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员如何休假?
“星期制”是西方古巴比伦人创造出来的一个时间单位,在中国古代是没有星期制的时间概念,星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七曜”。古代虽然没有以星期计算的时间单位,也没有周六、周日一说,不过并不代表古人没有休息的时间,只是换了一种说法或是称谓
“星期制”是西方古巴比伦人创造出来的一个时间单位,在中国古代是没有星期制的时间概念,星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七曜”。古代虽然没有以星期计算的时间单位,也没有周六、周日一说,不过并不代表古人没有休息的时间,只是换了一种说法或是称谓。
古代官员的休息日被称为“沐休”,也就是官员休息洗沐的休假日。在秦汉时期官府每五天会给官员放一天假,让他们休息沐浴,所以官员的休假日又被称为“五日休”。另外在不同时期,官员休息日的称谓也有一些变化,如唐代被称“旬修”,意思是每十天给官员休息一天。
古代官员除了平时的休息沐浴日外,也有和现今一样的节假日,如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都会给官员放假。宋朝时期的官员假期时间最长,休假制度也比其他朝代更为宽松,一年的实际休假可达近100天。后来发展到清代,随着大量西方人进入中国,星期这种时间单位才在中国逐步普及起来。
中国古代官员的法定休息日
从上面已知,一周七天的星期制是在清末时才在我国使用,所以在此之前,古代是没有一周星期七天的概念,所以不可能有周六周日之说,也就不存在周六日为法定休息日。因此有人可能会好奇,既然古代没有周六和周日,那么官员有没有法定休息日呢,他们一年能带薪休假多少天?
在古代除了空余时间是人们的休闲活动时间外,也和现今社会存在的很多法定节假日一样,有一套完善的休假制度。古代官方的休假时间基本分为三类:一是官方规定的法定休息日,如秦汉时期的“沐休”、唐代的“旬修”;二是各种节日、如宗教、祭祀、民俗类的节日;三是临时性的假日,如皇帝过生日时,官员可以休息一天或几天不等。
《初学记》卷二十记载:“休假亦曰休沐。
《汉律》记载:“吏五日得一下沐。言休息以洗沐也。”
意思是说,古代官员的法定休假为休沐,意为休息沐浴,根据《汉律》中的记载,西汉时期的朝廷公务人员上四天班后,第五天就会放一天假,为了的让官吏回家洗澡更衣,修发刮脸,不然时间长不洗澡,身上就会发臭,就算官吏自己能忍受,但在上朝时,皇帝也受不了,何况还是一个大殿中站着一群人,那味道可想而知。
到了东汉时,官员不仅可以在法定休沐时间洗澡更衣,还可以回家看望亲人,夫妻团聚。在晋代时,官员不再有固定的休假时间,不过随之产生了“急假”,这是为了官员遇到急事不能回官署办公时,可以请急假处理个人事务。根据史料记载:“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为限,千里内者疾病中延二十日。”。
意思说,晋朝时期的官员,一个月可以请五次急假,因为疾病的原因,一次可以延长至二十天,一年之内上限为六十天,平均每个月有五天的法定休息日。这样的休假制度比起现今的“九九六”工作模式还是不错的,也体现了官方的人情味。不过到了唐代,官员的法定休假时间大为缩减,改为十日一休,因此称为“旬休”。
与之相关的还有唐代诗人韦应物做的一首诗: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每个月的三天法定休息日又分别称为上浣、中浣、下浣(“浣”为洗头洗身的意思)。至于唐代官员的法定休假日为何会较少?是因为唐代官员一般是在自己家中居住,而非住在官署中,这样来回上班就会浪费时间,从而降低工作效率,休息时间也随之减少。而汉代的官员一般吃住都在官署内,只有休沐时才能回到家中探亲,洗沐。
到了宋朝时,官员的法定休息时间比之前任何朝代时都多,宋代官员的全年实际休假可达98天,加上宋代对公务人员的休假制度比较宽松,官员的全年休假可能会超过上百天,每年还可以在休假时带薪旅游。可以说宋代时的官员是古代朝代中最幸福的都不为过。而宋朝之后的官员可就惨了。
明朝时期的官员只有三天月假,比起汉代时只有二分之一,比起宋代仅有约三分之一,如果不是还有元旦、元宵等节日时的休假,明朝的官员估计都要哭了。不过在朱元璋后期,直接连三天月假都给取消了,官员有事请假还要扣俸禄,但官员还不敢生气,因为说不定家中就有锦衣卫在暗中监视,所以官员每天还要装作乐此不疲的样子。
清朝的休假制度基本沿袭了明代,不过到了后期,随着西方人的大量涌入,星期制和每星期休假一天的被逐渐认同,清政府也开始实行每周的星期天为公休日。
在古代除了法定的休沐日外,还有各种节日休假,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都会给官员放假休息,各朝代的节假日天数有所出入,比如不同时期的元宵节,在西汉时期只放一天,唐代则会放三天,宋代达到了五天。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古代的法定假日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官僚阶层,对于农民、商人及手工业者来说,他们的休息时间并无定例,甚至一些劳动者还要终年劳作,长年无休,而且还是常有的情况,他们只有身患疾病,无法劳作时才不得不休。
星期起源巴比伦,中国古代称“七曜”
以星期作为时间周期(七天为一周的时间单位)最早起源于于古巴比伦,在公元前七至六世纪时,古巴比伦人便有了星期制,最初是为了祭祀星神使用。
古巴比伦人建造七星坛祭祀星神,七星坛分七层,每层都有一个星神,从上到下依此为日(太阳神沙马什)、月(月神辛)、火(火星神涅尔伽)、水(水星神纳布)、木(木星神马尔都克)、金(金星神伊什塔尔)、土(土星神尼努尔达)七个星神。
七星神每周各主管一天,所以每天都会祭祀一个星神,这天也会用一个星神来命名,为此便有了太阳神主管的星期日,被称为日曜日,月神主管的星期一,月曜日,以此类推,直到土星神主管的星期六,土曜日为止,故称为“星期”。后来古巴比伦人创造的“星期制”传到了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地。
古罗马人将古巴比伦人创造的星期制中的一周七天用他们自己信仰的神来命名,在公元前321年3月7日这一天,古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正式宣布将七天定为一周(即君士坦丁一世,全名为全名盖乌斯·弗拉维乌斯·瓦勒里乌斯·康斯坦丁乌斯),现今世界各国通用的一星期为七天的制度最早就是由古罗马皇帝制定。
在公元3世纪以后,一周七天的星期制开始在欧洲各国广泛传播,欧洲各国也将星期日定为休息的日子,一周七天的星期制也一直沿用到当前。当地教会也以星期为单位进行宗教礼拜活动,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所以“礼拜”也逐渐有了“星期”的含义,随着基督教传播到中国,星期也逐渐被国人知晓。
在1905年,即光绪三十一年,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清廷废除,随后官府成立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学部”(教育部原型),其中官定的各种新教材,其中编写会涉及到一个“新名词”的处理问题,为此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用来统一规范教科书中的名词术语,后来在袁嘉谷(清代状元)主持制定下,七日一周便成为中国自己的“星期”。
星期在中国古代被称“七曜”,不过在中国古代,七曜并不是时间单位,而是当时天文星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七曜在中国古代是指星辰。荧惑星(火星)、辰星(水星)、岁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镇星(土星)为五星,又称五曜,这便是阴阳五行说的“金木水火土”。再加上太阳星(日)、太阴星(月),合称为“七曜”。
七曜在中国夏商周时期就成为主要星体,这是源于古人对星辰的自然崇拜。虽然中国古人更早地创造了七曜的名称,但并没有根据这些星辰创造出一种时间计算单位。后来在公元前六到七世纪时,古巴比伦人祭祀星神,创造出七曜记日的星期制,最终被传入中国。
结语:
古代的生活水平虽然不如现今,但古人对待休假方面也很人性化,通过上面历朝历代对官员的休假规定,我们可以看出,从秦汉时期开始,古人对假日制度就开始不断完善,官员不仅有法定的休沐日,还可以在一些特殊情况时请急假、病假,甚至在宋朝时,官员还能带薪旅游,约上好友一起游山玩水、吟诗作画,比起现今的双休可以说是一点也不落下风。
古代官员只要不是生在朱元璋时期,还是比较幸福的。
古代官员的休假包括休息日和节假日。且每个朝代的休假制度不一样,我们分朝代来看它们之间的不同。
西汉时期,官员休假被称为“沐休”,因为当时官员在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朝中官员每五日返家沐休,所以休假日又叫“五日休”。
到了东汉,官员不但可以洗澡更衣,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夫妇团聚。
晋朝规定官员不再有固定的休假,而代之以“急假”,以便官员处置紧急家事。急假一年以60天为限,不得超过。
唐朝时,官员的休假改为旬休,即每十日可以休息一天。
宋朝的官员休息日比以前任何朝代的都多,一年可达98天。
明朝的休假制度较之宋朝有所改变,月假只有3天。
清朝前期沿袭明朝的休假制度,但到了晚清,随着西方文明的入侵,每星期休一天的习惯逐渐被国人接受,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的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的制度。
古代官员除平日的休息日外,还有节假日。比如,在唐朝,中秋节放假3天,寒食节、清明节放假4天;明朝时,冬至放假3天,元宵节放假10天。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图片等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转载素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切勿作为商业目的使用。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我们尊重版权,也致力于保护版权,站搜网感谢您的分享!(Email:[email protected])