃的人才,难以用武力平定。正如秦朝靠武力对外灭掉六国,但是不恤民于内也,引起土崩之势。如果征讨他们,很可能步秦朝后尘。曹魏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内部。刘廙所说的问题就是连年征战百姓贫困。应该休养生息,先文后武。曹操、曹丕都没有接受,曹叡接受了。


当初曹操和郭嘉讨论统一天下方略,郭嘉认为当先定荆。这也是曹操远征乌桓回来后立马训练水军征讨荆州。因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但是赤壁之战后,曹操就再也没有南下荆州。用诸葛亮的话来回答就是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用曹魏孙资的话来回答就是知难而退也。曹操每次打孙权都是秋冬,这时是江水正浅的时候。在春天就退军,因为春水方生。虽然曹操没有接受部下的建议还是发动战争,那是为了反击蜀吴。蜀吴同样也是如此。都是点到位止。在曹操知难而退,刘备、孙权同样是知难而退。


当建安之三八实大命之所艰

建安三八就是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这一年曹操太艰难了。虽然蜀汉有不少不利条件,但并非没有机会。诸葛亮在《隆中对》里讲北伐的时机是天下有变。公元219年发生了很多事情,综合起来我个人认为属于天下小变。如果加上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去世这一因素是非常有利于蜀汉。在公元219年五月曹操从汉中撤军。刘备占据汉中西部,接着派刘封、孟达攻下汉中东部,汉中全境归属刘备?汉中虽然只是一个郡,虽然人口让曹操迁走不少,但还是有二十多万人口。这在当时非常大的郡,蜀汉很多郡也只有几万人口而已。汉中之战是自赤壁之战以后,曹操第二次大败。



当时曹操统治的北方内忧外困,强大的曹魏处于自溃者位置因汉中之战,曹操对于北方的统治动摇。在公元218年时司州地区百姓给征徭役支援汉中,梁、郏、陆浑等地百姓杀死官员造反。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关)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也就是说在他们造反一年后,曹操都没能腾出手征讨。在公元218年十月宛城守将侯音劫持太守造反,原因也是因为苦于徭役。公元219年正月被曹仁平定。


当时除了各地吏民苦于徭役造反,还有军中也是厌战。据《三国志赵俨》时任关中护军赵俨接到命令征调士兵到汉中协助驻守。被选中的士兵不忍和自己的妻子老小分离,个个愁容满面。出发没多久士兵哗变了。赵俨前去安抚哗变士兵,只处置带头的士兵。赵俨向曹操请求派大将和旧兵前来镇守关中。但是旧兵只到了两千。于是赵俨把士兵贯籍打乱编营,采取欺骗和胁迫的手段让士兵去往汉中。赵俨前后一共送了两万多士兵到汉中。


闻为国以礼,民非信不立。周成不弃桐叶之言,晋文不违伐原之誓,故能隆刑措之道,建一匡之功。俨既诈留千人,使效心力,始虽权也。宜以信终。兵威既集,而又逼徙。信义丧矣,何以临民?—孙盛


因曹操兵败汉中,关中豪强许攸态度大变。据史书记载:不附太祖而有慢言。曹操大怒要率军征讨,被杜袭劝住了。而凉州地区也发生动乱。据史书记载: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羌胡也趁机反了进攻河西。直到公元221年曹丕派曹真征讨,斩首五万人才压下去。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凉州诸胡派人联络蜀汉。这也是为何诸葛亮打陇西的原因之一。



公元219年七月关羽率军北伐,八月于禁所部三万人全军覆没。虽然依仗洪水,但极大的震撼了北方人心。汉中之战虽然刘备胜利,个人估计双方伤亡也不会小。但不如水淹七军所带来的震撼。据史书记载自许以南,百姓扰扰。也就是说许昌以南的百姓人心惶惶。梁、陆浑距离洛阳近,郏距离许昌近。当时关羽还派部下率军到达郏支援当地造反的百姓。这也是为何曹操迁许都以避其锐。当时曹操还想把荆州遗黎和颍川郡的屯田百姓都迁走。荆州遗黎估计是指南阳地区。据史书记载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也就是说他们开始逃亡。历来曹魏屯田的百姓最容易造反,史书记载屯田百姓造反的记录。


公元219年九月魏王国都城邺城发生了叛曹事件,但是还没有行就泄露了。《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只有一句话:九月,相国钟繇坐西曹掾魏讽反免。意思是讲魏国相国钟繇因为部下西曹掾魏讽造反被免职。魏讽造反一事,有数十人被诛杀。有名字记录的刘伟、文钦、宋良、张泉。刘伟和宋良是荆州人,张泉是张绣的儿子。还有王粲两个儿子,王粲当年曾避免荆州依附刘表。这个魏讽史书讲是沛人,也有讲是济阴人。我个人倾向沛人。当年刘备当豫州刺史(牧)是驻扎在沛。当年刘备返曹时就从徐州直接返回沛地,当地并没有反抗。据史书记载魏讽跟长乐卫尉陈祎图谋袭击邺城,陈祎告密。从陈祎的官职来看,他应该在许昌。应该是让陈祎劫持(护送)汉献帝南下。


这个魏讽造反一事,记载非常简便。逻辑不通,前后又有点矛盾。但曹丕是杀了一批人,也许是趁机消除蜀汉一系列军事上的胜利所带来的人心动摇。在公元218年正月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京兆金祎、吉邈、吉穆等人在许昌发动叛乱进攻许昌丞相府。他们起事的目的据《三辅决录注》记载: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刘备


在当时的天下形势非常有利于蜀汉。关羽水淹七军后,驻扎在宛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且多新兵只能向襄樊靠近,而不敢真接救援。这时曹操还在长安也给徐晃下令等援军到达再救援。十月孙权上书请求替曹操讨伐关羽。于是曹操调集豫、兖、淮南援军支援曹仁,并派十二营先头部队支援徐晃。当初曹操带去支援汉中的人马不详,个人猜测不下十万,汉中原来有驻军五万。但是曹操却调动其他地方的军队,我个人认为是曹军厌战的原因。


如果不是东吴在背后捅了关羽一刀,即使关羽被击败也能全身而退。据史书记载:(关)羽军既退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也就是说虽然关羽在樊城被徐晃击退暂时撤围,但荆州水军仍然占据汉水封锁襄阳和樊城的联系。这时孙权派人袭击了关羽的后勤辎重,关羽得知立马向荆州撤退。按照《三国志》记载东吴偷袭荆州的时间在闰十月。关羽撤退的时间应该是十一月,这时江陵、公安已失守。吴将陆逊则率军进攻诸郡县。


假设东吴没有偷袭荆州,关羽最多在汉水跟徐晃对峙,情况再差也只是退回江陵。如果再撑两个月,时间到公元220年正月是曹操去世。这时在益州的刘备已经休整半年。曹魏局势会更加不利。曹操去世曹丕接班这段时间内忧外困。曹操是在洛阳去世,当时曹丕还在邺城。军中发生哗变,青州兵听说曹操已亡,敲着鼓一批批地走散了。大臣们认为应当马上禁止青州兵这种无视军纪的行为,不服从的就要治罪。贾逵主张进行安抚。让青州军凭着公文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得到当地官员提供的粮食关照。如此一来,一场骚动才被平息下去。很多大臣建议秘不发丧,只有贾逵等人坚持发丧。


时太子在邺,鄢陵侯未到,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疠,於是军中骚动。群寮恐天下有变,欲不发丧。逵建议为不可秘,乃发哀,令内外皆入临,临讫,各安叙不得动。而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逵以为“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


在陈矫的安排下,曹丕用一天就办完了继位的事情。曹丕继魏王爵,兼任冀州牧、丞相。有人向曹丕建议将各地的守将都换成沛国谯县的人。因为曹氏就是沛国谯县人。徐宣强烈反对地讲:“现在远近统一,人人都忠诚守节,为什么要将守将都换成沛国和谯县人,而伤在当地长期守戍将领的心?”曹丕接受了徐宣的意见。但是从当时的情况来讲,确实是人心浮动。曹丕为避免跟东吴交战立马放弃了襄阳,把汉水南以南的百姓迁往汉北。孙权派人占据了襄阳,曹丕后来派人夺回。


东吴背盟虽然夺得蜀汉所据荆州,但日后也终不能越江而北。荆州夺得只是用来自守,岂不可惜。东吴很少在荆州北伐,主要还是合肥方向。就算荆州方向动了,也只是一两万人。吴蜀联盟恢复后零陵太守殷礼献北伐策略:动用所有的人力物力,壮丁上阵,老弱后勤。蜀汉进攻陇右。诸葛瑾、朱然攻襄阳、陆逊、朱桓攻寿春、陛下攻青、徐......这样魏国军队四处分散,只要有一处胜利,魏国必然军心涣散。我们正好全力进军,平定中原。如果不全力北伐,还是跟以前一样小打小闹。则不能达成目的,容易无功而返。国家空耗钱粮,长此以往国家府库一空。不是好的进兵方略。但是孙权并没有接受。


南朝时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讲:以为刘后以庸蜀为关河,荆楚为维翰,关羽扬兵沔、汉,志陵上国,虽匡主定霸,功未可必,要为威声远震,有其经略。孙权潜包祸心,助魏除害,是为翦宗子勤王之师,行曹公移都之计,拯汉之规,于兹而止。义旗所指,宜其在孙氏矣。




如果从刘备称帝、蜀汉政权建立开始算起,那么,蜀汉最巅峰的时刻就是他建国的那一刻。

从刘备称帝往前追溯两年,219年,是蜀汉的巅峰时刻。

即使在巅峰时刻,蜀汉与曹魏的牌面差距依然很大。

诸葛亮很早就指出了蜀汉取胜惟一的机会:做好自己(表现出远远胜出对手的牌技)+天下有变(运气好到爆,或者对手遇到倒霉事)!

蜀汉的巅峰时刻

221年,曹丕篡位,刘备闻讯也称帝。蜀汉政权,正式成立。

遗憾的是:刘备集团,刚刚结束了自己的巅峰时刻。

2年前,219年,是刘备集团的巅峰时刻。

当时,刘备赢得了汉中之战,全据益州。不久,关羽围困襄樊,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可是,“大意失荆州”,关羽军团灰飞烟灭,随后,上庸又被曹丕夺去,刘备集团的军力、疆域大幅衰减。

刘备称帝,并没有“冲喜”。

很快,夷陵之战,刘备再次大败,大量精锐、物资损失,使蜀汉遭受了史无前例的重创。

诸葛亮治蜀有方,蜀汉渡过了夷陵之战后的至暗时刻,实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但是,无论军力还是疆域、人口,蜀汉都再也没有恢复到其巅峰时刻的水平。

234年,诸葛亮去世。诸葛亮让自己埋葬于定军山。

或许,诸葛亮也意识到:以定军山之战为代表的219年,是蜀汉的巅峰时刻吧!

还没有被将死的棋局

可是,即便是在巅峰时刻,蜀汉(含建国前)与曹魏的实力差距仍然大得惊人。

《中国人口史》对黄初二年(221年),三国的国力对比做了分析。

蜀国人口132万,20万户,约为三国总人数的12%;吴国人口315.5万,47.8万户口,约占三国总人口的28%;魏国人口为682.4万,103万户,占三国总人口的60%。

以东汉的州郡划分,魏国占有9州,吴国3州,蜀国1州。

换而言之,在魏、蜀各自称帝的时候,蜀国的人口只有魏国的1/5,州数只有对手的1/9。

如果推算到219年。这个差距可能会稍微小一点,尤其是在军力方面。

夷陵之战后,蜀国大约有军队10万。如果算上荆州之战、上庸之战、夷陵之战的损失,巅峰时期的蜀军有可能接近20万。

魏国的军队数量长期稳定在50万上下。

所以,巅峰时期的蜀军,他的军队数量大约是魏国的2/5。

仅就军力而言,双方有差距,但尚不到无可逆转的地步。官渡之战时,曹操以一敌十,情况更加不利!

所以,虽然双方实力悬殊,但要说三国的棋局这一刻就已经确定胜负,蜀国就已经被将死,那也未必。

蜀汉取天下的两个条件

战争绝不是简单的“比大小”,否则,这个世界上就没有战争了。

诸葛亮曾经对蜀汉取天下的机会做了设想。

蜀汉手里的牌比对手差了太多,只有在自己的牌技比对手胜出许多、运气比对手好许多的情况下,才有机会。

诸葛亮的出牌思路是:做好自己(打好牌)+天下有变(对手走霉运)。

所谓做好自己,就是在取益州、荆州之外,再“西和诸戎,南抚蛮越,东联孙权,内修政理”。

当时,吴蜀的力量加起来,人口约占天下的40%。如果蜀汉能真正搞好与孙权的关系,并把西戎、南蛮的力量也整合进来(不算公孙渊),那么,双方的实力将非常接近。

所谓天下有变,就是期待出现对自己有利的机会。

魏国的牌面好,而曹操集团的政治、军事素养也很高。如果人家不倒霉,蜀汉就算做得再好也没机会。

做好自己、天下有变,两个条件同时出现,才有机会!

巅峰时刻:狭窄的交集。

219年,这两个条件出现了一个狭窄的交集。

天下有变:倒霉的曹操。

217-219年,正是曹操最倒霉的时刻。

217年,建安22年,中原地区出现了一场史上罕见的瘟疫。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建安七子,5人在这一年盛年去世。

同时,世兵制下的曹家军队,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阶段。早年追随曹操南征北战的世兵年事已高,新一代军人尚未成熟。

而曹操屡屡对西北、汉中用兵,也使南阳等地民众不堪重负,纷纷起兵反抗,与关羽遥相呼应。

更倒霉的是:于禁军团,居然在山洪暴发中灰飞烟灭!

接连的事故,使曹操一度产生动摇,试图迁都以避兵锋。

与此同时,东面的孙权、吕蒙也认为:如果向北进攻,可以夺取徐州。

可以说:如果当时“东和孙权”不出问题,刘备把握好这个机遇,那么,如满宠所说:“洪河以南,非国家所有”。孙刘是有可能把战线推进到黄河流域的。

诚如此,后面的事情确实不好说。

可是“东和孙权”出现了问题,关羽“大意失荆州”,形势瞬间逆转!

这是孙、刘唯一一次可能大幅逆转局势的机会。

遗憾的是:刘备集团既没有设法加强与孙权的关系,也没有部署适当的力量防备。

最终:刘备集团迅速从巅峰滑落!

机会不再来

此后,蜀汉再没有219年这样的机会了。

诸葛亮时期,诸葛亮治蜀有方,与孙权的联盟关系也保持得较好。

可是,曹魏的统治稳固,“天下无变”。

姜维时期,“天下有变”。淮南三叛,曹魏内部出现了数十万级别的内战!东吴也出兵数万北上。

可是,蜀汉早已“民有菜色”,国力不振。姜维出兵响应,被司马望、邓艾轻松阻击。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抵如此。

非惟天时,亦抑人谋

蜀汉要取胜,对“做好自己”的要求是非常苛刻的。

以弱打强,你要比对方更善战才有机会呀!

诸葛亮北伐,每次交战的兵力都不处绝对劣势。

尤其是第一次北伐时,蜀军在斜谷、祁山的兵力“皆多于贼”。

可是,即便如此,诸葛亮、姜维的屡次北伐,依然效果甚微。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张郃、曹真、司马懿、邓艾,都是一时人杰。他们的用兵之能并不在诸葛亮、姜维之下。

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尚且不能取胜,凭什么来以弱胜强呢?

蜀汉之不能有所作为,“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


总的来说,魏蜀的国力一直非常悬殊。只有在蜀汉棋手棋术远高于对手,运气远远好于对手时,才有机会赢。

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胜曹丕十倍”,正是期望诸葛亮好好下棋,用“人谋”改天换命。

以后人的眼光看:曹操、司马懿都是一时人杰,才略不比刘备、诸葛亮差,蜀汉想靠人谋来改天换命,谈何容易?

但是,对于刘备、诸葛亮这些身处历史中的当事人来说,不轻易认命,努力寻找机会,值得尊敬。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